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肯定是看懂了咯
转载?:东密“四国岛八十八寺巡礼”与中小寺院团体参访线路配置
一 四国巡礼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在日本四国岛的旅行路程上,有时可以看到着白衣、带斗笠、持金刚杖的佛门行者在公路上经行前往八十八所特定的寺院,形成一道人文景观。这些“遍路行者”所进行的修持被称之为“四国遍路”或“四国巡礼”,其主题是在一段时间内,遍参日本东密开祖弘法大师空海和尚在四国岛四个县中留下因缘的八十八个寺院,史称“四国八十八所”,并在每个寺院奉经念佛,并在纪录路程的卷轴上盖印,作为人生中一种别具意义的修持活动的纪念。
这一巡礼因为是追随弘法大师空海和尚的游方足迹而成,所以在八十八寺的构成上有相当的特点。遍参路线集中在多山地的四国岛的德岛、高知、爱媛、香川四县,寺所处地基本在现代都已建市(相当与中国的镇),寺院既有高野山本山直辖的,也有真言宗内各派所辖,及临济、曹洞、天台、净土的属寺,既主要是东密的内涵,也基本超越了宗派的范畴;所供奉的主尊亦相当丰富,基本涉及释迦、大日、阿弥陀、药师、观音、虚空藏、地藏、不动明王、毗沙门天的供养内涵,其中以各种本尊的观音为特重。
根据文献记载,这一传统是在弘法大师生前所确立的,起源是为了忏悔积福,最初八百年内为苦修僧侣所进行,在江户时代早期因为专修此行者宥井真念法师近二十年的专修弘扬并写作专著《四国遍礼灵场记》而大兴。在明治维新的初期,日本佛教有低落的趋势,诸如四国八十八寺,在某一段时期曾荒废,当时各宗都兴起各种宗教复兴的计划,而在四国道的东密道场,因为便路行者中务茂兵卫的努力,以六十年时间进行了数百次的完整巡礼,修复道标,恢复相关法行,加上诸宗行者各自的努力,而使此诸寺得以复兴起来。
这一机制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在四国岛之外也发展了许多类似的形式,如本州岛的中国三十三观音所,由冈山、广岛、山口、岛根四县各宗派主供观音菩萨的道场组成。另外日本其他地方诸如摄津、西国、播磨、和泉、新西国、坂东、秩父等地方,亦有相关的概念引入和建立,大体的特点是:组成寺院系几个临近县市的数十所中小型寺院构成、并基本超越宗派,有固定的巡行线路并以集体的形态向信众开放,鼓励巡礼遍参并提供各种方便并予以盖印留念,相关类似机制在本村镇的信众之外,提供了信众之间的固定交流机制和一定规模外地信众香客,对于日本中小型寺院的群体存在是有特殊贡献的。[注一]
二 与我国目前的诸山参访机制的比较
佛教自古以来就有参访诸山的行道史,从佛时代的朝礼世尊四大圣地,乃至华严经中诸洲胜地记载所引发的朝礼山西五台山,乃至中国佛教四大名山的确立,在构成上都各具特点,中国佛教的一些宗派的起源就于名山的朝礼活动有关,比如宁玛派在传入藏地之前,几位主要的祖师大德,据记载就在印度和汉地五台山修持,一些重要的典籍修法亦由五台山传入藏地。四大名山的朝礼一直是中国佛教朝山香讯的主要内容,在改革开放以来,则因为主要城市中心寺院、祖师大德的根本道场的恢复建立起来,信众的朝礼机制也恢复了起来,
定期参访佛教寺院对于有缘善信的身心境界的提升自不待言,即使仅从健康保健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很清晰的了解到,或多或少步行的朝山活动对于在现代社会已经越来越习惯于使用各种交通工具的都市人,有着较强的身体调利作用,如果结合坐禅礼佛,登山望远,绕塔持咒,则效果愈加明显。
在佛教经典中,亦称叹赞扬菩萨游诸世界的功德,认为对世界的建设性发展有利,华严有云“无量众生发菩提心故,世界海纯清净劫转变;诸菩萨各各游诸世界故,世界海无边庄严劫转变;”[注二],而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亦在佛教中作为经典样例起到特定的教化作用。所以开展适当规模的团体参访活动,无论对于参访者本人,还是所在寺院、地区,都会有积极作用。而佛教在中国两千年的发展,留下各种名胜古迹,历代的典籍整理中,对于史志和地方志的侧重也是中国佛教的一个特点,这些有利条件都促进了佛教的诸山参访机制在改革开放后的重新显现,总的来说与“四国巡礼”类型的参访比较,有以下特点:
1、无论本地或外地信众,主要集中在地区中心寺院。
2、朝山进香的路程通常比较长。
3、时间较为集中在农闲香讯和各种假期中。
4、短途信众往往固定走访一个寺院,极少有在居住地附近多个寺院巡回朝拜的。
5、在地区建制内跨居住地巡回朝拜形成固定的均匀路线还未作为概念引入。
而“四国巡礼”作为线路类型,则有以下优势:
1、集中在临近县市,即使步行节点之间也在几小时乃至一天的路程之内。
2、有一定的集中宣传的规模。
3、每个寺院有相对独立的特点,主尊。
4、有较为明确的路线,路线引导。
5、组成寺院有配合的服务,比如纪念性盖印等等。
这些优势如果能够借鉴过来,则对于我国中小型寺院的组团发展和当地信众的巩固有有相当的帮助,比如就陕西而言,以终南山一地,散处各区域的中小型寺院、塔院、半开放的关房,其中如果能组成一个几十到一百家寺院的团体线路,并依托佛协在几家具有接待优势的中心寺院确立接待服务,则能形成具有团体优势,对信众积极开放的区域学修中心,发挥名山原有的特定优势。
三 我国中小寺院组团参访的客观分析
我国中小寺院在改革开放之后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恢复,但主要的访客集中在临近乡村,信众在习惯上所参访的寺院亦较为单一,如何形成稳定的寺院和信众的规模性互动平台,是一个现实的课题。
佛教历史源远流长,如何以游方、朝山、进香的形式开推动信众身心建设,推动寺院和信众的积极互动,并在中小寺院方面予以重点侧重,在历史上,国内不乏有心的佛教前贤为这一课题做过许多实践,近代以来较为著名的即钦则旺布《卫藏道场胜迹志》与高鹤年《名山游访记》的出版,推广和传播。这两本书,前者有汉译本,后者也是汉传佛教的常见书籍,共同特点是不分宗派,由作者自己亲历亲游,详细记载了路程远近、寺院特点、风土人情,都引发较有规模的效仿潮流,是有源流可溯的。而以城市为单位的集体性的佛教史志,则从《洛阳伽蓝记》、《武林梵志》、《吴都法乘》到现当代各佛教团体和学术机构编撰的地方佛教史志,都有丰富的资料,这为中小寺院组团作为一个参访的集体单位或项目提供了早期的资料性铺垫。
但就现实而言,我国中小寺院在发展建设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信众流向在时间和规模上都有相对的集中性,所以发大乘心度生办道,也有一个山高水长,路远人稀的问题,尤其是现代社会中,信众能进入寺院开展宗教生活的,主要要靠假期,或者就要等退休之后才有闲暇安排,而假期的交通、住宿都成问题,所以只能追随社会化服务中优选出的方便项目,难度越高的,参与的人数就越不足。所以面向信众的具体情况进行细分,有针对性的推出相应的接待服务,比如就北京东、西城区的退休中老年信众,如果.....,推出一个包含广济、广化、白塔、北海、千佛、智化,居士林的一周可以完成的周而复始的参访活动,或又如杭州根据南北山系的特点每山每路线六七个佛教寺院或历史遗迹的特点,为上班族组织每周末的登山进寺礼佛的安排,都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四 团体参访线路配置概念的引入和运用
线路配置本身是一个以数学工具为基础,为交通运输、信息传统提供优化资源配置的科学类别,当作为一个概念引入到佛教中,为团体参访提供服务时,我们首先要考虑到的是其适用性。即在团体参访的线路设计中,通过优化线路结构,实现参访者的参访目的,如:
1、在适当时间内,经过合适数量的寺院。
2、有较为充分的宗教活动时间和空间。
3、有合适的食宿安排地点,能够得到充分休息。
4、在某一时间跨度内,能够完成所预期巡访的全部寺院。
5、路线尽量不重复,沿途有较好的景观风貌。
可以设想,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在京、津、冀地区,完全有条件设计一到两组类如燕赵108寺巡礼的活动项目,涉及纪念册、路线和介绍,鼓励信众在周末或假期以一到三年为周期,进行巡回式的参礼。在陕西这一自古佛教昌盛,至今宗风延续的地方,提出一个佛教八宗八十八寺巡礼的集体项目,....应该都不是问题,对于和谐社会乃至参与信众自身的身心发展,都可以预期有较好的收获。
因为咨询管道和交通结构的问题,为大中型城市的信众服务的层面更多一些。更细腻一些的,面向以县乡为单位的乡村山区寺院的巡礼,则无论在佛教教育、寺院巩固还是道风建设,都将有更为切实的帮助,也为这些寺院所急需,这一课题有待......认真的加以研究,因地制宜的提出适应本地区佛教院集体发展的计划,并加以落实,相信一定会收到信众和各有关部门的欢迎,为佛教的发展贡献实际的力量。
注释:
注一:关于各地类似机制的组成细节,可参考百度百科,wiki等的详细介绍和资料,或当地佛教机构所发布的相关内容和网站。
注二:实叉难陀译八十卷本《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七,《世界成就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