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一则云门公案,两个不同版本

by 兼修, Tuesday, April 08, 2014, 03:01 (3883 天前)

by 波心石沉

http://bbs.foyuan.net/thread-247976-1-1.html

“上堂。諸和尚子莫妄想。天是天地是地。山是山水是水。僧是僧俗是俗。良久曰。與我拈案山來。僧便問。學人見山是山.水是水時如何。師曰。三門為甚麼騎佛殿從這裏過。曰。恁麼則不妄想去也。師曰:還我話頭來。”

初次见到这则公案,是在读《云门广录》时,当时并没有留下太深的印象,究其原因应该是没有多大的共鸣,看过也就过去了。最近在《五灯会元》关于云门的段落中,再次看到这则公案,感觉路数非常清晰,蛮具有云门特色。于是就想,为什么现在才有这种感觉,出于好奇心又回头翻看了《云门广录》,里面的记录跟《五灯会元》里有一个小小的区别。《广录》的记录是这样的。

“上堂云。諸和尚子莫妄想。天是天地是地。山是山水是水。僧是僧俗是俗。良久云。與我拈案山來看。便有僧問。學人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時如何。師云。三門為什麼從這裏過。進云。與麼則不妄想去也。師云。還我話頭來。”

原来,《五灯》中一句“三門為甚麼騎佛殿從這裏過”,而《广录》中没有“騎佛殿”三字。这三字之差在总体感觉上就不一样了,让我来大体梳理一下这公案在讲啥吧。

这公案其实就说了一句话,“諸和尚子莫妄想”,到此就已经可以为止了。无奈大师们也是老婆心切,免不了还要拖泥带水地做许多注解。于是便有了“天是天地是地。山是山水是水。僧是僧俗是俗”,也没有什么道理可讲,现量显现,法尔如是。只是众人根深蒂固的习气,偏要做出许多妄想,拿天出来说天,拿地出来说地,拿僧出来说僧,拿俗出来说俗。本来一道清平,却成头上安头,反搞得七零八落,妄想上更加妄想。。。噢,回到公案吧,云门老子下了注脚后还不甘心,更要来一场现身说法,“與我拈案山來看”,这无疑邀请众人来讲一下自己的体会。过往者多,知音者少,这么一邀请,引得狼来屋里屙,出来一僧问,“學人見山是山.水是水時如何”。这不分明和云门唱对台戏吗?很细微的分别,云门说的是“山是山”,这僧言的是“见山是山”。至于粗的地方嘛,后面还加了个如何。云门的回答是关键了,我认为“騎佛殿”三字不能少,这个很可能是在历史上传抄的过程中漏掉了,当然也不排除历史上有与我同见者加上的,就手头的资料来看,没法定论,只能说有这三个字我觉得这公案就清晰了。三门骑佛殿是什么意思呢?这本是一个很形象的说法,只是时间久了过后,就变得非常神秘了,让人产生很多遐想。其实很简单,三门骑佛殿就是楼上盖楼,也就是平常说的头上安头,指出这僧这个问题本身就是妄想的结果,相当于说你老兄为什么到这里来妄想。这僧被点破后,自己找个台阶,“恁麼則不妄想去也”。这不就是这公案开头的话吗,“諸和尚子莫妄想”,所以老云门也没好气地道,“還我話頭來”。

“諸和尚子莫妄想”

by changqing, Wednesday, April 09, 2014, 10:48 (3882 天前) @ 兼修

用心怎么叫“莫妄想”,这不是用语言所能表达的,祖师透了一点点机:山是山,水是水,僧是僧,俗是俗。
学僧的应对,显然不是现量的应答。被点破后可能他也只是知道问的不对,当时未必一下子就真明了。
这点估计离祖师的期望相差的比较远。

择灭无为

by 兼修, Friday, April 11, 2014, 03:09 (3880 天前) @ changqing

择灭无为

用心怎么叫“莫妄想”?

从行人角度说,莫妄想是个否定性的指令,例如戒烟。经论中用语是“择灭无为”。
择灭无为之所以难于表述,原因在于其指令的否定性,逻辑上不等价于任何特征状态。
或言之,无所得 不等价于任何可得。

行人相应,有被动/能动边之别。易行者迂曲,直截者大难。
路都是因缘所成,行人互道珍重吧。

还是有等价

by finder, Friday, April 11, 2014, 03:39 (3880 天前) @ 兼修

既不以***为我. 这是众生能够体验到的. 只不过大部分体验者,都无法把自心囊括进去.

可以先讲有。。。

by 齐愍乐平, Friday, April 11, 2014, 03:52 (3880 天前) @ finder

  三千有门颂

  陈 瓘

  不思议假非偏假。此假本具一切法。真空不空非但空。圆中圆满非但中。是故四门之初门。即是不可思议假。初门即三三即一。非一非三又非四。一二三四指一月。四点似别唯一空。门门一一为法界。摄一切法皆无余。不以妙假有门观。谁知法界具足法。闻思修证无不妙。心能观此体具故。若只观心不观具。则于一观分二家。一家观门异诸说。诸说虽异观自一。彼迷一心具诸法。堕在通别次第中。次第而生次第断。岂知十界本来一。三千本一亦如是。皆非世数可分别。妙境元无空假中。而亦不离空假中。空即是心假是色。非色非心名曰中。色心绝处中体现。于一一法体皆具。凡夫心具即佛具。取着不圆则不具。唯一具字显今宗。入此宗者甚希有。

  止观坐禅法要记

  宋忠肃公陈瓘莹中

  本自不动。何止之有。本自不蔽。何观之有。众生迷荡去本日远。动静俱失。不昏即散。此二病本出生众苦。令彼离苦而获安隐。当用止观以为其药。病瘳药废医亦不立。则止观者乃假名字。即假即空言语道断。以大悲故无说而说。此摩诃止观之所为作也。然其文义深广汪洋无涯。譬如大海孰得其际。以大悲故复作方便。使尝一滴知百川味。使由一沤见全潮体。故于大经之外又为此书。词蕳旨要。读之易晓。应病之药尽在是矣。善用药者不治己病。止乎其未散。观乎其未昏。方止方观。而未尝昏未尝散也。如鸟双翼如车两轮。穷远极高无往不可。及其至也不出于此。呜呼不知则止。知止观之可以入者。可不勉哉。此书智者亲造。而未行于世。明智大师中立镂版以传师之高行人所尊敬。此书流传其必广矣。

  与明智法师书

  陈 瓘

  瓘顿首再拜上启南湖延庆堂上讲主明智法师。人回伏奉书教。获审道体安隐无恼。下怀良慰。向承寄示观音玄义并记。且荷开发妙旨以祛愚蔽。深佩提奖之意感德无已。有门颂。但随顺古意过蒙采览。仰见法师收蕳自在。来谕云。以有题之。恐钝者不领。诚如所虑。然智者以有门为圆门之相。又谓此相四门皆妙无粗。若有门为法界摄一切法。况复三门法相平等无复优劣。是故若论具足佛法。则见思假即法界也。若论法性因缘。则第一义亦因缘也。故此妙门以有召之。即生死之有。是实相之有。一切法趣有。有即法界。出法界外更无可论。此即止观有门之大旨。而前书妙假之意也。有未领者亦当以妙假之义开晓之耳。智者解大经之语云。因灭无明则得炽然三菩提灯。即有门也。有门即是妙假。妙假即是有门。其或未领。则于此有门不能无惑。然而前病后药无两有也。病去惑亡则有门豁矣。一指二指三指不待更说。然则有之一门纯妙无粗具足万善。岂非三千之性乎。所云此之三千性。是中理。不当有无有无自尔。兹乃古师诠具之微言也。自非深领其旨未易解此。夫三千也者世间之数也。若三千性则离世间矣。离而复即。即而复离。不一不异。非有非无。三千而一。一而三千。此不可思议数。即是不可思议境。若观若智俱不思议。此数即是止观。故云千性即中理。此境即是此数。故中理即三千性。若但三千则是一切一切法耳。一切法但有名字。何能具乎。若一切法性则本具矣。故三千即是一切法。一切法性即是三千性也。此性不当有无。有无自尔。夫不当有无者。泯妙外之一执也。有无自尔者。开离执之一妙也。于有为妙有。于无为真无。真无则空而不空。妙有则有而不有。有无自尔。非有无也。在假则假具。在空则空具。在中则中具。无不在无不具也。然则妙假之有。岂情有乎。假不待空泯绝无对。说有说无皆不待绝。今乃设有待之言赞叹妙假之说。岂免为巧度之所诃乎。且一念心起则有三千世间之相。国土一千则山河大地是也。五阴世间一千则染净一切色心是也。众生世间一千则六凡四圣假名是也。一念心起三千性相一时起。一念心灭三千性相一时灭。念外无一豪法可得。法外无一豪念可得。此乃本住不迁。不迁者中理圆明之体。此体如理为念其寿无量。非得命根亦无连持。本无名字而不失诸名。名其土曰极乐国。名其身曰阿弥陀。身土交参融乎一妙。故能使说法之音不离彼土。而广长舌相具足周遍。其具如是。是体具乎。是性具乎。是佛具乎。是众生具乎。若有能知具彼之乐者。其有不愿往生者乎。向实际之中要在不往而往。于方便之内何妨去已还来。机熟缘深定须成辨。此瓘之有得于祖意者也。瓘屏迹丹丘老病待尽。千里相望净愿不隔。更祈慈荫以师法见摄。而终教之。未由会面以究尽此旨。临风但极瞻向之切。瓘顿首再拜上启。

  钥旧读了翁集。见有门颂一篇。莫知其旨。有二沙门来扣门。袖出有门颂真绩及与明智讲主论此颂二帖。读之恍然。因问天台教观之说。始知智者大师所说四门。一曰有门。一曰空门。一曰亦空亦有门。一曰非空非有门。其实一可贯四。四实归一。公之为有门颂。盖谓此也。近世士大夫用力不及前辈。只如学佛。仅能涉猎楞严圆觉净名等经及传灯语录。以资谈辨。若唐之梁补阙诸公本朝杨文公杨无为张无尽及了翁辈。皆留心教观深入其趣。读此颂及书。可以知其所造之实。惟公忠言大节。照映千载。身罹百谪。视生死如旦昼。平时学问自得之效。固自应尔。方在丹丘时逆境尤多。而心地泰然深入不二法门。公之学佛得力。岂易测哉。二沙门欲刊石以传之人。谨书诸后。以归之妙珣了怡二沙门之名云。庆元二年中秋。四明楼钥题。

  士大夫当患难则学佛。得志则有用夏变夷之说。盖于佛无所得也。了翁有门颂。其于佛有所得欤。攻愧其知之者欤。景定二年正月二十八日。天台法照。为四明学子可登。题于月桂峰下。

  南湖净土院记

  陈 瓘

  明州延庆寺。世有讲席。以天台观行为宗。自法智大师行学俱高。听徒心向。继其后者又皆得人。今百有余年矣。间有苦行精修之士。来依道场。元丰中比丘介然。修西方净土之法。坐而不卧。以三年为期。期满谓同修慧观仲章宗悦曰。我辈各据一室成此胜缘。后之来者加众。而室不增多。今寺之西隅尚有隙地。若得钱二千余万。构屋六十余间。中建宝阁立丈六弥陀之身。夹以观音势至。环为十有六室。室各两间。外列三圣之像。内为禅观之所。殿临池水水生莲华。不离尘染之中。豁开世外之境。念处俱寂了无异缘。以坚决定之心。以显安乐之土。所以顺佛慈而报国恩者。岂独我四人而已哉。所欲如是其可成乎。慧观等同辞以答之曰。以无作任运之心。作有为利益之事。四明多檀信。何患乎不成。自是日营月积。更七寒暑。凡介然之所欲为无一不如其志者。初介然然手二指。誓必成此。元符二年三月落成之日。设千佛之供。复然三指以增净誓。既成所难成。又舍所难舍。而原其用心无私己之意。于是见者闻者莫不随喜。净习之士踊跃欣庆。而十有六室常无虚位。期满者去。发心者来。依胜境而获善利者。不知其几何人也。夫净土之教。古佛所说。诚心之士。谛受不疑。如来之叙九品。以至诚为上上。智者之造十论。破疑心之具缚。缚解情忘。识散智现。则弥陀净境何假他求。若临明镜自见面像。得者不由于识受。昧者安可以情晓。超识习而不惑。度情尘而独造者。其唯诚乎。故曰。诚者成也。成自成他。唯此而已。譬犹清净满月普现诸水影像非一月体无二。摄流散而等所归。会十方而总于一。亦如十镜环绕中然一灯光体交参东西莫辨。然而方有定位非无西。镜名随相立西不自西。智与理融境将谁执。安可以在缠执方之见而测度如来无碍之境乎。慈恩有言曰。凡夫业重处处生贪。若不定指一方何以系心专注。此善知识随方扶教专护相宗。然论安养知足之胜劣。则以偏劝往生为最胜。乃知通人无吝。吝则多私。境强习重。盖由观浅心浮。易往无人。良以疑深障重。若欲尽除障垢当以决定为心。湿薪如山豆火能爇。千年闇室日照顿明。释迦文方便至深。无量寿说法无间。观世音如母念子。大势至如子忆母。古圣轨辙安可不遵。幻境虚无有何可舍。解脱长者不往安乐土。普贤大士亲睹无量光。亲睹者初无动移。不往者如是而往。普融无碍。自然空假俱中。分别未忘。宁免权实互诤。若此则心安无日。得忍何期。乃知念念现前。然后决不退转。故曰。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者。我誓不取菩提。于菩提心有退转者。我誓不取正觉。此乃法藏比丘之本愿。而诸上善人之所随学也。发如是心。行如是行。起如是愿。趣如是果。而不违法藏之大誓。则寓迹于兹刹。栖心于此室者。皆阿鞞跋致之士也。其为胜利。岂有穷哉。比丘介然唱一善念。四明信士应答如响。而所以利益一方者。其广若是。可不记其事乎。今教主明智大师法智之曾孙也。行业淳实人所信服。能以诚心修净土观。于介然之事有助为多。故并记之。大观元年八月一日。延平陈瓘记。◎

  佛祖统纪卷第四十九(终)

不否定体会

by 兼修, Friday, April 11, 2014, 04:12 (3880 天前) @ finder

不等价,并不否定体会。

我对这事。。。其实有点不同看法

by 齐愍乐平, Friday, April 11, 2014, 12:55 (3879 天前) @ 兼修

无为比较难掌握的吧。
本杭有句话是八十年代的,近年一再被重复,大致是当时的
年轻人穿喇叭裤烫卷发载双卡收音机放轻摇滚骑自行车逛街。
名曰:拗造形。
不做如果是用来拗的,那么在里面一旦有取,和做没什么区别,
因为是同一个系统里滚动的,乍冷乍热。是为做(zuo4)

择灭当然不是死寂

by 兼修, Friday, April 11, 2014, 14:07 (3879 天前) @ 齐愍乐平

所以,在"动 or not”上,我们没啥不同主张。

我对所谓“不同”的理解:师兄认为 不死寂就是爱取,顺12支。。没误解吧?

不是“就是”,可以不仅仅是,但是。。。

by 齐愍乐平, Friday, April 11, 2014, 14:36 (3879 天前) @ 兼修

也可以是。。。夹带。。。
所以要十分谨慎。。。
至于“不是”
我们的共同看法也许在,这可以是一种希望。。。

总之。。

by 兼修, Saturday, April 12, 2014, 01:53 (3879 天前) @ 齐愍乐平

你不反对“择灭不是死寂”。

也可以是。。。夹带。。。
所以要十分谨慎。。。
至于“不是”
我们的共同看法也许在,这可以是一种希望。。。

这个。。。

by 齐愍乐平, Saturday, April 12, 2014, 02:11 (3879 天前) @ 兼修

权且假设这是一种自由度较大的平衡。

齐哥这种努力找个平衡的感觉

by 巧了, Thursday, April 17, 2014, 20:25 (3873 天前) @ 齐愍乐平

齐哥这种努力找个平衡的感觉,是不是已经很明显局限在二元对比下,这点我比较同意兼修揪的地方。

努力也好,平衡也不错,努力找平衡比较有畏,但大致好于弄巧

by 齐愍乐平, Friday, April 18, 2014, 06:56 (3873 天前) @ 巧了

有时候宁拙勿巧,免得才离虎穴,又入狼巢。

如果祖师只说了那一句

by changqing, Friday, April 11, 2014, 04:04 (3880 天前) @ 兼修

“诸和尚子莫妄想”,没下文了,估计堂上的兄弟以及我们这些后人大概都继续茫茫。
如果说是“择灭无为”——这就不是祖师禅了

回复在这儿

by 兼修, Friday, April 11, 2014, 14:12 (3879 天前) @ changqing

师兄原帖中有段话,我回复在这儿。

“祖师透了一点点机:山是山,水是水,僧是僧,俗是俗。”

==》这个“机”,对我而言就是:胜负不在山水间。
对师兄则可能是别的引导。

胜负不在山水间

by changqing, Saturday, April 12, 2014, 02:28 (3879 天前) @ 兼修

“背”了吧

静水流深

by 齐愍乐平, Saturday, April 12, 2014, 02:33 (3879 天前) @ changqing

看画展刚学了个流行词儿

你为什么要绕个弯?

by changqing, Monday, April 14, 2014, 09:13 (3877 天前) @ 齐愍乐平

习惯绕弯了

笑笑。。

by 齐愍乐平, Monday, April 14, 2014, 11:12 (3877 天前) @ changqing
编辑 by 齐愍乐平, Monday, April 14, 2014, 11:16

去年看文章考古舞,云持牛尾而舞,
我一直以为是前面有头牛,然后人跟牛后面猛摇尾巴,
现在才搞清楚就是旄舞,类似挥舞鸡毛掸子。

触背不在山水间

by 兼修, Saturday, April 12, 2014, 07:34 (3879 天前) @ changqing

呵呵。

“背”了吧

树木不是森林

by changqing, Monday, April 14, 2014, 09:17 (3877 天前) @ 兼修

没树木也没森林,借树木烘托森林,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微博上看到一句

by 兼修, Tuesday, April 15, 2014, 05:34 (3876 天前) @ changqing

“不二论---商羯罗----梵-----上帝----”

老兄的话,嘻嘻,妙则秒矣,却不妨在这个序列中。

三門騎佛殿

by 兼修, Saturday, April 12, 2014, 07:21 (3879 天前) @ 齐愍乐平

“三門為甚麼騎佛殿從這裏過”
初读此句,第一感是按照老兄说的那个句义来的。
外面的门,怎么跨过大殿跑到这儿来了?
“门”和“这儿”,都是双关。

不过,这种读法中的“骑佛殿”三字,依然是强调“迂曲”。

这个应该是这个骑是“对准”的意思,所谓的三门,应该是
三个门,也可以是一门,
http://hk.plm.org.cn/gnews/200946/200946118617.html
有取直的意思。
其他解释认同。

过门塔是有的。

by 齐愍乐平, Saturday, April 12, 2014, 12:31 (3878 天前) @ 兼修

所以说即使出现这种情况,
发明的领导,也会有所施设,
比如大白莲花顶髻无垢这组句义,
无垢这两个字,你核对一下,
是怎么表述的。即使有,都
可以有一样的做法。

没搞清师兄思路

by 兼修, Sunday, April 13, 2014, 11:54 (3877 天前) @ 齐愍乐平

话题怎么跑到“有无”上去了?

所以说即使出现这种情况,
发明的领导,也会有所施设,
比如大白莲花顶髻无垢这组句义,
无垢这两个字,你核对一下,
是怎么表述的。即使有,都
可以有一样的做法。

。。。

by 齐愍乐平, Sunday, April 13, 2014, 12:41 (3877 天前) @ 兼修

我的意思是。。。有这样用的字组。
但在这样用的时候。这个字组里有。。
接近你看法的安排。。。
你核对一下这个的汉语之外的写法的最后部分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