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观待与割裂》中无所止的思考

by o蹲断妄念o, Friday, June 21, 2013, 08:00 (4171 天前)

《观待与割裂》提到的“无所止”, 没有举出禅法的例子。 是不是因为这种方法本身就如名称一样简单, 没啥说的? “无所止”还是让我想到我知道的几种方法。想到的先罗列如下:1) 若修止者,住於靜處,端坐正意。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於空,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見聞覺知。一切諸想,隨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來無相,念念不生,念念不滅。亦不得隨心外念境界,後以心除心。心若馳散,即當攝來住於正念。是正念者,當知唯心無外境界。即復此心亦無自相,念念不可得。若從坐起,去來進止,有所施作,於一切時,常念方便,隨順觀察。久習淳熟,其心得住。以心住故,漸漸猛利,隨順得入真如三昧。深伏煩惱,信心增長,速成不退。唯除疑惑、不信、誹謗、重罪業障、我慢、懈怠、如是等人所不能入。 ---《大乘起信论》2) 曾经读到过的某种大手印开示(文章名字忘记了),大体也是说宽坦身心, 不依一切。3) 宏智正觉禅师《默照铭》, 似乎也是无所止。 只是那篇铭文,似乎讲般若见为主,具体方法不明,不像上面起信论那段那么详细清楚。4) 《花出青嶂》中提到的“夺所”, 对被夺者来说, 不用费劲, 由禅师帮助把“所”夺掉, 成“无所止”。5)蔵传所引的大乘和尚的“全不分别, 全部思想”禅法。6) 宗喀巴对大乘和尚那种全无分别方式是持批判态度的,他提到,一是容易昏沉, 二是不修观慧 (这点未必是大乘和尚的本意, 也可能是藏地对其禅法的曲解)我的理解: 首先心什么都不执, 不习惯, 比缘小相大相都难, 是为难点一; 其次,无所缘,容易昏沉,如宗喀巴所言, 是难点二。

哈哈加一个:

by o古慈o, Friday, June 21, 2013, 08:00 (4171 天前) @ o蹲断妄念o

椎击三要诀的修法

做个文字疏通

by o齐愍乐平o, Friday, June 21, 2013, 08:00 (4171 天前) @ o古慈o

能所应该是越后来越习惯用,一开始所大概就叫做相心,以能所皆不离心的缘故,止啊观之类的区分,也许一开始,也就都叫做定。所以这一大类的修法,在一开始的时候叫做无相心定,无相心三摩地,当然,具体做法也许各有不同。

哈哈,有意思,俺来个古本椎击三要别解给您凑趣:

by o古慈o, Friday, June 21, 2013, 08:00 (4171 天前) @ o齐愍乐平o

法性空心性空心法不二性空附:《古本椎击三要诀》Mother comes to mother.妈妈来到妈妈的怀里。Son comes to son. 孩子来到孩子的怀里。Son comes to mother.孩子来到妈妈的怀里。——译自《贝玛拉宁体》 古注:Sky moksa in sky。法界在法界处解脱Rigpa moksa in rigpa。心和智慧在心和智慧处解脱Rigpa moksa in sky。心和智慧在法界处解脱 今注:Sky:Dharma dhatu,法|法界。Rigpa:日巴。藏文。有“明”“觉”二意。moksa:解脱。梵文。原意即是油灯或蜡烛熄灭的那一瞬。   再把这个法宝的来历略为交待一二:  这三句简短而深邃的修行口诀,在密乘教法传入南瞻部洲的花鬘中,绽放出了历久弥香的气味。与她有缘的人,仅仅是凭借接触到她的功德,就会被深深地播下解脱的种子。   释迦牟尼佛灭度后的一百多年,在邬仗那国的达那果夏洲,有位名叫达尔玛阿肖的国王,国王膝下的公主智慧绝伦,并且出家成为比丘尼师。  这一次,公主在禅修中得到了一种前所未曾体验过的灌顶。不久后,洁净无瑕的公主生产出了男婴。没有人知道,这孩子是金刚勇识的化身,前世在天界中修行并圆满地证悟了大圆满的全部教法。在众说纷纭中,公主也曾将这无父之子埋于地下,但三天后扒开一看,幼小的婴儿完好无损。公主这才意识到事情的不同寻常,连忙抱起浑身是土的婴儿,准备用水冲洗。那一年,是释尊示寂后的第一百六十六年。   七年后,孩子来到公主面前,坚持要给全国的班智达讲法。达尔玛阿肖国王让七岁的外孙与五百班智达辩论法义,却发现国中没有能胜过这儿童的人。达尔玛阿肖国王非常高兴,给外孙起了个名字,叫作极喜金刚。极喜金刚本就具有极大成就,但却仍未显现为无学道。30馀岁时,极喜金刚进入了甚深的定。定中,报身佛金刚萨埵为极喜金刚做了大光明的灌顶,使他重现了无学道的一切成就,并允许他将灌顶内容记录传播。于是,极喜金刚就成为了人间的第一位大圆满祖师。   极喜金刚最重要的弟子叫文殊室利友•蒋华谢宁。文殊室利友•蒋华谢宁是释尊诞生地摩揭陀国西方一城邦的王族之后,因受文殊菩萨之引导,拜极喜金刚为师,获得了极高的各种成就,唯独没能证得无学道智。在上师面前接受引导教授共七十五年后,当极喜金刚在丹德河源化为虹身时,文殊室利友•蒋华谢宁五体投地,放声大哭,并高声喊道,“太阳消失了,谁来驱使这世间的黑暗?!”随着他的哭喊,天空中现出了美丽的彩虹,极喜金刚手托一个经卷端座于彩虹之上,向着心爱的弟子怡然而笑,然后抛下经卷,再次消失在彩虹中。极喜金刚消失后,彩虹变得更加宽阔,宽阔的彩虹里显现出了三句口诀,那就是著名的椎击三要: 母亲来到母亲的怀抱里 孩子来到孩子的怀抱里 孩子来到母亲的怀抱里   得到上师加持的文殊室利友•蒋华谢宁立刻领悟了其中的密义,当即就成为与极喜金刚完全同样的成就者。此后,他住在索萨林坟场中,修行了一百二十九年。在此期间,他又把这个密乘佛法的最高诀窍传给了从汉地前往印度求法的五明学者吉祥狮子(室利僧哈)。直到文殊室利友•蒋华谢宁圆寂,吉祥狮子在他跟前学习了二十五年,并取得了与文殊室利友•蒋华谢宁完全平等的证量。  一百二十五年后,第一世文殊室利友•蒋华谢宁转世为第二世文殊室利友•贝玛拉密扎,并从他前世的心子吉祥狮子大师学习佛法,取得了无学道智慧成就。吉祥狮子大师的临终遗教就是著名的《七根钉橛》,这个遗教是由吉祥狮子大师的另一位重要弟子嘉纳苏扎大师传承下来的。   吉祥狮子大师圆寂后,二位弟子互相将从上师处学到的教法作了完整的交流,并由第二世文殊室利友•贝玛拉密扎大师整理成文献,这就是一切心髓教授之祖《贝玛拉心髓》的来历。   第二世文殊室利友•贝玛拉密扎最重要的弟子就是莲花生大师。正是莲花生大师将一切显、密佛法传入了藏地。不仅如此,贝玛拉密扎大师本人也曾在近二百岁高龄时进入藏区亲自弘传他的教法。他在藏地弘法十三年后就来到了汉地的五台山。只要佛法存在一天,他就会在那里居住一天,直到佛教的精粹从南瞻部洲彻底移到其他地方时,他才会回到印度的菩提迦雅释迦佛陀当年成佛之处金刚宝座的地方化为虹身。   几百年后(大约是西元1350年前后),藏地的大成就者龙钦饶降巴大师把《贝玛拉心髓》和极喜金刚从金刚萨埵处接受灌顶时记录下来的经典《卡卓宁体》的内容总集起来,而成为著名的《上师仰体》、《卡卓仰体》和《甚深仰体》。又过了几百年(大约是西元1750年前后),另一位藏地大成就者吉美林巴大师大力弘扬了这一法教。再过了大约一百年,吉美林巴的三代传人巴珠仁波切根据当时人的根器,重新提出了三个修行中极重要的口诀。巴珠仁波切为了纪念密乘佛法从天界传播到人间的历史,也使用了“椎击三要”这个名称。所以一般就把前面提到的那个三句口诀称为“古本椎击三要”,以区别于巴珠仁波切提出的“今本椎击三要”。   这是具恩上师第八世阿德仁波切•仲确活佛最下劣的弟子桑町曲嘉遵照成就极大的师兄吐丹曲真瑜伽士的嘱咐,根据文殊室利友•贝玛拉密扎大师所作的《贝玛拉心髓》、龙钦饶降巴大师所作的《上师心髓》和吉美林巴大师所作的《龙钦心髓•后依白莲花篇》等重要法典整理出的故事。 附注:略说“心髓教授”   一般认为“心髓教授”共四种,其实应是五种。   第一种心髓教授是唯一直接从印度引进的《贝玛拉心髓》(《贝玛拉宁体》),其来历前面已经讲的很清楚了。伟大的成就者堪布那聪仁波切和他的弟子,同样伟大的成就者堪布蒙色仁波切都说,“虽然各种心髓教授都是极重要的法宝,但其中,还是以从印度直接引进的《贝玛拉宁体》更为殊胜。”共三函(每函约500纸,每纸有正反两面,下同)。   第二种是《空行心髓》(《卡卓宁体》),根据吉美林巴大师的著作,这就是化身极喜金刚从报身佛金刚萨垛处得到的法宝,由龙钦巴大师的前世白玛雷扎杂大师取得的伏藏,共两函。   第三种是《上师心髓之心髓》(《上师仰体》)。与前两种被称为“宁体”的心髓教授不同,后三种被称为“仰体”。宁体的意思是心髓,仰体的意思是心髓之心髓。之所以这样称呼,是因为仰体是龙钦巴大师整理宁体的产物。《上师仰体》是龙钦巴大师整理《贝玛拉宁体》而写出的。共两函。   第四种是《空行心髓之心髓》(《卡卓仰体》),是龙钦巴大师整理《卡卓宁体》而写出的。共三函。   第五种是《甚深心髓之心髓》(《甚深仰体》),这是龙钦巴大师把前面四种心髓教授中最核心内容合集一种的产物。共两函。   以上五种,只有《贝玛拉宁体》为印度语言写成(但不一定是梵文),《卡卓宁体》是以空行文字(伏藏文字)写成,以伏藏形式出现于人间,由白玛雷扎杂大师翻译成藏文。其馀三种是龙钦巴大师以藏文写成的。   此外,又有《龙钦心髓》(《龙钦宁体》)一种,共三函。其中一函以大圆满法为主,其馀两函以各种本尊修法为主。《龙钦宁体》是吉美林巴大师的著作与伏藏的混合。其中最著名者即吉美林巴大师之著作《耶喜喇嘛》和《后依白莲花》,都保存在以大圆满法为主的那一函中。

三要诀能否再讲的细一些?

by o踏雪寻梅o, Saturday, June 22, 2013, 08:00 (4170 天前) @ o齐愍乐平o

古慈师兄能否将三要诀再讲的细一些?其他内容太多。这个太难,不好懂。

哈哈,您去自己找找

by o古慈o, Saturday, June 22, 2013, 08:00 (4170 天前) @ o踏雪寻梅o

贡嘎上师有详细解说……

关于无所缘较有所缘容易昏沉,恐未必尽然。

by o江南瘴疠地o, Friday, June 21, 2013, 08:00 (4171 天前) @ o蹲断妄念o

如果是作为批判和尚禅法的理由之一,窃以为多分应是基于想当然耳。不过俺想不起来宗大师在哪部着作裡批判和尚禅法易昏沉了,蹲断兄能否指出相告,以便寻检一番。

我以为,有所缘时,心注一处,反而更易让昏沉一举击溃;这在初学者身上应该最为多见。尤其都会人口多因长时工作而体力透支,疲惫加重昏沉,下班馀暇再藉有所缘修止,身心调练未熟,自然更易睡着──还流涎、打呼噜。

心的警醒与昏沉,就同两军对垒,警醒一方的兵力若远少于昏沉,此时驱军尽出,不分兵据险,那肯定要被吞掉。事例上,如催眠术之借助光点、黑点、钟摆等,原理相似,就是将散乱扰动的心绪束之一处,再利用暗示指令切入,纔一举接收之。如果拒绝接受上述的引导,光是傻坐着,暗示指令往往也就无所施其用。

此处仅就蹲断兄提出的末两项略抒谬见,与麻爷书中论及止观双运的“无所止”不尽相关。至于这个“无所止”,除了蹲断所列举的几种可能,感觉还颇有些天台“体真止”的意味。

我理解他是说

by o古慈o, Friday, June 21, 2013, 08:00 (4171 天前) @ o江南瘴疠地o

他上面列举的几种容易落入微细昏沉……

在《菩提道次第略论》里

by o蹲断妄念o, Friday, June 21, 2013, 08:00 (4171 天前) @ o江南瘴疠地o

在《菩提道次第略论》里:"正念即是堅定行相之心。故修三摩地者若無堅定行相明了之定解力.心縱明淨.不能引生有力之正念.不能滅除細微沉沒.其三摩地必有過失。即不緣佛像等其他所緣.唯修不分別心.亦必念云.心當於境全不分別.次即令心不流不散。令心不散.與不忘所緣之正念義同.故仍未出修念之法。如是修者.亦是修有定解力之念也。"宗大师提到即使修无分别心也要如何如何(亦必念云...), 则无过失。 我理解为: 假设“修无分别心”也不如何如何,就只一个全无分别, 等同于藏地所指和尚见, 就会是前面说的"不能滅除細微沉沒.其三摩地必有過失"。 和江南兄一样,我也觉得稍有”体真止“的意味, 由于意味不是特别强,加上“体真止”被列于了一个道次第里的第三项, 似乎不是说上来就让修的, 所以我就没列出来。 麻叔书里那三种明显说上来都可以修, 也可以中间换,像次第一样。

所謂無所止本就是强力割裂止观的结果

by omahaho, Friday, June 21, 2013, 08:00 (4171 天前) @ o蹲断妄念o

禅宗几乎在所有方面都是向原始佛法的回归,在止观问题上,坛经说得很清楚,定慧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在原始佛教里则根本就不明确区分止观。您前面的引文,比如大乘起信论那一段是“断章取义”是强行区隔出一个止来,这样很容易发生误解。引文也要引完整。

《杂阿含》裡许多经文是把奢摩他与毗婆舍那分开说的。

by o江南瘴疠地o, Friday, June 21, 2013, 08:00 (4171 天前) @ omahaho

马兄!无暇博览,或是览过就忘,都不妨事。现在资讯如此发达,有时间还是先查查资料,核实一下嘛!而且这都并不难查呀!

《杂阿含》464 经:“于空处、树下、闲房思惟者,当以二法专精思惟,所谓止、观。”“修习于止,终成于观;修习观已,亦成于止。谓圣弟子止、观俱修,得诸解脱界。”

《杂阿含》568 经:“比丘入灭正受者,作于二法:止以观。”

《杂阿含》964 经:“有二法,修习、多修习,所谓止、观。”

《中阿含‧林品‧自观心经第三》:“彼比丘得内止已,当求最上慧观法”“彼比丘住最上慧观法已,当求内止”。

《中阿含‧晡利多品‧大拘絺罗经第十》:“有五支摄正见,得心解脱果、慧解脱果,得心解脱功德、慧解脱功德。云何为五?一者真谛所摄,二者戒所摄,三者博闻所摄,四者止所摄,五者观所摄。”

算起来,原始佛法止观区分其实很明白的,因为这本是就众生根器粗分的两类修学偏向,顶多说它定义得不如毗昙清楚罢了。

这些例子不恰好说明止观是硬币的两面吗?

by omahaho, Friday, June 21, 2013, 08:00 (4171 天前) @ o江南瘴疠地o

師示眾云。善知識。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大眾。勿迷言定慧別。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

諸學道人。莫言先定發慧先慧發定各別。作此見者法有二相。口說善語。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內外一如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於諍。若諍先後即同迷人。不斷勝負卻增我法。不離四相。

善知識。定慧猶如何等。猶如燈光。有燈即光。無燈即闇。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名雖有二體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復如是。

到底也还是两面,不是一面。

by o江南瘴疠地o, Friday, June 21, 2013, 08:00 (4171 天前) @ omahaho

-------------------

。。。。。

by o齐愍乐平o, Friday, June 21, 2013, 08:00 (4171 天前) @ o江南瘴疠地o

从字面理解上,我的划分到是这样的,要请你看一下。。如果都是以色相为起算点的话。。。分析大多集中在是个方面。。。对于有的分析。。对于可能性的分析。。对于代入的分析。。。对于抽象的分析。。。,对于有的分析,也许从直接感受上走的多一些,对于可能性的分析,实际上是从有去看是不是还不确定的有,联想的色彩多一些对于代入,当然检查的是他的行的模式为主。。。对于抽象的分析,抽象本身就是识一类的了。之间肯定有互用的。。我以这个来区分。。止。观。等持。和禅那。不涉及修相具体如何,只对于分析的功能设计。。提出这么个可能的结构。

似乎不恰当

by omahaho, Saturday, June 22, 2013, 08:00 (4170 天前) @ o齐愍乐平o

原始佛教中,佛陀具体讲禅定,似乎并不明确区分止观。江南兄提到的几个例子,都是抽象地泛指,且止观并无固定次第,还可以由此及彼,恰恰印证了坛经定慧一的说法。坛经谈定慧并不谈止观,应该是因为六祖并不特别强调禅坐。佛陀讲的禅定,再经一步区分,应该就是七觉支了。另外,四念处是身受心法,从五蕴的角度来看缺想和行,观想可以算是想,而行似乎是四念住时观的对象。

想了一下。。。

by o齐愍乐平o, Saturday, June 22, 2013, 08:00 (4170 天前) @ omahaho

很复杂的事情,我说的肯定对的机会很小,只是希望也许对理解这些有帮助,比如字面理解,就当望文生义等等。这个可旋转的四棱定理似乎到是正适合四念处,也就是在各种过度中要轮换使用不同的禅法,但这是细节问题,我说的对的可能性要比不对的可能性大。。。这些是成套的定。。。估计得要区分定的大致规模和使用的心理分析过程。。。止观之类一旦细节化了,或者大致指后者。最基础的定大致是。。。如其像定。四念处大概是从这个发展来的,你可以把不净观包括在里面?至少有一个属于如其相定,但又被认为是无相的定,就是观佛像。。。很普遍的,无论是禅宗还是藏传或者唯识,在这一点上都是以文殊般若的这套系统来成立的。。。因为佛像的所相特异,所以有些南方世系说一般缘不到进行定以上。。。那就要调节能相。。。调来调去的是以般若密多修订了。。。北传古代记载中成套的复杂的定境非常多,所以在这个上面,我到是不承认以原始和后来的佛教的发生学分类,应该说相对而言,很可能后世反而有所缩减。

赞同齐愍兄的分类角度

by o蹲断妄念o, Saturday, June 22, 2013, 08:00 (4170 天前) @ o齐愍乐平o

这个能相角度的分类, 宗喀巴大师也如此说,只是他说得通俗易懂些, 如说止是盯个所缘不分析, 观是思维分析。 若用《观待与割裂》的语言来说, 止就是持续做比较单一的割裂, 观则是做复杂动态随行型的割裂。 单一割裂, 借助于一个相对静态的什么就容易,就成了止类所缘; 分析的内容或目标, 宗大师那也叫所缘(说止观不以所缘分), 分析则明显是由能端把它动起来了。 总之这两种心态确实不太兼容, 分开来讲才好讲清楚, 讲的时候, 有哪人有哪派有哪传在所相上讲也算顺理成章。若止观都是割裂, 要双运嘛, 我推测也就得不割列才好统一了, 这个不割裂的止“所缘”, 莫不就是无所止或无所缘? 这个不割裂的观莫不就是无所观? 既然不以所缘分,意味着止观当可有共同的“所缘”了, 但显然不是哪个所缘都那么堪任。 向不割裂的方向走, 小相,大相,无相之脉络便让我有种豁然开朗感。马哈说原始佛教止观分离不明显, 同样北传也并未失掉此意, 比如天台的四种止观顺序, 显全面而灵活。 至于四念处, 往里面絮足内容, 当佛法总纲都行; 压瘪点放到“观”里也行, 好像没啥特殊奇特的。 我读的不多, 仅能基于我读过的几部经典观察。

哈兄说的那个。。。。。。

by o齐愍乐平o, Saturday, June 22, 2013, 08:00 (4170 天前) @ o蹲断妄念o

原始佛教止观分离不明显-----------------------从文献的角度。实际上早期佛教的定学就很复杂了。如果说后来的是给人呈现静态画面的感觉,那么,咐法藏师系统自传的,可以和连续动画或者连续剧有一比了。这可以从罗什译本的一批禅经里很明显的看出来。而这批恰是最早期的禅修资料,第一手,资历最老。

所谓原始佛教就是阿含或者巴利经反映的佛教

by omahaho, Sunday, June 23, 2013, 08:00 (4169 天前) @ o齐愍乐平o

其中的定学复杂吗?佛灭五百年,大乘开始兴起之时可能是一个百花齐放的局面。现在想来,佛陀崇拜或者阿弥陀佛信仰,似乎可以算是从“行”的角度的一个拓展,只是一般不把这个算作定。

.....

by o齐愍乐平o, Sunday, June 23, 2013, 08:00 (4169 天前) @ omahaho

其中的定学复杂

蹲断兄也太会捧人了!

by o江南瘴疠地o, Sunday, June 23, 2013, 08:00 (4169 天前) @ o蹲断妄念o

旣然宗喀巴说的通俗易懂,意思齐愍兄的四棱定理如果让人不大懂,乃是因为说得比较专业了!

江南起初尚怀疑齐兄上头那帖跟错人,所以没敢回,且亦不知该回什麽!因为齐兄一向修习四棱定理中的“禅那”一支,寻常的分析演绎都搞得很抽象,读来颇感吃力,而上头那帖则基本看不懂。再说这麽专业的话题,似乎应该垫在麻爷屁股底下才合适;不过估计麻爷看完,不定也得吊在无寻唯伺的中间静虑处──半懂、半不懂也。(蹲断善捧人,江南惯损人,可以搭档演出二人转了!)

止观二事该如何划分,小弟一点概念没有的。照《解深密经》的简单定义,分别称之为“无分别影像所缘境事”与“有分别影像所缘境事”,配合仁兄之“能相角度”论,则差别端在于有无分别耳。旣然一有分别,一无分别,自然不能不如仁兄所言,两者确实不太兼容了。

止观双运算不算一种兼容的操作,俺始终闹不明白!是不是多修止后,再多修点儿观去补回来?(前答 mahah 兄所引《杂阿含》经文便略具此意)还是如《婆沙》卷104 所云:“奢摩他、毘钵舍那,住一所缘平等转”──即仁兄说的有共同所缘呢?这就是《坛经》的“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吗?

復次,单放在解脱道上考察,止观双运这样的均衡操作好像不尽然是圣弟子都该设法办到的,好比乾观的慧脱无学;而异生之修根本定,又是另一个极端。《解深密经》也说菩萨有一向修毘钵舍那,一向修奢摩他的,那是否最后都要向双运转道靠拢修正呢?

又不管是前修此而后修彼,还是住一所缘平等俱转,多寡该怎麽较量,才知道是平等呢?有没有个客观指标?还是随人根性,自设平衡点?若要找个客观指标,可能一般人会想到捨念清淨地吧?据说该地定慧均等,是三界有情定慧比例的分界线,从此以上定多慧少,以下定少慧多。若退一步,笼统点说,四静虑根本定都可视为定慧均等(近分、中间不论),那麽止观双运起码得在四根本定裡才搞得定喽?

mahah 兄借硬币之一体两面喻止观,齐兄则更衍为一体四面之四棱定理,算是佛教止观之几合学趋向了!

至于蹲断兄谓“禅”早于佛教,所以止观实际上早早也都划分着,意思指佛教以前已经存在毘钵舍那行法吗?这点可颇不合于一般佛徒的认知呢!通常我们都以为毘钵舍那是不共外道的。有人从早期印度六师的文献裡考察出类似的修法了吗?

叫您说上了,挺复杂的恨着爱捧着摔

by o蹲断妄念o, Sunday, June 23, 2013, 08:00 (4169 天前) @ o江南瘴疠地o

在部分地(也仅能部分地)领悟齐兄的所言上, 常有新奇发现, 有收获, 是为爱! 同时我兄过于深奥广博的叙述和内容常让小弟又不都能看懂,恨自己见识太少, 恨我兄不深入简出。。止观, 禅也。 凡夫禅, 外道禅之类的, 不是不观了, 至于观什么就没个准儿了, 反正不是“胜观”, 大概也不叫“毗婆舍那”, 不过毕竟还是静静地“虑”了点什么。 毗婆舍那或许被佛教独据了? 没有考证。

嘻嘻。。。字面分析一下。。。

by o齐愍乐平o, Sunday, June 23, 2013, 08:00 (4169 天前) @ o蹲断妄念o

http://www.shuowen.org/view/5458清代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諦視也。宷諦之視也。穀梁傳曰。常事曰視。非常曰觀。凡以我諦視物曰觀。使人得以諦視我亦曰觀。猶之以我見人、使人見我皆曰視。一義之轉移。本無二音也。而學者強爲分別。乃使周易一卦而平去錯出。支離殆不可讀。不亦固哉。小雅采綠傳曰。觀、多也。此亦引伸之義。物多而後可觀。故曰觀、多也。猶灌木之爲藂木也。卷八|見部ɡuān| 古玩切觀諦視也。从見雚聲。

关于外道毗婆舍那,您和古慈兄的提示确有道理。

by o江南瘴疠地o, Monday, June 24, 2013, 08:00 (4168 天前) @ o蹲断妄念o

认真想想,顺带查查,《婆沙》卷64 中提及异生六行相(苦、麤、障 vs. 静、妙、离),《杂集》称为世俗六行,操作与内道圣者修上地定的程序全同,确实该算作一类凈行外道的毗婆舍那禅法。

。。。很有价值的发现。。。

by o齐愍乐平o, Monday, June 24, 2013, 08:00 (4168 天前) @ o江南瘴疠地o

当然,你的解读和我不同。。。那段我拿来看了。。我就解读为世俗道三行相解脱道三行相都是指异生声闻而言。。。是指在世俗定的范围里一个顺序,等到。。。见道了(?),圣人以十六行相观四圣谛。。。

哈哈陈兄多少年了还是这么臭屁,到处设陷阱

by o古慈o, Sunday, June 23, 2013, 08:00 (4169 天前) @ o江南瘴疠地o

观在外道肯定是有的……差别该是粗细及内涵

这事情很简单呀

by omahaho, Sunday, June 23, 2013, 08:00 (4169 天前) @ o江南瘴疠地o

比如修定,对昏沉掉举的觉知不就是观吗?

定的反面也可以是精进

by omahaho, Sunday, June 23, 2013, 08:00 (4169 天前) @ omahaho

佛陀刚开始的时候精进得过头。故禅修和短跑一样,放松很重要。

老马!你用说的当然简单!

by o江南瘴疠地o, Monday, June 24, 2013, 08:00 (4168 天前) @ omahaho

姑且依您的意见,定中对沉掉的觉知就是观罢!所以这就算止观双运喽!那照这路数给观先生也来来……如何是观中兼行止呢?

认识观中止确实要稍微困难一点

by omahaho, Monday, June 24, 2013, 08:00 (4168 天前) @ o江南瘴疠地o

就比如众人皆知生生灭灭,但能认识不生不灭的就少了。不过,我上面不是已经说过了吗?放松就是定。跑一百米是最剧烈的运动之一,但行家都说最重要的是放松,Usain Bolt大师堪称放松的经典。您如果说,上面不是说精进吗,怎么扯到观上去了?那么,四正勤与对昏沉掉举的觉知又有什么区别呢?

等着你的回话了。。。

by o齐愍乐平o, Sunday, June 23, 2013, 08:00 (4169 天前) @ o江南瘴疠地o

这个四棱定理。。。一个人肯定是推不了的。。。先推一个区别。。。“毗钵舍那所缘境事,谓有分别影像”关键是怎么总结有分别这回事情。。。“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明暗,如是十二诸有为相。《楞严》”我觉得可以这么总摄,也就是涉及到这十二有为相类的。。。摄为观。

呵呵!牌不好,这把还是很难跟!

by o江南瘴疠地o, Monday, June 24, 2013, 08:00 (4168 天前) @ o齐愍乐平o

凭《楞严经》这根尘十二有为相,我还是连繫不上毗钵舍那!既然举了《楞严》,怎麽不讲《楞严》的毗婆舍那呢?《楞严》虽没认真描述毗婆舍那,但从卷八之“观察如幻十种深喻”(i.e. 《大品》之幻、焰、水中月、虚空、响、犍闼婆城、梦、影、镜中像、化──十种譬喻),应可约略窥知毗婆舍那的所缘境了。

当然啦!本来根、尘、识三,摄法界尽,所以齐兄的归纳也不能说错,但总觉得跨幅好大,不易理解。要不齐兄倘或閒着,不妨就您的归纳稍稍展开说说,好歹安置点“此故彼”的连带关係。您要咱们练走桩,安桩的间距总得考量咱们的身高腿长对吧!

其实江南比较好奇的,是关于齐兄好像不止一回提到的“如其像定”,它究竟寓意为何,齐兄有什麽具体的解读或推测吗?

江南一直不明白“如其像定”的意涵,但大约可以肯定它几乎只被用于显现神通上,于中神足最多,他心、天眼间亦有之。我的猜测,像启动神足通力时,要心缘目的地的名字或景象;他心通,卽心缘所欲观察之有情名字、面貌;所以“如其像”,或可释为“如”标的物(或人)之“像”。但不管怎麽说,因为与发显通力有关,所以应该算是禅定力的运用,不能算作修定的基本功。

顺着你的看法。。。。

by o齐愍乐平o, Monday, June 24, 2013, 08:00 (4168 天前) @ o江南瘴疠地o

楞严的那个真言。。。看起来很象是众生名字排列起来的立体矩阵。。。你说会不会提示了心的样式的广延性。。。至于这个如其像的神足。。。到是有些空间认知与心不二的味道。。。如其像如其像...像外面的是什么呢?

哎哟!齐兄这是怎麽了?成了外星迷了吗?

by o江南瘴疠地o, Tuesday, June 25, 2013, 08:00 (4167 天前) @ o齐愍乐平o

又立体矩阵,又时空坐标的!

《楞严咒》不就是《大白伞盖咒》吗?翻译出来无非一些佛母别名、鬼神(明咒)名、疾病名、灾祸名,还有吁求遮护的口号,除非您觉得裡头可能藏有《圣经》密码一类的机关消息。当然啦!鬼神、疾病、灾厄,作为心的外延变化,也颇切合密教理趣嘛!

立体矩阵,俺没概念,是说文字符号作立体排列吗?一般真言皆为平面呈现,只有瑜伽观想的咒鬘会比较立体些。再要立体点儿,早先莲舟用个蓝底金字的伏藏见解脱当 logo,号称是空行文字,就更有空间感的联想了。(个人感觉)

佛教的神足,基本认为是由心力去支配色界大种来解释的 [1]。佛教的大种论,代表早期佛教宇宙论裡比较唯物派的观点,即使到了唯心派的经论裡,也无法被捨弃不用。唯物归唯物,大种其实很难和近代物理学联繫,因为它们不是可以同原子作全分类比的某种极微粒子,它们代表的是四种足以反映物理性存在的 nature。江南姑且彷效 tree 兄电脑迷(你俩一个外星迷,一个电脑迷,也可以组二人转了!)的思路,猜测大种或许可以视为这个宇宙硬碟的界面程序语言,改变了它们的原来设计,也就改变了物理性存在的呈现样态;而恃之以改变的,则端赖乎一心。如是乎!原始佛教与如来藏或佛教唯心派,便藉着一向不起眼的四大种(或译四大界)而获得沟通了!小卒立大功了!网络佛教又诞生一位狂想先锋了!

“如其像”,在我的狂想中,又可比拟为 shortcut 图示;物理学的虫洞,也有这个意味。这个世界(电脑桌面)上本来充满了 shortcut,善用心的人,可以随意用鼠标点开;不善用心的,根本连鼠标都找不到;而一分本具神通,因故退失的,则是电脑中毒,鼠标隐没不见了。……够了!不想扯了!该吃药了!……

[1] 《婆沙》卷82:“若住慈定,色界大种遍身分生,令所依身坚密如石,故不可害。”《俱舍分‧别根品》:“彼起第四边际定力,引色界大种,令身中现前。而彼大种,或顺寿行,或违寿行,由此因缘,或留寿行,或捨寿行。”

真是强求你推理了...

by o齐愍乐平o, Tuesday, June 25, 2013, 08:00 (4167 天前) @ o江南瘴疠地o

被你说几句到也算是票价...我到是觉得既然公元初的赞普还在世,说不定佛时代的教学录像后世也许还能见着...对此我持乐见态度..又立体矩阵,又时空坐标的!------------------------------哦....那个中心主题,好象字面上是时空什么来的...原始佛教与如来藏或佛教唯心派,便藉着一向不起眼的四大种(或译四大界)而获得沟通了!------------------怎么不说宇宙一心,如这个相?你不觉得佛教的三界是按照某种意识的功能结构来划分的么...

虫洞什么的

by otreeo, Wednesday, June 26, 2013, 08:00 (4166 天前) @ o江南瘴疠地o

和老兄一样,曾经对佛经各种场合提到的如其像定很感兴趣,其实到现在应该也算是。真是好奇害死猫。在找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台湾一篇佛教学术性论文。当时的资料在这里:http://www.fahua.com/cgi-bin/forum/wisdom.cgi?kd=2009&rn=&on=146&om=185#8所谓"神圣空间":http://dyingconsciously.org/creating_sacred_space-Chinese.htm

我的看法大致。。。。。

by o齐愍乐平o, Wednesday, June 26, 2013, 08:00 (4166 天前) @ otreeo

好象不太一样。。。这个字面上更接近禅天什么的。。不过,作为考据材料。。。还是有点趣味的。。四個基本方位的靈魂----------------这个观念真是古老得不得了。。。。美洲的?http://baike.baidu.com/view/5603103.htmhttp://wenku.baidu.com/view/5d0e45e8aeaad1f346933fe6.html大致相当于楚文化里的四方风。。。这都是两三千以前的东西了。。。善生经好象就是修订这个观念的。。。前面几个帖提的这些强名在时空名下的事情.,..就个人认知的意义在于...  这些的区别在于。。。  到已经不在于四禅八定什么的感觉了。。。  而是。。。比如  区别认知在群体的少量基本偏转的共性上。。。  没有办法看内心的诡异。。。  那么就外在的看不同世界的总相上的差异?  一个微小的偏转也许很难认知。。。  但很多个就很容易认知。。。  比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再慷慨激昂,也难掩无奈。  比如。。。四圣谛。。。  你看,楼上的老兄提示到十六行相。。。。  那已经不得了的。。  从字面上看,  比如以华严圣四谛品。。。  那就更多一些。。。  如果有必要的话。。。  四棱定理之外,再加个螺旋定理。。。?

插两嘴

by otreeo, Monday, June 24, 2013, 08:00 (4168 天前) @ o江南瘴疠地o

楞严七征心八辨见,如此细致细微的思维推察,用于毗婆舍那分析时就够吃力。七心八辨就像72空性论那样,都有时代的烙印。再插一嘴,即如其像,有那么点唯像派,似乎没有说到细微调控。这感觉就像星际迷航当中的宇航员:设好星空坐标,心对准聚焦,做好准备,时空穿越!我的意思,这东西,似乎是由底层机制实现的。上层高级语言,只需要调用底层接口就成,无需直接机器码或汇编。瞎掰一嘴。

你这么说。。我到是一直有个疑问。。比较大的坐标。。。

by o齐愍乐平o, Tuesday, June 25, 2013, 08:00 (4167 天前) @ otreeo

我们佛教里的时空坐标一向比较大,很多都要超出已知人类时空序列的度量,应该也没办法有一贯的时空量纲来度量。。比如无量寿经。。。讲老老年间的事情,前面列大一大批佛的名字,不知道会不会兼起时空坐标的意思。。。还有。。。佛教里一直有一批不知道怎么用的佛名经。。。。真只是念一下的么?不会兼作时空尺度用吧。。。佛教版的时空管理局领导名册。。。?

讲述古老故事时,佛一般上来就来个时空定位。

by otreeo, Wednesday, June 26, 2013, 08:00 (4166 天前) @ o齐愍乐平o

反正和科幻小说星际旅行的描述,有数量级差别,但并没本质差别。三千大千,就完全等价于现代数学10的3次方的3次方。佛经讲述的空间距离虽然是很大跨度,但方位上却就只是常见的十方之某一方,没见过说既不在南也不在东又不在西...这种让人晕船的描述。这更大尺度的宇宙定位显然是有与咱们有语言共许的,例如描述华藏世界乃至更大尺度世界海空间/方位使用的那种定位。空间尺度/时间跨度,佛经讲述的时空距离,很大很大,但拿现代数学其实都很不难计算。什么恒河沙所有沙/一沙一世界/如此世界所有沙数复抹为尘/复过此数。这些表述,只要算出一恒河沙的大体数量级,再逐级转化成指数,算出大概的量级并不难。就是非常大非常大,比现代宇宙学认可的范围要大多了。。。但在数学上列出来却并不难,一点也不神秘。现代宇宙学停留在宇宙奇点大爆炸和可观察宇宙层面,大概压根就没想也不相信能处理这么大的范围。按照地球上的情形,俺相信佛名经所在的佛世界并不是所有这些世界范围都认可(亚当或者玛雅人都不知道娑婆世界这名)。而且这个世界包括佛名在内,应该是个。。。动态的世界。它不是死的。

我的看法是这样的...

by o齐愍乐平o, Wednesday, June 26, 2013, 08:00 (4166 天前) @ otreeo

我估计这些量纲之间,有没有办法用物理或者数学广延的办法衔接的地方...比如...比如...以光为体性...以心念为体性的世界......所以只有用佛随念来作为量纲来统一...用途上...比如...追溯无量寿佛因地的那些佛系统...不知道有没有辅助人去看一眼的时空星(心)路的意思在里面...以便设身处地的体会发心什么的?.猜测而已..当然,推而广之是广大世界,佛随念小而微之也可能是总持整理心念...佛名经里有一段是夹了个某前辈的不是很大范围的小世界漫游记录的...被人认为是窜入的,也算是一个可能的例子.

齐兄!您的表达真的太嫌高来高去了!

by o江南瘴疠地o, Wednesday, June 26, 2013, 08:00 (4166 天前) @ o齐愍乐平o

好比钧帖中:【佛名经里有一段是夹了个某前辈的不是很大范围的小世界漫游记录的...】

俺就不信此间有谁未经查索,便能了然您在说的经裡哪一段,以及谁游了什麽世界。tree 也一样莫明其妙对吧?这般久了,窃恐有碍英名,以为多半胡说八道。还是该顾念一般无暇通读博览,或博览却无力强记的无产阶级同志们啦!

佛经对他方国土方向定位之不合科学处,是可以解套的。

by o江南瘴疠地o, Wednesday, June 26, 2013, 08:00 (4166 天前) @ otreeo

就是用不才呕心沥血所悟出的 shortcut 理论。

以极乐国为例,相对于娑婆世界,它是个远端桌面。不管极乐与娑婆这两台电脑在实境中的相对位置如何,打娑婆这个桌面系统或游戏场景的角度来说,极乐的位置是谈不上四维上下内外的,要连过去,就只好凭着娑婆桌面上的 shortcut。而这个 shortcut(或虫洞入口),在娑婆场域裡的地球,是可以相对安立出一个固定位置的,也就是念佛行者的西方,且不管地球自转或公转到银河的哪个角落,也不论游戏角色游历至地球的任一国度。就像不论游戏场景变换到哪裡,画面上的一些对话方块、参数显示、任务选项,在画面中都可以保持固定的位置,只是隐显不定。所以,极乐世界就是这麽样给整到了西方,不是真的位在相对位置变动不居的念佛行者西方,其他如淨琉璃国土、不动国土之在东方,也就依此类推了。

域外空间的 shortcut 如何排列,或许有其内在法则,与密教五方佛的理趣或者可以掏出些关係。

天机又洩漏太多了!这部科幻小说要不要续下去,您俩看着办,江南吃药时间又到了!

。。。

by o齐愍乐平o, Wednesday, June 26, 2013, 08:00 (4166 天前) @ o江南瘴疠地o

当年肯定是指了个方向的。。。方向,也许未必是各向同性,反映到意识里,有一个shortcut 理论也属正常。。楼上说的,指这经里的宝达事。。。我连古写本也一起给你找出来了。。呵呵,就当字帖也好。  佛说佛名经 (30卷)〖 〗  http://www.fodian.net/07-jingji/14/T14n0441.zip  xd04410130600h 佛说佛名经卷第十三(今卷21、13等片段,33叶)〖失译人名 唐以前?古彩绘本、敦煌墨本、年代不确〗  http://www.fodian.net/images/xieben/xd04410130600h.zip

一个月轮番修“大相”?

by otreeo, Thursday, June 27, 2013, 08:00 (4165 天前) @ o齐愍乐平o

哈哈,写本第二章古人对如此雅俗杂糅的汇集本深恶痛绝,却连番慨叹螳臂当车,自己灭不了伪经。古人警告说:这杂以马头罗刹答地狱报的《佛名经》是伪杂经,穿插在佛名经三十品之中的《宝达问/马头答经》是伪经之中的伪经。甭管他,我还是从上到下读了一遍。读到中间,算是开始懂齐兄表达的意思了。这部很有特色的汇集本,用两经搭配以于三宝前忏悔(佛宝、经宝、菩萨宝、声闻缘觉辟支宝)。俺的看法,1、这个两经交错编排,是高低搭配。类似于J20和J31的组合。但是看不出前者《佛名经》忏悔品各章和《宝达/马头经》的地狱恶报各章有直接对应,似乎只是对应罗列的意味。2、28/30重的递进忏悔/归敬念诵组合,或许是功课搭配。或许安排月课,特意如此搭配。一个是讲各种三宝名可归敬处/可依之忏悔成就,后一个不如法颠倒而住就落各种地狱可怖。1个月正好修完。3、佛名经这个部分,是一种逐次轮番的修法。实质是于十方三世三宝处,一一方位,以佛名/经名/菩萨名/声闻辟支圣者名为所缘,忏悔发愿,逐一修心而臻圆满,又各拿一部分地狱来激励后进和鞭策颠倒而住者。若要回到这一轮主题的主旨上来,这诸品逐次修敬的“所缘”就是持续轮番修“大相”。如果真能修下来,有验相,和诸佛现前念佛三味应该是同一个方向吧。

也许这些名号功德摄持某些般若类的内容。。。?

by o齐愍乐平o, Thursday, June 27, 2013, 08:00 (4165 天前) @ otreeo

总之这个古卷,属于古代写本里的超豪华版了,我当时好象觉得是为唐以前的,究竟是什么时候的还没查资料,说明当时地位不一般,属于最高档的写本了。。。经录作者应该是明显不喜欢这种做法,提供警告,次序上我都没象你这样对比研究过,大致觉得也许这些名号功德摄持某些般若类的内容,也许对。。。比方说。。有分心。。。只是打个比方。。这类的问题的解决。。。也许会有些实际作用。。猜测而已。。。另外,你楼上贴的那个蜂鸟四方的,其他几篇我也看了,这个似乎是个现代人工制品。。。合成的。。有各种来路的东西,有些手法还是借用佛教的。。这样。。是趋向善趣的一种安慰更多些。。。似乎念个阿弥陀经更好。。这几个寺唐以后是唯识、禅宗和西藏旧译合流的趋势大一些。。。

。。。补充。

by o齐愍乐平o, Thursday, June 27, 2013, 08:00 (4165 天前) @ o齐愍乐平o

单调阅读的有效性。。技术路线上。。。我是这么猜想的。。。我们实际内存驻留的机制内容都不是很多。。很多都要靠调用。。也就是要想一想。。。联一联。。。比如学语言。。很多人考试前。。是要背单词表的,甚至不进入意识联想的进路,只是快速下意识的翻阅。。。前意识部分。。这个反映到意识里,是需要时间的。。。需要作意的。。。但不进入意识,也可能产生作用。。所以有些人近而读词典,要动手的部分,就是内存驻留。。如果有人把他和前生后世联系起来。。当然叫做有分(ps:或者有分和速行之间的。。。),我们只提取其中的一部分看一下。。。如果这个读词典的人,进而进行大量的阅读。。。其结果就是吧动到驻流里的东西,和更丰富的材料联动起来,其结果比如。记得特别住,所以有人就是在图书馆里学阅读的,比精读教学效果可能都好。名号如果有针对性的话,这样的大量输入,因为代表的是人。。。是活的。。在心念里如果能够自组织,那么对于,比如,有分里需要对治的部分,也许有和止系统的原理不一样的效果。。。比如看起来象是矩阵。。能自发有效对治很多东西,又能有效缘住,普通人也可以用。这里精密的使用了回忆,驻留,调用和所缘的特殊对治。。。当年这么做的人,很有工程观念的,更接近现代人。有些扯远了。。。我的看法大致就是这些。猜想而已。

即如其像和忘失本心

by otreeo, Thursday, June 27, 2013, 08:00 (4165 天前) @ o齐愍乐平o

《净名经》的维摩诘居士曾技术性激励过两位以前发过大菩提心而如今忘却来修声闻乘的佛弟子。维摩诘的技术手段,就是“即如其像,而为神足”。结果是忘却菩萨道的两位,在技术性加持之下,心得豁然,还得本心。如果你觉得,这星罗棋布的三宝世界海与心灵分层结构相关,与激活失念失照相关,与惑业报分别对治相关。俺完全不反对。因为这确实太像界内外尘沙的对治法了。谈到世界观激活工程学,阿弥陀经等也是一样,都是十方远近佛世界渐次激活(记忆/游行前往)的。

。。。。。。

by o齐愍乐平o, Thursday, June 27, 2013, 08:00 (4165 天前) @ otreeo

维摩诘的技术手段,就是“即如其像,而为神足”。结果是忘却菩萨道的两位,在技术性加持之下,心得豁然,还得本心。-----------不二。。。超级夺能的例子。。。你在这里提本心,真是非常敏感。。。非常高明的地方。。

蜂鸟那篇...

by otreeo, Thursday, June 27, 2013, 08:00 (4165 天前) @ o齐愍乐平o

源自当时一叶问曲速空间引擎在佛教里面与什么对应,后来找了找发现台湾丁教授那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底注几次提到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所描述的「神聖空間」。以前对这个所谓神圣空间没什么了解。这次顺带又搜了下,你提到唐望,而蜂鸟这篇提到四方神也提到亚马逊萨满巫师。很多涉及宗教学的现代书籍,都提到“祛魅”这个词与“神圣空间”现代化坍塌有关。摆脱神圣空间这个方向,回到即如其像本身。“神圣空间”,在丁教授那里是借来解释“即如其像”神足飞行的“空间跃迁事件”的。

里面有个

by o齐愍乐平o, Thursday, June 27, 2013, 08:00 (4165 天前) @ otreeo

划十字的手法。。。这个一段段来的手法。。。令人想起佛教某派一个叫某某墙的修法。。当然,具体怎么做我也不知道。。我估计他是拼起来的。。。这个走的似乎是引生善趣感受之类的路子。。。对于空间和神圣。。。佛教里界限很清楚的。。和神教区别较为严格。。

估计是吧,那图似乎借的是密教坛城图

by otreeo, Thursday, June 27, 2013, 08:00 (4165 天前) @ o齐愍乐平o

但根据开篇http://www.dyingconsciously.org/index-edits-Chinese.html,它的核心是美洲土著萨满巫师的大死亡信仰。觉得,完全可以和当年的唐望巫术的讨论彼此比较下。也许像唐望那些人那样,未找到坚实可靠的解脱路,但却无疑在做努力探索中。

。。。。

by o齐愍乐平o, Friday, June 28, 2013, 08:00 (4164 天前) @ otreeo

画构成图和渗入感受。有本质区别。唐望要保持独立性的。。。这个萨满只要同质化感受。。。本质上不一样。。

但这个不是神教

by o齐愍乐平o, Saturday, June 29, 2013, 08:00 (4163 天前) @ otreeo

...既不为神亦不为神仆...这个最重要.有本质区别的.这个区别不在看到的基本技术.而是面对可能性的时候的选择....贪心

理解你的意思

by otreeo, Saturday, June 29, 2013, 08:00 (4163 天前) @ o齐愍乐平o

这个问题起自对所谓“伊利亚特所说《神圣空间》”出处和原意,已不甚了解。当时没认真找这本书,只看到有些人对该书的很少部分引用。凭以前的印象,所谓《神圣空间》是以欧洲某些古老山顶修道院修道士的修道知识作为背景。这次四方蜂鸟大死亡这个,是临时起意现找的,以前没看过。所以按你所说,不管是美洲这回归自然神的萨满还是欧洲古老修道传统,所指的这神圣空间都有“神教”的意味。而这两个,确实与唐望的故事都不同。~~~明晰球体,某角度臆测,就像净色。。。唐望的世界确实每一部分都如此新鲜。。。可以看到太多隐秘世界的各种探索。。有趣但相当危险。

.....

by o齐愍乐平o, Saturday, June 29, 2013, 08:00 (4163 天前) @ otreeo

那个线状和球体...我前几十篇谈闲好象放过一个挑担的像,你觉得刻像的这人是不是懂这个?

没怎么注意到这个像

by otreeo, Saturday, June 29, 2013, 08:00 (4163 天前) @ o齐愍乐平o

但我觉得唐望们的实践,实在是有给人启发。若有人在第二"世界"略露消息,不奇怪。

。。。。

by o齐愍乐平o, Saturday, June 29, 2013, 08:00 (4163 天前) @ otreeo

那图很明显的是记载了通过某种办法达到一定的效果的。办法么,估计各种路线都有。。。一定要进入个别的世界才算数么?。。。觉得似乎这个套路也不一定。。。虽然旅游是热门话题。且先聊到这里吧。

当年我在莲舟提到唐旺的事。。。。

by o二麻子o, Saturday, June 29, 2013, 08:00 (4163 天前) @ o齐愍乐平o

说及他那门巫教反映了一种追求解脱,在无明中探索,可惜还没找到正确方向的努力。其努力应该给予尊重,其过程对判断错误有相当价值。。。这回看看,这个巫教似乎也是类似努力,甚至成果要必唐旺那边还高点。说明众生追求解脱的本性(佛性)不会泯灭,这点有佛世界无佛世界都一样。哈哈。好玩的东东。

嘻嘻。。。。

by o齐愍乐平o, Saturday, June 29, 2013, 08:00 (4163 天前) @ o二麻子o

当神仙不知道会不会有高处不甚无聊的感觉。。。按照造个桥铺个路都可以成为某些世界的构成主题,一些著名的印本很多的小说,看得人多了,也许都能成一些世界的原题。。。做区分其实很简单的。神教更强调控制性,谁生谁呀,谁控制谁呀,逍遥派修士更强调独立性,也许能力上有高下之分,依原题的共相多的,也许就显得能力高一些。佛教经里谈诸世界,不停的在强调观而不取,然就度生,亦不言隔别,是有透网金鳞之喻,说起来容易理解,做起来却全是取舍,也不是容易的事情。

高处不胜无聊的士,唐旺谈到过。。。

by o二麻子o, Monday, July 01, 2013, 08:00 (4161 天前) @ o齐愍乐平o

他叫作无机生命,以及一位从无机生命那里逃归的巫士。没法证明证伪,但这个故事说明他们确实考虑到了,长生虽然是非常多人的期望,但真做到长生实际可能就是长狱。

也许。。寿者相

by otreeo, Monday, July 01, 2013, 08:00 (4161 天前) @ o二麻子o

到我看到的那些内容为止,无机生物的那种非人类面目的长生,与标题这个词很像。当然,这只是难以放弃的联想。到这些阅读为止,面目含糊的梦的七<?>个关隘,充满不确定性的第三世界的无尽活跃。都显示出渗透“无知”自由状态。其中,“男转女、女转男”的操作技巧,“男和女的组合做勇士穿越”,都是让人惊奇的阅读体验。呵呵,尤其是前者,佛经当中不乏此类事情,维摩诘经的那位天女就干过这事,不过她做的比那些故事里的更绝:将阿罗汉转男为女。

从正面意义来说,延促自在

by otreeo, Monday, July 01, 2013, 08:00 (4161 天前) @ otreeo

长寿自在或者短寿自在,都有明确的物质基础。就是某种大色的操作。

所以我觉得唐不是神教。

by o齐愍乐平o, Monday, July 01, 2013, 08:00 (4161 天前) @ o二麻子o

遇到此等好事愿意排队的多了。。通常都是一连串一连串的赞美诗。一堆一堆的你的就是我的形式排比。光体生命的逻辑其实也不难推测。。。要通过反光看到自己。。。唐的这个分析是了不起的。

所以看到佛弟子里面些人还在。。

by o二麻子o, Monday, July 01, 2013, 08:00 (4161 天前) @ o齐愍乐平o

对长生不死倾倒翻江倒海的羡慕之情时,不免联想到。。。。还不如某些外道人明白。

哈哈。有两套唐旺书。。。。

by o二麻子o, Monday, July 01, 2013, 08:00 (4161 天前) @ o齐愍乐平o

在大众中更知名的那套是“唐璜”。嘿嘿。不过我们谈的这套唐旺书,越朝后的越差。。。似乎作者前期是根据某些个人直接听闻而说,后期则逐渐演变到自己推测编造。俺也不觉得那是神教,而是追求解脱但未能通达的常识。

。。。回忆一下

by o齐愍乐平o, Monday, July 01, 2013, 08:00 (4161 天前) @ o二麻子o

放着没怎么看,而且感觉翻译的人似乎偏神教化一些。。。那个女弟子看石头的描述还是比较切实的。。。其他的只能看个大概。

往前翻了不到20页,翻不动了,休息

by otreeo, Monday, July 01, 2013, 08:00 (4161 天前) @ o齐愍乐平o

宝石山造像,对吧?要是不是指这个,就当我瞎说。这个图,出顶+双重定着点。这算是一种有一致性和稳定性的表示?俺倒是第一联想到所谓的“双神变”和“两足尊”。可能联想过头了。同意说的敏捷开发的路数。步子大了扯着淡。一个词一个词往外蹦,已经很不错了。

是这个像

by o齐愍乐平o, Monday, July 01, 2013, 08:00 (4161 天前) @ otreeo

前几年本来想发一篇这个论文的,后来没有写这篇,太奇谈怪论了。这个神叫做义淡满(Idumban)。。。因为全世界就这么一个神是这样的。作为山神,是兴都教南亚部分大宝森节的一个主题。http://www.xiao-en.org/cultural/magazine.asp?cat=34&loc=en&id=1481但到了元代,也许是去过南亚的藏僧带回来的,然后就刻在江南释教总统的别苑里,位置居于地藏之下,在造像群的最边上,应该仍然是作为山神吧。应该在印度当年是属于佛教山神。杭州到是没有大宝森节的传统,但穿刺平衡术之类的表演,到是在这个附近延续到解放。穿刺平衡术只是外延,看起来有些让人望而却步,其内部运作应该和你前面谈的线和团之类的向量修订有一定联系的,所以在元代的刻本中,反而有一个出神的图,所以我说刻这图的人对这些有了解。明天我想写点修改我所说的其他校本的东西。我定义这个为校本。

齐兄这个联繫极有创见!

by o江南瘴疠地o, Monday, July 01, 2013, 08:00 (4161 天前) @ o齐愍乐平o

可惜因为两种图像(宝石山肩担造像 vs. Idumban)同异互见,也没有文献可资考察,所以即使 tree 兄转的那帧宝石山造像源自Idumban 信仰,也只能是一个猜想而已了!

说同异互见,主要问题出在宝石山肩担造像是圆顶僧人造型,且衣袍作汉人装扮。而 Idumban 是山神,在印度与藏传是会做成夜叉或刹帝利的形象,不大可能呈现沙门样式。即使移来江南,立为此间山神,一样不应作圆顶像。所以,宝石山那片肩担造像如果有故事背景,也难排除仅是在描述某位汉僧的行谊。不过,除却造型的差异不论,它与 Idumban 在艺术形态的表现上确实非常近似;齐兄的见识宏博,用心细微,足见一斑,实在该给延揽到刑事侦查局,为人民效力才对!

毫不局限,只要有必要

by otreeo, Monday, July 01, 2013, 08:00 (4161 天前) @ o江南瘴疠地o

【【【我正要问他们去什么地方,但是她先回答了我的问题。「他们都去印度。」她说。

「十五个人全去?」我不敢相信地问。】】】

呵呵。。。

by o齐愍乐平o, Monday, July 01, 2013, 08:00 (4161 天前) @ otreeo

江南兄显然没留意过隔壁在下那个长篇闲扯。象开年谱一样一年年排下来的考证是年谱学家的事情,不是我的事情,只是拿这个来取象的。话说那个玉人像,据说是是鲨鱼牙刻的,在这批发现前,这类像早就简化了,清朝人对这个连是朝上朝下都分不清楚,是有点象气球之类的。。。等我把中午没看的连续剧看完。。。在隔壁拍个校本学说。。。估计要好几天,之后等江南兄来校对。。。

“巫”字的双人,历来有各种解释

by otreeo, Tuesday, July 02, 2013, 08:00 (4160 天前) @ o齐愍乐平o

按照苗蛮传统的一个解释,双人中,一个是蚩尤,一个是(蚩尤的)国师。若以唐望系的基本定义是双重定着点,先天的内禀气质。这种奇怪的事情,只能任人联想。【他被称为nagual。据我所知,这称呼是用来给予一个具备了特殊能量结构的人,不论是男是女,这样的人在看见者眼中是像两个双重的明晰球体。看见者相信这样的人成为巫士后,多出来的能量代表着力量与领导能力。因此,nagual是天生的向导,巫士团体的领袖。】

嘻嘻...

by o齐愍乐平o, Tuesday, July 02, 2013, 08:00 (4160 天前) @ otreeo

(原话题从略...)贴个六千年前茶叶http://wuxizazhi.cnki.net/Search/NOSE201205003.html茶叶算是相当正派的饮料似乎有兴奋和导出昏沉物质两种作用.

又翻了几页,看到这个

by otreeo, Monday, July 01, 2013, 08:00 (4161 天前) @ o齐愍乐平o

这个嘛,初看到确实让我有点惊奇。

光从记载下来的经典看禅法上肯定有缩减同时应该也有创新

by o蹲断妄念o, Sunday, June 23, 2013, 08:00 (4169 天前) @ o齐愍乐平o

这个资料追到阿含就没有再多了, 似乎也没法完全考证。 若按标准定义, 禅是“静虑”或“思维修”, 它早于佛教, 那么止观实际上早早也都划分着的, 分分合合的。。。。就那么回事了。 罗什的译典是他那个时代的北传对前代的整理所成, 加上更早的龙树, 综合到天台止观, 算是比较全面的禅法罗列了。 其中的念佛法门, 和罗什时代相仿的觉音说那个十念之一的念佛是念佛功德, 似乎不主要是“取像缘像”, 属于那种思维为主的方式, 所以搞不到初禅。 北面的念佛可就发展得应该说有点出乎意料了, 单看这一门, 我觉得里面就有缩减和创新! 正好最近我闲着没事研究了一下“持名”的由来, 和这个话题就有关。按罗什的禅法译典, 里面的念佛还是较全面的, 缘相为主, 缘十号功德较略, 持名更略。 其步骤还是很清晰的, 但还没见明显的持名之说。 其高处如缘十方诸佛, 和华严重重相涉也有得拼。 以他的念佛系列和觉音的比, 就能看出当时印度南北对此禅门有所缩放。其次, 从罗什译籍的念佛,到后来的超级精简版持名念佛, 是更为剧烈的压缩与创新。 看看罗什版的念佛, 就知道压缩在哪里; 至于创新嘛,有趣的是,同样要看罗什翻译的东西。 我罗列了一个和持名有关的典籍摘要, 看得出持名念佛当初在整个念佛里的比重以及鸠摩罗什译籍对日后将持名念佛“创新”为诸门之最的作用。 总之, 压缩与创新, 主要都看罗什大师的!

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閑,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文殊般若--鸠摩罗什)

應處空閑離諸諠雜,結跏趺坐不思眾相,為欲利樂一切有情,於一如來專心繫念,審取名字、善想容儀 (文殊般若--玄奘译本)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佛說阿彌陀經--鸠摩罗什)

若有淨信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聞如是無量壽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極樂世界功德莊嚴。聞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繫念不亂。是善男子或善女人。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其無量聲聞弟子菩薩眾俱。前後圍繞來住其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亂。既捨命已隨佛眾會。生無量壽極樂世界清淨佛土。 (佛說阿彌陀經---玄奘译本)

「具足如是念,即得往生安養國土。凡有十念。何等為十?

一者,於一切眾生,常生慈心。於一切眾生,不毀其行。若毀其行,終不往生。

二者,於一切眾生,深起悲心,除殘害意。

三者,發護法心,不惜身命。於一切法,不生誹謗。

四者,於忍辱中生決定心。

五者,深心清淨,不染利養。

六者,發一切種智心,日日常念,無有廢忘。

七者,於一切眾生,起尊重心,除我慢意,謙下言說。

八者,於世談話,不生味著心。

九者,近於覺意,生起種種善根因緣,遠離憒鬧散亂之心。

十者,正念觀佛,除去諸根。

(彌勒發問經)

彌勒菩薩白佛言:如佛所說,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功德利益,若有眾生,發十種心,隨一一心,專念彼佛,是人命終,當得往生也

 一、無損害心。念佛之人,於諸眾生,常起大慈之心,不加損害,令得快樂,是名無損害心。

 二、無逼惱心。念佛之人,身心安靜,於諸眾生,常起大悲之心,深加愍傷,令得脫苦,是名無逼惱心。

 三、樂守護心。念佛之人,於佛所說正法,當須不惜身命,守護愛惜,是名樂守護心。

 四、無執著心。念佛之人,常以智慧觀察於一切法,不生執著,是名無執著心。

 五、起淨意心。念佛之人,能離世間雜染之法,復於利養等事,常生知足之心,是名起淨意心。

 六、無忘失心。念佛之人,求生淨土,成佛種智,於一切時,念念不捨,是名無忘失心。

 七、無下劣心。念佛之人,常行平等之心,於諸眾生,尊重恭敬,不生輕慢,是名無下劣心。

 八、生決定心。念佛之人,不著世間言論,於無上菩提之道,深生正信,畢竟不惑,是名生決定心。

 九、無雜染心。念佛之人,修習功行,種諸善根,心常遠離一切雜染煩惱,是名無雜染心。

 十、起隨念心。念佛之人,雖觀如來相好,而不生愛著之心;於無念中,常念彼佛,是名起隨念心。

(大寶積經)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康僧鎧(曹魏嘉平四年[252]至洛陽,生卒年不詳)所譯《佛說無量壽經》之第十八願文)

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國。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

(康僧鎧《佛說無量壽經》之下輩往生經文)

如此愚人, … … 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歸命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畺良耶舍(383—442)所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之下品下生)

:「如是諸世尊,今現在十方,若人疾欲至,不退轉地者,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若菩薩欲於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應當念是十方諸佛,稱其名號。」

(十住毘婆沙論.易行品, 鸠摩罗什译)

:「問曰:『但聞是十佛名號,執持在心,便得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更有餘佛餘菩薩名,得至阿惟越致耶?』答曰:『阿彌陀等佛,及諸大菩薩,稱名一心念,亦得不退轉。更有阿彌陀等諸13佛,亦應恭敬禮拜,稱其名號。』」

(十住毘婆沙論.易行品, 鸠摩罗什译)

:「是諸佛世尊,現在十方清淨世界,皆稱名憶念,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十住毘婆沙論.易行品, 鸠摩罗什译)

。。。。。。

by o齐愍乐平o, Sunday, June 23, 2013, 08:00 (4169 天前) @ o蹲断妄念o

修订一下。。。。罗什、觉贤前后的禅法,和现在的有一些差异,因为这些记载基本同出克什米尔这个对于后世有关键影响的枢纽性区域,,当时的禅家,可谓见多识广,而这个时代的东方区域已经对禅坐有相当的需求,所以这一世代的纪录,实在相当的有意义。这些记载对于现在总结并做过局限的原始佛教的分类,肯定有相当的不同。。里面有些东西,不要说现在没有,后来很少有人提,连论藏系统里都不大论述,但是对于理解经还是很有好处的。

是, 那个时代那个区域确实厉害, 可惜了

by o蹲断妄念o, Monday, June 24, 2013, 08:00 (4168 天前) @ o齐愍乐平o

部派大小乘杂合的克什米尔键陀罗西域辉煌时期,禅法似乎最丰富了, 而且都在真用着似的, 和后来的收集整理者智顗不同。 智顗自己甚至都表达了是为了“不废弃”而整理收集的意思, 他自己的主打转向到高精尖的所缘上去了。 稍后的大宗派连整理的工作都不屑了。 大格局形成, 丰富的禅法都没了, 谁还去细研究禅法间的同异,连带着也影响到了次第的形成, 可惜了。

公元五世界这地方居然有人远征北美的。。。

by o齐愍乐平o, Monday, June 24, 2013, 08:00 (4168 天前) @ o蹲断妄念o

《梁书•诸夷列传》:扶桑国者,齐永元元年(499年),其国有沙门慧深来至荆州,说云:“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地在中国之东,其土多扶桑木,故以为名”。扶桑叶似桐,而初生如笋,国人食之,实如梨而赤,绩其皮为布以为衣,亦以为绵。作板屋,无城郭。有文字,以扶桑皮为纸。无兵甲,不攻战。其国法,有南北狱。若犯轻者入南狱,重罪者入北狱。有赦则赦南狱,不赦北狱。在北狱者,男女相配,生男八岁为奴,生女九岁为婢。犯罪之身,至死不出。贵人有罪,国乃大会,坐罪人于坑,对之宴饮,分诀若死别焉。以灰绕之,其一重则一身屏退,二重则及子孙,三重则及七世。名国王为乙祁;贵人第一者为大对卢,第二者为小对卢,第三者为纳咄沙。国王行有鼓角导从。其衣色随年改易,甲乙年青,丙丁年赤,戊己年黄,庚辛年白,壬癸年黑。有牛角甚长,以角载物,至胜二十斛。车有马车、牛车、鹿车。国人养鹿,如中国畜牛,以乳为酪。有桑梨,经年不坏。多蒲桃。其地无铁有铜,不贵金银。市无租估。其婚姻,婿往女家门外作屋,晨夕洒扫,经年而女不悦,即驱之,相悦乃成婚。婚礼大抵与中国同。亲丧,七日不食;祖父母丧,五日不食;兄弟伯叔姑姊妹,三日不食。设灵为神像,朝夕拜奠,不制缞绖。嗣王立,三年不视国事。其俗旧无佛法,宋大明二年(458年),罽宾国尝有比丘五人游行至其国,流通佛法、经像,教令出家,风俗遂改。----------------茫茫太平洋里一个小船。。五个亚洲山地来的和尚。。。雄心壮志去探索异世界。。。

一直以为扶桑是日本, 原来古时候指美洲某地啊(墨西哥)

by o蹲断妄念o, Monday, June 24, 2013, 08:00 (4168 天前) @ o齐愍乐平o

rtrtt

这好像是个蛮久的争议话题了!

by o江南瘴疠地o, Monday, June 24, 2013, 08:00 (4168 天前) @ o齐愍乐平o

一般主张扶桑美洲说的,都只留意《梁书》那段的前半截文字,极少去考证后半截的:

【慧深又云:扶桑东千余里有女国,容貌端正,色甚洁白,身体有毛,发长委地。至二三月,竞入水则任娠,六七月产子。女人胸前无乳,项后生毛,根白,毛中有汁以乳子,一百日能行,三四年则成人矣。见人惊避,偏畏丈夫。食咸草,如禽兽。咸草叶似邪蒿,而气香味咸。】

我不反对当时远东与美洲有船舶交通,慧深或许便是其中一人;只是感叹许多考据家在蒐罗证据上,往往是先作过有利筛选的。慧深一案的前半截确实挺有力的,但是后半截却显得太鬼话,也的确让人难以取捨。

确实。。。

by o齐愍乐平o, Monday, June 24, 2013, 08:00 (4168 天前) @ o江南瘴疠地o

慧深的碑好象现在是在山东日照发现的,(ps:原来以为是墓碑,好象不是,是明季纪念他造的寺的碑。。。)但在美洲挖出个公元五六世纪的佛寺之前,这些事情也只能是演义了。印第安巫师并没有佛教世系的概念,这从唐望书里到是可以知道,但是使用的分析手法。。。一个印第安巫师在画意识构成。。很奇怪的事情。。。

真有人考证过你说的这段也...

by o齐愍乐平o, Friday, June 28, 2013, 08:00 (4164 天前) @ o江南瘴疠地o

慧深到达美洲的一个重要旁证http://bbs.rednet.cn/thread-26082075-1-1.html

而且真有人挖了个美洲古佛寺出来...

by o齐愍乐平o, Friday, June 28, 2013, 08:00 (4164 天前) @ o齐愍乐平o

你费心查查看这些原始出处在那里?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822096.html资料同时指出,在墨西哥和秘鲁的某些古国遗址的发掘工作中,还发现了与中国一样的佛像;http://www.fjdh.com/wumin/2010/09/145129127665.html墨西哥太平洋岸的索诺拉州( Sonora )发现过佛寺遗迹,索诺拉州的尤里斯镇(Ures) 附近,发现一尊佛像,上面刻有中文佛经。据西洋学者考证,法显等人是由堪察加半岛出发,经库页岛和阿留申群岛到达阿拉斯加。从阿拉斯加到墨西哥的太平洋岸,都发现佛教古物。

有的时候看具体的做法还是挺有意思的...

by o齐愍乐平o, Friday, June 28, 2013, 08:00 (4164 天前) @ o齐愍乐平o

比如说唐望自己也不知道佛教是怎么回事情,好象看到一段他对佛教是否定的...但是...他居然就是这个什么索诺拉州(地方?沙漠?)人....http://www.baike.com/wiki/%E5%94%90%E6%9C%9B唐望-墨西哥巫师唐望。1960年,加州大学洛杉叽分校的人类学系研究生的卡洛斯•卡斯塔尼达(Carlos Castaneda)来到索若拉沙漠进行野外调查,在那里他结识了印地 ...

古墨西哥佛像或者玉米神。。。。?

by o齐愍乐平o, Friday, June 28, 2013, 08:00 (4164 天前) @ o齐愍乐平o

找是找到了一个。。。Mexican Buddha是个印度教网站上找的,说:Buddhism also had a vast influence on pre-Colombian America. Professor F.W. Putnam found in the jungles of Honduras a sculpture which greatly resembles Buddha. According to the July, 1901 issue of American Harper's Magazine, it has been proved with evidence that five Buddhist monks had reached Mexico in ancient times, via Alaska.http://www.veda.harekrsna.cz/connections/Americas.php下面就是这个图。。应该是右边那个,左边那个是对比的中国造。不知道这个墨西哥佛像是不是上面说洪都拉斯发现的那个。。。说是大的,也许不是这个,不过每个地方的佛像都稍微有些不同,这个美洲造的还真是没见过。。。。-----------用谷歌搜图的结果,有说这个是玉米神像....http://www.jxsz.com/JxszWeb/UploadFiles/201005/2010052110323711.jpg大英博物馆藏...Yum Kaax (Mayan pronunciation: [jum kaːʃ], 'lord of the forest') is a Yucatek name for the god of the wild vegetation and guardian of its animals.In the past, this character has wrongly been described as an agricultural deity, or even as the Maya maize god (god E of the codices), which has become a popular and still existing misconception.[1] In ethnographic reality, Yum Kaax is a god of wild plants and of animals that are important to hunters. As such, he grants protection of the fields against the incursions of the wild nature he himself represents. For the same reason, his name is invoked by traditional farmers, who present him with the first fruits of their fields, carved out from the forest.[2]This type of deity is also found among indigenous peoples of North America. Invoked by hunters, he is owner of all the game. He can appear to hunters in an instant, and possesses songs that will warrant a hunter success, and allow his arrows to come back to him.http://en.wikipedia.org/wiki/Yum_Kaax

就算墨西哥曾有过佛寺僧侣,应该也是昙花一现!

by o江南瘴疠地o, Friday, June 28, 2013, 08:00 (4164 天前) @ o齐愍乐平o

甚至这一现比诸昙花,恐怕还差得远了!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序品》记载,佛从灵鹫山率众飞行东方百千里程到了“大七宝震旦”国的“五宝台”山,降落演说,完了又飞越东方万里海上,至“大日发”国海边,继续演说。再起飞行经东方大海,谓:“于其海中有诸国土,此国众生质近畜生。虽我正法渐渐流布,难有悟入,但作结缘,为成佛缘。”

不知道那个“质近畜生”的国度,是指北美的印地安人?还是中南美的马雅人?或者只是太平洋岛礁裡的土着?对照郑振煌所译的这篇文章,“但作结缘”一句倒似可援为一条难登大雅的暗证。

唉!最近老在索隐附会,天马行空,大失俺实事求是的风格!这般下去还如何堪作末法之洲渚呢?齐兄就别再害我病情加重了好呗!

当然。。。。

by o齐愍乐平o, Friday, June 28, 2013, 08:00 (4164 天前) @ o江南瘴疠地o

这些只是比较学的资料罢了。。。佛陀到中国的事情。。莲师本生传里也记载了。。。当时并不为人接受。最近老在索隐附会,天马行空,--------------你说的是。。。

对“无所止”感兴趣的可以看这本书第三部分

by omahaho, Friday, June 21, 2013, 08:00 (4171 天前) @ omahaho

B. Alan Wallace 專注力 禪修10階釋放心智潛能http://ishare.iask.sina.com.cn/f/7484243.html

该书基本引用了藏地几种著作,有裁剪, 不建议!

by o蹲断妄念o, Friday, June 21, 2013, 08:00 (4171 天前) @ omahaho

如书中说:十五世紀時創立格魯派的宗喀巴,曾如此描述此項修行:在培養單純的無概念性專注力時,不要專心於任何對境(如某一神祇),要如此下定決心:「我會安放我的心,而不會想到任何對境。」然後,別讓專注力分散,避免分心。正是广论上这段:"正念即是堅定行相之心。故修三摩地者若無堅定行相明了之定解力.心縱明淨.不能引生有力之正念.不能滅除細微沉沒.其三摩地必有過失。即不緣佛像等其他所緣.唯修不分別心.亦必念云.心當於境全不分別.次即令心不流不散。令心不散.與不忘所緣之正念義同.故仍未出修念之法。如是修者.亦是修有定解力之念也。"作者明显将此类看成是直接高超点的方法, 实际上宗喀巴大师并无明显的这种看法,宗大师的论里对其利弊讲述得要详尽得多! 对比一下, 可看出该书作者有一定的裁剪, 原意甚至都有些变化了。

您读书应该仔细点

by omahaho, Friday, June 21, 2013, 08:00 (4171 天前) @ o蹲断妄念o

心太粗太散

原著我全面读不叫细读? 原著您读么!

by o蹲断妄念o, Friday, June 21, 2013, 08:00 (4171 天前) @ omahaho

RTRT

您这么粗心不细心,原著全面读有何益处?

by omahaho, Friday, June 21, 2013, 08:00 (4171 天前) @ o蹲断妄念o

非但无益,反增我慢。建议您再读一遍。

马哈呀,看了您几个帖子后您推荐的书甭管好赖还是算了,俺就不费那脑筋了

by o蹲断妄念o, Friday, June 21, 2013, 08:00 (4171 天前) @ omahaho

您那逻辑俺看不懂也跟不上。。。。

其实您不因该把我和这本书联系起来

by omahaho, Saturday, June 22, 2013, 08:00 (4170 天前) @ o蹲断妄念o

贴出这本书不代表我认同这本书,只是这是我唯一看到的明确谈无所止的说,供好奇者参考而已。这本书的题目看起来通俗,内容其实颇为严肃。

唯一? 里面那个部分有些引用段所出自的原著,连读东西不多的我还看过几个呢

by o蹲断妄念o, Saturday, June 22, 2013, 08:00 (4170 天前) @ omahaho

另外, 您不赞同的东西还给俺推荐那, 呵呵, 对俺不够厚道啊。

您前面说得那几个其实基本上属于“由慧入定”

by omahaho, Saturday, June 22, 2013, 08:00 (4170 天前) @ o蹲断妄念o

而由定入的,似乎就这么一个。

达摩的理入可以算是慧入的一个例子

by omahaho, Sunday, June 23, 2013, 08:00 (4169 天前) @ omahaho

然则入道多途,要唯二种,谓理、行也。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客尘障故。令舍伪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不随他教。与道冥符,寂然无为,名理入也

达摩只是叫做理入,凝住壁观,坚住不移之类的正落在通常对止的定义之中。 理入明显是双运了。

by o蹲断妄念o, Sunday, June 23, 2013, 08:00 (4169 天前) @ omahaho

rtrt

这样说大乘起信论那一段也是明显的双运

by omahaho, Sunday, June 23, 2013, 08:00 (4169 天前) @ o蹲断妄念o

“若修止者”漏了一个字,应该是“若修止观者”

有点区别, 达摩凝住前就有深信, 起信论的没明显那么说

by o蹲断妄念o, Sunday, June 23, 2013, 08:00 (4169 天前) @ omahaho

rtrt 且其通篇的目的还在于“起信”

也可以看

by omahaho, Saturday, June 22, 2013, 08:00 (4170 天前) @ omahaho

莲花生 密宗大解脱法伏藏

参话头能做到疑情发起时,算不算是一种无所止的修法?

by o踏雪寻梅o, Friday, June 21, 2013, 08:00 (4171 天前) @ o蹲断妄念o

赞叹师兄对修法归纳的分享!虽然暂时还没有机缘具体实修这些难度甚高的无所止的修法,但俺还是准备学习了解一下,算是做个前期准备吧。

不知参话头能做到疑情发起时,算不算是一种无所止的修法?尤其那种根本不可能有答案疑问强烈的话头,根本就不可能有一个具体的“相”去止,这时的止是止在疑情上,算是有所止还是无所止?俺不知道麻叔所说的无所止,是不是没有具体明确相状所缘对象的止的意思。如果是,那么参话头起疑情就算是一种非常得力的无所止的修法。没有了具体形状相貌的所缘对象,只有疑情,很容易将众多杂念打包起来一起断掉,同时相对容易让坚固的能所对立产生某种程度的失衡,算是自我扯脱夺所的一种练习吧。

疑情作为止的手段另外一个很大优势是觉照力非常强,同昏沉正好相反。疑情得力时其实算是止观双运了呢。

参参话头对俺们这种打坐时间相对有限的人来说,好处是可以忙里偷闲,间隙时间就可以操作一下,算是做做心灵体操吧,增强定力的效果还是不容轻视的。缺点是,时间太短,效果相对肯定大打折扣。再就是疑情真是不容易发起,攀缘念的惯性总让我们给话头疑问找个答案而削弱疑情的力量。

我说的那本书里

by omahaho, Friday, June 21, 2013, 08:00 (4171 天前) @ o踏雪寻梅o

所谓无所止其实算是止观双用,其中应用的技术有点象参话头。

可以算吧,但是比较适合专业人事

by o古慈o, Friday, June 21, 2013, 08:00 (4171 天前) @ o踏雪寻梅o

而且比较……的方法啦

“……”是怎么意思?(无內容)

by o江南瘴疠地o, Saturday, June 22, 2013, 08:00 (4170 天前) @ o古慈o

----------------

算,而且此法的设计上相当巧妙。

by o二麻子o, Friday, June 21, 2013, 08:00 (4171 天前) @ o踏雪寻梅o

这是个从止于小相开始上手的方法,而到疑情升起,即进入无所止。好处是开始并不难,所以很多人可以开始修。而能演化成无所止,可见设计巧妙。难处是,从开始参,到升起疑情并不容易。而且,部分人在疑情升起后,无法控制,会有强烈副效应,蕴含相当大风险。现代与古代不同,古人为法放弃身命的事并不少见,也为当时社会认可。现代人是绝对付不起这样代价的,现代社会也不认可这样的代价。

俺来说两句

by o爱探险的朵拉o, Monday, July 01, 2013, 08:00 (4161 天前) @ o蹲断妄念o

也就是补充点想法。说起无所止,不得不谈到我们凡夫的用心习惯。我们的用心习惯是什么呢?自他割裂后再于所上一一分别计较。总体表现为总得沾点什么,落在什么处。这个大概是因为我们从我们祖祖辈辈累世以来累世累计的习惯。从粗显的我们能直接观察到,一直到我们差觉不到的细微深处,无不贯彻着这种习气。修行很关键的一点是要彻底扭转这个习气。因为只要这个习气不除。管你说的天花地坠,行为上都是随着习气去,都不能解决生死轮回问题,妄想处烦恼处依旧。因此,我感觉历代大师们大概努力的一个方向就是如何,给众生一种方便,能够让他们依此渐渐扭转此习气。而无所止就是这么一种训练一种完全和我们习惯相反的一种用心方式。诚如蹲兄所言的各种方便,各种方便都是期望能学人借此在习惯的能所用心模式中挣脱出来。由于这个习惯势力的强大,即使有方便,仍然会有几个问题:1) 由于能所方式是一般人唯一适应和了解的用心方式,所以强大的习惯下,行人表面上挣脱了,其实不过是落入另一个窟窿。无所止便只是个名头,终归还是止在某个X上,根本的习气仍未改变。代表性的例子在公案中可见,如一条白练去,就是祖师批评的就这么去了,一条死路当成真明白。2) 由于行人习惯了修行中引导和方便之后,将方便本身当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或者总是暗暗期待某种进展,某种境界,或行人过于自信自己的意解而偷心侧度而忽视了习气转变后的现量体验,从而导致喊新口号走老路,根本的用心方式和习气仍然都没有动摇,反而污染了方便的核心思想和效率。3) 即使避开上面两点,就算走的比较正,但还算比较浅显的习气上的纠正,因为这些可以容易从你的言行中能表露出来,别人能纠正给与提醒改正。但还有更细微,心形底层的,自己看不见的纠缠,只能靠自己仔细甄别,慢慢纠正,如果不彻底扫除断根,心识流注生生不息,再细微的种子,迟早都得发芽,日后春风吹又生而越滚越粗。所以无所止最好学人自己能做,真会,然后自己能彻底。否则光夺他一两次所,没真会日后继续修行还是不给力。这些就是俺现在暂时能想到的,离真做到距离有多大还不了解,也许真做到了,风景又略有不同,who know. 走走看看,再逐步纠正过去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