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集灭道,据说有很多种理解,可以有多重解释,不妨大家说说,看看是不是真有区别?

by o稷下竹林o, Saturday, July 06, 2013, 08:00 (4156 天前)

一说,集苦道灭,事情是这样的:一说苦集灭道,佛陀便于我理解这么说的。

没人理我这块砖头

by o稷下竹林o, Saturday, July 06, 2013, 08:00 (4156 天前) @ o稷下竹林o

连拍砖的都木有?

老天啊

by o兼修o, Saturday, July 06, 2013, 08:00 (4156 天前) @ o稷下竹林o

我看不出两种排序方式可以对应啥不同理解。

其实我想的很简单。。。

by o稷下竹林o, Monday, July 08, 2013, 08:00 (4154 天前) @ o兼修o

一方面确实是江南大哥说的问题,但是只是作为引子扔出来,另一方面我想深入学习一下,毕竟我现在只是停留在认识名词的层次,想深入学习理解一下,以便运用。

估计串进来的同志多半没咋摸透您的意思!

by o江南瘴疠地o, Saturday, July 06, 2013, 08:00 (4156 天前) @ o稷下竹林o

四圣谛的次序,论书中是有讨论过作此安立的道理,但似乎不曾成为一个诤点,大概都不以为有何不妥。可见自古以来这就不是个容易引起关注的话题,无怪乎除了江南瘴气发作,再没人来掇弄这块砖头了!

该打哪儿说起呢?如您所举“集苦道灭”的次序,是流转与还灭分别先因后果的安立,道理上虽说得通,但具体这麽排列的,基本没有。唯有在《瑜伽》卷46 举出五谛说:因谛、果谛、智谛、境谛、胜谛;基师《义林章‧二谛义》认为可以按着“集苦道灭”的次序“如次配摄”前四谛,最后“胜谛”则归真如管;而《显扬‧摄淨义品》也收有类似的五谛:因谛、果谛、能知谛、所知谛、不二谛。

先因后果本是合乎物情的想法,但传统四谛先果后因,可能是基于具体修行——现观次第上的考量。《婆沙‧结蕴》 (卷78) 对此有详细的举譬说明:

如引胁尊者言:“修观行者知五取蕴如病如痈如箭等已,次求其因,知是集谛;次求无处,知是灭谛;后求对治,知是道谛。如软弱人身遭病等,为苦所逼,便起念言:我此病等因何而生?知因风热痰廕等起。復作是念:何当得愈?知除灭时。復作是念:由何当愈?知服药等。由此因缘,故先现观苦,乃至最后现观道。”

又有譬曰:“如人有子专行劫盗,作如是念:我子因谁而作此恶?知因恶友。復作是念:子所行恶何时当止?知调善时。復作是念:谁令调善?知由善友。由此因缘,故先现观苦,乃至最后现观道。”

针对苦与集的因果先后,举伐树譬:“伐树者先断枝等,然后拔根;伐生死树,次第亦尔。先知苦者,如断枝等;后断集者,如拔树根。”

针对灭与道的因果先后,举问路譬:“如人问他,当示我道;他反诘言:汝问何道?其人报言,问某城道;他遂答言:此是彼道。先说证灭,后说修道,应知亦尔。”

《俱舍‧分别贤圣品》于此命题亦略作分解,唯不及《婆沙》明瞭。

四谛中的苦与集,除了前述《瑜伽》五谛处,还有一个情况,也是被颠倒来说的,就是“七处善”。没听过吧!《杂阿含》42 经:“云何比丘七处善?比丘如实知色、色集、色灭、色灭道迹、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如是受、想、行、识,识集、识灭、识灭道迹、识味、识患、识离如实知。”《婆沙‧智蕴》(卷108) 认为前头的四谛指见道位,后头的三谛指修道位。所谓的七处善,是“再说三谛,一说道谛”,也就是苦、集、灭三谛再重复了一遍:色味、色患、色离,分别对应于集、苦、灭三谛。正是在这个地方,苦、集被世尊调了个儿了。《婆沙》当然还是把调个儿的理由论述了一番,江南就不囉唆了!

前头虽说四圣谛次序从来不甚引人关注,也几无争议,但是早于世亲的如意论师,却因为在与外道辩论中,有意无意地把苦集与灭道分别调个儿了说,遂遭判负,忿而自尽。这故事在《唯识述记》卷8、《大唐西域记》,和《翻译名义集‧明四谛法篇》都有记述。《西域记》所记稍异,似与四谛无关,《述记》描写得太笼统,兹引《翻译名义集》,略窥印度当年因明操作之野蛮性:

“佛灭八百年,如意论主,王礼为师。立先因后果义,云集苦是有漏因果,道灭是无漏因果。外道破云:汝师出世,说苦集灭道,何以弟子说集苦道灭,有违师之过。如意救曰:佛在世日,对不信因果人说先果后因,我今顺因果说,亦不相违。此时外道朋党炽盛,众中无证义人。王赐外道金七十两,封外道论为《金七十论》。如意堕负,嚼舌而终。”

据说佛教大约打那时起,开始重视起因明的讲究了。

这位如意师傅辩论失败

by omahaho, Sunday, July 07, 2013, 08:00 (4155 天前) @ o江南瘴疠地o

实在是活该。先因后果,外道当然不承认,梵教认为因中有果。非但梵教不认,中论也不认。我怀疑龙树大士正是受了梵教的启发,龙树大士是佛教的商竭罗

在龙树之后犯这样的错误已经不可原谅

by omahaho, Sunday, July 07, 2013, 08:00 (4155 天前) @ omahaho

真实情况也许没这么简单,这件事情也许确实对佛教界发生了影响,促进了唯识学的产生,因明要更晚了。

翻译名义集颇多想象

by omahaho, Sunday, July 07, 2013, 08:00 (4155 天前) @ omahaho

尽然提到世亲的回应,不知根据什么?法界次第云。通言谛者。谛以审实为义。此四谛法。正为声闻人。从闻生解。故必须藉教。诠理不虚。故云审实也。若由因感果。则应先因而后果。今悉先果而后因者。教门引物为便。前二谛是世间之法。令知苦以断集。故先果而次因。后二谛是出世间之法。使为灭以修道。亦先果而次因。佛灭八百年。如意论主王礼为师。立先因后果义。云集苦是有漏因果。道灭是无漏因果。外道破云。汝师出世。说苦集灭道。何以弟子说集苦道灭。有违师之过。如意救曰。佛在世日。对不信因果人。说先果后因。我今顺因果说亦不相违。此时外道朋党炽盛。众中无证义人。王赐外道金七十两。封外道论。为金七十论。如意堕负。嚼舌而终。至九百年。世亲披外道论。果见如意堕负。遂造论轨论式等。上王救如意论主。王加珍敬。赐世亲金七十两。封为胜金七十论。王缚草鞭尸表外道邪宗。尸为出血。故出家者。宜应晓了四谛教门因果二法前后之义。慎勿惑焉

婆薮槃豆法师传

by omahaho, Sunday, July 07, 2013, 08:00 (4155 天前) @ omahaho

显然伪作,读来颇为搞笑,但要传达的意思倒也有趣。外道自龙王学法,龙王显然是指龙树,外道把龙王法稍加更改意思反而更加清楚了。这一点江南兄想必深有感触,龙王说无因无果,完全是诡辩逻辑嘛,外道将之改为因中有果,就清楚多了。二者实际是一回事。至佛灭后九百年中有外道。名频阇诃婆娑频阇诃是山名。婆娑译为住。此外道住此山因以为名。有龙王名毗梨沙迦那。住在频阇诃山下池中。此龙王善解僧佉论。此外道知龙王有解欲就受学。龙王变身作仙人状貌住叶屋中。外道往至龙王所述其欲学意。龙王即许之。外道采华满一大篮。头戴华篮至龙王所。绕龙王一匝辄投一华以为供养。投一华作一偈赞叹龙王。随闻随破其所立偈义。即取华掷外。其随施所立偈义既立还投所掷华。如此投一篮华尽。具破教诸偈。悉来就龙王。既嘉其聪明即为解说僧佉论语外道云。汝得论竟慎勿改易。龙王畏其胜己故。有此及其随所得简择之有非次第。或文句不巧义意不如悉改易之。龙王讲论竟其著述亦罢。即以所著述论呈龙王。龙王见其所制胜本。大起嗔妒语外道云。我先嘱汝不得改易。我论汝云何改易。当令汝所著述不得宣行。外道答云师本嘱我论竟后不得改易不嘱我于说论中不得改易。我不违师教云何赐责。乞师施我恩我身未坏。愿令此论不坏师即许之。外道得此论后心高佷慢。自谓其法最大无复过者。唯释迦法盛行于世。众生谓此法为大。我须破之。即入阿緰阇国以显击论义鼓云。我欲论义若我堕负当斩我头。若彼堕负彼宜输头。国王馝柯罗摩阿祑多。译为正勒日。王知此事即呼外道问之。外道曰王为国主。于沙门婆罗门心无偏爱。若有所习行法宜试其是非。我今欲与释迦弟子决判胜劣。须以头为誓。王即听许王遣人问国内诸法师。谁能当此外道。若有能当可与论义。于时摩[少/兔]罗他诸师。婆薮槃豆法师等。诸大法师悉往余国不在。摩[少/兔]罗他。译为心愿。唯有婆薮槃豆法师。佛陀蜜多罗法师在。佛陀蜜多罗。译为觉亲。此法师本虽大解年已老迈。神情昧弱辩说羸微。法师云我法大将悉行在外。外道强梁复不可纵。我今正应自当此事。法师即报国王。王仍克日广集大众于论义堂。令外道与法师论义。外道问云沙门为欲立义为欲破义。法师答云我如大海无所不容。汝如土块入中便没。随汝意所乐。外道云沙门可立义我当破汝。法师即立无常义云。一切有为法刹那刹那灭。何以故。后不见故以种种道理成就之是法师所说。外道一闻悉诵在口。外道次第以道理破之。令法师诵取诵不能得。令法师救之救不能得。法师即堕负。外道云汝是婆罗门种我亦是婆罗门种不容杀。汝今须鞭汝背以显我得胜。于是遂行其事。王以三洛沙金赏外道。外道取金布散国内施一切人。还频阇诃山入石窟中。以咒术力召得夜叉神女名稠林。从此神女乞恩愿令我死后身变成石。永不毁坏。神女即许之。其自以石塞窟于中舍命身即成石。所以有此愿者其先从其师龙王乞恩。愿我身未坏之前我所著僧佉论亦不坏灭。故此论于今犹在。婆薮槃豆后还闻如此事叹恨愤结。不得值之。遣人往频阇诃山觅此外道欲摧伏。其佷慢以雪辱师之耻。外道身已成石。天亲弥复愤懑。即造七十真实论破外道所造僧佉论。首尾瓦解无一句得立。诸外道忧苦如害己命。虽不值彼师其悉檀既坏枝末。无复所依。报仇雪耻于此为讫。众人咸闻庆悦。王以三洛沙金赏法师。法师分此金为三分。于阿緰阇国起三寺。一比丘尼寺。二萨婆多部寺。三大乘寺。

大唐西域记

by omahaho, Sunday, July 07, 2013, 08:00 (4155 天前) @ omahaho

或许比较可信。如意确实是世亲的老师。只是不清楚火烟之辨究竟怎么回事。胁尊者室东有故房。世亲菩萨于此制阿毗达磨俱舍论。人而敬之封以记焉。  世亲室南五十余步第二重阁。末笯曷刺他(唐言如意)论师于此制毗婆沙

论。论师以佛涅槃之后一千年中利见也。少好学有才辩。声问遐被法俗归心。时室罗伐悉底国毗讫罗摩阿迭多王(唐言超日)威风远洽臣诸印度。日以五亿金钱周给贫窭孤独。主藏臣惧国用乏匮也。乃讽谏曰。大王威被殊俗泽及昆虫请增五亿金钱以赈四力匮乏。府库既空更税有土。重敛不已怨声载扬。则君上有周给之恩。臣下被不恭之责。王曰。聚有余给不足。非茍为身侈靡国用。遂加五亿惠诸贫乏。其后畋游逐豕失踪。有寻知迹者。赏一亿金钱。如意论师。一使人剃发。辄赐一亿金钱。其国史臣依即书记。王耻见高心常怏怏。欲众辱如意论师。乃招集异学德业高深者百人。而下令曰。欲收视听游诸真境。异道纷杂归心靡措。今考优劣专精遵奉。洎乎集论。重下令曰。外道论师并英俊也。沙门法众宜善宗

义。胜则崇敬佛法。负则诛戮僧徒。于是如意诘诸外道。九十九人已退飞矣。下席一人视之蔑如也。因而剧谈论及火烟。王与外道咸諠言曰。如意论师辞义有

失。夫先烟而后及火。此事理之常也。如意虽欲释难无听览者。耻见众辱齰断其舌。乃书诫告门人世亲曰。党援之众无竞大义。群迷之中无辩正论。言毕而死。居未久超日王失国。兴王膺运表式英贤。世亲菩萨欲雪前耻。来白王曰。大王以圣德君临。为含识主命。先师如意学穷玄奥。前王宿憾众挫高名。我承导诱欲复先怨。其王知如意哲人也。美世亲雅操焉。乃召诸外道与如意论者。世亲重述先旨。外道谢屈而退。

小結:

by omahaho, Monday, July 08, 2013, 08:00 (4154 天前) @ omahaho

有兩種緣起。1一般所谓的因果,不妨稱為物理缘起,比如鸡生蛋,蛋生鸡,这层缘起的特点是满足决定论,即A生B则B必为A所生。故有“鸡中有蛋,蛋中有鸡,乃至无鸡无蛋”这种“不合逻辑”的说法。2一般所谓的形式逻辑,不妨称为逻辑缘起。比如由“冒烟了”可以推断“着火了”,冒烟是着火的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冒烟必定着火,着火不一定冒烟。

两千年来津津乐道胜负,不会没人看懂这是精巧的控制权术?。。

by o齐愍乐平o, Tuesday, July 09, 2013, 08:00 (4153 天前) @ omahaho

集么,分别集的时候,概率上会有小小的偏转的。。这个小小的偏转,弄到后来会很大的。要超出你的想象。。。也就是说,你投入的越细,要达到和缘总相一致的效果。。。力气上在数量级上,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如果不先定义一下。。。在寻伺上迷失的机会很大。。。-----------至于印度这个搏命赌输赢的辩论。。。似乎很有津津乐道的人。。。很低档的。。。但是很精巧的控制权术而已。。。如果贪心要在控制者前出风头分润出名好处么。。。他正好把这些人都削弱了。。。两千年来津津乐道胜负,不会没人看懂这是精巧的控制权术?只是架不住贪心的世风而已。。。http://www.zhonghua-pe.com/2012/0712/34741.html

哈哈。你怎么说白了。

by o二麻子o, Tuesday, July 09, 2013, 08:00 (4153 天前) @ o齐愍乐平o

藏王们曾把这事干砸了。当然因素不是只有这个。

玄奘是明白人。一石二鸟都是为了金子么。。。这事而且和唯识没关系。

by o齐愍乐平o, Tuesday, July 09, 2013, 08:00 (4153 天前) @ o二麻子o

http://www.xinwenwuzhe.com/?view-2510.html前王用数论派干掉王师是为了金子,。。。后王再用苦主的徒弟打压一下数论。。。也是为了金子吧。... every sound,silence...刚看本书,开头就这句话。。于是世界清静了。。。大王好算计。有两个世亲,这事玄奘是知道的,但是不明说,只是分古和新来记别,毕竟可以说后者是前者的转世来会通的。。。。这事和唯识没关系,是写俱舍的世亲系统里的事情。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6%93%E6%A0%AC%CE%9A另有现代学者Erich Frauwallner认为,著俱舍论之世亲与无著之弟世亲,为同名之二人,前者为说一切有部之论师(新世亲),后者为瑜伽行派之论师(古世亲)。历来将二人混同之原因,系因真谛所译“婆薮盘豆法师传”之记载,该书以两人为一人,其中间部分主要为新世亲之资料,前后部分则为古世亲之资料。古世亲即富娄沙富罗城憍尸迦之子、无著之弟,出家后初学说一切有部之学,后转习大乘,其年代应在三二○年至三八○年顷。新世亲之出生地不详,曾以佛陀蜜多罗为师,属于有部,然又倾向经量部;据传说,甚受正勤日王及太子婆罗袟底也(梵 Bālāditya)礼遇。其年代约在四○○年至四八○年间。俱舍论、七十真实论等书均为新世亲所著。

不才反而认为齐兄在事件的解读上多了些“算计”

by o江南瘴疠地o, Tuesday, July 09, 2013, 08:00 (4153 天前) @ o齐愍乐平o

其一、古印度历代几个大国的国主如果那麽懂权谋,就不至于分崩离析,战乱频仍,直到给回教统治,英帝殖民,鬼混到将近21世纪才渐渐爬起来。

其二、在国主前论胜负,虽难说全然不为名利或意气,但其中或多或少之宗教热诚是不容抹煞的。因为有这份热诚,所以宁可论负即斩头相谢;甚至没有黄金或朝廷恩典的利诱,依然义无反顾。现放着一个真实例子,就是萧平实大菩萨。又如提婆菩萨,一生冒着生命危险与外道激辩,最后到底将军难免阵上亡,揆其本心,亦无非弘法志切而已(纵使其中容有心理偏执)。

这个是玄奘记的就是这样的。。。你还能解读出什么格调来。。

by o齐愍乐平o, Tuesday, July 09, 2013, 08:00 (4153 天前) @ o江南瘴疠地o

时室罗伐悉底国毗讫罗摩阿迭多王(唐言超日。)威风远洽,臣诸印度,日以五亿金钱周给贫窭孤独。主藏臣惧国用乏匮也,乃讽谏曰:“大王威被殊俗,泽及昆虫,请增五亿金钱,以赈四方匮乏。府库既空,更税有土,重敛不已,怨声载扬,则君上有周给之恩,臣下被不恭之责。”王曰:“聚有余,给不足,非苟为身侈靡国用。”遂加五亿,惠诸贫乏。其后畋游,逐豕失踪,有寻知迹者,赏一亿金钱,如意论师一使人剃发,辄赐一亿金钱,其国史臣依即书记。王耻见高,心常怏怏,欲众辱如意论师。乃招集异学德业高深者百人,而下令曰:“欲收视听,游诸真境,异道纷杂,归心靡措,今考优劣,专精遵奉。”洎乎集论,重下令曰:“外道论师并英俊也,沙门法众宜善宗义,胜则崇敬佛法,负则诛戮僧徒。”于是如意诘诸外道,九十九人已退飞矣。下席一人,视之蔑如也,因而剧谈,论及火烟。王与外道咸喧言曰:“如意论师辞义有失!夫先烟而后及火,此事理之常也。”如意虽欲释难,无听览者。耻见众辱,齰断其舌,乃书诫门人世亲曰:“党援之众,无竞大义;群迷之中,无辩正论。”言毕而死。居未久,超日王失国,兴王膺运,表式英贤。------------------------------  ---------------http://baike.baidu.com/view/47251.htm  笈多王朝时期的印度社会组织仍以农村公社为主,而长期建立的奴隶制度正走到尽头并被封建制度取代。在公元最初几世纪的《政事论》中已提及不要把自由民变为奴隶的要求,并制定释放奴隶的条件,包括能够交回赎金的奴隶应被释放,以出租地他人耕种征收一部分收成取代奴隶制度。  中国赴印度求法的高僧法显在《佛国记》中透露印度封建系统,指明国王、长者及居士皆拥有大量土地,而他们又把土地及动产捐予寺院僧侣,这种行为为合法手续,从而产生宗教地主。值得注意的是,法显提到依附土地上的民户皆随土地转移,这有别于一般奴隶,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具有封建因素。另有自由农民,他们耕种王地,缴纳租税,欲去便去,欲往便往,与随土地转移的民户形成对比。  在政治制度方面,笈多王朝实行中央集权制,最高统治者是大王,皇亲贵族及婆罗门高僧做重臣及王室顾问。全国分若干省,省下设县,省总督多由大王任命王子或其他亲属出任,县级地方官由总督任命及管辖,协助国王进行统治顾问大臣及各级官吏,都从国王处领薪。  ---------------高大全么,背后就有要支撑这个场面的经济需求,生产长不去,就只有自相掠夺,权谋算计这种事情,都是越算越陷的,内吞式结构,所以两千多年才不长进。。。

关键地方的句读有问题,

by omahaho, Tuesday, July 09, 2013, 08:00 (4153 天前) @ o齐愍乐平o

“先煙而後及火”因该是如意的论点,这句因该是:下席一人,視之蔑如也,因而劇談,論及火煙。王與外道鹹喧言曰:“如意論師辭義有失!”夫先煙而後及火,此事理之常也,如意雖欲釋難,無聽覽者。这件事情其实非常重要,值得深入研究。首先,当时正是唯识产生的时候,这场辩论可以看出哪个时代思想活跃,观点竞争激烈,(这样的局面的形成可以说与这位国王有很大的关系。)这似乎符合历史上重大理论出现的规律。其次,先煙而後及火这个辩论绝非鸡毛蒜皮,在西方,逻辑学在亚里士多德的手里就已经完成了,在印度,要晚几百年,到陈那才完成,在这个论坛上,现在也还没有得到重视。逻辑这东西明白了很简单,不明白则很麻烦。如意法师大概有了逻辑的想法,但不清晰,辩论的时候解释不清楚。这是很容易理解的,比如,如意法师说,有烟才有火,有火不一定有烟,外道说,有烟就有火,有火就有烟,烟火不二。如意说,火不旺时有烟,火旺就没烟了,外道说,当然有烟,只不过是烟气稀薄看不见罢了(金七十论上有这个说法),于是众人回帖说:如意論師辭義有失!区分因果与逻辑的意义是如何强调也不过分的,遗憾的是,佛教史上如此重要的事情,似乎从来就没有被重视过,就以对这件事情的叙述来看,玄奘法师点中要害,但认为不过是事理之常,未有进一步议论,其它的叙述皆不得要领。想来实在令人气丧。

当时倒壶凉水上去就行了。。。

by o齐愍乐平o, Tuesday, July 09, 2013, 08:00 (4153 天前) @ omahaho

水雾缭绕。。。

古印度大概缺少客观世界的观念。。

by o常如o, Wednesday, July 10, 2013, 08:00 (4152 天前) @ o齐愍乐平o

更不用提观察,判断,和验证。。这套科学原则。

想想在认为鬼见水为火,天见水为甘露很正常的认识基础上,如何能建立一个公共的客观物质世界的框架?

能出96种外道,想想就头大。。

红外线滤镜或许可以有,六层楼金子谁也变不出来。。。

by o齐愍乐平o, Wednesday, July 10, 2013, 08:00 (4152 天前) @ o常如o

。。。

好一句“区分因果逻辑的意义如何强调也不过分”。善哉!

by o江南瘴疠地o, Wednesday, July 10, 2013, 08:00 (4152 天前) @ omahaho

哟!没留神竟是 mahah 兄的高见。奇哉!

这个后世观念里的雅氏逻辑,和形上学好象是不搭调。。。

by o齐愍乐平o, Thursday, July 11, 2013, 08:00 (4151 天前) @ o江南瘴疠地o

我有几本雅氏的选集,但是没怎么看过,但是大致印象是雅氏的形上学和逻辑大致是生成关系。。。马兄或者去翻一下雅氏自己是怎么书的。。。?

這倒是一個有趣的思路

by omahaho, Friday, July 12, 2013, 08:00 (4150 天前) @ o齐愍乐平o

柏拉圖有點類似中觀,亞里士多德有點類似唯識。

三段论逻辑里最大的...问题...就是前提的潜规则...

by o齐愍乐平o, Friday, July 12, 2013, 08:00 (4150 天前) @ omahaho

可以垫各种话进去....

两个世亲是否不二,这个事情值得讨论,

by omahaho, Wednesday, July 10, 2013, 08:00 (4152 天前) @ o齐愍乐平o

按英文维基百科,也有人认为两个世亲是同一个人,而且从其著作中发现了一些演变的痕迹。我更愿意相信一个世亲,因为这样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规律:佛教中重大思想的产生都与原始佛教有关。当然这也符合一般思想史的规律:任何创新都是以复兴的面貌出现。这位如意法师或许是世亲小乘的师傅?如此说来因明是小乘发展起来的?看西域记中陈那的内容,陈那先发展了因明,(可能属于小乘),然后才学慈氏学。而无著也是先从小乘出家。我们不妨推测,唯识学是小乘中的因明学与来路不太清楚的慈氏学结合的产物。龙树的经历就更加不可靠,但中论唯一引用的经典是小乘的佛为迦旃延说正见经(见中论观有无品),据此,有人认为当时主要流行的是小乘,龙树于小乘中抉择出中道思想后,才促进了大乘的发展。

所引文章的作者感觉学术得不大学术!

by o江南瘴疠地o, Tuesday, July 09, 2013, 08:00 (4153 天前) @ omahaho

非指文中所述因明论式的历史,而是关于相关人物的历史,感觉敲板得很大胆,一点儿也不因明。

龙树、弥勒、无着、世亲,都是生卒年代极具争议的人物,单以世亲这般令后人感觉跃然如生的论述大师,对其年代主张之分歧亦可以相差百年之久,遑论所谓约公元400年左右在世之弥勒论师,究其实际,根本是学者们按“常理”给虚拟出来的;也就是,按常理推想,无着菩萨理应有一唯识学之人间师承。但这一人间师承是丝毫没有直接与间接之文物证据的。

为什麽要虚拟出一人间弥勒?原因只是为了让无着听受于天上慈氏的传说合理化,并迴避无着伪託慈氏的可能性,让可能有造假之嫌的无着留点面子,把伪託的罪名转化为后人的谬传。所以,这个虚拟弥勒,在学术上一点积极意义没有。既然如此,把他晾在那儿就得了,将无着无师自通或慈氏仙笔降乩的牛鬼蛇神毒草思想砍断就算完了,怎麽就把他给说成是龙树的学生了呢?

烟哪火哪这些鸡毛蒜皮的道理倒因明得挺把细,师弟授受的历史却乱点起鸳鸯谱来!如果说无着昇天受法是宗教神话,那作者这毫无依据的牵线媒合就是学术神话了!

另外还有个怪怪的地方:龙树除了《回诤论》,未闻别有一部《灭诤论》!

再是说《瑜伽论》被称为“因明的第一部正式论着”,这并非作者意见,有可能来自上个世纪的台湾因明学者水月法师。不过若欲争此“第一”,学界可能较多会认为是或传为龙树,或猜为龙树以前毗昙家所造之《方便心论》。

不可苛求

by omahaho, Tuesday, July 09, 2013, 08:00 (4153 天前) @ o江南瘴疠地o

大陆这一代的研究者先天不足,很多情况下不可苛求。作者能够抉择出这个问题来讨论,说明是下了功夫的。

学术界对因明是否逻辑有争议?

by omahaho, Tuesday, July 09, 2013, 08:00 (4153 天前) @ omahaho

这只能说佛教的思维确实落后混乱http://hk.plm.org.cn/gnews/200921/200921102340.html

方便心论是小乘著作

by omahaho, Wednesday, July 10, 2013, 08:00 (4152 天前) @ o江南瘴疠地o

这似乎验证了因明在小乘中发展的猜想。而其针对的对象是正理论,所以佛教的因明其实是受了梵教的影响,进一步猜测印度的的因明可能都是受了希腊的影响。如果方便心论的作者确实是龙树,则中观与唯识的对比就更有趣了。看其内容,开头说“知因者能知二因,一生因,二了因”,这二因文中并无解释,但生因可以理解成因果,了因可以理解成逻辑。有趣的是在后面对知因的具体说明中提到了火烟,看来这是一个传统的题目了。T32n1632_p0025a26(00)║問曰。何名知因。答曰。知因有四。一現見。T32n1632_p0025a27(01)║二比知。三喻知。四隨經書。此四知中現見為上。T32n1632_p0025a28(00)║問曰。何因緣故現見上耶。答曰。T32n1632_p0025a29(05)║後三種知由現見故。名之為上。如見火有煙。T32n1632_p0025b01(05)║後時見煙便知有火。是故現見為勝。又如見焰便得喻水。T32n1632_p0025b02(00)║故知先現見故然後得喻。T32n1632_p0025b03(07)║後現見時始知真實。問曰。已知三事由現故知。T32n1632_p0025b04(06)║今此現見何者最實。答曰。五根所知有時虛偽。T32n1632_p0025b05(04)║唯有智慧正觀諸法。名為最上。T32n1632_p0025b06(09)║又如見熱時焰旋火輪乾闥婆城。此雖名現而非真實。T32n1632_p0025b07(05)║又相不明了故見錯謬如夜見杌疑謂是人。T32n1632_p0025b08(05)║以指按目則睹二月。若得空智名為實見。問曰。已知現相。T32n1632_p0025b09(00)║比相云何。T32n1632_p0025b10(00)║答曰。前已分別今當更說。比知有三。T32n1632_p0025b11(03)║一曰前比。二曰後比。三曰同比。前比者。T32n1632_p0025b12(05)║如見小兒有六指頭上有瘡。後見長大聞提婆達。T32n1632_p0025b13(03)║即便憶念本六指者。是今所見。是名前比。後比者。T32n1632_p0025b14(00)║如飲海水得其[酉*咸]味。知後水者皆悉同[酉*咸]。T32n1632_p0025b15(01)║是名後比。同比者。如即此人行至於彼。T32n1632_p0025b16(03)║天上日月東出西沒。雖不見其動。而知必行。T32n1632_p0025b17(03)║是名同比。T32n1632_p0025b18(00)║問曰。聞見云何。答曰。T32n1632_p0025b19(08)║若見真實耆舊長宿諸佛菩薩。從諸賢聖聽受經法。能生知見。T32n1632_p0025b20(01)║是名聞見。T32n1632_p0025b21(14)║譬如良醫善知方藥慈心教授是名善聞。又諸賢聖證一切法有大智慧。T32n1632_p0025b22(03)║從其聞者是名善聞。問曰。喻相云何。T32n1632_p0025b23(00)║答曰。若一切法皆空寂滅如幻如化。T32n1632_p0025b24(03)║想如野馬。行如芭蕉。貪欲之相如瘡如毒。是名為喻。T32n1632_p0025b25(00)║如是四事名之為因。能通達者名為知因。

真有"因中有果“这个说法

by omahaho, Sunday, July 07, 2013, 08:00 (4155 天前) @ omahaho

问世性生大等果者。为世性中有果。为无果。为非有非无。答金七十论破二家义立因中有果。一破勒沙婆因中非有非无。若非有则是无。若非无则是有。是有无相违不得一处立。如人死生不俱他。二破卫世师因中无果。凡有五义不成。一者无不可作故。如沙中无油终不可取沙作油。如世性中有大等。从世性生大等也。二必须取因者。如求酪取乳不取水也。故知乳有酪性。故世性中有大等也。三一切不生故者。若因中无果。则应一物中生一切物。而实不尔。故知有果也。四能作所作故。如陶师是能作故取土作瓶。不取草等作瓶。故知因中有果。故世性能作大等果。则世性中有大等也。五各随因有果故。如麦还生麦等。若因中无果则因果不相似。以此五事故破卫世师无立因中有果也。

学习了

by o稷下竹林o, Monday, July 08, 2013, 08:00 (4154 天前) @ omahaho

感谢mahah兄详细补充

金七十论原文

by omahaho, Monday, July 08, 2013, 08:00 (4154 天前) @ o稷下竹林o

非有非无分明是释迦见,全文也似乎只有这一处提到释迦。

先因后果没啥问题

by olbjerryo, Tuesday, July 16, 2013, 08:00 (4146 天前) @ omahaho

龙树应该是发挥了一即一切的原理来说明因果无法绝对割裂。

敬佩敬佩

by o稷下竹林o, Monday, July 08, 2013, 08:00 (4154 天前) @ o江南瘴疠地o

引经据典,博学多识,一看就是功底深厚啊,膜拜。

妙哉!往后粉丝团就由您带头啦!(无内容)

by o江南瘴疠地o, Monday, July 08, 2013, 08:00 (4154 天前) @ o稷下竹林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