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读书略记。。。丘处机、刘长生学案,伍柳仙宗

by 齐愍乐平, Wednesday, July 02, 2014, 08:18 (3797 天前)

不写发明帖子了,因为回答不了阅读的问题的细节,
粗的部分,按照音乐的路线够了,而读近来
新东西,也觉得完全没有意义,不足以发明新知。
暑假读书,写点读书略记,两三句话,或可斟酌一笑,
好奇宝宝大概高兴了半天总有的,笑半天就够了。
丘处机、刘长生学案,丘案记载西行时甚祥,楚材是在什么情况下
拿到万松的东西的,大概这是最详细的背景。刘案所记内景释,使
人觉得礼学的部分应治。伍柳仙宗所记佛事自不堪论,但最后部分
讲少许体会,似乎也留意了五六秒。此三书主要为丹道家,讲如何
生起幻身,细节不太留意,窍要处似不如林龙江所论恳切,但因此
检索了尹治平的语录,涉禅处却却颇有味道,如不敢交一物等语,
颇锐利。昨天借,今早就还掉了,其余未多留意。

隐喻的逻辑。可能世界中的类比

by 齐愍乐平, Wednesday, July 02, 2014, 15:26 (3797 天前) @ 齐愍乐平

哦。这也是一本书的名字。和测量大海那书是同一书系的。
因为前面谈的很多东西,其实是属于隐喻。。。提一下。
不长篇大论了。

the power of gold

by 齐愍乐平, Thursday, July 03, 2014, 06:20 (3796 天前) @ 齐愍乐平
编辑 by 齐愍乐平, Thursday, July 03, 2014, 06:26

图书馆的好处是书多,如果是开架的,可以看到的东西多,比检索了
再看要直接,一个相对而言的缺点是,书如果是开架的,就大多是单本
的,如果算上图书更新的速度,旧一点的书,成系列的古籍什么,就
没这么容易检索了,能找到,但是就要跑点路了,所以图书馆,自己的
书,电子书,都是需要的。

以深深的失望心情读某书。。,手头这本解来的校注本还是。。某专业
自己出的,开篇就说这公元二世纪编译的书,显然是要撇清关系。古人
没有什么经济学的经验,这本书又比较早,所以里面编的话,其实都很
实在,。。在那个时期,所谓的地方权利,就是神道手里的玩物,随便来个
理由,就是脔割一番,所以这本书反映的是有善良信仰的政治和商业人士
面对贪婪的神道的无奈,你提倡。。?那么。。。。。。。。各种牛二涌
现。


“尧典曰:“象恭滔天。”蔡注:“滔天,未详。”按史记作“似恭慢天”,
近是。盖史迁去伏生辈未远,必有所受也。诸葛孔明曰:“滔慢则不能研
精。”盖滔与慢相通,古有是言也。(琅琊漫抄)”
古人没什么经济学观念,绝地天通也只有九州行得,古时域外落后区域对于
这种被利用的信仰,只能寄期望于奇迹来平衡,或者另有一个力量来主持
公道,却不知连天都能冒充代表,还有什么不敢的。在这种情况下,还能
把他集结出来,也算是一种勇敢了吧。

手头有本the power of gold,这套书国内都出版了,
另两本叫做Capital Ideas和Against the Gods 此三名相映成趣,
亦越东挪西填者多,然人要生存下去,尽量过得好点,坏人很多,尽量
不要因此变得太坏,梦金帛者,无非如此。

纽纽捏捏的文本

by 齐愍乐平, Friday, July 04, 2014, 12:08 (3795 天前) @ 齐愍乐平
编辑 by 齐愍乐平, Friday, July 04, 2014, 12:23

麻谷宝彻禅师
侍马祖行次。问如何是大涅盘。祖曰急。师曰。急个甚么。祖曰。看水 师同南泉归宗谒径山。路逢一婆乃问。径山路向甚处去。婆曰。蓦直去。师曰。前头水深过得否。婆曰。不湿脚。师又问。上岸稻得与么好。下岸稻得与么怯。婆曰。总被螃蟹吃却也。师曰。禾好香。婆曰。没气息。师又问。婆在甚处住。婆曰。只在这里。三人至店。婆煎茶一瓶携盏三只至。谓曰。和尚有神通者即吃茶。三人相顾间。婆曰。看老朽自逞神通去也。于是拈盏倾茶便行。(指月录)
---------------
这段,历史上有演义有节略,指月晚出,但应该是有所本的,
人数呀,究竟是喝茶还是消得泼茶香,编辑人士的纽捏用意,
都可以校得出来,当然,我没说这一段扭捏,自有全本大戏在。
祖曰急。这一句,在印顺手里有个发展的用法,成为系统学
说,此一句到是颇有意义。

周德山怎么弄出这么多的一

by 齐愍乐平, Friday, July 04, 2014, 19:27 (3795 天前) @ 齐愍乐平

一本解深密经,以有为无为不推到底而作,读指月
录到周德山,印象深刻的是他自己的讲话弄出这么
多的一,频率很高,此太对象化者,是足诫之。

词频/量词的使用倾向分析。。。

by 齐愍乐平, Saturday, July 05, 2014, 02:15 (3795 天前) @ 齐愍乐平

似乎中文古代口语的语法最早是个日本人系统做的,那人手头有几个
经常使用的语言材料,是祖堂集和老契大(一本北方口语小册子),
真实的口讲材料,或者接近口讲的材料,或许迅速写成的书面材料,
语法,结构,逻辑,词源,都有很多人做过了,用词频来分析古人,
其实也可以做。比如如果一大段古材料,看看分段的是由那些领起的,
也是一种分析思路。。
撇开这个不谈,当然了,数量上有明确化,就有暧昧化
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夏书·甘誓)
这里的汝要翻译成单数和复数都不好说,类似,你们中有人怎么怎么样的话。。。
同样一句话,也有说成
尔无不信,朕不食言。尔不从誓言,予则孥戮汝,罔有攸赦。(商书·汤誓)
汤誓这里的汝就是接近复数了。

大天的颂文怎生解得。。。

by 齐愍乐平, Saturday, July 05, 2014, 08:25 (3794 天前) @ 齐愍乐平

(袁州仰山行伟禅师)为粥饭僧。夜与一僧同侍坐。僧问。法华经言。得解一切众生语言陀罗尼。何等语是陀罗尼。南公顾香罏。僧即引手候火有无。无火。又就添以炷香。仍依位而立。南公笑曰。此是陀罗尼。师惊喜进曰。如何解。南公令僧且去。僧揭帘趋出。南公曰。若不解。争能与么。师方有省(指月录 行伟系黄龙慧南之嗣)
--------------
真不容易。

浮山九一带法。。。

by 齐愍乐平, Saturday, July 05, 2014, 15:24 (3794 天前) @ 齐愍乐平
编辑 by 齐愍乐平, Saturday, July 05, 2014, 15:46

舒州浮山法远圆鉴禅师
  
  僧问。新岁已临。旧岁何往。师曰。目前无异怪。不用贴钟馗。曰毕竟如何。师曰。将谓目前无。僧以手画曰。争奈这个何。师便打 师与王质待制论道。画一圆相问曰。一不得匹马单枪。二不得衣锦还乡。鹊不得喜。鸦不得殃。速道速道。王罔措。师曰。勘破了也 欧阳文忠公。诣师室与客棋。师坐其旁。文忠遽收局。请师因棋说法。乃鸣鼓升座曰。若论此事。如两家着棋相似。何谓也。敌手知音。当机不让。若是缀五饶三。又通一路始得。有一般底。只解闭门作活。不会夺角冲关。硬节与虎口齐彰。局破后徒劳逴斡。所以道。肥边易得。瘦肚难求。思行则往往失粘。心粗而时时头撞。休夸国手。谩说神仙。赢局输筹即不问。且道黑白未分时一着。落在什么处。良久曰。从前十九路。迷悟几多人。文忠嘉叹久之 既老。退休于会圣岩。因阅班固九流。遂拟之作九带。叙佛祖教义。博采先德机语。参同印证。其一曰佛正法眼带。其二曰佛法藏带。其三曰理贯带。其四曰事贯带。其五曰事理纵横带。其六曰屈曲带。其七曰妙叶兼带。其八曰金针双锁带。其九曰平怀常实带。学者既已传诵。师曰。若据圆极法门。本具十数。今此九带。已为诸人说了。更有一带。还见得么。若也见得亲切分明。却请出来说看。说得分明。许汝通前九带圆明道眼。若见不亲切。说不相应。惟依吾语而为己解。则名谤法。大众。到此如何。众无语。师叱之去。(指月录)
-------------
带法似乎是唐僧和尚在一个学术会议的书面发言,
因为当时没去,又无后来无遮会上声誉之隆,所以
主要是回国后唯识家的研究项目,就我看来,大致
首先是用来解决线性问题不能并行的困惑,似乎看
法尊译师译之后印藏唯识师的现行研究,这一问题
始终没有在这个方向上解决,所以唐僧的成果的先
进性真是长期保持。浮山远所创九一带法,是另一
种角度的创制了,真如和有为。。。
  

陈白沙的复古奢摩他。。。

by 齐愍乐平, Saturday, July 05, 2014, 16:44 (3794 天前) @ 齐愍乐平
编辑 by 齐愍乐平, Saturday, July 05, 2014, 16:58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如我为诸菩萨所说法假安立。所谓契经
应诵记别讽诵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论议。菩萨于此善
听善受。言善通利。意善寻思。见善通达。即于如所善思惟法。独
处空闲作意思惟。复即于此能思惟心。内心相续作意思惟。如是正
行多安住故。起身轻安及心轻安。是名奢摩他。(解深密经)


ZT:心学的开端人物白沙先生陈献章倡静坐最力。他曾经闭门读书,足不
出户有年,终无所得,于是自筑阳春台,整日静坐其中,坚持数年,
终于有悟。他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说:我“杜门不出……惟日靠书册
寻之,忘寝废食,如是者亦累年,而卒未得焉。于是舍彼之繁,求吾
之约,惟在静坐,久之,然后见吾此心之体隐然显露,常若有物”,
所以他教学生 “但令端坐 澄心,于静 中养出端 倪”。(《养生月刊》作者: 王晴川)
--------------------

近代的文献学者容有不娴内典,有把几人谈道时候的奢摩他、三观,
点成奢、摩、他、三观的,不知是否真有内道是如此解的,其实也有
可能,所以没有一定之论。但陈白沙这个,却有十分的复古奢摩他
味道,类似思维道理,走着走着,定来了,于是回寮入定,古经中
多见,不论陈所思维的道理和佛教的差别的话,陈的做法是有价值的。
万松的从容评里引了一段圭峰的话来注解自己的话,云:“儒道二教
。宗于一气。佛家者流。本乎一心。圭峰道。元气亦由心之所造。皆
阿赖耶识相分所摄。”检索论文,多有引用,这事若是准陈白沙的个人
体会,则容易看得清楚。亦是一路做法。

内外与主宰。。。

by 齐愍乐平, Sunday, July 06, 2014, 00:45 (3794 天前) @ 齐愍乐平

ZT:“自得”之学就是以“虚明静一”之心为主,确立心的主体性,以避免程朱理学
“徇外”和陆九渊心学“自欺”弊端。在陈白沙看来,程朱理学以理为本体,主
张天地万物包括人都处于理的主宰、制约之下,这是“徇外”;陆九渊心学以心
为本体,主张“心即理”,认为凡是心的一切意念活动都具有普遍必然性的意义,
这是“自欺”。陈白沙认为,不论是程朱理学 “徇外”,还是陆九渊心学的“自
欺”都有其弊端。为了克服程朱理学的“徇外”的弊端,陈白沙以“自得”之学
为基础,确立心的主体性。
未得之时,心是心,理是理,心与理未能凑泊吻合;有得之时,“吾心之体隐然
呈露”,主体之心转化、升华为本体之心。此时的本体之心,已不是单纯的主体
心,而是自得于理、与理合一的本体心,即“道也者,自我得之,自我言之”的
道我合一之本体。陈白沙的道我合一之本体,既承认了自我的主体性,“会此则
天地我立,万化我出,而宇宙在我矣。”也承认了道的本体性。“道至大,天地
亦至大,天地与道若可相侔矣。然以天地而视道,则道为天地之本。以道视天地
,则天地者,太仓之一粟,沧海之一勺耳,曾足与道俟哉?天地之大不得与道侔
,故至大者道而已,而君子得之。”(论江门学派 刘兴邦)
http://qiaoxiang.wyu.cn/kxyj/200822616311172684.htm
-----------------------------------------------

一般折衷的就说可以先不管外境有没有,看内部,然后
引入个耶识,看你调整耶识,于是外境不假设,先封闭
,内识假设全封闭,最后的方向是封闭如何有待内观进展。
昨天看一本介绍陈白沙的书,大致上从宋到明,重内
轻外,重外轻内,调合内外,也都各自有了发展,有
了会通,大致心也是道理,境也是道理,于是看看怎
么主宰。。。图穷匕见,也仍然是个主宰。陈白沙是
极其高明的形式矛盾调和者,但调合不了的怎么办?
所以这个,不能太强势。

感觉陈白沙的心学偏渐

by mahah, Sunday, July 06, 2014, 01:57 (3794 天前) @ 齐愍乐平

王阳明心学偏顿。

我偏爱二程更多一些。。

by 齐愍乐平, Sunday, July 06, 2014, 07:02 (3793 天前) @ mahah
编辑 by 齐愍乐平, Sunday, July 06, 2014, 07:05

。。。
因为二程的考据多。。。
当然,站在宗教分野的立场。
陆王系更友好一些。
当然,
这些人都说不出西天二十祖那种
我不礼佛,亦不轻慢 的话来。
当然,佛还是要礼的。

筅一记的筅如何写?

by 齐愍乐平, Monday, July 07, 2014, 10:29 (3792 天前) @ 齐愍乐平

两只蟋蟀放一罐里,有用一茅草尖挑逗一下的做法,
这个字应该如何写?筅帚的筅字我觉得可以是选项。
呵呵。

杂记卡片

by 齐愍乐平, Monday, July 07, 2014, 11:02 (3792 天前) @ 齐愍乐平
编辑 by 齐愍乐平, Monday, July 07, 2014, 11:07

读土蕃时期考古资料。。。
印象深的有四则。
1 寂静四十二尊曼陀罗的介绍,说依经函的画法,是汉人绘师的绘本。
2 后半本大量记录了竖一尖石,周围围一圈石头的上古制式,我以为还是既是标制,
也和记录时间有一定的关系。周围那些石头的位置或者可以推算一下。
3 苌弘设狸首法钩摄诸侯是古代记录,看起来是真实记录,在这本书里到是有
全套的考古纪录可以佐证,地方也是比较接近的。
4 有一出土木绘玄武做长颈豹形,有斑点,莫非蛇颈龙是彩色的?也许好奇宝宝更感兴趣。
读郭店楚简老子集释
1 这书值得买一本作为工具书备着。
2 长篇集释“伪”字为“人为”,有为者,或可亦如此解。

张京华《湘楚文明史研究》读书卡片

by 齐愍乐平, Thursday, July 10, 2014, 07:54 (3789 天前) @ 齐愍乐平
编辑 by 齐愍乐平, Thursday, July 10, 2014, 07:59

1 张氏有说时多篇,很详细的从季节开始,推古著中时字概念的起源和化字流变,值得注意。
2 释道为日之经行。
3 详论时中之意,
4 鸟官人皇,鸟官如何起源,很值得一看,古仙皆有翼,而与职官(左传昭公十七年)连意,则颇有意义。
5 俞樾释《鬻子》“力生于神”句,俞主张神当作民,张氏做考据。ps:现在想来,灭清之后,
余杭定国号为民国,大致即此为溯源。民国学案,某仙家大唱修得神通再救国之论,该学案记之,亦讽也。

《孔丛子》摘录

by 齐愍乐平, Saturday, July 12, 2014, 02:47 (3788 天前) @ 齐愍乐平

论书第二
子夏问书大义。子曰吾于帝典、见尧舜之圣焉于大禹、皋陶谟、益稷、见禹稷皋陶之忠勤功勋焉。于洛诰、见周公之德焉。故帝典可以观美。大禹谟禹贡可以观事。皋陶谟益稷可以观政。洪范可以观度。谓皇极彝伦之度秦誓可以观义。五诰可以观仁。甫刑可以观诫。通斯七者。则书之大义举矣。孔子曰、书之于事也。远而不阔。近而不迫。志尽而不怨。辞顺而不□。吾于高宗肜日、见德有报之疾也。茍由其道致其仁。则远方归志而致其敬焉。吾于洪范、见君子之不忍言人之恶而质人之美也。发乎中而见乎外以成文者。其唯洪范乎。

记问第五
子思问于夫子曰、物有形类、事有真伪、必审之、奚由、子曰由乎心。心之精神是谓圣。推数究理不以疑。心诚神通则数不能遁周其所察。圣人难诸。
公孙龙第十一
春秋记六鹢退飞。睹之则六。察之则鹢。鹢犹马也。六犹白也。睹之得见其白。察之则知其马。色以名别内由外显。谓之白马。名实当矣。若以丝麻加之女工为缁素青黄。色名虽殊。其质则一。是以诗有素丝。不曰丝素。礼有缁布。不曰布缁。
......
公孙龙又与子高记论于平原君所、辨理至于臧三耳、公孙龙言臧之三耳甚辨析子高弗应、俄而辞出、明日复见平原君、曰畴昔公孙之言。信辨也。先生实以为何如。答曰然。几能臧三耳矣。虽然。实难。仆愿得又问于君。今为臧三耳甚难而实非也。谓臧两耳甚易而实是也。不知君将从易而是者乎。亦从难而非者乎。平原君弗能应。明日谓公孙龙曰、公无复与孔子高辨事也。其人理胜于辞。公辞胜于理。辞胜于理。终必受诎。
独治第十七
尹曾谓子鱼曰、子之读先王之书。将奚以为。答曰为治也。世治则助之行道。世乱则独治其身。治之至也。

《大瓢偶笔》摘录。。并评

by 齐愍乐平, Saturday, July 12, 2014, 07:03 (3787 天前) @ 齐愍乐平
编辑 by 齐愍乐平, Saturday, July 12, 2014, 07:48

大瓢偶笔(三) 清 杨宾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a0b3e10100vvn3.html
案墨池編,錢鄧州若水嚐言:古之善書鮮有得筆法者,唐陸希聲得之,凡五字,曰擫、押、鉤、格、抵。用筆雙鉤,謂之撥鐙法。希聲自言:昔二王皆傳此法,自斯公以至陽冰鹹得之。希聲以授沙門醿光。光入長安為翰林供奉,希聲猶未達,以詩寄醿光曰:筆下龍蛇似有神,天池雷雨變逡巡。寄言昔日不龜手,應念江頭洴澼人。光感其言,因引薦希聲於貴幸,後至宰相。刁衍言江南後主得此法,書絕勁,複增二字曰導、送。今待詔尹熙古亦得之,而所書為一時之絕。查道始習篆,患其體勢柔弱,熙古教以此法,乃雙鉤用筆,經半年始習熟,而篆體勁直甚佳。宋董史良史皇宋書錄中,首列江南後主李煜字重光,又列查道尹熙古,亦載皇朝類苑雲:查道始習篆患其體勢弱,熙古教以此法,蓋謂查道初學篆患體弱,而熙古教以撥鐙法也。今以始字屬查道名,誤矣。考當湖戈守智達夫漢溪書法通解,載李後主煜曰:書有七字法,謂之撥鐙。自衛夫人並鍾、王傳授於歐、顏、褚、陸,流於此日,非天賦其性,口授要訣,然後研功覃思,則不能窮其奧妙,安得不秘而寶之。所謂法者,擫、押、鉤、揭、抵、導、送是也。又秀水朱履貞閑雲書學捷要,載元陳翰林思繹曾第一執筆法:擫者,大指骨上節下端用力,欲直如提千鈞。押者,捺食指著中節旁,以上二指著力。鉤者,鉤中指著指尖,鉤筆令向下。揭者,揭名指著指爪肉之際,揭筆令向上。抵者,名指揭筆,中指抵住。拒者,中指鉤筆,名指拒定,以上二指主轉運。導者,小指引名指過右。送者,小指送名指過左。以上一指主牽過右,名撥鐙法。撥者,筆管著中指名指尖,圓活易轉動也。鐙即馬鐙,筆管直則虎口中開如馬鐙也。足踏馬鐙,淺則易出入,手執筆管,淺則易轉動也。朱履貞解謂鐙即燈字,撥鐙者,三指挑鐙之喻形也。愚謂陸希聲撥鐙法,以擫、押、鉤、格、抵五字分配五指,此天生成法,不容增減,第用其法而懸肘腕書之,則導、送二字即在肘腕運用中,非別有所謂導送也。若別添導、送二字,則必須動下三指而後可。且拒字即在格、抵二字內,格者謂名指與中指相格,如格鬥之格,乃著力字。李後主以揭字換卻格字,謂須揭筆令向上,則勢往外撥,名指用力,已覺輕鬆。又誤以導送為在五字外,而磔法複喜作顫掣勢,故有金錯刀之目。況抵字專屬小指,何用複於名指添拒字?若五字外更添二三字,是必五指外更多二三指而後可矣。至祝枝山本枝指生,則其增拒字於五指外也亦宜。陸希聲撥鐙法,鐙字讀作去聲,雲大指相對處圓如馬鐙。餘最不喜此解。鐙本古燈字,謂筆法將絕如燈之將熄,撥之複明耳。
唐陸希聲恐學書者指動,人有五指,立訣五字曰擫、押、鉤、格、抵,謂之撥鐙法。鐙古燈字,蓋謂右軍筆法將絕如燈之將熄,撥之使之複明也。李後主不知其意,妄增導、送二字。夫五字訣所以禁指之動也,導送則使之動矣,遂有元人陳繹曾者,解撥為動,鐙作去聲,謂如騎馬者足之入鐙也。後人宗之,以為不傳之秘。康熙中如馮補之、黃自先、陳子文之類,皆守而不變。往時陸冰修作詩贈子文,以鐙字押作平韻,子文次和,直指其誤。冰修為之剖釋,子文不服。故新城送子文守石阡詩有切莫逢人笑撥鐙之句,蓋誚子也。夫子文以冰修為之友,新城為之師,而又規之誚之若此,尚不覺悟,況其他哉!書此以示知者。
講撥鐙法者莫如陸希聲、醿光、刁衍、尹熙古、查道始。然諸君書絕無傳者,惟李後主有書名,而所謂金錯刀者亦無足取。然則撥鐙法亦何益於書耶?

袁裒雲:右軍用筆內擫而收斂,大令用筆外拓而開擴。以餘言之,關係隻在第四指。右軍第四指得力,故能內擫。大令不甚得力,故見其散朗,非能外拓也。

學書有二訣:一曰執筆,二曰用意。執筆之訣,先將大拇指橫頂筆端,食指、中指雙鉤於外,次將無名指背抵於內,而以小指助之,無論大小字皆懸肘書之。用意之訣,必先凝神定慮,萬念俱空,然後下筆,務使意在畫中,不令心籠字外,而以頓挫出之。加以習之勤而用之熟,不出三年,可以縱橫上下、奴視宋元矣。
書有二訣:曰執筆,曰用意。執筆者何?先以大指橫頂管端,食指、中指雙鉤於外,次將無名指堅抵於內,小指助之,無論大小字皆懸肘書之,勿令指動。用意者何?每筆將落之先作一頓,使意到筆尖,既到筆尖,勿更凝滯,務盡一筆之致而又頓之。一筆如是,筆筆如是,萬勿胸中預作間架打算、分間布白。蓋一作間架,則胸中眼中俱有全字,才寫第一筆便心馳第二三筆,現寫之第一筆意反不在,直至寫完,終無一筆用意。縱使間架極勻,亦是泥塑木雕,終與活人有別。如能於筆畫間用意,則筆筆沉著,筆筆生動,一點一波,皆可單行,而分間布白,亦無不合。如人之四肢五官絕無安排之者,而亦豈有顛倒錯亂者哉!
餘生平論學書,要執筆正心,原不要摹帖。但恐危而未安,亦須取六朝以前及初唐法帖,時時諦觀,以印證之。
虞山亡友馮補之,昔者館於吳門,數數過餘,論書每多不合。蓋餘所主者筆法,而補之所講者間架。間架之說起於歐陽信本,而補之之間架又與信本不同,此其所以不能服餘之心也。至若筆法與間架相背之處,是時餘亦未深知,又何以服補之之心耶?
吳門汪文升宮允用馮補之法學趙文敏,惡言執筆,見餘書輒貶以為不知分間布白。一日同餘送梁質人於京師玉皇勝境,質人尚在內城,相與坐車箱待之,因論書法,文升乃大服。明日延餘至邸舍問筆法,遂授之,然分間布白之說終不能破也。
作書定要指實,然實最難言。餘究心於此十餘年矣,自覺與年俱進,比前較實,然與聖教等帖比對,便有天淵之別。安得搦破管如馮侃之筆有一爪跡耶!
餘四十後始知究心筆法,而又奔走衣食,不能專心學習。比年以來,作小楷至二百,便肘臂無力,大指亦痛,因歎少年不學,老將奚成。偶閱弇州評祝京兆書約齋閑錄序,謂其與黃道中字說皆晚歲筆,人不可以無年一段,又複自慰,庶幾於一無所營、萬念俱息之時,專力於此,以冀有成,則京兆堂廉或亦可望見也。
餘家高曾以來,多有書姿而皆不學,惟先府君學曹娥、聖教,而聖教尤熟,雖造次顛沛不失規模。仲父懷遠將軍九有公,學黃庭未成而心篤好之。餘六七歲時,即臨先府君扇書曹娥碑,得其形似。十三四,九有公命學黃庭經。十六七,出就外傅,隨俗學董宗伯,繼又學顏魯公劉太衝序。十八見米海嶽天馬賦,專意學之,凡書付雲間崇沙人者皆米也。二十一歸故鄉,故鄉皆詆之,乃始學聖教。雖與時流爭名,儼然以書家自命,實無所知也。四十五六,略知究心筆法矣,而尚無所得,指複時翕翕動,書亦弱劣。五十一二見王季瞻宋拓九成宮帖、汪安公邕禪師碑,始得聖教門戶,又從聖教羲字戈法,悟大小書非懸肘不可。五十三得意在筆先筆字之解。五十七知用意,今五十九矣,始知頓挫輕重之法,日懸肘作細楷可得三百。惜乎晚年解悟,氣弱目昏,煉之未熟,與晉唐碑版較對,尚未能望其項背也。

-----------
杨大瓢康熙年间江浙幕府中人,有北地戍边经历,是以眼界开阔
与众不同,虽然他讲的这一部分是书法,是技艺,但同时也是一种
关于意识流转和进益的经验。

几个要点:
1 从图景到内触的扩展
2 这个扩展需要时间,不是很快的。急也急不来。
3 作者在这个笔记完成时,对于用笔的功夫到了,拈
提得出来,对于全篇,似乎还在心心念念中。但作者最后
是否完成了这个过程,只有看他晚年的具体著作来推测。

手位。。。。

by 齐愍乐平, Saturday, July 12, 2014, 08:44 (3787 天前) @ 齐愍乐平

人和动物的区别就是在一双手上,
所以神经科学把身体投影到大脑上,一双手占的位置很大了,
但是,即使是使用键盘,用敲的,一对前三指,对于没有
专门使用学过指法的人,也是最常用的,所以无名指,真的
很莫名,要细腻的再导到用力上,这就是功夫的分野了。
相当于,动到了部分前意识。。。
大致我是这么看的。当然,我没这等功夫。

不在这里插科。。。

by 齐愍乐平, Saturday, July 12, 2014, 10:19 (3787 天前) @ 目光如炬

妖猴,滋味如何呀?

by 目光如炬, Sunday, July 13, 2014, 14:37 (3786 天前) @ 齐愍乐平

七十二变尾巴露
本事就会翻跟头
花果园里称大王
蟠桃会上做貔貅

看你口水滴搭的。。。

by 齐愍乐平, Sunday, July 13, 2014, 14:50 (3786 天前) @ 目光如炬

无名指动,
口水滴搭,
鱼尾闻笑,
耳翼腮垂,
唇儿紧促,
眼花六花,
功夫不到,
牙齿漏风。

古典奢摩他的其他涉及部分。。。。。。

by 齐愍乐平, Monday, July 07, 2014, 18:58 (3792 天前) @ 齐愍乐平
编辑 by 齐愍乐平, Monday, July 07, 2014, 19:12

既然解深密中是如此定义止的正行的。。。
那么。。。我们平生所说的有修相的止在这个系统里是什么。
应该叫做加行。。。
可以举的是同一人译的法蕴足论,其中提到一个基础性
的加行。
如果考虑到此论的地位,和杂阿含经的对应关系,
那么这个加行,也许可以解释为“具有指导意义的进入工具”
而解深密中之后的九次地,或许可以解释为“通用结构分析工具”
而九住,因为法蕴足论上的用例,已经说明是“通用程度标记”
要使用工具,当然可以叫做观,而止观双运本身是止观的连读缩略。这些类如:使用节奏建议。
ps:这些当然都是站在禅那的角度来解释各支的。
比如诵或思维一部经。
当然,你也可以说念经是为了发明心地。
所以为了发明心地,也可以不只是如何如何云云。。。
当然。。我对此经验不多,说不上什么意见。。。
只是个推测。。

这个套路的古代法本。。。

by 齐愍乐平, Thursday, July 10, 2014, 18:05 (3789 天前) @ 齐愍乐平
编辑 by 齐愍乐平, Thursday, July 10, 2014, 18:14

一般来说,说唯识没有传下修相来,如果说有,当然
也可以举若干关于慈氏的陀罗尼,或者使用通用的安那般那,
如此云云。其实确实有一个按照讲经成立的古代唯识法本,
就是师地论的摄事分,或者说,由印顺和尚复原的杂阿含经经论会编。
这是一本以止观现象的经典记录为基础,讲解心理细节,
涉及各种哲学问题,并应该说是揉入大乘哲学的重要著作。
其实可以当作法本来用。。。当然,各种细节上,这可能就不
见得是完全是“证明功课”了,或者说,这里面的哲学问题,
不是一个两个,基本每一行都潜伏着各种各样的有待探索
和解决的问题,很多还要使用般若经里的复杂概念,应该
不是说某个修相到了,你就怎么样了,有些问题,其实古人
也不见得有完整的答案,也要留给后人参详的。这是一本
需要花很长时间做的习题集,我也觉得不一定真的有表述
性的唯一答案。但是,如果思索过解深密中关于一团一积
之类表述的人,应该会对这本著作的形式会有所估计的。

奢摩他正行

by 蹲断妄念, Thursday, July 10, 2014, 18:59 (3789 天前) @ 齐愍乐平

解深密的奢摩他正行段, 就是在说努力相续或能够相续, 不管你相续什么。 普通我们这种凡夫状态, 也是一种坚固的相续, 因为相续内容杂乱, 就不被叫做奢摩他了, 虽然我们这也是常年坚持着熏习出来的。

九住专说程度, 法蕴足中, 每次不同的相序转换时都有个类九住序列, 说明从一种相续扭转到另一种的时候是要打破旧习惯的, 它也不管你相序的是什么,它是纯粹的奢摩他次第, 符合解深密对奢摩他的定义。 而四禅主要是说相续内容的变化, 也在帮助止力, 因为它说第四禅定力就比下面的深。 四禅的相续内容明显是对寻伺喜乐的逐渐舍离, 当然是相续内容的变化了, 不过九次第的内容变化到最后, 按佛教的说法也还是没有变化到位, 需要按佛教的道理进一步变化。 方式上, 佛教的修行和外道的奢摩他及所缘变化是一样的, 都是从不能相续到相续的九住, 所缘从粗心变化到第四禅乃至更高。

四禅都有一心, 但一心的内容每禅并不相同, 就是说每禅都能一心相续, 禅间的转换是以舍弃些什么完成的, 其实就是所缘的变化,而且不这么变化定力就不提高。 所以定力不仅和相续有关, 也和所缘有关。 先期培植定力经历过九住后, 需要继续加深定力时就调整所缘或心行, 按法蕴足说法, 就要再经历一次九住重新养成习惯。我猜在初禅之上的这种变换, 虽经历九住,但不像散心到初禅间的那次九住那么费力,可能很快就完成了, 属于所缘的小的调整(比如舍个寻伺, 舍喜,舍乐), 所以四禅递进的资料中没有人再提那个扭转旧习再相续新习惯的过程了。 佛教的修行, 就是把心态调整到佛教说的那种心态上相续。 一是有相续的要求, 二有对那种心态的要求。 可以尽量快地调整心态跳几级少几轮的九住, 也可以一级级调整再各个相续成九住。 反正我一轮九住都耗不下来, 多轮, 也就是喊喊口号。

摄事分大概有习题集的意思。。

by 齐愍乐平, Thursday, July 10, 2014, 19:46 (3789 天前) @ 蹲断妄念

也就是说你得找些题目来思考思考,否则止是止,观是观,
程度是程度,你练来干嘛捏?

举个例子。。。

by 齐愍乐平, Thursday, July 10, 2014, 20:37 (3789 天前) @ 齐愍乐平

比如神学里讲lord如光源,人有私欲为暗,是以有神魔纷争云云,
摄事却讲于辩论中不去思索整个完整并且过度的控制辩论对手的
设想,前辈们讲楞严,颇重视“妄为明觉。明觉生而性觉隐矣。”,
这些思考一下,我觉得大致也不能说有害于禅修吧,当然,我也
不怎么打坐,其他谈不上。

举个例子。。。

by 蹲断妄念, Friday, July 11, 2014, 03:27 (3789 天前) @ 齐愍乐平

我相信古人说得好, 可也不总那么容易思考。 明觉、性觉是什么都不太好搞懂,思考当然可以, 思考到啥样也不好说, 当然也应该不至于耽误禅修。 不少事不比划一下, 还真不容易思考。 比如上面那个相续, 奢摩他就是去努力相续, 盯一相或思考一个事是不是相续,开始觉得是,后来又觉得不是了, 然后觉得经论上说成就奢摩他后可续修观,也是一方便说法嘛。 比如四禅,都说是奢摩他成功了, 但相续了吗, 好像也没有, 要不怎么禅天上待多少劫还跌下来呢。 那怎么“终极相续”或相续什么,又还得继续研习了。

哦。。。

by 齐愍乐平, Friday, July 11, 2014, 06:59 (3788 天前) @ 蹲断妄念

同样一个定,内道外道在定道上辩析也不同,
神道的控制学术发展的格式很多了,
随便找一找,都可以看到。
你说的四禅,大概也有类似需要分析的分野。

禅宗著作的口语化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by mahah, Saturday, July 05, 2014, 16:21 (3794 天前) @ 齐愍乐平
编辑 by mahah, Saturday, July 05, 2014, 16:34

有点类似马丁路德把圣经翻译成德语。禅宗的产生和意义当从大的社会背景来看,现在历史家公认唐宋是中国历史的一大转折,禅宗当是这一转折的一个侧面。

禅宗的精神不妨概括为对旧体系的突破

by mahah, Saturday, July 05, 2014, 16:45 (3794 天前) @ mahah
编辑 by mahah, Saturday, July 05, 2014, 17:02

现在的中国也正在发生这样的事情。现在想来,当年的特异功能热其实也可以理解成一种突破现状的热情。
台湾现在正在进行的柯文哲现象也可作如是观。

禅宗是值得研究的

by 齐愍乐平, Saturday, July 05, 2014, 17:15 (3794 天前) @ mahah

当然,我对禅宗的看法复杂,就象上面几个贴
子里写的,有些可以说好,有些并不认同。禅宗
是借鉴了农耕社会的宗族制的,有利于自力更生,
不过多依赖于信施,他的结构在是比较科学做法
是真的,这些都很多人研究过了。

我比较期待的是

by mahah, Monday, July 07, 2014, 22:29 (3792 天前) @ 齐愍乐平

余英时的禅宗研究,他说自己对各个朝代都有专门研究,唯缺唐代,所以想写一本禅宗与唐诗的研究。前些时候余得了首届唐奖之汉学奖,我还特别搜索了一下,似乎这本书没有写出来,以后估计也不会写了。

禅宗与唐诗的共同之处是对言外之意的追求,这确实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这个特点可能是受了汉字象形文字的影响。

大致的架子到是可以推测。。。

by 齐愍乐平, Tuesday, July 08, 2014, 09:59 (3791 天前) @ mahah

宋人对唐诗的意向和来去做了大量的研究,这类叫做诗话,
比如计有功诗话等等,在这个架子上再去比找话头,大概
就是了。但艺术讲究的是自由创作,儒学家讲究笔笔中峰,
宝光内含,钱系的学者怎么把自己的观点放进去,到不知道,
肯定有不一样的地方,比如你看赵松雪和其师中峰本的笔法
的收尾部分,再比照一下憨山和王阳明的笔法,大致就有数了。

通仙词一首。。。

by 齐愍乐平, Sunday, July 13, 2014, 06:14 (3786 天前) @ 齐愍乐平

阿姊鼻毛长
五辛乱玉香
隔空嗅人肉
黑山姥姥强

大慧的书简。。。

by 齐愍乐平, Saturday, July 12, 2014, 15:23 (3787 天前) @ 齐愍乐平
编辑 by 齐愍乐平, Saturday, July 12, 2014, 15:31

楼上这个话题的订正。
大慧的书简存世不多,但还是有几叶,
他很锋利的,有一个地方有个或许是当年的
记录。经验教训。深思之。记住有这么回事情。
我已经提过了,不算没提过。
真那样了怎么办,
似乎。
四无所畏,
起码是讲发心。。。

《楞严经》曰

by 目光如炬, Sunday, July 13, 2014, 00:04 (3787 天前) @ 齐愍乐平

《楞严经》曰:食五辛者,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皆当远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