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尚书的若干零散想法

by 齐愍乐平, Thursday, June 19, 2014, 19:52 (3956 天前)

前几天在看一本介绍尚书的小册子,其实作者的段位还是很高的,
小册子写得简明扼要,所以我就当作文献索引来读,还另买了一
本备份,原来那本就用来补写资料,贴纸条添写什么的。读法是
一边听录音,一边看书,顺便上网查资料。总的来说,作为世界上
最难读的古文献,除非是隶定前的古简,否则就没有之一,这个
最难理解,但难考证的主要还是名物,至于义理,我觉得可能没有
精确的答案可言。

这本书后面的部分,应该是属于档案文献,但前面的部分是什么,
很多时候往往会有古今文伪经之类的话题来打岔,认为前面部分
不在伏生开列的名录里的,应该都是晋人的手笔。但是这么说也有
问题,比如古文汤诰,和史记里的完全不同,就说当时编汤诰的东
晋人没看过汤诰云云。又比如现在发现的新的傅说之命,就可以说
确实以前的本子是晋人写的。

我觉得还是把古文经作为辑逸来看待,如果说今文经是当年就有的,
这个当年也应该是平王以后,孔子以前陆续形成的,我觉得很可能
尚书是剧本,也就是在纪念日里,由代表这些古贤受享祝者念诵
的文字,情景教育。一则这些内容不太可能是真实的对话,语气词
又太多,很适合颂甚至唱。其次这些事情和纪念日很有关系,都是
对后世有决定意义的事端,但不是编年史。所以尚书当年是怎么来
的,很可能是在孔子周游列国时期,收集了一批当时在各国宗庙所
具体演出的祭祀剧本,其中既有口口相传的当年的少量真的表述,
也有历代修改的部分,因为个人的经历,所以以陈(五帝时期),
鲁(围绕周公),宋(围绕商的一些主要历史)的资料为多,夏代
就少,当然,禹贡这件事情无法解释在这个情景里,也许和尧典一样,
都是图示性的说明,因为尧典和四方风的研究已经很多了,而四方
风确实是图来得。如果是剧本说,自然可以有很多剧本,大致相同,
但也有不同。

关于尚书的若干零散想法(2)

by 齐愍乐平, Friday, June 20, 2014, 16:27 (3956 天前) @ 齐愍乐平

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12446d01014iod.html
”凸优化“ 是指一种比较特殊的优化,
是指目标函数为凸函数且由约束条件得
到的定义域为凸集的优化问题。
之所以要研究凸优化问题是因为其有一
套非常完备的求解算法,如果将某个优
化问题确认或者转化为凸优化问题,那
么能够快速给出最优解。
-------------
对这种不太懂,但是这种做法,其实很常见,
建立一个解决小范围问题的基本模式,之后
在不在这个范围内,都试着对应过去。。。

2
如果按照祭祀剧本这个路线,来区别一下文体,
不区别古今文,谁伪谁真,那么按照协音,
“典”可能用于“禘礼”
“谟”可能用于“傩仪”
“诰”可能用于“郊祭”
“誓”可能等用于“庙祭”
孔子在编辑的时候,是把文献档案和这些和编,
然后加上引言,就形成了尚书了。
不能确定,大致的想法。

3
如果要建立基本的对应模式,尚书也许是第一选择,
因为这是学派成型前的东西,虽然文献不多,但看法
很复杂,也没有定论,虽然没有定论,但大致的模型
都有表述,是起源性的东西,受到的干扰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