《本初的光明》探讨

by unchained, Saturday, December 28, 2024, 08:22 (14 天前)

感谢几位作者创造因缘,引导大家共同学习阿含原典,有一些问题与大家分享探讨……

北传阿含法义古来罕有注解流传,唯有现代学人打通《瑜伽师地论》本母与阿含关联而整理《杂阿含经论汇编》,使今人获得了来自弥勒菩萨的权威注解,阿含全貌结构得以展现。又有海公大德《增一阿含经学记》等出于实修证悟流露之讲说可以学习。随喜学人们的共同努力。

——问题探讨:
P73,P155,关于五盖和七觉支的二重,昏沉睡眠、掉举恶作,作者也认为应该区分内外。虽然基于全书的大背景是可以理解的,但经文本身其实并没有这个意思。《俱舍论》中昏眠掉通见修断,悔唯修断,都是向内的微细烦恼,而且同于《瑜伽师地论》,都有着昏眠、掉悔分别障碍止观的解释。如果非要对其区分内外,可能会引导学人忽略此四烦恼同为内向的特质?
p71,有对的深义值得挖掘,《俱舍论》有“境界有对”,颇合文义。
p149,核心已作,”核心“这个翻译不见于北传译本。不知经藏中是否还有别的用例?是否是为了凸显本书想要表达的”核心作意“这个大背景而刻意如此翻译?
p150,能之无垠贯穿平等性,这个翻译颇为独特。其他译本只是说:精进(活动)、根(能)二者的平等/平衡。并没有添加诸多的修饰词?
p167,四道之四,为掉举所持而修止,似乎是一类特殊的进路。经文为何没有提到为昏眠所持的修行法?或许其余三种都是在没有粗大盖障的清明状态下起修,此则是在盖障现起的当下为对治而作刻意努力?

——关于与大乘禅法的联系
p81,深察三叠金句,如果是如此重要,为何佛陀余处不说此义?且其他译本只翻译出一义:”内触“”向内的探查“。其实,从对于主谓宾结构的提示,可以立即联想到大乘的”三轮体空“之义。又,此处经文的”亿波提“很是独特,不知为何保留音译?类似不作意译的案例又如”阿赖耶““尼延底”…… 《瑜伽师地论》的解释见:“复次于缘起法善巧苾刍。由三种相。于其三际。能正思量正能尽苦……”
p94,p224,内有此识身,外有名色……四识住……书中屡次强调内外之分,作意“内心的特质”(或译”心相“)。其实唯识宗的观行强调破除二取,也是断除能所之意。
p27,p116,等覆与密护根门,强调根的能动性。而《楞严经》也非常重视六根的修行,太虚大师直接概括为”唯根论“。
p147,此经所修的“无所依止禅”,与《起信论》的止行“不依止色……见闻觉知……”大段极为相似。《占察经》的止观修法也有类似。
p192,无妄想中增加妄想,让人立即联想到《圆觉经》中的破幻理路。
p164,p105,p122,毗婆舍那的“离见”,直观反映是《楞严经》的“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p193,204,正遍知,此处经文北传不见。承许佛陀是一切时处不需作意而任运遍知的大乘宗派,应该会认为此处只是权便之说。
p109,真实教法显现,这一段在《瑜伽师地论》解释为“六种圆备”,似乎更为圆满。
p245,期待对经藏中的佛菩萨的止观修行的更多挖掘。

《本初的光明》探讨

by 日月易流, Saturday, December 28, 2024, 10:05 (14 天前) @ unchained

抽时间总算看完《本初的光明》,读麻叔的书真费不少脑细胞,看得云山雾绕的,似懂又非懂,在下请教,哪位学友慈悲能否详细说说书里的金句三叠,自反和随观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即认知随观认知过程”,谢谢:-)

五盖、七觉支的内外之分,正是经上所说

by 1001nights, Saturday, December 28, 2024, 22:56 (13 天前) @ unchained

五盖和七觉支的每一条都分内外,恰恰是经文本身的意思,这里南北传一致。相关场景是佛陀指出内外道之不同:

杂阿含713
https://agama.buddhason.org/SA/SA0713.htm
……
諸外道問比丘言:
「沙門瞿曇為諸弟子說法:斷五蓋:覆心、慧力羸、為障礙分、不轉趣涅槃,住四念處,修七覺意,我等亦復為諸弟子說:斷五蓋:覆心、慧力羸,善住四念處,修七覺分,我等與彼沙門瞿曇有何等異?俱能說法。」
時,眾多比丘聞外道所說,心不喜悅,反呵罵,從座起去。
入舍衛城乞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已,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以諸外道所說,具白世尊。
爾時,世尊告眾多比丘:
「彼外道說是語時,汝等應反問言:『諸外道!五蓋者種應有十,七覺者種應有十四,何等為五蓋之十,七覺之十四?』如是問者,彼諸外道則自駭散,說諸外道法,瞋恚、憍慢、毀呰、嫌恨,不忍心生,或默然低頭,失辯潛思,所以者何?我不見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聞我所說,歡喜隨順者,唯除如來及聲聞眾於此聞者。

諸比丘!何等為五蓋之十?謂:有內貪欲,有外貪欲。。。謂:[有]瞋恚,有瞋恚相……有睡,有眠……有掉,有悔……有疑善法,有疑不善法……

相应部46.52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1362.htm
「比丘們!這麼說的其他外道遊行者們應該被這麼回答:『道友們!但,有法門,由於該法門五蓋成為十個,七覺支成為十四個。』
……

“内外”如同许多用语,在不同语境下含义极不同。俱舍论的:“自身名内。所余名外。” 延续了注释书系统的解说。本书不对晚出于阿含/尼柯耶的诠释做融汇,而以阿含/尼柯耶经藏语境为主。

五盖、七觉支的内外之分,正是经上所说

by unchained, Monday, December 30, 2024, 23:44 (11 天前) @ 1001nights
编辑 by unchained, Monday, December 30, 2024, 23:48

非常感谢对内外、能所的一再强调,这确实是我们应该非常重视的。其实《现观庄严论》应该是对能取所取的各种微细执著讲解得最为详细的了。

不过,此处阿含经文的意思准确地说应该是,“内外”有二义:首先是以是否知道二重(二组)五盖、七觉支而区分“内外道”;而在内道之中,内贪、外贪等等的二重法相(这里则不全分为内外二种),全都是要对治的!

另外有一点补充感想:关于后记中谈到四宗,其实不是四宗的经典写错了、教错了,而是该宗的某些后代的弟子学错了、解错了。

不仅仅是修学上部宗的某些行者会出现文中的那些问题,哪怕是修习有部经部,如果见地不对,也有可能修成外道的。而对于法门本身,有大德指出,阿含经典中也蕴含着中观乃至密乘的见地和修法。

我们的立场是,佛陀讲到哪里,解读也就到那里

by 1001nights, Tuesday, December 31, 2024, 08:01 (11 天前) @ unchained

限于经上讲到的范围以内。这经佛陀回答外道的疑问,同样名字差别何在。。。既然经上没有讲 对治 不对治,我们就不做个人揣测。
跟我们的翻译和解释原则一致,尽量保持佛语本义,避免过度的衍生与想象。推测性的内容不宜与佛语本身混淆,如此正法方得久住。

几个翻译问题

by 1001nights, Tuesday, December 31, 2024, 09:21 (11 天前) @ unchained

翻译的事,其实最该对照的是原文,而不是以其他译本为标准。北传译本的原本,现在没人看过。巴利尼柯耶中的对应文本就是现在人够得到的最接近的文献。

p149,核心已作,”核心“这个翻译不见于北传译本。不知经藏中是否还有别的用例?是否是为了凸显本书想要表达的”核心作意“这个大背景而刻意如此翻译?

——这个地方没什么刻意,原文aṭṭhiṃ katvā manasi katvā,aṭṭhiṃ(核心)katvā(作已),manasi(意) katvā(作已)。
这里,aṭṭhiṃ的基本含义是 硬种子hard seed或者骨头,总之某种坚实的内核。采用“核心”作为翻译是用其本义。其他的各类翻译,因其难解故,或者跳过不翻,或者在“硬种子”的基础上进行了引申意译。其实佛陀说法很直接,往往字面意思就是最准确的,只因为是描述实修体验,跟世间缺乏共许,很难被世人真实理解。


p150,能之无垠贯穿平等性,这个翻译颇为独特。其他译本只是说:精进(活动)、根(能)二者的平等/平衡。并没有添加诸多的修饰词?

——原文是:indriyānañca samataṃ paṭivijjha,我们同样是字面翻译,不做引申:indriyānañca(能+无垠) samataṃ(sama平等 + tā性) paṭivijjha(贯穿)


p81,深察三叠金句,如果是如此重要,为何佛陀余处不说此义?且其他译本只翻译出一义:”内触“”向内的探查“。其实,从对于主谓宾结构的提示,可以立即联想到大乘的”三轮体空“之义。又,此处经文的”亿波提“很是独特,不知为何保留音译?类似不作意译的案例又如”阿赖耶““尼延底”…… 《瑜伽师地论》的解释见:“复次于缘起法善巧苾刍。由三种相。于其三际。能正思量正能尽苦……”

——类似的说法也颇见几处,略有变化,虽然表达成标准三叠的仅找到一例,实际并非孤证。其次,重要性要看针对的对象,对于我们尚未入门的学人,这地方当然是重要的,但是对于当时佛前亲闻的圣弟子们,这些应当是入门的常识。请特别注意,佛陀当时讲法,主要的对象是 修道位的学人,为令其达成无学故;而尚未见道的凡夫,仅仅是旁接而已。

在后世的论没出现前,佛弟子追随佛陀言教,成就更直接,是为正法时期。

几个翻译问题

by unchained, Tuesday, December 31, 2024, 20:10 (10 天前) @ 1001nights

感谢您详细的解说,非常有助于进一步的理解。“当年讲法主要是针对修道位学人”,这一点以往后学确实未曾注意。本书最后对见道的提示,是在暗示作者已经趣入见道了吗?:-)

佛法的传播依托于无常变迁的语言,也许是这个浊世的无奈现实。再加上“众生随类各得解”,使得传播效果更为复杂。

还有一个办法是:修定或者发愿往生兜率内院,亲见补处慈尊。

他手中一定有最精确无误的阿含原本。

你提问题前思考过没有?

by 二麻子, Wednesday, January 01, 2025, 13:11 (9 天前) @ unchained

本书最后对见道的提示,是在暗示作者已经趣入见道了吗?:-)

----你应该去问各个道场讲经讲论的人,当他们讲到菩萨地的时候,是不是都在
暗示自己已经几地了?

这样的问题,不是讨论问题的态度。

你提问题前思考过没有?

by unchained, Thursday, January 02, 2025, 02:18 (9 天前) @ 二麻子

谢谢指正,后学此语确实值得反思。

回想起来,一般看到大经大论的讲记,法师讲到高处,多半会谦虚一番,仰推非我境界,所以一般也不会激起听众心中的诸多好奇。

那么你在说面见慈尊前,有没有“谦虚一番,仰推非我境界”?

by 二麻子, Thursday, January 02, 2025, 13:43 (8 天前) @ unchained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能勿责他人。

那么你在说面见慈尊前,有没有“谦虚一番,仰推非我境界”?

by unchained, Friday, January 03, 2025, 07:21 (8 天前) @ 二麻子

当时没有,因为是出于信许比量。包括另一个帖子的“推测佛意”也是如此。

您提醒得对,谢谢!这一点应当反省,别人往往能看到自己看不到的盲点,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by 二麻子, Friday, January 03, 2025, 12:58 (7 天前) @ unchained

愿一切吉祥。

嘿嘿,仿照你的提问方式,我也问一句:

by 二麻子, Wednesday, January 01, 2025, 13:14 (9 天前) @ unchained

还有一个办法是:修定或者发愿往生兜率内院,亲见补处慈尊。

----你是不是在暗示自己已经修定亲见慈尊了?

嘿嘿,仿照你的提问方式,我也问一句:

by unchained, Thursday, January 02, 2025, 02:18 (9 天前) @ 二麻子

补充澄清一下:没有此意。

補充說明一下。

by 指定username, Thursday, January 02, 2025, 04:19 (9 天前) @ unchained

稍微補充說明一下,要討論證果果位,登地或往生淨土,猶如夢幻泡影,望梅止渴沒用阿!

奇怪!夢感本尊沒有聽過?兜率天彌勒菩薩確實難見,但是依照唐密的修法修行,要見佛菩薩是真的有可能。

--
歡迎〝理悟〞的網友們一起 :『 討論 禪宗 公案 語錄 話頭 開悟。』

哈哈。作者比较客气,有些话没好意思说。比如:

by 二麻子, Tuesday, December 31, 2024, 09:31 (11 天前) @ unchained

深察三叠金句,如果是如此重要,为何佛陀余处不说此义?
------------------

兄弟,你这逻辑挺要命的,根据你这地方的逻辑,后世一切论都不应该出现,
因为佛陀没说过。佛说过一次的都不行,没说过的哪有存在的余地?

下回讨论问题的时候,先多换几个角度想想。

哈哈。作者比较客气,有些话没好意思说。比如:

by unchained, Tuesday, December 31, 2024, 20:14 (10 天前) @ 二麻子

感谢您的指正,抱歉,后学此语原本没有反问或评破之意,仅仅是表达一种疑问。

根据常识推测,对于重要的法义,重复至少一次并不为过啊。

你看:

by 二麻子, Tuesday, December 31, 2024, 22:42 (10 天前) @ unchained

感谢您的指正,抱歉,后学此语原本没有反问或评破之意,仅仅是表达一种疑问。

根据常识推测,对于重要的法义,重复至少一次并不为过啊。

----如果你不明说,我没法确定你什么意。但你居然有能力推测佛意。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