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层面的我执与质疑(中)

by o凡人o, Wednesday, April 24, 2013, 08:00 (4229 天前)

三个层面的我执与质疑(中)

口述:禅心

整理:星海

问:第二、第三层面的修法,还是请师父多讲一些吧?

哦,要多讲的话也就是这样了,那就多讲一点点吧。说到这个第二层面,主要是做破除第七识意根里头那个顽固“我见”烦恼的质疑功夫,它的原则是摆脱“作者我”、“做者我、承受者我”的认同,但是在真正质疑的时候,真正观修的时候,它的重点首先还要在“我的……(什么)”上用功夫,这里所谓“我的什么”,指的是思想和情绪的内容,这和第一层面中以“四大为我“不同,第一层面是妄执四大的“物”中为“我”,而第二层面是以妄认“六尘缘影”的“心相”为“我”!所以第一层面和第二层面的质疑观修,还总不出《圆觉经》中讲到的“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的范围。

六尘缘影的心相,就是第六意识攀缘前五尘(前五尘也叫前尘)而来的“虚妄相想”,这个我们以前在讲《唯识基础》和《圆觉经》的时候,同样也都详细解释过,所以这里也不再多讲了。而第六意识又必须依托第七意识的末那为根,所以就是这个第七意识的根,它将一切“前尘虚妄相想”,都执着为真实的“自我”以及“我所有”。

因此在观修质疑的时候,就应该观察、寻觅、质疑内心中的生起的种种“心相”,比如说“我的焦虑、我焦虑”的心相,“我的受苦,我受苦”的心相……等等,这是把心相的烦恼、情绪的心相认同为“自我”的执着,所以这里凝视的具体对象是“思想和情绪”,而所有的思想和情绪,也就是六尘缘想的心相,都可以包括在我痴、我见、我慢和我爱的四种根本烦恼范围中。故而第二层面的质疑,它要突破的方面是“思想即我”、“情绪即我”这样根深蒂固的认同和执着。

那么,当你一旦认出、亲见“思想非我、情绪非我”之后,思想和情绪的心相就会自然瓦解掉、解脱掉,这时,那个“思想者的我、情绪者的我”,也就是“作者我、做者我”,因为失去了它的依赖面(即二元对立面),所以也会随着情绪和思想等心相的瓦解而瓦解。到任何时候,都能自然安住在这个瓦解的状态中,这就是自然解脱、自然任运的禅定现前了。

从理上讲,只要存在一个“做者我”、“作者我”,那么,与这个“我”对立面的事物就一定会出现,这也就是佛经如《金刚经》、《圆觉经》)中讲到的: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因为有我相,所以一定会出现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就是说,二元分裂的显现,首先是基于“我”的出现,而“我”一定是基于“他(众生)”才存在的,所以,第七识不但是一位彻底以“自我”为本位的、根深蒂固的“自我认同之意识”,同时,这个“做者我”会和一切因之分裂出来的(也是概念化出来的)对象认同,而制造出一切因二元对立、二元分裂的烦恼痛苦来,比如我们前面讲过的四个根本的烦恼,而这正是一切众生在轮回中受苦的根本原因。

因此破除第七识的无明烦恼,须要更直接的质疑法来洞见它的真相,这时就不像在第一个层面上那样了,第一层面中的质疑,着重在“所取”的对境上,也就是“被观察”的部分上,它摧毁的是“以身为我”的这个我执之房所;当第一层面的修持稳固后,自然就会从“我所有”、“对象我”的困境中摆脱出来,这时观察、质疑的对象,就会自然而然地、不费什么力气地转移到“心相”上,所以第七识这里,尤其是到了第三个层面,凝视和质疑的重点就转向了“能取的、能观察”的“能取之心”上了,这个“能取”的部分,实际上就是“全体之心”的部分!换言之,第三层面上的质疑,是要摧毁“心即是我”的认同与执着。

问:观修的时候,是否不分层面,不论动静,对凡事和〝我〞有关的动作、思想、情绪等等都去质疑、凝视?

答:完全可以的,你直接从第三个层面上起疑情去突破就行了,比如禅宗中的参话头就是这样的,直接以一个“我是谁?、谁是我?”的话头,就可以一竿子捅破第八阿赖耶识的全体。但是,第三个层面是隐藏最深的“自我”,也就是“心识全体”的自我认同,所以要破除这个,就必须直接质疑第八阿赖耶识的全体,然而假如你的根器不是很棒,那么,直接第二层面上起疑情,尤其是像禅宗参话头直接从第三层面上,你会面临一个“铁馒头不知道从哪里下嘴咬起”的困难。

对于第二层面的观修和质疑,我们可以运用中观中的方式,以及大手印、大圆满意前行中摧毁心房的方式,实际上大圆满、大手印的这个方法也都来自中观中金刚屑因的抉析方法。当心的情绪(或思想)现前时,比如受苦、焦虑的感受现前时,那你这样去凝视、去质疑、去寻觅它:这个“苦”(或者“焦虑”等)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最初的来源到底在什么地方?是从外器世间来的吗?自己四大根身中来的吗?你提起这些质疑去寻找“焦虑”的来源,如果你说是从外器世间来的,那么外器世间也会变成自己了,如果是自己四大根身来的,那么你就用分解四大根身的方法,将四大根身分解为虚空微粒般,看这个里面到底还有没有一个来源?然后质疑过了之后,你又看这个“焦虑”中间又住在什么地方,末后又去向了哪里?或者你又观察、质疑“苦”(或者焦虑、生气、无聊等)有什么位置吗?有什么颜色吗?有什么大小吗?有什么形象吗?

同样,假如你正“生气(忿怒)”时,那就观察、质疑“生气”的内容,以及它的来源、住处、去处,以及是否具足实有的颜色、大小、形象等属性,其他一切思想和情绪的内容都仿照这样去质疑和寻觅。

总之,你可以运用这样的方式,去观察其他一切时中的“我见、我痴、我爱、我慢”等所有“心相”的内容,都以这样的方式直接地去凝视它、寻觅它、强烈地质疑它!所以这是更深一层面、更接近本质的观修之法。

在这个质疑中,你要善于辨知当下的情绪,并就当下的情绪即刻起而质疑之、寻觅之,你只能这样去质疑并且寻找这个“烦恼之我”的真实本性在哪里?而绝对不可以概念化一个什么答案出来!否则,你又会和分裂出来的答案做了认同,这样的话,就永远也不会摆脱第七识以一种习气化、模式化的认同方式来反复“巩固自我”、“强化自我”,除非能堪破第七识的这种“我执化”和“情绪化”的模式,烦恼和受苦才会因为洞见真相的缘故随之烟消云散。

那么在这个第二、三层面的质疑、寻觅过程中,例如在凝视“苦的内容”、“苦的心相”以及“谁在受苦?”时,虽然你可能找不出任何受苦者或者受苦的根据,但是有人仍然可能会感觉到一些模糊和不确定的对象,如导致你觉得受苦的人或者事件,或者你自己也说不清楚这个对象是什么,出现这样的情形并不要紧,因为通过凝视的观察、凝视的质疑后,你已经洞见到无论什么对象都不是你自己,一旦认出这个真相,所有的认同对象以及随之生起的情绪,正如洞若观火一样,所有本来不实的现象自己就会瓦解掉,这时你应该仍然用更接近的本质的方法,去质疑那个正在观察、正在凝视、正在生起疑情的是谁?


完整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