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有一部记载如来流泪的经文,是此间大乘信士所熟悉的!
即《一切如来心祕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可惜是大乘且是真言宗的,共许度低,未免难登大雅,谈不上有讨论价值。
至于记载阿罗汉流泪的经文,一样也多是大乘的,故事背景几乎全为释尊般涅槃的场合,如凉译《涅槃经‧寿命品》、《处胎经‧出经品》、《迦叶赴佛般涅槃经》、《璎珞经‧受迦叶劝行品》等。[注]
另《大方等陀罗尼经‧不思议莲华分》则描述舍利弗尊者因疑惧神通退失而放声大号,可能是大乘贬低声闻众的传统中最夸大的一次创作。
对阿罗汉流泪事件的记载,较为可信的,可能是《阿迦曼传》中叙述泰国阿迦曼尊者成道当夜的感激之泪,这自然是与忧惧无关的。
还有,估计佛陀与罗汉给沙尘眯了眼时,或是切洋葱时,大约也很难不流泪的。嗄!他们不下厨吗?那总吃橘子吧!不小心溅上橘子皮的汁水,能不辣出泪来吗?
如果不管落泪与否,只谈令人生悲含慼的“忧惧”情绪,虽然在色界禅中可以暂伏,但按理起码是要三果以上才算断绝,如《出曜经‧欲品》中说:
“云何无所爱欲?阿那含、阿罗汉者,别二人者无忧无畏。何以故?已离诸忧,无所畏难。有忧畏者,欲界、色界。阿那含者,欲界忧畏尽;阿罗汉者,三界结使尽;于中不生忧畏想。是故说曰:无所爱欲,何忧何畏!”
断除忧惧,可算作彻底出离的一种表徵,《密勒日巴歌集》中便常常提到这俩字。曾闻有宁玛传承的汉人上师将密勒日巴评价为不还果位圣人,或许便与此有关。
-------------------------------------------------------------------------------------------------
[注] 关于释尊入灭,罗汉弟子之哭与不哭,或悲慼与否,阿含部的《大般涅槃经》(Mahā-Parinibbāna-Suttanta)因译本不同而描述各异:
南传廖文灿译本谓诸离染者皆安住于法:“而凡是彼等比丘已离染者,彼等已念,一起彻底知,使之滞留在‘诸一起作无常;在此处,彼从何处可以被得?’”南传巴宙译本谓离欲比丘“摄抑其心以忍受悲戚”,北传法显译本谓“已得道者,深歎世间无常之苦,悲号啼泣不能自胜。”
《大智度论‧序品‧十想释论》更进一步地区别,谓:“佛取涅槃时,阿难等诸未离欲人,未善修八圣道,故皆涕泣忧愁;诸离欲阿那含皆惊愕,诸漏尽阿罗汉其心不变。”显示了初果、三果,与四果圣人对同一境遇的表现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