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麻子 静风: 唯识是从哪里说起的?

by mahah, Friday, September 05, 2014, 22:46 (3732 天前)

唯识是从哪里说起的?
  ──从观察自身看遍计执的积累 
  
  二麻子 静风

  任何一个交谈的题目,理论的建立,都有个开始说话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话是说不起来的。对于一个理论体系来说,这个起始的点“STARTING POINT”未必就是整个理论的基石。相反,有的时候理论建立过程里甚至还需要否定/破斥这个起始点。但是,这个起始点的选择,对理论建立的方式却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在很多情况下如果学习这个理论的人忘记了这个起始点是什么样子的,会对后来的学习添加巨大困难,甚至导致大量误解。
  那么唯识学的这个起始点是什么呢?为说明这点,我们先粗略看看中观的起始点如何。中观师对中观说话的起始点有明确说明,叫“名言共许”。其意义为接受大众通常的共业为说话的共同基础。恰巧,这个基础基本就是我们一般凡夫平常说话时的所谓理性的基础,既是不特别明确说明大家也会自动用它。但中观师们仍然严谨地将这个共许明确表达出来,说明是随顺世俗说有无,以防止凡夫由世俗谛而生实执。假如没这样一个基础,则语言交流将十分困难,是非判断也没有共同规则了,那是不行的。明显的是,中观并没将这个起始点“名言共许”当作真理,或者真理标准。而只是作为说话的基础。但这个起始点带给中观理论的影响十分明显,基本上整个中观宗对法理的抉择都没离开这个基础。
  那么,相对应的,唯识学的起始点是什么呢?非常有趣,唯识说话的起始点几乎与中观完全相反。我们知道唯识学最初是瑜伽行派的教科书,是指导佛弟子们借禅定破除各种执着的教法。所以如同禅定,这里说话的起始点,完全是从一个人为本位的感觉/觉受等说起的。即使所涉及的是共业,比如大家在开同一个会,唯识说话的方式也是从某个具体参加开会者的自身体会等说起,而在相当一个阶段里不涉及别人的感受,也不讨论相互作用。例如,唯识里最常见的例子之一,于人所见的水,天人见为甘露,而饿鬼见为脓血,就是分别从个别众生的本位感受来说明识与境界的关系的。由于没有现成词汇,对于这样一个个起始点,下文将暂时称之为“绝对别业”。绝对别业这里还有第二层含义:唯识说话实际上不仅仅是限制从某个人的本位开始,还要在这种个人的本位上究其最“基本”的开始说话,当然,这里面对的是凡夫,最基本也是相对凡夫所能做到的而言。那么,什么算更“基本”的呢,两类事务相比较,哪个算是更基本的?唯识这里使用了一个十分合理的判据:凡是推导/推断出来的东西,都没有这些推断所依赖的素材(东西)更基本。于是,唯识学没有明确说出来的起始点“绝对别业”,就是对具体一个凡夫学人来说自己能追寻到的最基本的有情活动。
  从这个“绝对别业”起始说话,唯识做的第一件事,显然是就让每个人都具体找出最基本的来看看。对于一个修习禅定观察自己内心活动细节的学人来说,不需要多少禅定功夫就可以看到,我们感受到的山河大地等外境,无非是前五根传来的感受,经意根意识加以分别联想,而得出的推断。凡夫并不能也未曾直接感受过外境。如果没有一堆感觉,或者不经我们推断,外境就根本无从谈起。所以,外境完全不是基本的,而且除了作为意识的推论和推断,外境根本不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唯识学说无境是绝对天经地义的,而且这个无,就是龟毛兔角的无!
  然而这样地否定外境,虽然无,却与断灭根本没关系,因为这里根本没否定推断外境所依赖的感觉。于是我们知道了与我们眼耳鼻舌身相对应的十八界里的五界,是没有的,有的只不过是意识的推断。同样方式再进一步追寻我们马上会发现,眼耳鼻舌身根也是推断出来的,同样属于无有,而其对应的识也是如此。这样十八界里已经有十五界属于无有,仅剩下意了。再看下去,就是意识本身也是也是推断的结果,所谓我思故我在,同样要归于无有。破到这里,似乎十八界都破光了。断灭了吗?没有。那一堆在凡夫身上引发出外境推断的觉受感觉还在。
  再继续仔细追究下去可以发现,既使是这些感觉,觉受一类的东西,其实也包含了某些细微的推断,仍然可以否定。实际上,当感觉/觉受的原材料被认识为感觉/觉受时,是已经使用了推断并且隐含(不明确地包括)了我与我所。但引发这些觉受/感觉的素材以及能将这些东西推断为“我的感觉/觉受”的能力,换句话说有情具备的分别的能力,却没被否定掉。到这个地方,大致就是凡夫能追究的极限,这些没否定掉的,唯识学称为识,或者识所变现。这两词在一般情况下含义并不相同,但在这个具体情况下没有本质差别,因为这时还没有明确推断分别出能与所。所谓凡夫“及识而还”,就是说到了这种地方就不再能深入了。由于未被否定的那些里面很大部分是指有情具备的分别能力,所以,说有能(力)无(推断出的)所(境),也是一种相当合理的,属于如幻有范畴的表述。
  那些还没做这种推断前的“原材料”,大略地说就是依他起,但并不纯粹。实际上,在凡夫地这些原材料也是含有极其细微的执着和扭曲的。反证如下:如果此处全无扭曲执着,那么这堆原材料就应该也能显现别人的乃至一起众生的觉受,事实却并非如此。说明此处也是污染的。由此可见唯识学说一切众生都是染识的结论,是基于对凡夫心广泛而深刻的了解,是非常真实的结论。了解了这个追究过程也可以明确看到,无论唯识怎么强调无境,唯识不会落于断灭见,无境否定的只是凡夫的想象与推断──更唯识专业化的词是否定“遍计所执”。很明显,从原材料到感觉/觉受再到外境山河大地的推断过程就是遍计的过程,而且是遍计层层相套越积越多的过程。然而,虽然遍计了,遍计未必一定要带有执着。带执着是凡夫的特征,凡夫在上述的推断过程里无一不加入大量的自性见执实有,所以一般也称为遍计执。但对于圣人,他们确实可以为了交流方便而做同样的推断却完全不落入执着。所以有时说遍计不说执也尤其合理性。
  那么,那些“原材料”是怎么来的?唯识一般说依它起,说种子/现行和合,这就出现了阿赖耶识的概念。从绝对别业的起始点加上唯识对遍计执的破斥来看,引入作为种子的集合的阿赖耶识是非常自然的发展。我们知道,业果不失的规律在中观等宗见来看,很容易用相续的因缘法来理解:因缘法的相续过程本身就是不错乱,这样的相续完全可以在相对独立于特定个体的情况下不断,从而保持因果不错乱。但从绝对别业角度来看,说外面存在相对独立的相续因缘实质是种推断或遍计,故而是没有的。所以,因果的不错乱只能是源于某种“一体的”而且观察不到的东西──对具体的现行是种子,对总体叫阿赖耶。不幸的是,直到现行前,种子与阿赖耶都是凡夫观察不到的,所以对凡夫依然是种推断或者遍计而已。
  由上述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到,如果明确知道唯识的说话起始点是绝对别业的话,我们可以非常容易了解唯识学里对外境否定的彻底程度及其意义,以及其条件限制。唯识无境在这个意义下完全不会落于断见上去。而且可以看出引入八识概念是非常自然的。然而,绝对别业并不是表述佛法唯一正确、唯一方便的起始点。实际上,它有所方便就有所不方便。当讨论到共业相关的问题时,上述结论成立的前提条件就有问题了,需要小心修正。绝对别业角度需要修正的最明确情况是其他众生也有识存在,这个既使是绝对别业角度也不能否定。因为否则这个,就是通过其他众生否定自己。所以,唯识从来承认识外有识。而这个承认,也实际上是默认了众生的识之间,一定存在着相互作用。那种说每人识里面有别的众生的识的复制件的说法,是过分生硬的包装,没法说通的。这种相互作用是明显的,共业是大家每个人都觉受得到观察得到的。那么识与识之间怎么作用是个需要解释的问题。因为所谓共业也可以说是多数别业相互作用相互纠缠相互叠加的结果。所以,绝对别业角度下的结论,在适当修正下是可以推广的。但这里有着非常多的陷阱,单纯用思维推断的遍计方式,几乎一定会执出问题来。这方面涉及太宽广,此贴中暂时搁置,不予深入了。
  由此联想到唯识与中观双方争论的很多问题,其实是源于对唯识这个起始点的不了解。特别是唯识学人对这点不了解造成的辩论无力,有时候让人哭笑不得。比如从中观立场看,兔子与兔角是相当不同的。兔子是俗有,有俗义上一定真实性,兔角根本是非量,完全没这个东西,没有任何真实性。然后问,唯识无境是说境如兔角吗?结果,不少唯识佛友回答时候,中气就显得弱了。其实唯识佛友大可回答得强硬些。理由有两个。一个从唯识的角度如上面所说,在绝对别业起始点下外境就是兔角,两者都是凡夫心遍计/推断出来的。另一个理由却是从中观的起始点分析一下建立俗有/俗义真实的基础是什么?这个基础是共业,或者说共因缘。我们接受为俗义真实的因缘一般至少要两条共性:一、这因缘要与意根以外至少一根相(共)关,否则不承认。二、要与多数人相(共)关,否则不承认。比如兔子,符合这两条:很多人都看见过,而且能看见摸到。兔角不同,虽然人人可以用意根想像兔角,没其他根能相关接触到所以不被承认。再比如,有人白天见鬼,因为多数人没有这样的共同经验,不被认为是真实。但是在唯识的绝对别业的角度来看,这两个判据都没有意义。既然是别业,谈不到大家共的。既然前五根也同外境一样根本没有,就根本不能用做独立判断。所以,在这个绝对别业的角度下,中观通用的那种相对真实与完全虚妄的差别并不存在。这地方用中观的角度套到唯识头上完全不能成立,是鸡同鸭讲。唯识无境,可以不排斥这个俗义真实与完全虚妄的差别,但这是要在对由“绝对别业”起始点导出的结论做出合理修正以后,而不是对“绝对别业”下的结论本身。“绝对别业”与“唯识无境”对于中观宗见里俗义真实与完全虚妄的差别,既不在逻辑上排斥,也未在逻辑上要求,实际是逻辑中立的。而在唯识对共业的推广,对这个问题将应该得出与中观类同的结果。
  推论与疑问:由上所述,假如“绝对别业”确实是唯识学当初开始建立时候说话的起始点,又假如学人对这个起始点有明确了解,那么唯识学现今一些深奥难解问题可以得到很大的简化,而且唯识学人与中观学人的很多争论就明确成为互不妨碍的多余。这看来颇为有益。然而包括作者本人由此却产生一个相当的疑问:既然如此有益,为什么作者等未曾见到中印藏祖师们说明这个问题?对此,作者谨列出数个可能性如下:一、古德曾经开示过此点,但作者等学浅,未曾读到或读到未能记得,或有大德曾经读过。这是作者最希望的情况,并且盼望饱学佛门大德能指点出处。二、古德曾有此类开示,但在漫长的时间里消失了。这是作者最不希望看到的,但是却实有可能性。理由与下条同。三、从上古德未开示此事,更未曾录入经纶。这点虽然看来突兀,实际却有相当的合理性。作为唯识发源的瑜伽行派,其主要成员应该都具备深厚的禅定知识与实践经验,对于他们来说,上述的起始点问题可能是太浅显太明显太初级了,实在是不言自明,不需要多说话的。既是不说话此派学人也都应该知道。问题是,当瑜伽行派慢慢演化到唯识宗的过程里,由于修行方式的改变这个问题不再是不说自明的了,于是对这个起始点的了解就湮没在历史中。如果是这样的,那也实在是没办法的事情。
  小结:明确地以绝对别业作为说话的起始点,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外境只是对一些识所变现的现象的推断,而凡夫对此推断执为真实。这就是所谓的遍计执。唯识破除这些凡夫错误见而说的唯识无境,完全不会导致断灭见。而对识所变现说为依他起则避免了常见。这种与中观从起始点就开始的不同观察角度与不同表述方式,使很多中观宗常用的概念完全不适合用到唯识的表述模式里来。而学人对这点的了解不足,是引发出若干中观唯识间无谓争议的原因之一。此外,假设以绝对别业作为起始点可以很明确地看出,唯识宗引入阿赖耶识是非常自然合理的发展。当讨论的问题超越出绝对别业可用范围时,对唯识理论的拓广必须十分小心。

这篇文章非常重要

by mahah, Friday, September 05, 2014, 23:37 (3732 天前) @ mahah

不过把这种区分命名为共业/别业并不恰当,恰当的说法是经验/理性。

人人都可以看到太阳,故太阳有,那么我把一个宝贝藏起来,没人能看到,宝贝就无吗?问题要点不在人多人少。
没有人见到过兔角,但兔角肯定是存在的,因为:1没有道理认为兔子一定不长角,地球上的兔子不长角,火星兔子也许长角,2以现在生物技术的发达,有道理认为,完全可以给兔子转一个长角基因。这就是理性与经验的不同。

洒家当时在慈氏坛读过此文后就说“绝对别业”不妥

by 玄兹, Saturday, September 06, 2014, 01:44 (3732 天前) @ mahah
编辑 by 玄兹, Saturday, September 06, 2014, 02:19

当时麻兄也回复说该词还可斟酌,不想n年过去还是用的绝对别业。

模糊掉这个绝对,需要把系统的功能细分。。。

by 齐愍乐平, Saturday, September 06, 2014, 02:25 (3732 天前) @ 玄兹

我们这世界的电子产品都是个别的,但把
他联系起来,有一个机制,就是授时。
比如,GPS原理。
所以如果假定功能上,有类似的公共服务,
那么绝对别业也就模糊掉了。这事情不能
确定,但也否定不了这个假定。
所以我建立了层析这个理论。

继续用你的电子产品例子

by 玄兹, Saturday, September 06, 2014, 03:30 (3731 天前) @ 齐愍乐平

除了gps 功能外,仅就物理意义上该电子产品和其他物体,之间还有引力,还有和周围环境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等等,不知道按照麻兄的“绝对别业”说法是在什么角度上成立

。。。

by 齐愍乐平, Saturday, September 06, 2014, 04:49 (3731 天前) @ 玄兹

按照传统,这里不涉及到所谓的“粗色”上的“物质”的确定。
否则就直接肯定了外境的实用,而这类讨论实际上是强调
心的能动性,所以这是肯定不谈的。所谓的绝对,实际上
是教学上出于方便,二元化有为无为,再二元化“人”“法”
的必然,唯识所依据的经典,是明确这类概念不能绝对二
元化,比如解深密,以此开端。但到了要人讲解给什么基础
都没有的人来听的时候,这种要听得懂就要容格以后了,
所以教学上肯定是先不谈,当一个个的来讲,但之后就有
各种漏洞,唐僧发明的带法,就是来调合这个讲解技巧上
的事情。但和你想的比如和你的模型不同的地方,也许根本
不是一回事情。

洒家只是顺着你的电子产品这个例子而言

by 玄兹, Saturday, September 06, 2014, 05:08 (3731 天前) @ 齐愍乐平

按照传统,这里不涉及到所谓的“粗色”上的“物质”的确定。
否则就直接肯定了外境的实用,而这类讨论实际上是强调
心的能动性,所以这是肯定不谈的。所谓的绝对,实际上
是教学上出于方便,二元化有为无为,再二元化“人”“法”
的必然,唯识所依据的经典,是明确这类概念不能绝对二
元化,比如解深密,以此开端。但到了要人讲解给什么基础
都没有的人来听的时候,这种要听得懂就要容格以后了,
所以教学上肯定是先不谈,当一个个的来讲,但之后就有
各种漏洞,唐僧发明的带法,就是来调合这个讲解技巧上
的事情。但和你想的比如和你的模型不同的地方,也许根本
不是一回事情。

现在你又跳到跳到心的能动,嘿嘿。。。从唯识讲,你这电子产品的“物质”也是你心活动后的“识”,所以,它也和心的能动性有关。。。。。。

哦。。。。and

by 齐愍乐平, Saturday, September 06, 2014, 05:45 (3731 天前) @ 玄兹
编辑 by 齐愍乐平, Saturday, September 06, 2014, 06:12

就象马哈说的主观唯心主义么,就是连花都是为观察者开的,
这里没道理好讲,就是不想承认。不承认么就可以用梦幻
来做隐喻。但是,即使看图象的正倒,都不能说明地心引力
的影响,只有到了加法原理的摄动这类逻辑层级,才能略微
提示其他影响的存在,而且不能推得太确定,只能提示,
当然,这是我的路线,一向修修补补而已。
如果这个的路线仅仅局限在这一宗教意义上的已知区域,那么
有助于培养“无我的集团精神”,甚至增加主动配合的趋势,
那么大概是会很讨人喜欢,但既然我已经把表述做到不局限在
这个区域,负面压力也可能外来,就十分不讨人喜欢了,这
是你暂时没体会到的,我这个仍然是十分个人主义的,只不过
不回避因素而已。

感觉这里的几个发言似有贬唯识之意,但又遮遮掩掩不明说

by 玄兹, Saturday, September 06, 2014, 07:09 (3731 天前) @ 齐愍乐平

不过,洒家在唯识中没看到“莲花为观察者开”的说法。

至于有人把唯识和主观唯心主义等同,只是其个人的看法。

洒家在楼下引用老子的话,并不意味着老子认为有个(绝对)的“我”,而“万物”也绝非物质界的万物,若是那样,也太贬低老子的智慧,
--〉难道老子认为全世界上只有老子一人——〉我?!

显然,老子那句话中的“万物”还包括其他人。

由于语言表述的内容往往具有指向性,所以老子通过上下两句话来表达所有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意思。

现在大家面临的问题是:想要寻找各个事物之间是如何联系的。

而到了这里则更复杂,既然一开始无法把我和万物皆然分开,那么也很难找到很明晰的所谓联系方式,但是大家也要力图寻找。

你谈到“无我”,我们再次从老子的话出发,既然我和万物有关,就说明我不是独立存在,佛家则再细谈我和神马有关。

从上面从“我”和“万物”出发已经很棘手了,再进一步谈更加复杂的轮回,用语言是无法完成的任务。所以,在佛家各个宗派中无法找到对轮回有个一致的说法。

既然说不清楚,还是不说为好。

你的道学看这么多年也没来个版本学训练。。。

by 齐愍乐平, Saturday, September 06, 2014, 07:18 (3731 天前) @ 玄兹
编辑 by 齐愍乐平, Saturday, September 06, 2014, 07:23

真是枉为老道一场。你检索一下“恒先”。
在这支简出土以前,这个动力学机制是没有明确的说法的。
另外。我说的你应该也只是看了个大概,我照例不置可否。

ps:
这支简和商卡拉哲学的一大区别,就是“气是自生,恒莫生气。”
相当于,“客名”,对局限性有明确意识。

百度了一下“恒先”。洒家个人不认同哪些有“始”的说法

by 玄兹, Saturday, September 06, 2014, 07:32 (3731 天前) @ 齐愍乐平

而更赞同循环往复观。当然这里的往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重复。

但洒家同时也赞赏那些求索“始”的努力。

小有清虚未尝不可

by 齐愍乐平, Saturday, September 06, 2014, 09:42 (3731 天前) @ 玄兹

一般来说反对造物主的概念成立,是指所有因缘条件
都集中在一个边界概念里,完全独立掌控,而不是反
对创造,叠个纸飞机什么的,不可以么,不等于要学
造纸吧,所以这个如果不用完全回复到某一特定概念
下就能运行,又不封闭,那么没什么不可以的,只不
过这么一来,人人都是造物主,也没有合一不合一的
事情了,所以这是上梵下梵者所讳言的。

嘻嘻,越扯越远喽。本坛内无人能把轮回讲清楚。进而,

by 玄兹, Saturday, September 06, 2014, 10:40 (3731 天前) @ 齐愍乐平

在佛经中也无法把轮回讲清楚。

如果上面说的属实,洒家不再讨论轮回。

早就建议你置一部藏了。。。

by 齐愍乐平, Saturday, September 06, 2014, 11:19 (3731 天前) @ 玄兹
编辑 by 齐愍乐平, Saturday, September 06, 2014, 11:24

  时阿难陀白佛言。世尊具寿大目乾连游行五趣见诸苦恼。于四众中具说其事。由此诸人为听法故皆来集会。
  
  尔时世尊告阿难陀。非一切时处常有大目乾连。如是之辈颇亦难得。是故我今敕诸苾刍。于寺门屋下画生死轮。时诸苾刍不知画法。世尊告曰。应随大小圆作轮形处中安毂。次安五辐表五趣之相。当毂之下画捺洛迦。于其二边画傍生饿鬼。次于其上可画人天。于人趣中应作四洲。东毗提诃。南赡部洲。西瞿陀尼。北拘卢洲。于其毂处作圆白色。中画佛像。于佛像前应画三种形。初作鸽形表多贪染。次作蛇形表多瞋恚。后作猪形表多愚痴。于其辋处应作溉灌轮像。多安水罐画作有情生死之像。生者于罐中出头。死者于罐中出足。于五趣处各像其形。周圆复画十二缘生生灭之相。所谓无明缘行乃至老死。无明支应作罗刹像。行支应作瓦轮像。识支应作猕猴像。名色支应作乘船人像。六处支应作六根像。触支应作男女相摩触像。受支应作男女受苦乐像。爱支应作女人抱男女像。取支应作丈夫持瓶取水像。有支应作大梵天像。生支应作女人诞孕像。老支应作男女衰老像。病应作男女带病像。死支应作舆死人像。忧应作男女忧戚像。悲应作男女啼哭像。苦应作男女受苦之像。恼应作男女挽难调骆驼像。于其轮上应作无常大鬼蓬发张口。长舒两臂抱生死轮。于鬼头两畔书二伽他曰。
  
  汝当求出离  于佛教勤修
  降伏生死军  如象摧草舍
  于此法律中  常为不放逸
  能竭烦恼海  当尽苦边际
  
  次于无常鬼上应作白圆坛。以表涅槃圆净之像。如佛所教。于门屋下应作生死轮者。时诸苾刍奉教而作。诸有敬信婆罗门居士等。见画轮像问言。圣者此之画轮欲表何事。苾刍答曰。我亦不知何所表示。诸人报曰。若不解者何因图画。时诸苾刍默无所对。即以此缘具白世尊。世尊告曰。应差苾刍于门屋下坐。为来往诸人婆罗门等。指示生死轮转因缘。如佛所教令指示者。

------------
这是律经里的,本来不应该帖,网上介绍很多的,但
是既然律经说这个可以讲,当然也可以贴,网上也有细讲。
如果问的其实是流转和用心的关系吧,大致就是这样,
在详细的,就是佛教的整体理论了,你不能指望说
一声,你把一切都说来我听,至少自己一个词一个
词的百度一下,至于细节部分的看法不同,比如世界
级别的,起世因本经,比如缘起细节的,缘起初胜经,
比如,流装的详细部分的,师地论第一部分,都可以
看看。

实不相瞒

by 玄兹, Saturday, September 06, 2014, 11:35 (3731 天前) @ 齐愍乐平

这几天眼睛又大面积出血,我停止了正常的电脑工作,到这里发了几贴,发帖密度较高,影响了坛面的整洁。

乌饭糕是青精叶做的,和蓝莓的成份一样。

by 齐愍乐平, Saturday, September 06, 2014, 13:10 (3731 天前) @ 玄兹
编辑 by 齐愍乐平, Saturday, September 06, 2014, 13:14

吃个几顿看看。。。
多休息,只有少看资料了,无聊的话看漫画算了

嗯,在这里上贴不是无聊,借机把相关咚咚复习哈

by 玄兹, Sunday, September 07, 2014, 00:06 (3731 天前) @ 齐愍乐平

洒家清楚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时,Linden兄说要花1/3时间工作,2/3时间学佛。当时洒家不清楚Linden为何把工作和学佛“对立”起来。

洒家当年在恩师的启发引导下有一比较明显的进展,在进到那段非常期时,恩师采取了一些措施,同时告诉洒家去寺庙一趟。她并没有告诉洒家具体怎样做(实际上这也是她的风格,她一直采用启发引导方式),洒家这时觉得事情重大,精心挑选了一个日子到极乐寺去。洒家在佛像前发愿,其中一条就包括学佛和工作。近几年洒家的工作水平的确有了明显提高。

现在洒家的一部分工作和唐卡有关,四年前开始关注唐卡,唐卡的内容也很丰富,不过我们主要是从图形角度研发一些技术。希望我们的工作能取得好的结果。

了解不多

by 齐愍乐平, Sunday, September 07, 2014, 02:10 (3731 天前) @ 玄兹

有个亚洲戏剧理论叫做味论,是南亚宗教审美的理论,
国内很多人做这个研究,能检索到的文章也很多。

老兄你近日脑袋有点不妥?

by 二麻子, Saturday, September 06, 2014, 02:26 (3732 天前) @ 玄兹

找出你30岁的照片看看,然后感慨道:靠,那么多年过去了,这照片还是30岁的,一点改进都没有.

哈哈.是不是该敲敲脑壳?

嘻嘻,老兄用这个“绝对”在洒家这里问题不大,洒家关心的是

by 玄兹, Saturday, September 06, 2014, 03:03 (3731 天前) @ 二麻子

这篇文章放在网上,读者众。请麻兄想想一般人看到“绝对”二字后会怎样理解?

老子云“洒家为万物所生,万物为洒家所生”

by 玄兹, Saturday, September 06, 2014, 03:47 (3731 天前) @ 玄兹

这意思就是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若把某事,某人,冠以绝对,多少有些割裂之感,呵呵

嘿嘿.想仔细点.

by 二麻子, Saturday, September 06, 2014, 16:51 (3731 天前) @ 玄兹

这个割裂是俺制造的吗?最多可以说是俺把这问题給....多暴露了点吧.

亲爱的麻兄,洒家不是反对暴露这个问题,而是觉得

by 玄兹, Saturday, September 06, 2014, 23:49 (3731 天前) @ 二麻子

冠以“绝对”二字不妥。把“绝对”二字去掉,直接说“别业”即可。

网上翻来的对“绝对”的解释

by 玄兹, Sunday, September 07, 2014, 00:22 (3731 天前) @ 玄兹
编辑 by 玄兹, Sunday, September 07, 2014, 00:30

基本信息
【词目】绝对
【拼音】 jué duì
【英译】[absolute;absolutely;perfectly]
【基本解释】
1. 无条件的;不受任何限制的
绝对优势
2. 必定;肯定
绝对办不到

------------
上面第2个解释是副词,而麻兄的“绝对别业”中“绝对”是形容词,故不用考虑第二个解释。

我们把上面的相关解释(即第一条)带入麻兄的“绝对别业”表述中,大致会给人产生如下印象:“绝对别业”是指“无条件的,不受任何限制的别业”。

网上翻来的对“绝对”的解释

by 二麻子, Sunday, September 07, 2014, 03:52 (3730 天前) @ 玄兹

嗯...无条件:

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


你觉得绝对不绝对?

这是在说第八识

by mahah, Sunday, September 07, 2014, 04:26 (3730 天前) @ 二麻子
编辑 by mahah, Sunday, September 07, 2014, 05:17

这个说法很好地证实了我的一个观点:唯识有强烈的经验论特点,但第八识的安立又有很强的理性论特点。
所谓经验论就是从个别的事实,经验,或者识出发,所谓理性论就是从绝对的抽象原则出发。
经验论如果贯彻到底,不但可以怀疑外境,因果律也可以怀疑(比如休谟提出的所谓归纳问题)。但因果律恐怕是最基本的一个理性原则,唯识学必须要安立第八识,第八识的安立其实就是安立因果律。

我们之间的焦点是“别业”前是否应冠上“绝对”

by 玄兹, Sunday, September 07, 2014, 06:05 (3730 天前) @ 二麻子

别业,在洒家这里不是绝对的。

那是你的焦点不是俺的.

by 二麻子, Sunday, September 07, 2014, 23:48 (3730 天前) @ 玄兹

如题..

这个焦点当然是洒家的。。。

by 玄兹, Monday, September 08, 2014, 01:21 (3730 天前) @ 二麻子
编辑 by 玄兹, Monday, September 08, 2014, 01:42

麻:这里说话的起始点,完全是从一个人为本位的感觉/觉受等说起的。即使所涉及的是共业,比如大家在开同一个会,唯识说话的方式也是从某个具体参加开会者的自身体会等说起,而在相当一个阶段里不涉及别人的感受,也不讨论相互作用。例如,唯识里最常见的例子之一,于人所见的水,天人见为甘露,而饿鬼见为脓血,就是分别从个别众生的本位感受来说明识与境界的关系的。由于没有现成词汇,对于这样一个个起始点,下文将暂时称之为“绝对别业”。

玄:从原文看,“这里说话的起始点,完全是从一个人为本位的感觉/觉受等说起的”这句子说的就是条件,就是一种限制。在这个条件下,不知老兄为什么要在别业前加上“绝对”二字,加上绝对二字后,按照汉语对“绝对”的通常解释,就成了“无条件的,不受任何限制的别业”的意思。

麻:绝对别业这里还有第二层含义:唯识说话实际上不仅仅是限制从某个人的本位开始,还要在这种个人的本位上究其最“基本”的开始说话,。。。

玄:老兄在对绝对别业的第二层含义解释中,依然是在谈条件,或限制,其中“唯识说话实际上不仅仅是限制从某个人的本位开始”是第一个条件(洒家注意到老兄这里用到了一个“限制”),“还要在这种个人的本位上究其最“基本”的开始说话”是第二个条件。

以洒家低下的理解力,感觉老兄是在说“个人本位觉受的基本别业”的意思。。。。当然,洒家的理解经常出错。。。。

亲爱的善惠老弟,你的语文基础好,进来看看洒家错在哪里

by 玄兹, Monday, September 08, 2014, 08:28 (3729 天前) @ 玄兹

当年你在莲舟提拔洒家当官,在这里再提拔哈洒家的理解力。。。

洒家开始服用兰梅素,希望能有帮助。。。

岂敢。。。那就搅个浑水

by 齐愍乐平, Monday, September 08, 2014, 08:52 (3729 天前) @ 玄兹

说话的起始点
-----
你把这句话会通了就是了。起始点么。
按照我最新的一小时前的路线,语影像学:

但聊天之类。有没有后一句话在清
扫前一句的情况。其实很可能有的,
这应该叫做什么?语影像学?

是吧。

至于说话的这个角度,你没有体会这里的问题。
这里是特指通俗唯识解说之类的。

唯识在通常意义上就是唯识三十颂

by 齐愍乐平, Monday, September 08, 2014, 10:42 (3729 天前) @ 齐愍乐平

及其注释。再扩大就是慈氏学,或者瑜伽行派的范畴。
而瑜伽行派,不是教派,是学派。
所以你可以把思考集中在唯识三十颂。
往往后一颂否定前一颂,要扫迹的。而此论起点就是唯了别(境?)识。
一个假设的开始。所以这样的起点是可以的。
至于a想b,所以b打喷嚏这类事情,不在这个假定里也是可以的。

关于唯识起源

by mahah, Monday, September 08, 2014, 16:21 (3729 天前) @ 齐愍乐平

一个值得注意的事情是,无著世亲都是小乘说一切有部出生,故唯识应该与小乘有紧密联系。
龙树出生不明,但中观破的是一切有部的法有,唯识把法有改为识有,故中观与唯识的冲突时完全可以理解的。
另外,唯识与原始佛教还有一个相似的地方,即各自的体现都比较庞杂,不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这正是经验主义的特征。相反,中观与如来藏都非常单纯,二者的区别在于中观是负性的,如来藏正性。

。。。

by 齐愍乐平, Monday, September 08, 2014, 17:13 (3729 天前) @ mahah

我于龙树、有部、无著,均感亲切,不愿意去分别别异,
无著在简化教育上似乎用二分法开始,令我多少有些纳闷,
但考虑到顺中论是他所作,只是教学手法吧。

这个用欧洲哲学术语

by mahah, Saturday, September 06, 2014, 02:53 (3731 天前) @ 玄兹

可以叫主观唯心主义,代表人物Berkeley,但他也是英国经验主义三剑客之一,经验主义与主观主义的连接应该说是非常自然的。
唯识比Berkeley早一千多年,显然是印度文化内向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