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倒果为因:再谈因色空、果色空

by o如在o, Sunday, August 11, 2013, 08:00 (4133 天前)

微聊系列之二十九

——莫倒果为因:再谈因色空、果色空

讲叙:禅心 整理:星海 校对:妙果、竹香琴斋

一、“宁可生身堕地狱,不将佛法送人情!”

二、莫倒果为因:再谈因色空、果色空

三、“拆色成微”与因色空观之修法

一、“宁可生身堕地狱,不将佛法送人情!”

在中国佛法的历史上,以禅师们的眼光看,大多数的大牌法师、甚至是一些开山立派的法师们,其实也都是没有悟道、没有亲证本来面目的过来人,他们也跟一般世俗中专门研究学问的人差不多,不过是有些佛法上的情操和修养的学者了。但是禅师呢,在禅宗里头,这个参禅的和尚还没有证得本来面目,那就不能人前称“师”为禅师,因为“禅”之一字,就是你的本来面目嘛,所以禅师是觉者,必须要参得本来面目,亲见过了本来面目,那才能在人前称禅师。不过越往后世,尤其是现在的人,自己也没有悟道,连初关都没有破过,就对外宣称自己是禅师的人大概也不少,这是另外的话。

那么禅师们的实际证悟,要比通晓一点佛法知识,会讲一点佛经、佛法大意那是不知要难多少倍了。禅师们证悟实相本来面目,这是无漏的功德,是能真正断烦恼、了得生死的真功德和胜义智慧;但知识呢,只是世俗心识和有漏法的缘故。但是出家人里面,只要他通达佛法知识,擅长讲经说法,那就称得上佛法中的老师、法师了。因此我们看这里,跋陀禅师他也不客气了,一点也不顾及鸠摩罗什这位三藏大法师的面子了,呵斥完一顿还拂袖一甩,什么大师的架子都给你拆尽了,这哪个受得了?

我给大家讲一个近代发生的事情,很少人知道的,五十年代初虚云老和尚到上海玉佛寺主持了两个禅七,当时很多擅长讲经说法的大居士和法师们,都追随到玉佛寺随虚老打禅七,十天过去了,虚云老和尚开始考问,结果没有一个能够回答上来的,最后虚老又请当时的华严座主——应慈老和尚一个个地考问过去,仍然没有一个能答上来而获得印证的。那么这里头有几位出了名的大牌人物,包括几位著名的大居士,因为没有获得印证啊,名利、恭敬和供养被大打折扣了,所以这些人恼恨在心,相约起来跑到南市沉香阁应慈老和尚的住处,一进门就破口大骂,又把老和尚的帽子摘下来甩到地上,用脚跟狠狠地踩,边踩边骂,侮辱一个痛快之后,这才一哄而散,而应慈老和尚呢,始终默然不动。这件事是五十年代,应慈老和尚的弟子妙文尼师当着应老的面,亲口说给我师父听的,师父说,当时妙文尼师说这件事的时候,应老始终在边上默然微笑,真是“怀忍行慈、恶来善往,菩萨之上行也!”

这件事同时也说明,佛法不是那么容易的,不是你读几本经,听了几句法,就解决了问题。如果这么容易的话,那些侮辱应慈老和尚的大牌人物也都悟道应该被印证了,何以一个也没有被印证的呢?“宁可生身堕地狱,不将佛法送人情!”此事号称“生死大事”,一定要认真行持,要亲见、亲证到才能算数。但是这个世上不悟的多,能悟的少,大彻大悟更如白天的星星一样少之又少。

过去大圆满的全知大法王龙钦巴尊者在他自己的著作中就说过:

“虽然他看到许多人在修大圆满,但很多时候,他们所修的大圆满几乎一无是处,这是非常深奥的法门,因为是如此的困难,所以不是光靠研读经典或者思考文字意义就可以成就的。”

去年在辽西,根本上师阿松丹巴大堪布亲口对我说:“现在外面到处都是传大圆满的上师、法王和仁波切,到处都有学大圆满、修大圆满的人,其实这里面真正如实证得大圆满、开悟大圆满的人,即使在整个南赡部州都是非常稀有的!这个年代,好多赫赫有名的上师、法王、仁波切们,其实都没有证悟大圆满……”

阿松大堪布的话对不对呢?我们再看看几百年前,第一世蒋杨钦哲仁波切讲过的一段话,这段话如日师兄在内群为大家贴过,这段内容不知道谁翻译出来的,名字叫一世蒋扬钦则仁波切法语——现在的成就者:

于此恶世,所谓的成就者、具证悟者、大修行者多得惊人,但是大多数都是误以为“知道了念头无常而消散”就是“识别了心性”;

或误以为“念头生起时就是迷乱,什么念头都没有就是解脱”;

有时认为“一切善恶之念都是敌人”,从而连同善心在内都尽力去灭除;

有时又以为“一切念头皆具功德”,而对罪恶之心加以赞扬;

或误以为“一切善恶均为法身之纷纭变化”,从而精进于迷乱之行;

不论证悟空性的见修有多少,都认为“是业果无欺的死敌,”等等。这些都是佛教的败类!都是对此恶世中的庸常众生,转动“引发践踏尸身之恶行心魔”之轮者!别说明心、懂修了,就连真正探究明白“什么是迷乱”之人,也比白天的星辰还要希有罕见!

以前辽西怙主仁波切也跟我讲:“现在很多人都来跟我求大圆满,一些老太太、老头子也来跟我求大圆满,我也传给他们了,还有些汉族人一来就马上要求跟他印证是不是开悟了,但是大圆满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要如实证得大圆满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上师仁波切又说:“现在很多人传了也不修,还是喜欢去看书,在文字和意识上想(转)得太多,所以也没办法悟,能时时忆念上师、迫切返观自心、老老实实坐下来修持的太少了。光说不做怎么行呢?给弟子印证也不是送人情,是为众生的慧命负责!”

二、莫倒果为因:再谈因色空、果色空

再说跋陀禅师拂袖而出后,“其徒怀疑不已,乃追师扣问:我师说色空涅盘不契,未审禅师如何说色空义?”

鸠摩罗什法师(前已说明,其实不是生公法师)的一些在场的弟子们心里头产生了疑惑,是不是我们的师父,讲的法理都不对啊?这样想着就忍不住追出去了:禅师啊,我们师父讲的色、空道理、涅槃的道理,难道都和佛陀讲的、经书上讲的不契合吗?如果是的话,请禅师到底给我们解释一下嘛!

“师曰:不道汝师说得不是,汝师只说得果上色空,不会说得因中色空。”

跋陀禅师就回答他们讲:对不起啦,我也不是说你们的师父讲得都不对、都错了,你们师父讲的也是对的,只是他说的色空啊,只是果上的色空,他不会因上的色空而已!

“其徒曰:如何是因中色空?”这样的话,那么什么才是因中的色空呢?

“师曰:一微空故众微空,众微空故一微空。一微空中无众微,众微空中无一微。”

禅师又解释了,“一微空故众微空,”众微是由许许多多的一微组成的是不是?就像我们的这个四大之身,每一大中,比如以地大元素来讲,全体的地大元素又是由无数的其他众微因缘组合而来的,因为在因上讲,聚集成众微的每一个微尘都是空的,都是没有自性的空,没有独立自体的空,所以所有的微尘聚集起来后,结果当然还是没有自性的空,打个比方:一个瞎子看不见东西,那么把千千万万个瞎子聚集起来后,难道就能看见东西了?不会的,一个瞎子看不见东西,那么再多瞎子聚集在一起照样是看不见东西的!

反过来,所有的瞎子因缘聚集在一起还是看不见光明,这是因为其中的每一个瞎子都看不见光明的缘故,所以说“众微空故一微空”,全体众微皆空的原因,自然还是由于组成众微的每一微尘都空的原因嘛!所以后两句就讲结论:“一微空中无众微,众微空中无一微。”——连一个微尘都是空的,那还有什么众微呢?众微都是空的,又还有什么一微呢?

哦,吉祥云在问问题,她说她还是不明白一点:一微既空,如何聚成众微粒?

这里讲的是“一微空故众微空“,打个简单的比方,看到电脑上那个气泡的屏保没有?无数空空的泡泡重重叠叠,无论它们密度如何,最后不还是一大堆空空的气泡不是?这只是个比喻,因为气泡有个圆圈的边和空相嘛,实际上不存在一个实有之边的一微,也不存在一个实有或者空相的众微,讲一微实有和存在的,是小乘原始教法中的有部和经部,他们承认极微方分的存在。

实际上,正是因为承认了极微方分的存在,承认了那个极微不可分的粒子、不可分的刹那为实有的原因,一切法反而因此变成了“常法”,因为构成众微的极微不坏故、实有故嘛!对不对?所以小乘中的很多行者他可能没有想到过这点:正是这个刹那、极微方分粒子的实有自性,一切法都因此成了常法、不空之法!

也就是说:小乘修法中将粗大的色法,通过“拆色成微”后,以此断定为无常和空,但是因为承认极微实存的原因,那么上面跋陀禅师的话就会成了“一微不空之故众微亦不空”,以及“一微不空之故有众微”了。

好,秦跋陀禅师在这里讲到的“一微空”和“众微空”,相对于举体空、全体空的“般若真空实相”来讲,就是因上的色空之义啦!正因为从因上寻觅,一切因色也都是彻底的毕竟空,那么“色尽而空现”,“菩萨看色无不是空”,这就是证得了“见道位”以后,乃至于修道、无学道位中,诸佛菩萨果上的色空、果色空的成就了。

前次我们在讲魏晋时期的般若六家七宗时,僧肇法师批判“即色宗”中,空本体而不空现象的错误之见。没有看到现象空,就是没有看到因色上的本来空,本体空,这是果色空。鸠摩罗什大师回答“不生不灭”就是涅槃,这是成就究竟般若实相的果色空。“果色空”不是还在资粮道、加行道的位置上做修持的人,尚没有达到“见道位”的人就能成就的啦!

其实这段对话,乃是跋陀禅师批评鸠摩罗什法师在“倒果为因”呢!把诸佛菩萨真实成就的“果色空”,搬到自己还在因位的修持上来了。这个毛病,其实是我们这些学佛人、读经人的通病,看了十几年经书,又做了一些修持,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了,佛经上的什么理论都可以讲得来了,比如会讲空性了,整天谈空性,好像诸佛菩萨征得的空性,就是自己的了。又比如,我在内群里给大家出引导题:善恶业都交给了谁啊?一些老居士张口回答出来的答案,跟三藏法师鸠摩罗什的一样:交给了我那个“不生不灭、不来不去”的佛性了!这不是正是跋陀禅师骂的、不都是典型的“倒果为因”吗?

三、“拆色成微”与因色空观之修法

那么具体到修持上,我们是怎样来做这个“因色空”的抉择、因色空之修持的呢?

最常见和最基础、最实用的修法,就是所谓“拆色成微”的拆空法、析空法,比如我们在引导《基础禅观》的时候,把四大合和的色身,首先拆分成三十二个大的部分,然后又把这三十二个大部分,又详细地、无限地拆分下去,比如观察、凝视、质疑一根头发后,当你把这根头发来个一分为二、二分为四的拆分后,之前“头发”的概念,“这是一根头发”的执着和真实消失掉了、破坏掉了。

那么你再把二分为四的每一个部分,再无限地拆分下去,拆分成无数如同微尘般的微粒后,谁都无法在一根头发中,没有办法在所有拆分后的微粒里头,找出一个永恒不变的、独立自主的真实自我来、真实自性来,这样的话,头发中具足自性、具足自我的所有执着都被亲见真相的同时而粉碎掉了!

头发是这样,聚集成四大三十二部分的每一微粒部分也都是这样,最后就在这种拆分的真实见中自然休歇、自然入定,由共同思维、共同抉择的见地,进入不共实相智慧的禅定中。

不要小看了这种拆色成微的观修法啊,虽然这种方法比较原始,从小乘的“我空法有”的方式中来,但是呢,即使你去修最高的大圆满法,比如你去修辽西殊胜的、不共的心髓口耳引导法,起先同样要在共同抉择见修智慧的部分,做这个在因色空上“拆色成微”的观修,你要把一切粗大的色法拆成微尘方分,一条条的执着都消失匿迹后,才能亲见到、体验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以及“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四种现空双运的定解。

禅心所引文句出自《佛祖统纪》,已经后人添足!

by o江南瘴疠地o, Monday, August 12, 2013, 08:00 (4132 天前) @ o如在o

此记载最早见于梁‧慧皎《高僧传‧译经篇‧佛驮跋陀罗传》:

罗什与(觉)贤数番往復。什问曰:“法云何空?”答曰:“众微成色,色无自性,故虽色常空。”又问:“既以极微破色空,復云何破微?”答曰:“群师或破析一微,我意谓不尔。”又问:“微是常耶?”答曰:“以一微故众微空,以众微故一微空。”时宝云译出此语,不解其意,道俗咸谓贤之所计微尘是常。馀日,长安学僧復请更释,贤曰:“夫法不自生,缘会故生。缘一微故有众微,微无自性,则为空矣。宁可言不破一微,常而不空乎?”此是问答之大意也。

唐建中年间所出《华严经感应传》亦重出此事:

什公乃抗声问曰:“君以云何为正见?”三藏曰:“谓见一切法空。”什曰:“既空何所见?”对曰:“见空可非无见?”什曰:“空可见否?”三藏曰:“空不可见。”什又问:“君以云何破色空?”三藏曰:“色无自体,聚众微以成色。折色至微,所以色空。”什曰:“君以折色至微令色空,当云何復破极微空?”三藏曰:“众人皆以方分分之,明极微空,吾意不然。”什曰:“于意云何?”三藏曰:“由一微故有众微,由众微故有一微。微无自性,何折之有?”什公闻此,茫然不知是何言说,遂不復问。

三种记载裡面,令人不易索解的那句话,分别呈现出三般面貌:

梁《高僧传》:“以一微故众微空,以众微故一微空。”(按:较《统纪》晚出的《佛祖历代通载》《释氏稽古略》俱依僧传所记。)

唐《华严感应传》:“由一微故有众微,由众微故有一微。”

南宋《佛祖统纪》:“一微空故众微空,众微空故一微空。一微空中无众微,众微空中无一微。”

前两种说法,大约不离一多相待之意,可谓无背中观,暗合华严。《统纪》所述,则明显经人润色增饰,虽于理无谬,可惜文字大失原味。(按:几种记载中,也只有《统纪》提到果色空、因色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