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抉择见 and 华严五教
在古印度和西藏,全部大小乘的佛法见地归纳为四种,也叫“四宗见地”,即:有部的见、经部的见、唯识的见和中观的见。而宁玛巴的龙钦巴尊者,概括印藏所有佛法与外道,由低至高、由不了义到了义,抉择出《七抉择见》为:执实见、外道见、人无我见,唯识见,中观见、俱生智见、本净见。
在龙钦尊者的七种见里头,第一、二种属于凡夫和外道见,总不出常见、断见的实执范围。这两种见,如果论及大圆满的九乘次第,则属于一切法门中的世间乘,一切法门只分两大类,一者世间乘,二者出世间乘;世间乘中又包括了人天乘和外道乘,这两者都包括在七抉择见的前两种中。宗密大师在《华严原人论》的一开始,同样将我们汉地的儒家和道家等同为虚妄实执的外道法门加以破斥,作为宗密大师来讲,因为他本人精通儒、道二教,所以他完全有资格去触及儒、道二家的痛处、痒处,假如换成我们就不行了,因为你即使懂一点佛法,但儒家讲些什么,道家讲些什么你也完全不懂的。
《七抉择见》的第三为“人无我”的见,包括了小乘的有部和经部,都不出我空法有的范围。然后是“唯识见”,这就到了大乘相宗,否认心外之法的自性,但承认心内之法的自性;般若中观为大乘空宗,比如《法界三观》中的真空门,就是从这里起修的。不过印藏的中观又分“自续中观”和“应成中观”二派,这两派的共同点是都承认胜义谛中没有自性,但自续中观要承认名言中是有自性的,而应成中观名言中也绝对没有自性,这是两派的根本差别。《法界三观》的真空门,最后进入“泯绝无寄”的真空实相,这和应成中观是相应的。
再看“俱生智见”,这是大手印的见地,相当于华严小、始、终、顿、圆这五教中的“终教”和“顿教”,因为俱生智见,和本具的佛性思想、如来藏思想相应,这和大乘终教的见地一致。
最后是“本净见”,也叫“大圆满见”,则相当于华严五教中,“顿教”和“圆教”了,因为大圆满见讲“诸法起时,刹那圆满”,这和华严圆教中“周遍含容、圆满无碍”的见地是相应的。
在印藏讲的四宗见地,如果以华严宗的眼光来看,仅仅属于“小、始、终、顿、圆”这五教的“始教”,还没超出“始教”的范围,因为华严的始教,摄讲法相的唯识和谈真空的般若中观这两门。不过,四宗见地也好,七重的抉择见也罢,实际上和华严中的“五教十宗”、天台中的“五时八教”一样,都是一种判教思想,关于判教和为什么要判教,后面我们还有机会时再谈,这里就不多说了,总之,你要晓得,究竟自己的修持,会和以上所讲到的哪一种见地匹配、相应呢?这才是我们需要好自检点一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