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不等于佛,驳斥本来是佛

by holy99, Tuesday, November 04, 2014, 07:55 (3672 天前)

如今社会上普遍存在这样一个错误论调:众生本来是佛。

这种观点首先与事实不符——

如果生命从诞生的一刻起就是佛,按照这个逻辑,现实就应该是佛境,处处是净土,每个人,每个众生都如佛陀一样,世界上还会存在欺骗、伤害和烦恼吗? 可现实恰恰相反,欺骗、伤害和烦恼随处可见。

如果众生本来是佛,所有众生从诞生那一时刻起就是佛,那么存在的都应该是佛境,那么佛说的三界与六道还会存在吗?如果这种观点正确,难道是佛陀错了!!!

这种观点与佛陀教义相违背——

佛说: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义在说明要想成佛离不开修与证。如果说本来是佛,就不需要修,不需要证,明显与佛陀说法相矛盾。其次在佛陀看来,四果罗汉,十地菩萨都是开悟者,但还都不是佛,还需要继续修证,他们却说“本来是佛”,明显与佛陀唱反调。

佛说因果:没因,哪有果;没有付出,哪有回报。佛说:“众生皆有佛性,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 也在说明:佛是修证的果,而不是本来就是。就如:春天没有播种,哪来秋天果实成熟。都说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本来是佛的观点与六祖的思想不符——

六祖在坛经偈中说:

“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
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 ——说明自性中存在邪见的种子,否则不能生出邪见。 这就是在说明一个问题:自性不是本来清净。只有去除了不清净的因素,才会清净。如果错误解读为本来清净,那是在歪曲六祖本意。

“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
不见自性外觅佛,起心总是大痴人。” ——说明心中有佛种,心中的“真”才是成佛的因,即成佛的种子。所以说本来圆满,本来是佛,不是六祖的观点。

持这种观点的人,大多源引于六祖的话:这里要说一说六祖的根基、根器:根器是累劫修证的功果。只有证得清净的人,才能说自性清净;只有证得圆满的人,才能说自性圆满。当下具足清净和圆满,不等于从一开始就是清净和圆满,也是累劫修证的结果。所以不要误解六祖本意。况且禅宗是佛教的一个分支,禅宗的思想与佛教在基本教义(根本思想)上是相通的,即在对真理的认知上是相同的,但是在法上存在不同。

六祖的根器,常人无法比,如果常人也跟着说六祖的话,就是打妄语,因为根本做不到。不但是做不到,达到的悟境,常人也无法相比,因为悟是分等级的,有领域和层次的差别,况且,理上的顿悟,不等于事上、行为上能做到。就如一个吸烟成瘾的人来说,当他发现吸烟的危害时,也不是马上就能戒掉一样,而是需要时间和毅力,才能戒掉。修行也是如此,理论上知道明白,不等于在事上能做到。 顿悟与渐修是分不开的。六祖的根器是果,这个果也是从种子开始的。

本来是佛的观点违背宇宙的规律和法则——

不论是宇宙,还是世界,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即是:正反、阴阳、正邪、明暗、善恶、美丑、真幻、清浊、净垢、虚实、高低、进退、快慢、顺逆、成败、得失、圆缺、因果等等。说明在本源层面具有一切的种子,所以才有一切的可能。世界不只存在光明、秩序、真、善、美等因素,还存在着相对立的因素,也说明了本来是佛,本来清净,本来圆满的说法违背了宇宙的规律和法则。

本来是佛的观点违背了自然运行规律和法则——

现实中,果实的生成,需要从种子开始,经过生根、发芽、成长、壮大、结果的过程,中间还需要施肥、除草、耕作等等付出和劳动。这就是自然规律对人的启示。哪有一开始就是果实的逻辑,这既不符合规律,也不符合现实。
还有两种情况也不会有结果,一是种子虽然种下了,种子根本没有生根、发芽就腐烂了,即胎死腹中。二是有的种子虽然生根发芽了,但是中途夭折了,也不会有果。这两种情况,根本就没有结果。本来是佛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

这种观点的社会危害性极大——

如果本来圆满,本来是佛,就不需要修。就等于说人有错误不需要修正,社会有问题不需要纠正,违法犯罪,违背道德的行为都不需要纠正。人可以为所欲为,不需要有任何顾忌,无所谓底线。这样就等于默认和纵容了违法和犯罪,默认和纵容了一切不道德行为,多么可怕的论调。接受的人越多,危害性就越大。社会上一些所谓聪明人的放纵,就说明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多么不负责任,多么不符合逻辑,多么经不起检验和推敲!!

本来是佛的观点不符合逻辑,并且自相矛盾——

众生可以成佛,佛是否可以成为众生?如果说佛可以成为众生,那么佛是如何成为众生的?有人会说:迷了,才变成众生,比如:净空法师等就这么说。请问:佛还能迷吗?如果佛还能迷,说明佛也不究竟,不圆满。本身想成佛,但是这个佛还不稳定,还能退变成众生,多么矛盾的说法。

按照 闲在居士 在《天机!生命的奥秘!》一文中的观点: “本来的佛”被物(外境)所转了,所以才会迷,而成为众生。

佛说:“若能转境,则同如来。” 若能被境所转,那不是佛,很显然 闲在居士的观点与佛经相抵触,与佛陀教义矛盾。

按照潘麟的观点:众生本来就是一个佛陀,只是佛性被每个人的自我意识给严密封锁住了。

佛还能被自我意识给严密封锁住而不能显现,简直是奇谈怪论!潘麟的说法本身就自相矛盾:本身要成佛,但是这个佛还能被自我意识封锁住,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如果佛还能被自我意识封锁束缚,说明“自我意识的能力”比佛的能力还要大,比佛还有智慧,倒不如说这个自我意识更具有诱惑力!

潘麟在讲《金刚经》时说:众生是堕落的佛,是迷途的佛。请问:佛还能堕落吗?佛还能迷吗? 这种说法本身就与佛陀思想相矛盾。

如果佛还能堕落,佛还能迷,如果佛还能被自我意识封锁束缚,说明佛也不究竟、不圆满,那么佛也不值得我们去追求和向往。

这种观点不具有可检验性——

不论信哪一种学说和思想观点,都不能盲目轻信,都需要实证,已经被证明的,则另当别论。但是关于生命本质和事物本质的认知理论,需要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进行验证,来证明它的正确性。没有经过实证的理论,就不清楚它的正确性,就做不到真信和坚信。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本来是佛的观点,不具有可检验性,经不起检验。

这种论调恰恰迎合了一些人急于成佛的迫切心理,这是一种不劳而获的不健康心理在作怪,至于说佛是什么,具备什么样的特征,具有什么样的智慧和境界,都不清楚。烦恼不断也是佛?对宇宙,对人生,乃至对生命等等都一无所知也是佛?纯粹是在亵渎佛陀。相反在意识领域缔造了一个虚幻的所谓圆满的佛,只是一再反复地自我催眠:我就是佛,我就是佛——这样一虚幻的“佛”被缔造出来了。只要问问心,就可以得到答案:看看自己的心是否认可,因为佛出自于心,不是出自于意识和想像。

本来是佛的论调,不仅误解了六祖本义,违背了佛陀教义,违背了宇宙规律法则和自然运行规律和法则,既不符合逻辑,也不符合现实,同时具有很大的社会危害性。

最后还是要留下几个问题给大家做为提醒:

1、如果本来清净,为什么后来又不清净了?清净的本性是如何生出不清净的?
2、如果一种清净还能被污染,这种清净是真清净吗?
3、如果本来圆满,为什么后来又不圆满了?圆满的种子如何生出不圆满?
4、如果一种圆满,还能被破坏和动摇,这种圆满是真圆满吗?
5、如果佛还能迷,佛还能被境所转,佛还值得我们学习和向往吗?

从何说起?

by , Tuesday, November 04, 2014, 18:31 (3672 天前) @ holy99

有幸见到您所提出的“佛性不等于佛,驳斥本来是佛”的帖。您写了很多,包括引用经论,以及您自己的论述。并且提出了几个问题。
我们不妨来设想一下,暂且抛开所谓的“佛性与佛”的概念。
您的问题似乎是在表述“母性并不等同于母亲。男性并不等同于父亲。人性并不等同于人。”那么我们来换位思考一下:“人不等同于人性么?父亲不等同于男性么?母亲不等同于母性么?”如果就这三个问题,您能够提出不同的看法,我们则可以继续讨论下去。如果没有异议,您所提出的论点,我想就不必继续探讨了。好吗?

抽象能力

by 兼修, Thursday, November 06, 2014, 14:29 (3670 天前) @ 雨

佛性,从粗的概念层面说,是抽象能力的结果。

“本来‘’,可以说为慧观的结果,如果我们需要结果的话。
不过,此慧会触动到我们的存在判断,直契无生。俗义难表。

这个事情大致是这样的。。。

by 齐愍乐平, Tuesday, November 04, 2014, 18:46 (3672 天前) @ holy99
编辑 by 齐愍乐平, Tuesday, November 04, 2014, 19:13

按照佛的本家这一支在一千年后长期在中国担任钦天监的领导,
且编辑有开元占经,而世尊据说又是睹明星悟道的,那么这里的
德相,大致有确定性的预行肯定的意思。当然,也可以做各种不
二上的解释。
人与人的相处是很难的,在很大程度上,是涉及到预期和回顾,
各种现实的不能相处,预期的矛盾等等,所以全局性的回溯过去
,展望未来,其心理动力之大,乃至能使确证的人成佛,实在是
很不可思议的事情。
后人试图反过来,模仿成道之后的超越心态,名之为不对立,往
往因为有各种前结构,比如威压,尊崇,势利,引起各种潜在的
对立,或不自知,或又试图强行消解之,或指望蛮憨通融,比如
提唱不触不背,都有很多问题。以不触不背例:
就我的观感,在前结构确定的条件下,强化能所分别的二元,
并试图在其中找到一条平衡之路,作为心理调试或者扩大化的
社会学调适范式,其以鼓点走板一如昆曲、京戏、越剧。
不触不背使用的观感上,似乎是在暧昧的对立剧场效应下,一
方模拟人格化的真如,来唤起对立的另一方的不二认知。他可
能是有印度来源的。
asparśayoga 无触瑜伽(个人觉得或可解为:无触:不触;瑜伽/相应:不背)
已故梵文学者巫白慧译释乔荼波陀《圣教论》 时,以为既不来
源于佛语,也不来源于奥义书,是乔氏自立一说,此论整理者
月顶以为无触瑜伽是原始佛教的东西。乔荼波陀,不二吠檀
多论师,佛梵兼修,是商卡拉的祖师,此论据说被中观派引来
加以弹正。巫白慧译释乔荼波陀《圣教论》并释,出版有年,
我以前是在图书馆看的,看到巫去世的消息,买了一本。乔氏
论释蛙氏奥义,以噢字摄三禅天,以三禅天摄粗细身,以粗细
领梦喻,以幻身涉入不二,以上下梵摄不动与幻化,构建理论
,兼具实践与解说,在动力学上,结构较为明确。这在佛教,
仍然是外道论,所以呀,不二,平等智,还是有很多问题要
思索的。
这类问题中,无法调和的问题主要是在价值判断,但价值判断
是很个人的事情,彼此的看法大概会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偶尔
也会有白首相知莫按剑之叹,这些看法上的不同一定会有,至
于前结构,在这里是动不到的,也就不必谈了。“对立味”是
戏剧理论,佛教里的正说是如幻分别,事情的预设还是不一样的。
又比如不二,西学里的提法,叫做视线(视界?)融合,潘德荣
《西方诠释学》有五百多页,大概花了一半以上的篇幅在谈以
时间度量的认知,作为自省线索的诠释学发展流变,从亚里士
多德、奥古斯都、海德格尔到伽达默尔,反复出现的是视线融
合,整体上来说,显示了一种历史学观念的方法论。至于是本
来有有潜在不二的视界,还是习得的,是体会上的事情。这里
应该涉及到各种自我限制和关于自由的理解,所以,不二的事
情,可能很有存二的余地,而非篡聚。人有没有类似佛的视界
呢,可能有的吧。
所以,我现在的表述是,佛是众生所成。

共与不共

by , Wednesday, November 05, 2014, 03:06 (3671 天前) @ 齐愍乐平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从三字经来看,众生与佛,众生与众生之间皆有共性,同时也存在着差别。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佛性即是一切众生的共性,或者称之为基点。而一切众生男女、体貌乃至于阶级的划分,则在于所谓的习惯。习惯的形成缘于见闻、感触、学知、理解,从而产生了喜好厌恶等分别。喜恶分别产生了思维抉择,思维抉择即是妄想执着,也叫聪慧。此与诸佛众生本具的抉择(般若)发生了差异。由于贪图眼前利益,众生妄而不觉,视而不见。稍有触痛则改弦更张,稍有缓解,窥见利益可图又沉迷于聪慧抉择道路上。如此循环反复,如此起起落落,如此醉生梦死,如此乐此不疲,如此迷失不觉。即而觉与不觉,佛与众生,共与不共,男人与女人,孩子与成人,领导与员工等等业缘识别一一呈现于眼前。
我表达的可能不清晰,局限于自身的文化程度,还请各位多包涵,多指正。谢谢!

哦。。

by 齐愍乐平, Wednesday, November 05, 2014, 06:20 (3671 天前) @ 雨

我不觉得泯灭差别就是无差别,适当就可以了。

我晕

by , Wednesday, November 05, 2014, 08:07 (3671 天前) @ 齐愍乐平

您居然能理解为“泯灭”。无语了

好来好来好来

by 齐愍乐平, Wednesday, November 05, 2014, 17:46 (3671 天前) @ 雨

你很有建立模型的想法,你这个模型怎么去设来得?我刚才
在某书里看到一段,以心将气,若自然将万物之类的话,但
其实有人也讲为而不持,自厌不自忍等等,所以这个事情慢
慢来,我理解的。但我对于你说的差别和基点的看法,到觉
得不是这样,但也很难讲,没有一定,对于价值判断,既不
是所有的判断都是错误的,也不是说维持通常的判断十分正
确。比如我前两天看有个课,有个北美的大姑娘讲凯鲁亚克
和金斯堡http://v.163.com/movie/2010/4/C/M/M6GJ9T1IB_M6GJAP1CM.html
这两个是一甲子前的著名禅人了,影响至今不衰,你看第七
分钟开始这位阿姐念的那诗,估计她不好意思单开金斯堡的课,
所以两个人并在一股讲。判断标准是个群体性的事情,类似
波伏瓦讲性意识的外化,很大程度上是习得的,分别的痕迹
也是一样的,这个地方,或许可以留意。

关于基点与差别的一种看法

by , Thursday, November 06, 2014, 00:32 (3670 天前) @ 齐愍乐平

语言文字终究是媒介。勉强传达难展全貌。之前所说只是我个人的一点肤浅认识。所谓仁者见仁,没有意图冠以真理标识的意愿与野心。呵呵,并且我所说的所谓“基点”能否理解为生命?所谓生命(此处且不涉及有情与无情),一套完备的永动系统。我称其为般若。而思维模仿发明的动力系统,至多算是手动或自动系统。我称其为智慧。
这么说是否容易理解了呢?

理解、不认同。。。

by 齐愍乐平, Thursday, November 06, 2014, 01:53 (3670 天前) @ 雨
编辑 by 齐愍乐平, Thursday, November 06, 2014, 02:51

其实里面还是见情持对比,以植物或者矿物来对比动物。
这个不大好谈,无情情持不明显,亦见盛衰,并非自有
永有,思维抉择即是妄想执着这事,定义效率上对比不
明显。一般来说,有情的个体创造性选择,或者群体的
长期趋势,通常被认为能和世界的发展,有相互影响的
关系,当然,各有解释渠道,即使简单的二元化之,也
看不出只存在单方面的生成趋势。
有些事情,其实人是在试图迎合自己的自主(植物?)神经系统,
并且做一些社会学上的拓展的隐喻,试图使他人比较好控制,
这个基位,其实很好检测出他的能动性,找一串钥匙
放在眼前随便什么地方,挂着让他摆动,会比较烦,
自主神经系统也有交互,也有自己坚持的能动的频率。
当你要去迎合他的时候,他可能会受不了。
至于思维不思维什么的。市场么,没有消费和创新,连
石器时代也到不了,也就无所谓市场了。
不多说了,想到的在这贴里一并写了。

不懂商业

by , Thursday, November 06, 2014, 16:01 (3670 天前) @ 齐愍乐平

不懂开垦掘地;不懂贩卖贸易;不懂合和汤药;不懂豢养奴隶。

不懂有侧让与暗合两种

by 齐愍乐平, Thursday, November 06, 2014, 17:24 (3670 天前) @ 雨
编辑 by 齐愍乐平, Thursday, November 06, 2014, 18:22

二元论本身就有强化差别中的极的趋势,强化之后就是一元论。
如此等等,比如楼下唐朝人糟粕糟粕的不停,笑别人吃糟粕,
他吃马车匠,总之很有经验的说。我看了看谷维素的功能说明,
笑而不语,原来茶氨酸和芝麻油之外,还有第三种通用保健品。
ps:喔,我大概不能算是金龙鱼稻米油的托?

我非常荣幸地告诉您

by , Friday, November 07, 2014, 15:59 (3669 天前) @ 齐愍乐平

您说的我一句都不信:-D

我也非常欣慰地知会阁下

by 齐愍乐平, Friday, November 07, 2014, 17:13 (3669 天前) @ 雨

看懂不是,其他无所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