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所二取 / <阿赖耶与阿赖耶识>指向

by otreeo, Friday, June 14, 2013, 08:00 (4178 天前)

百度查“能所二取”,排在第一位的是水月道人2006年的一片新浪博文,认识多年的老佛友。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95ac40010006yh.html之前提到的,与禅心亦师亦友的就是他。 由于因缘的关系,那时(2005)之前就认识水月道人兄了,大概知道禅心兄《谈能知与所知、观察与被观察者(下)http://www.xinwenwuzhe.net/?view-1389.html》和水月兄的博文有类似的教法讲解传承背景。将&lt;阿赖耶与阿赖耶识&gt;区分开的讲解,那时(2006?)就看到了。这在汉地唯识宗的语义文本是不同或起码不完全相同的。如是于任何处境皆不分别,一缘悠然而住即是阿赖耶之时;明了见到现境时,不分别任何法坦然而住即是阿赖耶识之时;尔时觉知所明现之各自外境即是五根识之时;第一刹那显现外境所取为意识之时;第二刹那夹杂烦恼观察执著为染污意识之时;此等即是七识聚。以上,讲的“阿赖耶”和“阿赖耶识”。与唯识总常常作为研究对象而言的阿赖耶识,不是一回事。因为它不是研究者的研究对象,“直接”就是心或心识自身。和《圆觉经》随顺觉性,有相当的重合性。但是,我看到时却有另外一种感慨,上面这段阿赖耶/阿赖耶识/八识聚的描述的心行,是和《圆觉经。随顺觉性》那样被如来赞成的,还是恰恰是被反对的?说实话,我觉得都不是。实相/真相,似乎谈不上赞成或者反对。下面是原文:能所二取(2006-12-15 10:35:58)转载▼分类:关要明镜宣说阿赖耶与八识聚之差别:种种习气阿赖耶是无记法如镜子;阿赖耶识如镜之明清分;五根识如显现影像;明然观察最初之事或最初显现于五根门境现中的“此法”等识名为意识;其后于外境相应产生贪心、嗔心、痴心(舍心)即称为染污意识。有些前辈阿阇黎说:若不以染污意识而观察,则六识聚不能积累恶业,因六识聚不包括在三毒任何一者中故。此说法也需要观察。虽然在了知诸法自性者的见修行位上的确如此,但未了知此理的众生因为具有愚痴,所以还是会积累不善业。也就是说,积业之门是意根及五根门;能积是染污意识、思善意识与中等意识,积于何者上呢?积于阿赖耶上;具有促成彼等增加、积累、减少等作用的是阿赖耶识。如坚慧论师于其所著的《经观庄严论广释》中说:“意与眼等五根乃业之门,故为趋入之所依;思善、不善、中等之意为作者;色等六境为所作;阿赖耶识起作用;阿赖耶乃所依如处所或房室。”阿赖耶识是不执著任何境与有境之明清分,从中产生五根识,眼识是了知色法却不起分别之识。同样,耳闻声音、鼻嗅香气、舌品味道、身感所触,即五根识是指虽了知外境却不生分别念之识。从五根门现境中产生或了了分明显现相似于现境形相,所以它既是法,也是意识。即从外境分而言是法,从了知外境之显现分而言称为意识。《经观庄严论广释》中云:“意识即随前一现境而相应产生之识或衡量未现前的外境之识,既是外境又是意识。”灭尽六识(五根识及阿赖耶识)之分称为意识,也就是说,灭尽各识之境或六识分即是意识。《俱舍论》云:“六识灭尽后,生识即意识。”例如,执著色法时,停止了不执著外境明清而住之阿赖耶识与见色法之眼识二者,便立名为灭尽;此时,刹那中出现“色法”的意念,这就是意识;因刹那迅速取境,不可详细发觉故,称为无分别念;因最初觉知外境,所以也称为所取;随后产生的一切细致伺察意称为能取之分别念。诸大圣者瑜伽士认为:尽管第一刹那意识觉知,但若未随后观察则不积累业。如《斗追道歌》云:“六境之识聚,不为执著染,无业无异熟,见如净虚空。”如是于任何处境皆不分别,一缘悠然而住即是阿赖耶之时;明了见到现境时,不分别任何法坦然而住即是阿赖耶识之时;尔时觉知所明现之各自外境即是五根识之时;第一刹那显现外境所取为意识之时;第二刹那夹杂烦恼观察执著为染污意识之时;此等即是七识聚。《菩萨地论》云:“不与外境相系无分别念即阿赖耶之时;与外境相系无分别念即阿赖耶识之时;分别觉知外境之相即五根识之时;初分别外境及后以伺察而生二取即分别为意识与染污意识之时也。”


完整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