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摘录麦尔福•史拜罗《消灾佛教—─以法术消灾庇佑的宗教》:
【消灾佛教的经典基础】
救护咒就是咒语,或如李斯.大卫斯(Rhys Davids)所称的「护咒」(wardrunes)[1],是由众多正典的篇章所组成,大多来自于契经(sutta),以吟唱来防避危险。
虽然并非所有作为救护咒的契经,都是为了这目的而形成,但其中至少有一个(据传说)是佛陀亲自创作为咒语而使用,只有两个是例外,其他所有组成「摩诃护咒」(mahāparitta, payeigyi)的契经,一定都曾在上座部佛教初期时被当作咒语来使用,因为一世纪时的上座部权威经典(但非正典)——《弥兰陀王所问经》[2] ,有记载并认可护咒的使用。
〔蕴护咒〕
传说由佛陀亲自创作的救护咒为「蕴护咒」(khandha paritta)。根据毗奈耶记载(Kullavagga V, 6),当佛陀知道某位比丘因蛇咬而致死时,他说若这位比丘「将他的慈心遍满四种蛇王族」的话,这事便不会发生。
他继续说道,若所有的比丘能「让他们的慈心遍满……」,他们就能避开蛇。佛陀保证藉由念诵其所创作的救护咒 [3],就能达到这结果。
〔孔雀护咒〕
「孔雀护咒」(mora paritta)源自《孔雀本生经》(Mora Jātaka, Vol. II, No.159)。根据这个故事,有位比丘告诉佛陀,他因看到一位「盛装华丽」的女士,而破了不淫戒。佛陀同情地说,即使最圣洁的男人,也会受到女人魅力的诱惑而屈服。即使是佛陀,当他身为一隻金孔雀时,都曾如下述故事般地屈服了。
身为孔雀的牠,一直未遭到任何动物侵害,因为牠每日晨昏都会念咒讚美太阳与诸佛,并请求祂们的保护。当时有位猎人连续接到六位波罗奈(Benares)国王的命令,试图捉捕牠,由于牠受咒语保护,始终未能成功。
在观察牠的习惯后,猎人带着一隻雌孔雀,并在牠尚未念咒之前,让雌孔雀鸣叫。一听到这叫声,牠的欲望全被激起,忘记念咒而走向雌孔雀,就被猎人逮住了。这隻孔雀所念诵的咒语,就形成了当代的「孔雀护咒」。
〔幢顶护咒〕
「幢顶护咒」(Dhajagga paritta)也是根据佛陀所说的一则故事。(The Book of the Kindred Sayings. Ch.11)当众神与阿修罗交战时,众神之王帝释告诉众神,若惊慌时,只需仰视祂旗帜的饰章(以及其他诸神的旗帜),「就能克服任何人性可能产生的恐惧、惊慌与战慄」。但佛陀对弟子们说,这个技巧可能有帮助,也可能毫无用处,因为帝释虽是众神之王,但仍是胆小且习惯惊慌的。
因此,佛陀指示弟子们,当「进入森林、树下或空旷的地方」而感到害怕时,他们应该想着「佛」(「法」或「僧」),同时应念诵他为讚颂三宝所作的偈颂。他们若这麽做,佛陀保证「将能克服任何人性可能产生的恐惧、惊慌与战慄等」,因为佛陀与帝释不同,他是「无上正等正觉,解脱了贪、瞋、痴,无有胆怯、惊恐或害怕,而且不会逃避。」
〔阿吒曩胝护咒〕
「阿吒曩胝护咒」(Aṭānṭāiya paritta, Dialogues of the Buddha. Pt. III, Ch.32)是佛陀与四位国王相遇的故事。
这四位国王前往告诉佛陀,在这块土地上有许多既未信佛,也不遵守五戒的夜叉,会恐吓、攻击在寂静处隐修的佛弟子们。由于为四位国王的抱怨所动,佛陀同意将国王们向他出示的护咒—「藉此咒〔如他所述〕,所有僧伽的兄弟姐妹、男女信众,都能自在地生活,得到守护而无有损害」—传授给所有弟子们使用。
〔鸯掘魔罗护咒〕
「鸯掘魔罗护咒」(AGgulimā-la paritta, The Middle Length Sayings. Vol. III, Ch.86)是根据一位声名狼籍的强盗、杀人者而命名,这是由于他戴着受害者手指所作成的花鬘而得名。
虽然人们曾警告佛陀,经过鸯掘魔罗的住处会有生命危险,佛陀却故意忽视这个警告。当鸯掘魔罗试图抓住佛陀,但即使佛陀放缓脚步,都无法抓到时(佛陀示现奇蹟),他因而认知到佛陀的伟大,并成为皈依者,而当佛陀度化他成为比丘时,即担任佛陀的侍者。[4]
有一天,鸯掘魔罗去舍卫国托钵,途中看到一位妇人难产,而感到仓皇失措。他将自己的痛苦告诉佛陀,佛陀说他应回去找那妇人,并告诉她(大概是可以作为拯救她生命的神奇方法),他从未故意杀生,且「以此真实之语,祝福你与未出世的孩子。」[5]
鸯掘魔罗认为那是在说谎,而无法对妇人说。佛陀指示他对那妇人说,自从成为比丘后,他便从未故意杀生了,且「以此真实语,祝福……」。当鸯掘魔罗如此做之后,这咒语便拯救了那对母子的性命。
〔宝护咒〕
根据注释书之说(cf. Malalasekera 1960: Vol. II, 710),「宝护咒」(Woven Cadences, Ch. 2)是佛陀应离车人(Licchavis)的请求,为让毘舍离(Vesāli)免于邪灵所带来的许多灾难,而教授给阿难的。
佛陀教阿难一面在毘舍离的四周巡绕,一面从佛钵中洒水,并念诵讚颂三宝的讚美诗《宝经》(Jewel Sutta)。当阿难遵从佛陀的指示后,邪灵都逃走了,人们也由饥荒、传染病与其他的危难中解脱。[6]
〔鹌鹑咒〕
「鹌鹑咒」(Vaṭṭaka paritta)来自于本生故事(Jātaka, Vol. I, No. 35)。当佛陀的弟子们在一次烈火中逃向佛陀时,他们看到他站在一块不被火焰侵袭的地方,但四周却燃烧着熊熊大火。弟子们因那不可思议的力量而大声惊呼,佛陀说大火在触及他之前便止住,并非因他自己的力量,而是在过去生中,他身为一隻鹌鹑时的真实誓言的力量。
当他还是隻小鹌鹑时,森林发生大火,为恐性命不保,包括小鹌鹑父母在内的所有鸟儿都逃走了,而年幼的牠由于无法飞行,只好任其自生自灭。小鹌鹑想:「我孤单在世,无人保护或援助,该怎麽办呢?」牠随即想到,若能忆念过去诸佛与「他们所拥有的法力」,就能因「真实的誓言」而灭除大火,藉由「真诚的信心」而拯救自己与其他所有的鸟类。所以,牠创作出「鹌鹑护咒」,大火也因而熄灭。
缅甸甚至还有更着名的咒语,但这些咒语(虽然是由正典的契经所组成)却并非以历史或传说的事蹟为基础。
【注释】
(1) 以下的引文是典型的例子。佛教中没有祈祷,取而代之的是,能淨化心灵以了悟真理的禅修。据佛教之说,宇宙由永恆不变的正义律法(laws of righteous-ness)所统理,而非由任何能听到并回应祈祷的神或至上本体来统治。这些律法如此完美,以致于无任何的神或人,能藉讚美或对它们哭诉而使其改变。
……对佛教徒来说,那统理宇宙的正义律法,平等对待众生,亘古不变。因此,人类的责任便是不要触犯这些律法,也不要试图藉由祈祷或任何其他方法改变它们……(U Thittila, in Morgan(ed.) 1956:76)
(2) 见该经第四卷,第十四难( Book IV, 14th Dilemma)。对人类学的田野工作者来说,组成这经文对话最有趣的特徵,便是它的同时性。那先比丘为弥兰陀王说明使用救护咒的基本原理,与当代缅甸(佛教)提供的基本原理几乎相同。那先比丘指出,这些咒语的力量无法改变我们的业;若依据他的业报注定得死,咒语就无法保护他。然而,若业的必然性并非死亡,唱诵救护咒,即可将他由可能导致死亡的种种危险中解救出来。
而当某人背诵出救护咒之后,本来准备要咬他的蛇,不但不咬他,还会闭嘴;强盗们高握着想袭击他的棍棒,将不会挥出去,反而会丢下棍棒并亲切地对待他;向他冲来的愤怒大象会突然停下来;迎面烧来的熊熊大火也会熄灭;他吃下的剧毐变得无害,还变成食物;想杀他的刺客也会变成服侍他的奴隶;而他所踏入的陷阱将不会困住他。(Ibid:216)
但根据那先比丘(以及他的缅甸继承者)之说,光以业的状态来决定咒语是否有效还不够,也必须考虑此人的道德与心灵状态。只有在过着道德的生活且有信仰时,救护咒才会有效。(Ibid:218-19)
(3)《犍度本生经》(khandhavatta Jātaka, JAtaka Vol. II,No.103)中也有同样的救护咒。当前世为苦行者的未来佛,听到其他苦行者抱怨他们遭遇蛇的侵袭时,便教他们念这个咒语。
(4) 虽然其他所有缅甸版本中,救护咒出处的经典故事与原始经文相符(除小细节以外),但鸯掘摩罗的故事则是以有趣且(对缅甸人来说)明显曲解的方式叙述。在我访问的版本中,因掘摩罗(Ingulimala,缅语如此称呼他)是位砍掉自己臣民手指的国王,当他无法砍掉佛陀的手指时,便捨下王位而成为比丘。
(5) 在佛教中称为「真实的誓言」、「真言」(saccakiriyā)。
(6) 本经的全文也出现在《小诵》(KhuddakapāTha, Vi)。据瓦德尔(Waddel)的观察,将珠宝作为具法力的护身符来使用,是一种古老的印度习俗。在《阿闼婆吠陀》(Atharvaveda)中可看到,并被佛陀指为在他那时代中流行的作法。因此,据瓦德尔(1926:557)之说,这根据「史前的许愿石或护身符之据传神效」所作的契经,被当作「幸运符」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