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平居杂谈——佛法交流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4fa64b870101ppb0.html?wb2sina=1&wm=3049&a... *** 回向和加持等 与自作自受的因果论 不矛盾吗? *** 为什么“前念已灭,后念不起,中间是真空的”是错误的“直指”? *** 关于“开悟是怎么一回事”的聊天讨论
by o兼修o, Wednesday, January 15, 2014, 09:00 (3966 天前)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4fa64b870101ppb0.html?wb2sina=1&wm=3049&a... *** 回向和加持等 与自作自受的因果论 不矛盾吗? *** 为什么“前念已灭,后念不起,中间是真空的”是错误的“直指”? *** 关于“开悟是怎么一回事”的聊天讨论
by o兼修o, Wednesday, January 15, 2014, 09:00 (3966 天前) @ o兼修o
回向和加持等 与自作自受的因果论 不矛盾吗? 当然矛盾了! 俺这么回答,险! 保险的做法是说不矛盾,你可以随便找些理由,高尚的或是理想的,只要不被戳穿,看上去都是皮面光鲜。只是这种问答,嘴里出来,耳里进去,对于自己和他人修学佛法估计没有什么帮助。当然,大家可以感觉良好。 如果你真的扪心自问的话,这种说法对于我们凡夫来说其实挺矛盾的。矛盾的根源在哪里?在我执! 首先看其对因果论的表述---自作自受。这是一种心行上以自我为中心的表述,当然不排除大德们随顺我们的我执而这么解释的。在我执坚固的情况下,人我壁垒森严,我们既不会真的愿意回向他人,当然也不可能接受他人的回向加持。事实摆在面前,我们无始以来就在苦中流浪,现而今仍然在。佛菩萨希望加持一切众生,可是我们终究无缘受持,所以还在流浪。加持何在?所以是矛盾的! 一旦冲破人我之间的壁垒,实证人我不二,也没有加持!为何?我们凡夫在用右手帮助左手时,不会觉得右手在加持左手,本来一体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菩萨之所以被我们认为在加持我们,是因为菩萨已证同体大悲,加持我们时并不认为在加持我们,就像我们的右手帮助左手一样,无加持可谈。所以对菩萨来说,尽管每天都很忙,实无加持可言。只有我们这帮知见不清净的觉得,菩萨在加持我们。所谓因果,就是缘起性空,众生是菩萨的缘,菩萨是众生的缘。众生有病,所以菩萨有病。不再是狭隘的“自作自受”了。 那么,加持和回向还有存在的意义吗?有!有在哪里?有在我们希望从人我森严过渡到人我不二时,这段中间路程。发心回向,受菩萨加持,这种强烈的心行,有利于我们破除自己无始以来非常习惯的我执。没有这种发心,我执难以破除。藏地类似的修行方法,包括自他互换等等,其用意相同。当然,如果这种用心方式有利于你破除我执,那么所谓的加持也不能说没有起作用,所以加持也就无有而有了。归根到底,就这么缘起性空。 所以,心佛众生本来无二。菩萨加持我们,我们也在成就菩萨,都是在消磨我执。如果我执不肯松动,佛菩萨拿我们也没有办法,姑且叫着无缘;我执若破,一切作为,自然利人利己,虽然并无利人利己的目的。绕这么一大圈,可以结论了:所谓加持回向,则非加持回向,是名加持回向。
by o兼修o, Wednesday, January 15, 2014, 09:00 (3966 天前) @ o兼修o
为什么“前念已灭,后念不起,中间是真空的”是错误的“直指”? 佛法里面本来没有这样的直指,近代有了,现在也有些流行。前几天我指出这与不二相违,可是能应用不二见来判别错见的网友不多。今天就用更基本的道理来说明“前念已灭,后念不起,中间是真空的”根本是一件妄想,不存在的事情。 大家都不怀疑因果律,很多外道都承认。根据简单的,内外道都接受的因果法则,一件事情需要有前因和缘,同时会有后果。所以,有念不孤起之说,更有念念相续之说。也就是说,心念之间是互为因果的。如果因果法则是对的,中间的真空就不可能存在。 同样的意思,如果中间可以有真空出现,则因果法则遭到破坏。前念后面如果是真空,则前念没有果。真空过后才起后念,则后念无因而起。。。如果你说真空中是有心念的,则此心念即是后念,那么无有真空可谈。这个“直指”是违背内外道共识的因果法则的。 违背佛法的地方是:如果中间有真空,需要大家认识来悟,悟了则是不迷。后念起后则不是真空,是无明。则无明起于真空之后,那么无明则是有始,佛法中讲,无明无始,又称无始无明。同时,你的真空与他人的真空必定一样,与圣人与佛的真空也一样,你在中间这段真空期间就是圣人。后来无明又起,那么佛也会再迷,那么真金还会成矿,这与佛法相违。 有人会说,我对此有实证,或是通过爆炸,或是通过一些突发事件导致。这种“实证”是行人的错觉,就像行人认为平时有心念是错觉一样,此时的真空也是错觉!此时心念比较细,行人觉察能力不足,所以真空也是错觉! 由此也见,这种“直指”的错误是很低级的,为什么能流行如此,倒是值得所有的佛子反省。
by o兼修o, Wednesday, January 15, 2014, 09:00 (3966 天前) @ o兼修o
关于“开悟是怎么一回事”的聊天讨论 某甲: 俺来问第一问。。平居兄,你认为开悟是怎么一回事? 平居: 嘻嘻,哈哈。---开悟不得不说成是一会事,但是.....即使从事上来说,也并没有任何特征可言。这个道理很简单,若有特征可言,便有开悟之相,而开悟实在无开悟之相。我为什么要这么说呢?这是针对很流行的说法,比如把开悟和爆炸等现象联系起来,那么,开悟是不是完全的一点事也没有了呢?也不是。只是这事没有特征的事相,不得不形于语言的话,开悟也不是行人的心态变化,而是行人用心方式不再被无始以来形成的习气所束缚。习气千差万别,就根本习气来说,就是能所对立的用心方式。凡夫除了使用能所对立的用心方式外,没有别的方式能够了知声色。这种用心方式,不遮而遮地遮蔽了心的本来光明。所以凡夫不见心的本来光明,而只见声色。凡夫两处遮蔽心的光明:第一,清醒时,因能所对立的用心方式而遮;第二,睡眠时,因昏沉敝心而遮。所以,凡夫从清醒时,突破能所对立的用心方式作手。能突破这种用心方式的局限,心性光明自然显现。行人此时方知,心性光明无始以来时时放光,并非此时新得。 某甲: 昏沉,不是一种能所对立吗? 某乙: 那心意识如何作用?平居: 所以,迷时并非真正有迷,似迷而已。俺打字慢,先说完要说的,再答问。悟时并非有悟,只是心用一改而已。所以,什么殊胜的证境也罢,什么光明相也罢,都与开悟无关。 由受遮蔽到不受遮蔽,本没有什么事件可言,不用破无明,因为无明本性从来是觉。更没有什么打开,关上可言。心性光明显现,并非有光明之相显现。嘻嘻,哈哈。所以没有境界可言。 平居: 昏沉,不是一种能所对立吗?---昏沉中提不起对立,但是梦中有。 某甲: 哦。。明白了。 平居: 那心意识如何作用?---首先,心意识之作用是法尔如是,并非你在操纵。只是众生不了,无始的习气要能所用事。 这种法尔之用,便成为所谓的心意识。在诸佛分上,同样是法尔如是,然诸佛不受能所的局限,所以称为智,不成为识。 某乙: 某甲明白个啥? 某甲: 梦是昏沉和清醒的中介处..... 平居: 就其实而言,有什么差别。所以,觉悟之人并不是没有能所。只是能照了能所不实,而不为能所所限。祖师为大众说话,岂不是起能所之用。 某乙: 哈 某甲: 能照了能所不实-----》这第一个“能”和第二个“能”,有点不同吧? 某乙: 不实与不实有? 平居: 而以为,什么也没有时,是真心显现,此时错会。。。六祖说得分明,轮到上阵也要见。此一段光明在一切声色中显现。能照了能所不实-----》这第一个“能”和第二个“能”,有点不同吧?---第一个能顺俗意而言 某甲: 嗯。。 平居: 照了也是。所以不道不见。而正见时,能所又不二,与凡夫彻底割裂能所不同,所以又不得道是见。 某乙: 轮刀上阵也见 。 平居: 可见祖师轮刀上阵都干,你做一些问答有什么不可以? 某甲: 能所对立的用心方式----》太熟悉而不自见 平居: 若以为山河大地要消失了,真心才显现,此是断见。若以为山河大地要从影像上都消失了,真心才显现,此是断见---说清楚一点 某乙: 妄心息下即是平居: 妄心息下即是---此犹是权说,妄心当下即是。 某甲: 断见,即断灭见。 平居: 妄心息下即是---此犹是权说,妄心当下既是。---可是,你得实际体会到。 某乙: 魏鸿勋老人有句:息妄不求真!真是庆快万千。 某甲: 有断,必有常。若以为山河大地要从影像上都消失了,真心才显现,----》这个真心,必是常见。 平居: 魏鸿勋老人有句:息妄不求真!真是庆快万千 ---一般草面,任人捏弄。 某乙: 某甲胡扯瞎掰 平居: 断灭见和常见是一个藤上的苦瓜,难兄难弟。 某甲: 不断不常,常断从来是兄弟。。哈哈。
by o齐愍乐平o, Wednesday, January 15, 2014, 09:00 (3966 天前) @ o兼修o
只是后来的解释不够fan,但反向的否定解释也过于线性...对于新译来说,也许具有思想基础的地位,我已经说过至少可以追溯到婆和婆吒,对这个的推演,Pandora star.....对于旧译,前几天我已经提过敦煌展上一副画...尺度更大一些.因为其中的事相,在大乘经中都讲过如何用心,把这两个叠起来,放在起信论二元中的一元上,大致就能理解古人是怎么看的.
by omahaho, Wednesday, January 15, 2014, 09:00 (3966 天前) @ o兼修o
念是意识,念之下有无意识,从数量来说,念只是冰山一角,把因果律局限在意识是错误的。佛教中似乎没有无意识之说,但唯识的种子似乎有这种含义。
by o蹲断妄念o, Wednesday, January 15, 2014, 09:00 (3966 天前) @ o兼修o
如果空就是指觉察不到念头了, 那这话也没啥错, 能就这么真空下去,水淹火烤上重刑都不随起心心所,跟吹微风一样轻松,
度至少欲界苦厄问题也不大, 外道就是这么个“度”法。 空在佛教里指无我, 无我如果被限制在前念后念间, 有点太那个什么了。
佛弟子说空, 这个“中间是空”的直指确实是显得很差劲。 这种觉不出念头起灭的真空当个引子, 再细观察, 觉不出的这段真空中还是有生灭变迁, 生灭还有中间, 如此细下去, 无穷。 这和那种直击身心刹那生灭而初体会无我类似, 之后还要深入些觉察出刹那生灭间有段空闲, 再继续。。。。。不
管经过几轮, 重点观察的是无我。 悟无我, 谁还去关心真空里的生灭, 和生灭间的真空! 用这么段“真空”,
还不如观见刹那生灭; 刹那生灭也不怎么好, 因有生灭, 即便刹那生灭间也能搞出段“真空”。 我体会的刹那生灭,
不过是当下立不住,无常无我, 不知咋到的那种生灭的的激烈程度。 大概本人在真空和生灭的一轮轮深入中, 进展轮次太少, 显微能力有限了。
by o兼修o, Friday, January 17, 2014, 09:00 (3964 天前) @ o蹲断妄念o
“不管经过几轮, 重点观察的是无我。 悟无我, 谁还去关心真空里的生灭, 和生灭间的真空!”诸法无我,不是某个特定的法才无我;由迷而悟,其实是触动了“自我”。。。靠一轮又一轮的景象,代替不了向自己开刀。
by o齐愍乐平o, Friday, January 17, 2014, 09:00 (3964 天前) @ o兼修o
自私不用教,自利则是要教的...这个套路的弊端,挪东拼西,还增长掮客习气,光体么,要靠反光自鉴的话,自然不喜不能反光...没有意义,这个没有意义的意思就是,效率上长期看和不这么弄提不出差异.另外,推测一下,多境很正常的,是本具的能力,不在切换的所相,而在能相的自知上,参见我的长篇闲扯里的darkside推测.
by o→穿心莲→o, Wednesday, January 15, 2014, 09:00 (3966 天前) @ o兼修o
想起前阵子阿玛斯的坑洞理论,真是精辟前念与后念的相续不断,那不过是与本体失去联结后遗留下来的坑洞,若中间还有真空,不是掉下去就是瞎了眼,连同觉察能力都丧失了
by o江南瘴疠地o, Thursday, January 16, 2014, 09:00 (3965 天前) @ o兼修o
所以理上容有不周,事上倒难说必误。
这个前后二念中间的教法,在禅宗,一向似乎是被当成反面素材来受批判的。印象中被台湾萧大士极力批判的月溪,以及同样不许月溪的南老,都曾不只一次地指出这个禅修错见。
月溪甚至说明它是天台的教法。不过天台的重要经疏裡大约不易找到,真正盛唱此说者,其实是上个世纪初的谛闲法师,所以月溪的批判估计是因谛闲而发。
不过天台老早没落了,谛闲的天台禅法不可能再造流行,估计平居先生所言“现在也有些流行”,当係别有所指;有流行的资本者,不外乎南传或藏密喽?
by o善护念o, Friday, January 24, 2014, 09:00 (3957 天前) @ o兼修o
*** 回向和加持等 与自作自受的因果论 不矛盾吗?回:若修善法不修回向,则所修善法就成为自作受的有为福报,若回向净土或菩提心则可成为当来往生或证悟之因,还是因果关系。加持,如竖出道要修到阿罗汉果位才能出六道,如信愿念佛,虽然带业,也能乘佛愿力往生;就好像石子,再小也比水的比重大,再大的石头放在巨轮上也可漂洋过海,这也是因果关系,只不过比单纯的自作受的因果里的因果关联要多了一些因素,积极的因素。*** 为什么“前念已灭,后念不起,中间是真空的”是错误的“直指”?回:这里是率尔意识,率尔心是相续而起的五心之第一,具体: 意识与前五识任何一识俱起,同缘外境,发生了别作用时,顺次生起的五种心念,曰五心。即:一、率尔心,谓眼识初对外境时,于一刹那所起之心;此心卒然任运而起,故尚未有善恶之分别。二、寻求心,谓欲审知明了外境,即推寻求觅而生起分别见解之心。三、决定心,谓既已分别所缘之境法,则能审知决定善恶。四、染净心,谓于外境生起好恶等情感之心。五、等流心,果似于因曰等流,谓于善恶之法既已分别染净,则各随其类而相续不已;于善法则持续净想,于恶法则持续染想,念念相续,前后无异。为什么错误呢?论曰:率尔生觉,非证我因。何以故?错乱觉心,率尔而起,现可得故。换句话:这里是六根现量境,如初生赤子的那种心理状态,为善境界,非也特证。*** 关于“开悟是怎么一回事”的聊天讨论回:不知道
by o齐愍乐平o, Friday, January 24, 2014, 09:00 (3957 天前) @ o善护念o
关于率尔心的讲解,你的解释是按照规矩讲的,这个讲解可以是错的.所谓可以是错的,就是错的是不是对任运纯粹化,把分别粗略化,通常这个讲解的两端,一种是把座位抬高,然后自己坐上去,一种呢就是贬低一下.其实只要说明这里是一个相对比较容易看到各种因素参与而绕动比较小的位置就行了.
by o善护念o, Friday, January 24, 2014, 09:00 (3957 天前) @ o齐愍乐平o
一方面他可以做为初修止观方便,另一方面他不是佛法的究竟实质,不能坐死坐实。如同大小乘,学大乘,小乘也是必要的基础,不是究竟目的。如果直指指的就是率尔心位,那就太不对劲了。
by o齐愍乐平o, Friday, January 24, 2014, 09:00 (3957 天前) @ o善护念o
一般的通用喻体是虚空来着。。。是吧。。。虚空也可以说出很多不是来着。。。照用。
by o兼修o, Saturday, January 25, 2014, 09:00 (3956 天前) @ o齐愍乐平o
要自己说出比喻的本意,本意和喻体之间的相似;不然就是无有主张,不成论点。
by o善护念o, Saturday, January 25, 2014, 09:00 (3956 天前) @ o齐愍乐平o
这里还不到虚空的程度,虚空则涵容广阔无垠不可执捉,这里的率尔心位,只是起到减少比非量,减少分别和粗重烦惑的作用,这时暂时的用法,随着功力的加深,随逐步转换修法,于是就形成了五重唯识观。
by o齐愍乐平o, Saturday, January 25, 2014, 09:00 (3956 天前) @ o善护念o
你那比量非比量的概念里,怎么放置平衡感受器?
by o二麻子o, Sunday, January 26, 2014, 09:00 (3955 天前) @ o善护念o
人是铁饭是刚,实在不知道人与饭,与钢铁怎么比程度。
by o兼修o, Monday, January 27, 2014, 09:00 (3954 天前) @ o二麻子o
率尔生觉,非证我因。。。。拘泥于心位本身,不能以其为喻体深一步,总是隔一层。
by o善护念o, Wednesday, January 29, 2014, 09:00 (3952 天前) @ o二麻子o
这里主要说:所谓的念间空当,实有其处,这里相当于率尔心,率尔心只是六根平较平淡妄作较少的状态,可以作为一种止观入手方便,老子不也讲婴儿行之类的嘛,但是不能以之为直指,直指在佛教中何等意义,我看大家都是有一定积学的,不用多说了。率尔心位不用究竟的虚空并论,就是比小乘析尘入空那种虚空,比如无想定那种虚空,也是有很大差距的,只修率尔心,如五戒成就,不过欲界流转,无想定起码能在五净居呆一阵子再掉下来,析尘入空证四果向,也不再没着落了。说了这么多,意思就一个,念间空当非直指,念间空当可以守,做为入手方便,另外不要过高估计这个念间空当的价值,为善境界,非为圣证,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该转捣修法,只是以之对治一下粗重的烦恼分别心,究其实质,只是不好不坏无记性。
by o二麻子o, Wednesday, February 12, 2014, 09:00 (3938 天前) @ o善护念o
人家批评“两念之间是”这种错误直指。偏偏你就能确定两念之间就是一定“率尔心”,不是别的?特别是,你能确定接受这种直指的学人,自己认定的两念之间,就一定是率尔心不是别的?然后在您自己的假设下分析一大堆,这有点太一厢情愿了吧。所以我別处劝你,去做做试试,做过才有可能知道,也才可能知道该说什么。
by omahaho, Wednesday, February 05, 2014, 09:00 (3945 天前) @ o善护念o
现在说得是念之间的“空白”,当然就不能是率尔心。逻辑上,这个空白必然是超越意识的,可以是有分心,第八识,或者潜意识。
by omahaho, Thursday, February 06, 2014, 09:00 (3944 天前) @ omahaho
古人大概没有离散或者连续的概念,可能只是简单地认为时间的最小的单元是刹那或者念,一刹那或者一念大概在0.01-0.02秒之间。所以“前念已灭,后念不起”的指向很明确,并不是两念之间,而是要穿透意识,抵达潜意识。
by omahaho, Thursday, February 06, 2014, 09:00 (3944 天前) @ omahaho
很容易让人误解成意识,元音老人将此作为直指确实有点奇怪。
by omahaho, Thursday, February 06, 2014, 09:00 (3944 天前) @ omahaho
一、作病,修行者為求圓覺佛性,操心太急,用腦筋去揣量測度,或執意修種善行,心中起一惡思想時,即刻作一段好思想,不怕妄起,只怕覺遲,以妄除妄,捨妄取真,觀有為空,觀空為有,前念已滅,後念未起,中間是,其實佛性非由造作而得,這是參禪用功時之毛病。 二、任病,修行者知道著意用功,勞而無益,於是一切放任,不求緬生死,亦不求證涅槃,任思想起亦好、滅亦好,不執著一切相,不住一切相,對境無心,一切無礙,認為如此便可證圓覺,其實圓覺佛性非由放任而有,此仍是禪病。 三、止病,修行者知道越是放任,妄念越多,於是又將諸念停止,使心境寂然平等,如海水不起波,無一點浮樞,以為如此便可證圓覺,其實妄念停止,不過是見聞覺知中的淨緣,永不能合於佛性,故仍是禪病。 四、滅病,修行者知道妄念雖不起,仍有知有覺,受外境刺激,仍能起念,於是索性將一切思想滅盡,無知無覺,根塵俱滅,虛妄永寂,以為如此便可證圓覺,其賞是落在無明窠臼中,永難見佛性,故仍是禪病。
by o齐愍乐平o, Thursday, February 06, 2014, 09:00 (3944 天前) @ omahaho
法华经玄赞要集 http://www2.fodian.net/BaoKu/Fojingweninfo.aspx?id=X0638&Page=2 今第三时。显说空有。而定言之。非有不同初总说有。非空不同第二时总说空。非有但是遍计。非空依圆不无。由是第三。名为中道。 言此等三教如前引文者。问凡所立宗。次凭教理。判三时教。何处有文答疏云此等是即深密经是也。化度问云。此之三教。无非佛言。舍有观空。何所利益。若唯住有以非空。滞生死而无所证。若唯住空而非有滞涅盘而无所利。谓成无住。空有双观。不同凡夫唯住有故。常憎生死。不同二乘常住空故。不行利乐常住涅盘。又云若唯明有行以非空。妄想以之而更长。但习空行而非有。真心无因而不生。故灭妄想于空门。起真心出有府。双观空有。方成中道。古诗云。入定观空有。出定空有吟。还将出入意。返观空有心。废有还归缚。行空复被侵。只教一念里。回跨两边心。章敬云。深密经文意者。令诸有情知一切法。如是如是。空故非有。如是如是。有故非空。了达诸法非空非有。远离疑惑。颠倒僻执。随其种性。起处中行。渐次修满。随其所应。永灭诸障。得三菩提。证寂灭等。佛涅盘后。魔事纷起。部执竞兴。多著有见。龙猛菩萨证极喜地。采集大乘无相空教。造中论等论。究畅真要。除彼有见。圣提婆等诸大论师。造百论等。弘阐大义。由是众生后着空见。无著菩萨。位至初地。证法光定。得大神通事大慈尊。请说此论。理不无穷。事无不尽。文无不释。义无不诠。疑无不遣。执无不破。行无不修。果无不证。正为菩萨。令于诸乘境行果等。皆得善巧。勤修大行。证大菩提。广为有情。常无倒说。兼为余乘。令衣自法修自乘行。得自乘果。证得如是略说此论所因。辨曰现在未来三。世皆有三时。物性宜然。教起定尔也(上教判了)。---------------------不是很懂,我当作策略喻体来解读,检索了这个,供老兄参考。该诗有完整版,如果你需要,我在谈闲贴出来。
by omahaho, Friday, February 07, 2014, 09:00 (3943 天前) @ o齐愍乐平o
感觉可以和"一念三千"联系起来.
by o齐愍乐平o, Friday, February 07, 2014, 09:00 (3943 天前) @ omahaho
后面说是万象,不说一念三千,这诗更早一点.暂时贴不出来.在理图片,要过段时间看到了再找出来了.---------图找到并且贴了,在谈闲里。虽然以前贴过,大概早十年以前,但你能把他的意思猜出来,还是很有意思。。。
by omahaho, Monday, February 10, 2014, 09:00 (3940 天前) @ o齐愍乐平o
但万象与一念三千应该有很大的区别。
by o齐愍乐平o, Monday, February 10, 2014, 09:00 (3940 天前) @ omahaho
我理解为抄写者或者当年法藏本人的最初传本,都有将之作为摄要的进入点的的意图。关脉义记相当于试图去理解华严成立的思路。。。就我大致阅读的第一印象,大致可能是以分身作为理解一异的互动模式甚至提供某些范式的途径,也就是多重策略喻体。同调的心念和异调的妄念,自然是一心之中最基本的观察对象,至于分神分身之类,或者是禅修的某种情况,最终还是要来理解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并形成某种有意义的进路。
by omahaho, Wednesday, February 12, 2014, 09:00 (3938 天前) @ o齐愍乐平o
但看不懂。不过这两篇的笔迹不同,感觉未必有任何联系,当然,即便抄写者无意,读者看出某种联系也正常。一念三千这件事情,若对应于现代的概念,“量子力学多世界解释”是非常恰当的。但由于“两念之间”这个议题,发现用“潜意识”的角度来思考也是很好的。潜意识这个概念没有被用来讨论佛法是一件奇怪的事情。阿赖耶识有很明显的的潜意识的含义,另外中国佛教中“心”这个概念有玄学和经验的成分,显然应该把潜意识包括进去。意识是可以被观察到的,对应于有,现象和生灭,潜意识无法被观察到,是无,空和真如,这当然是牵强的比附,但对理论和实践都很有意义。就一念三千来说,潜意识是是潜在的可能性,各种可能叠加在一起,意识的一念,是可能性的实现,三千种可能都必须实现。
by o齐愍乐平o, Friday, February 14, 2014, 09:00 (3936 天前) @ omahaho
比方说图景化,具象化,固定化,都有其极大的局限,局限到只要把默认的这些话头的指向点明了,其弊端也就明了了,毕竟具体世界里对这类的研究已经很多了.不要说别的,就是比别人胖点,走路对于体积的计算,就很可能跟不上,所以胖子通常行动缓慢,到未必完全因为体重,而是怕擦着,呵呵,此为痩人所不能体会.那文我也未能细读,总的感觉是,其中反复提的就是收摄与开展,也许要在反复的体会中获得某些认知,其实我觉得做这些概念的人,其基本铺陈,也许和写字之类的实践活动有关.比如写个永字,就有各种用心的穿越,度量系统都可能不一样,但协调于一字.对此体会不多,大致看法就是这些.
by o兼修o, Friday, February 07, 2014, 09:00 (3943 天前) @ o齐愍乐平o
还将出入意。返观空有心。只教一念里。回跨两边心。---------其实后两句也是结果,多说未必有益。
by o齐愍乐平o, Saturday, February 08, 2014, 09:00 (3942 天前) @ o兼修o
东东楼下在显扬圣教论的引文,其中的缚非常具体而复杂,空也明确是十八空,这些概念一般确实是略过的。。。但不能总是略过了事吧。。。
by o兼修o, Saturday, February 08, 2014, 09:00 (3942 天前) @ o齐愍乐平o
读不出要点所在,某认真不得。
by o齐愍乐平o, Saturday, February 08, 2014, 09:00 (3942 天前) @ o兼修o
这么一带入,空白的结构有一部分就被无著把圈划出来了,而且他不只划了一个圈,而是划了不少个圈,其中一个。。。解粘这事情,流体力学。。。所以呢,别人能省略,你是不能省略的。接无著这杆旗,光是用熏、染、夹带之类的描述来说割裂之后的相互影响,已经不够了。。。在不割裂的情况下,要把空白区域的动力系统描述出来,你做这事成功的可能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