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一本好的尚书讲解。

by 齐愍乐平, Wednesday, August 27, 2014, 13:20 (3741 天前)

就是王鸣盛的尚书后案
总之讲解得很详细,古义是什么,之后的意思是什么,
但和各种重复不一样。据说日本有仍然用王的史论当
教材的,但看王的史论,没有这本尚书后案的感觉。
一般的古籍重印本,很少有印了两三年,就不容易买
到的,但王本就是这种重印后在几个大的网络书店很快
找不到的书,还是不多。我在图书馆借了一本下册看,
准备还掉了去买一套,转了一圈居然不能有下单就到
的,前几个月还看到有的,可见这书确实很多人认为
好。站在我们这个时代,可以看到很多前人不会有的
想法,比如文祖,王鸣盛考为明堂,这个字关键的是
在文和且,应该是从图腾柱开始,到有房子放置,成
为庙祭或者仪式场所的起源。所以经过了两百多年以
后,各种解释都可以更深一步,但通常来说,这是不
可能的,王本作为古人看古人,想法和现代人是不大
一样的。尚书,是最重要的古代著作中的一本,多少
下点功夫,不会吃亏的。

。。。。

by 齐愍乐平, Thursday, August 28, 2014, 13:12 (3740 天前) @ 齐愍乐平

说理课
http://news.cyol.com/content/2014-06/18/content_10235028.htm
明亮的对话
http://qlxx.baoan.net.cn/sysTemplateWeb/Column.aspx?xxdm=440306012205&ArticleId=87908
识别广告
http://view.news.qq.com/a/20100821/000014.htm
--------
前几天看报刊文摘,里面说要小学教改,特别提出,要
“辨析逻辑谬误”等等。其实我觉得不太可能,但从提
防“广告”之类的实用话题入手,到是避免很多可行性
从一开始就被否定的可能。但其实这东西,大部分人都
模模糊糊的用,要说懂呢都懂,要说不懂么,都有选择
的不愿意懂,所以还早。自欺最可怜,尤其是连未来的
小朋友都要报以怜悯的眼神看,在不远的“古代”,人
们是这么“样”的。

加法机制中的第二种

by 齐愍乐平, Thursday, August 28, 2014, 18:59 (3740 天前) @ 齐愍乐平
编辑 by 齐愍乐平, Thursday, August 28, 2014, 19:03

上次那个加法里出错的机制,就是和进位有关的那个。。。
详细得翻我的谈闲了,另外还有一种,就涉及到更复杂
的因素。第一种机制里,逻辑还是清楚的,就是有遗漏
而已,遗漏还有补,只不过修补过头了。第二种机制就
涉及到多层接口的切换,所以这个机制,就提示了切换
的存在。

话得从我在楼下说的,任意念一个音,可以有很多变调。

假设在一个纸上先写一个数字
89

过一会去写一个 +1

把这个纸角去掉,
再过小会,如果不经意,或者聊天
直接在旁边写个答案,
有可能会写成92

这就意味着,在意识中,当然,肯定先有一个

89+1 的计算过程

90

-------
这就涉及到方言的韵尾了,十有可能变调成---二。
也就是有可能,有时候记忆数字,在放大以后
看切换的时候,可能有的片段,记的是音,甚至
有可能可以是数字加音,不一定的。

这个说法,为不同的层析和组合的可能性设想,提供了依据。

词汇与图书

by 齐愍乐平, Friday, August 29, 2014, 11:11 (3739 天前) @ 齐愍乐平
编辑 by 齐愍乐平, Friday, August 29, 2014, 11:20

zt:姚小平:词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a64285b0100ehep.html
*---------------------
想起来,前几天看到的这一篇,是很罕见
的涉及内部观察的语言学专家的心得,也贴一下。

ps:
卓越上纳布和基辛格的影印本上上个世纪西书...
这几天卓越上西书有打折季,买两百减一百,正好轮到是
Nabu Press 和Kessinger Publishing的影印本,所以不
管最近看是不看,好一通的研究目录,毕竟花二十块钱买
一本三斤重的维时代选集的机会,几乎为零。中国文化中
的两个关键的时代,就是先秦和唐宋,而相对而言,西国
里当然是希腊-古罗马和维多利亚时代,但维多利亚时代
的书,要不就是那里都有的,要不就很贵,不要说是原版
了,就是印本都很难买到,而且贵,所以研究了好几天这
批书里的影本,先买了再说,生词当然很多,但是好过想看
而没有得看。所以,先买了再说,但这么便宜的价格,大家
似乎都在淘书,所以不会很全的说。
另外,纳布的书都是平装的,但厚重,基辛格的书,似乎
有好几个装本,其中墨绿本最考究,精装看起来很舒服,
另外还有一家佰比里奥来福(BiblioLife),封面最漂亮,
比前两个都贵,似乎人工下得也多。纳布的书,我估计连
封面,编辑都没有仔细核对过,很多成套的书,不知道是
第几卷,显然印的人没有核对过就做书面了,这样的话,
谁敢买呀。

生成片段的结构:互动和分层。。

by 齐愍乐平, Friday, August 29, 2014, 18:50 (3739 天前) @ 齐愍乐平
编辑 by 齐愍乐平, Friday, August 29, 2014, 19:09

姚文很好的描述了大的结构,在词明确了之后的句法,
这里的假设是不涉及到词。速行从来只谈对应,谈生
成的资料有没?似乎连谈区分呈现速度用快速翻书之类
的也是在这里谈的。分层在古代资料里好象是看到过有
的,很隐蔽的资料了,好象也谈闲过。如果换个角度,
使用现成的资料,来一点感性认识,其实不难做到。
本来想买本书的,后来觉得网上肯定能检索到,检索
了一下果真有: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kVzne_KmBkCwtBCr_pZM6aa9ZwnPrCs6ikeKs8tTMwVWthKQhd8jw-v...
学生英语拼写错误分析

-------
关于这篇文章的解读:
这篇文章里,总结若干拼写错误,其中
最大一类,就是尾辅。
元音看起来不容易错,错的八成在辅音,
这里似乎有点断,回忆,重现之类的基本
问题。
1 点断类的,比如尾辅,
一个结束的语气态势,也许有转换成语言
材料的潜在实力,或者称之为,语势的外
化。
2 回忆/交替类的:
这里显示,如果使用者是有英语之外
的语言经验的,那么这些语言经验会自动进行
干预,所以这里的逻辑区分,并不是这么清
楚。有两组乃至以上的基本材料在互动是很
明显的。
3 重现/生成类:
在这个论文里是很明显的,有些可以是临时
生成,组装起来的。

如果说前面这篇讲的还是互动的大致概念,
具体怎么分层的,另一篇文章有: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4MSz1oI8JCf75oHou32yKgPljVXK9I9s3PYV-DcJ4ZgeZjDrRSOnhcd...
中国学生英语拼写错误再分析
----------
前面这篇都是声。这篇正式的谈到了分层,
谈的是形/声/测度/区分和结合;的互动。
也就是正式涉及到多通道性的实用界定,当然
这篇文章的弱点是讲生成的少了,以为有一个
确定的元素,这是和上一篇文章的互异之处。

哲学和生活经验的模糊分野

by 齐愍乐平, Saturday, August 30, 2014, 04:28 (3738 天前) @ 齐愍乐平
编辑 by 齐愍乐平, Saturday, August 30, 2014, 04:44

如果再切片,无疑就涉及到。。。哲学或者说生活
经验的部分,比如,无论是势化还是节奏,总有一个
说法和认识来大致表述和调节(这个事情,需用换一个
场景,把这台语言显微镜的场景,换到歌曲里去就能
立即发现,比如徐小凤的歌,有南屏晚钟,也有叉烧
包,差异很大,如此这般不一一),至于词汇的范围,也
是个人经历和优选倾向所涉及的。所以不论学的是什
么,是一不一,大致如果要放大了看,就用在这些位
置上,如果不一定要寻求先准确的放大了看,我也不
觉得一定要这样,生活经验一定要带了放大镜才能思
考么,反正一样是用么,我觉得在一定程度上未必,
但不能说是无所谓,虽然无所谓已经很明确是我的倾
向了。至于具体的肯定和否定,不是我在这组贴想做
的事情。这几个贴子虽然是在人类的已知经验范围里
用的,但在这个圈里,毫无疑问还是令人难以接受的,
是吧。也就是说,这个只能暂时到这里了,我一向不
界定具体的做法。

效率与舒适

by 齐愍乐平, Saturday, August 30, 2014, 16:39 (3738 天前) @ 齐愍乐平

如果我说,操场里大家随意散步,面对面的说话,很和谐,
所以组织性比排队做操还高,你是否觉得这里面有概念上
的不同?
------------------
但很有可能,a会比b真的组织性高,当然了,不是
做操里互相调整出来的,那是要下功夫的,而是隔
一段时间,不加其他条件,概率上存在这种可能性。
也就是说,读一系列专题书学语言的效率,和读一
系列杂志学语言的效率,因为“学语言”是个很
模糊的东西,如果不计算各种检测手段的自我维持
趋势,很可能有差异很大的评价。在办公楼里还
是在大街上闲逛散心,输入的数据肯定不一样,事
后的回忆也肯定不一样,这里就有一个拼配的系统
性和效率的问题。扯远了。效率,是一个问题。
舒适,是另一个问题。

生成的深度和机械的极限

by 齐愍乐平, Sunday, August 31, 2014, 06:44 (3737 天前) @ 齐愍乐平

之所以说“神经科学的哲学基础”和瓦雷拉那本几乎针锋相对,
其实只是能是概念,因为m.r.b那本并没有把这个事情敲到确定
这个地步。而在模型上,也不能说已知模型就一定太机械了。
比如,瓦本已经非常深了,类似的更复杂的模型也有国内的人
写过,但人类认知,应该有更多人文的因素参杂在里面,比如
“广告”,这只是个例子,在时间尺度上可以看到的例子更多,
比如“尚书”,提出很多朴素的概念。因为各种因素,时间涌
流中的后来者,往往同时有自发的把认知简单化和复杂化的两
种倾向,我指的是同时,至于是否使用功利性掩盖这种判断,
我不置可否。
这个段落的结束语:所以,需要考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