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析笔记》
层析笔记 Ideology chromatography's notebook
写在前面的话
首先向导师和先贤致敬。向对我提供过指导和帮助的师长致谢。向长期一起问学的同仁致意。愿圣教兴盛,友谊长存。
这是一个探讨文献阅读与阅读心理的笔记,从层析的角度检讨观念。2012年起在心闻无遮旧论坛的“阅书谈闲录”名下的一组关于阅读与分析的连续贴子中三分之一左右内容的重新编辑本。编辑时还放了写在心闻无遮论坛其他地方的讨论,并作少许连缀。因为很少有文献阅读之外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所以主要是自说自话。相较于原贴,删减重行编定但不试图系统性的校对。校对一向不太擅长,所以容易连续的读是基本考虑,但引文就没办法引全了,至于当时费力找来甚至ps的各种图片,自然也放不到文本里,基本算是整理一下思考过程。可以说经过编辑的文本结构上也许清晰了,但也会有大量的损失,相比自然形成的帖文,有失真的地方。
这个从阅读分析入手,兼具方法和工具色彩的理论框架,可以称之为层析。层析理论是从佛教认知分析系统的文献解读发展而来,“显、形、表”隐喻是“层”的一面,而“散动”“分量”学说,则是“析”的一面,依语与义层析无尽,复以历史学的观念连贯体认。文献纪录下的人类意识样本看似稠密叠合,但从显形表在有支上的隐喻系统出发反复解构和重构,存在持续以有限的但可认知的方式,层入体会构置和进行样式分析的余地。很多初步的设想是来自对文 献为什么这么写的提问。大致的概念提出,一部分可以追溯到十几年前的莲舟时期各种汇读文献的经历。
现在,笔记预期重构一套递接式的尝试,讨论经典论著中或许隐含的认识工具,并解释其中一些我以为需要留意并认识所及的部分。从这个概念出发来编辑,为了强调工具性,还提供一些从阅读中解决问题的经验。之所以说强调工具性,因为有较为明确的文献解读目地。解读必然涉及到价值判断,但价值判断是很个人的事情,彼此的看法大概会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偶尔也会有白首相知莫按剑之叹。这些看法上的不同一定会有,这里不试图进行会通式解决,不试图构筑一个无矛盾体系,与其说是系统的解决问题的尝试,不如说是提出系统问题清单的尝试。可惜的是,虽然说是要解决阅读问题,但居然删除了大量引文,与同行们的讨论也未编入,是一种遗憾。
层析、语义、乃至历史学的观念,是我体会到的认识路线。这意味着我倾向先使用人类的共同成果,来对结构进行分析和认识,先对共性的问题有所把握。结构,彼此都是人,都是差不多的,装的数据,格式也类似,但数据是什么,当然有个性化的地方,有逻辑倾向的不同,但前面的掌握了,后面的也就有数了,不至于茫然。这里只试图对一些基本概念怎么进行描述做大致的探讨,至于而之后的工作方向,我体会,路线涉及语义学和历史观念的构成:语言看起来是个有限系统,但其实有限的是自己的需求循环,语言实际是个运动中的开放系统。语义学仍然需要长期的阅读来积累样例和认识,深化认知,而历史的观念,更不会在短期内有明确的框架。历史认知是需要长期阅读和思考的过程,一个单纯的阅读理解系统不能给出全局的路线图,应该留意越过这本笔记的藩篱去接触自然的历史,阅读、思考、实践。无论篇幅和结构,层析笔记已经不能算个很令人鼓舞的文本,有耐心读下去的朋友,也许不能有太多的预期。说老实话,在整理过程中,我对自己写过这么些个主题,也是觉得很有意思,如果当初是以建立一个分析系统这样的考虑,大概写不上手。阅读应该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一个渐渐朗明的过程,还是祝大家愉快。
齐愍
二零一五年元月
目录
一、识身相应
(一)显形表系统
(二)文句与认知
(三)等依相应
二、对象化分析
(一)前置诸要素与生理基础
(二)等起割裂
三、空间与时序
(一)内意识里的时空
(二)莽荡做主
(三)时间的透视
(四)记忆与重构
(五)策略构成
(六)收放:强连接和弱连接
四、相生虚妄
(一)阅览矩阵
(二)回忆与虚构
(三)层置
五、覆与摄
(一)覆蔽
(二)摄动
(三)理智
六、控制与自由
(一)倾向
(二)期望
(三)经验
(四)厌怖
(五)因循
(六)对称破缺
七、历史学的观念
(一)历史学观念的方法论
(二)春秋诸子杂议
(三)观念
(层析笔记全文已贴,文本在链接附件中,本来打算细校一遍,未进行。 2015年1月6日。)
网页链接:http://www.safayin.com/showtopic.aspx?forumpage=1&topicid=55&page=end&jump=pid#8956
其中有一个全文本的rar,似乎要登陆后当年的老网友才可以下载,请dawa帮助做个开放的文件下载联接吧,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