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则 南泉牡丹

by 兼修, Friday, January 16, 2015, 08:10 (3603 天前)

第九十一则 南泉牡丹
  
  示众云。仰山以梦中为实。南泉指觉处为虚。若知觉梦元无。始信虚实绝待。且道。斯人具甚么眼。
  
  举。南泉因。陆亘大夫云。肇法师也甚奇特。(也是辽东白豕)。解道。天地同根万物一体(竖起两指)。泉指庭前牡丹云。大夫时人见此一株花。如梦相似(隔壁过状)。
  
  师云。唐陆亘。字景山。吴郡人。官至宣歙观察使。加御史大夫。初问南泉。弟子瓶中养鹅。渐大出瓶不得。如今不得损瓶。不得毁鹅。和尚如何出得。南泉召曰。大夫。亘应诺。泉云。出也。亘从此解悟。留心理性。游泳肇论。至涅槃无名论第七妙存篇。玄道在于妙悟。妙悟在于即真。即真则有无齐观。齐观则彼已莫二。所以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同我则非复有无。异我则乖于会通。所以不出不在。而道存乎其间矣。亘举此两句以为奇特。殊不知。正是说梦。虽然大小石头和尚因。看肇论。至通古第十七篇。夫至人空洞。无象而万物无非我造。会万物为己者。其唯圣人乎。豁然悟道。乃云。圣人无己。靡所不己。便作参同契。佛果道。陆亘恁么问。奇则甚奇。只是不出教意。若道教意是极则。世尊何故更拈花。祖师何故更西来。南泉答处。用衲僧巴鼻。与他拈病。破他窠窟。遂指庭前花。召大夫云。时人见此一株花。如梦相似。如引向万丈悬崖上。打一推令他命根断。若只在平地上推到。弥勒佛下生。也未会。在圆通善国师。竖起拂子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天童只就梦中。变起华胥国土。颂云。
  
照彻离微造化根(行到水穷处) 
纷纷出没见其门(坐看云起时)
游神劫外问何有(心外无法) 
着眼身前知妙存(满目青山)
虎啸萧萧岩吹作(乞火和烟得) 
龙吟冉冉洞云昏(挑泉带月归)
南泉点破时人梦(才好睡语) 
要识堂堂补处尊(是处是慈氏)
  
  师云。肇公宝藏论离微体妙品。其出微其入离。知入离。外尘无所依。知出微。内心无所为。内心无所为。诸见不能移。外尘无所依。万有不能羁。天童颂南泉照彻离微造化根。纷纷出入见其门。见出微入离二门。只一门分其内外。其实十方无壁落。四面亦无门。游神劫外问何有。天地同根也。着眼身前。知妙存。万物一体也。根之与体。能生天地万物。如龙吟雾起。虎啸风生。有感必应。所以庭前一株花。遍见普天春花。万松说个梦。先有不睡底人。次有睡。因睡不觉有梦。因梦见境。因境见别有一身境中分别受用。若识得常不睡底。人许多葛藤一笔句下。要知补处慈尊么。此时若不究根源。直待当来问弥勒。

讨论之一-瓶中鹅

by 兼修, Friday, January 16, 2015, 08:12 (3603 天前) @ 兼修
编辑 by 兼修, Friday, January 16, 2015, 08:16

平步青霄:
初问南泉。弟子瓶中养鹅。渐大出瓶不得。如今不得损瓶。不得毁鹅。和尚如何出得。南泉召曰。大夫。亘应诺。泉云。出也。亘从此解悟。

平步青霄:
真是有点石成金之术啊。

平步青霄:
赵州是南泉的学生。

平步青霄:
在东司里,赵州叫唤文远,文远应诺,赵州却说,东司里面不可说佛法去也。

平步青霄:
还是大夫厉害,一点就通。

张文宏:
@平步青霄 天地同根万物一体-----这是肇法师的名言了吧,就跟同体大悲一样----或玄学多于中观,呵呵[微笑]

常如:
不如这么说,单这一句,看上去玄学多于中观,至于实际如何,至少还得看看前后文……

平步青霄:
@平步青霄 天地同根万物一体-----这是肇法师的名言了吧,就跟同体大悲一样----或玄学多于中观,呵呵[微笑]——————时人见此一花如梦相似。

行云(Queenie):
大夫仅凭一句话开悟,可比慧能,也许比喻不当。于我这等凡夫,望尘莫及

文理兼修:
陆大夫也是某的偶像

文理兼修:
不过,瓶中鹅是他自己编出来的问题。就凭这一点,其言下有省也不是偶然。

finder:
鹅瓶问题,创造了一个心理困境。引导人面对这种现行流注,是禅师的手段。

finder:
出不来,指思维无法解决。出来,指借思维困境,洞彻现行的颠倒。

finder:
因为你以为心一定要到目标。从而不知心,也不到目标啊

讨论之二-体用

by 兼修, Friday, January 16, 2015, 08:15 (3603 天前) @ 兼修

文理兼修:
涅槃无名论第七妙存篇。玄道在于妙悟。妙悟在于即真。即真则有无齐观。齐观则彼己莫二。所以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同我则非复有无。异我则乖于会通。所以不出不在。而道存乎其间矣。

文理兼修:
以后可以学习肇论。

文理兼修:
肇公在经典不全的情况下,其发挥被后译经典所证明。

文理兼修:
天才级的论师。

文理兼修:
“齐观”,嘻嘻,这会要人命的啊

文理兼修:
南泉答处。用衲僧巴鼻。与他拈病。破他窠窟。遂指庭前花。召大夫云。时人见此一株花。如梦相似。如引向万丈悬崖上。打一推令他命根断。

文理兼修:
南泉的答话,除了提醒陆亘勿仅作意解外,还有点巧劲在里面。

芭蕉:
成就者们睡觉是怎样的呢?这是个有趣的问题

常如:
佛陀睡觉是怎样的?
……哇靠,真牛。俺连自己睡觉怎么样的都不知道,竟然有人知道佛陀睡觉怎么样的。

常如:
有人知道俺睡觉是怎样的么??

常如:
夫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常如:
俺说,醒什么样都不知,就别说睡什么样了吧。

Anyi Li:
有一种修法叫梦修。据说,高手睡着时的心念都清清楚楚

Anyi Li:
好像唐窥基大师有个故事,睡着了虱子叫什么的

平步青霄:
有明确记载的是四祖道信度牛头融,他熟睡时打呼噜,同时能知道虱子打架。

平步青霄:
有没有夸张我们不知道。

平步青霄:
古人有坚持睡觉不卧的,道信就是。

平步青霄:
而且是童子功。

OmNom:
慧达率愚序。长安释僧肇法师所作《宗本》、《不迁》等四论。曰:有美若人。超语兼默。超语兼默,“超语”代指僧肇大师的成就超越了道安大师(善于理不善于文)、罗什大师(善于理不善于文)、谢灵运(善于文不善于理),以及僧睿大师(善于文不善于理)。而僧肇大师在文理兼优,超越了这四个人。正因为僧肇大师真正地领会到了般若思想的真谛,所以叫做“超语兼默”。

OmNom:
原文就四个字,超语兼默

OmNom:
怎么能注解出四个人名来?

文理兼修:
僧肇大师文理兼优--这话说得。。。

ziyang:
原来文理兄是自比僧肇大师

文理兼修:
@ziyang 当粉丝嘛

文理兼修:
出微入离二门。

文理兼修:
宝藏论离微体妙品。其出微其入离。知入离。外尘无所依。知出微。内心无所为。内心无所为。诸见不能移。外尘无所依。万有不能羁。。。。。天童颂南泉照彻离微造化根。纷纷出入见其门。见出微入离二门。只一门分其内外。其实十方无壁落。四面亦无门。

文理兼修:
说得让人没法说啊。

元之慧•陈:
天童颂南泉照彻离微造化根。纷纷出入见其门。见出微入离二门。只一门分其内外。其实十方无壁落。四面亦无门。……无下手处

王振东:
这“出微入离”一词具体出处是哪里?给详解一下[疑问]

王振东:
《宗镜录》卷九十二中云:“无眼无耳谓之离,有见有闻谓之微;无我无造谓之离有智有用谓之微;无心无意谓之离,有通有达谓之微。又,离者涅槃,微者般若。般若故兴大用,涅槃故寂灭无余。无余故烦恼永尽,大用故圣化无穷。”

平步青霄:
古德问云。若言念唯无念。岂得总不闻不见人畜声色等耶。

  答。恒闻见。以闻见即不闻见故。何者。以但闻见声色等法。即是眼耳等识见闻也。知是畜等色声。自是意识分别也。然眼等识见闻性无别。但称色等法得。更无异缘也。意识妄有。了知无体。所知如幻也。故云所见色与盲等。又观彼色声等法。从缘生。缘无作者。自性不有。故非人畜等也。又人畜等。由名相起。名相非彼。即妄除也。即此但由见闻等故。即无念心。非谓盲聋人一念无念也。如说闻不闻见不见等是也。故经云。常求无念实相智慧等是也。又但就缘起名见求缘见实。不生。此见。乃名真见。何以故。无见之见。照法界故。所以宝藏论云。无眼无耳谓之离。有见有闻谓之微。无我无造谓之离。有通有达谓之微。又离者涅槃。微者般若。般若。故顿兴大用。涅槃故寂灭无余。无余故烦恼永尽。大用故圣化无穷。若人不达离微者。虽复苦行头陀。远离尘境。断贪恚痴。法忍成就。经无量劫数。终不入真实。何以故。依止所行故。心有所得。不离颠倒梦想恶觉诸见。若复有人体解离微者。虽复近有妄想习气。及见烦恼。数数觉知离微之义。此人不久。即入真实无上道也。何以故。了正见根本也。释曰。离微者。万法之体用也。离者即体。经中云。自性离故。亦云自性空故。斯乃无名无相。非见非闻。通凡圣之体。为真俗之原。思益经云。知离名为法。即诸佛所师。所谓法也。微者即用。有见有闻。能通能达。以微者妙也。于无见中有见。于无闻中有闻。斯乃不思议之法。微妙难知。唯佛能觉。思益经云。知法名为佛。离微不二体用和融。名之为僧。则一体三宝。常现世间。有佛无佛。性相常住。即正见之本。真实之门矣。故圣人照体是无。约用为有。此有不有。即有以辩于无。当无非无。即无以辩于有。有而不有是妙有。无而不无是真无。故真无是涅槃之体。如太虚不杂于五色。犹明镜不合于万像。故称离也。妙有是般若之用。于不二法内。现妙神通。向无作门中。兴大佛事。故称微也。是以凡夫不达离微故。常被内结所缚外尘所羁。外道即执作断常。二乘遂证为生灭。若不入宗镜中。难究离微之妙旨矣。

平步青霄:
以不可住着言其微,以不断灭言其离。

平步青霄:
古德问云。若言念唯无念。岂得总不闻不见人畜声色等耶。-----不住着则无见无闻,不断灭故
声色宛然。

平步青霄:
体用二字,始于中国的道家哲学。

平步青霄:
据网路百科,有这么一种说法。。。隋唐时期  魏晋玄学的体用之辩,对盛行于东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佛教哲学产生了深刻影响。印度佛教中有所谓真、俗二谛义。中国佛教学者把它和玄学体用观结合起来,并广泛用以解释佛教的性相、理事、寂照、定慧、空色、法界缘起等理论。

平步青霄:
肇法师虽然使用体用之词,但是他规避了传统体字的误区。

平步青霄:
答曰:用即寂、寂即用,用寂体一,同出而异名;更无无用之寂而主于用也。

平步青霄:
道家思想,有生于无,所以无是体,尔有为用。

平步青霄:
而有为用。

平步青霄:
法师“更无无用之寂而主于用也”是对这种思想的否定。

平步青霄:
实际则是。。。用即寂、寂即用,用寂体一,同出而异名。

平步青霄:
这里寂是所谓的体用之体。

平步青霄:
用寂体一-----这里的体一,表示用和寂不二。

平步青霄:
释曰。离微者。万法之体用也。离者即体。经中云。自性离故。亦云自性空故。斯乃无名无相。非见非闻。通凡圣之体。为真俗之原。-----所以,万法之体本无而不断灭。自性本无而不断灭。

平步青霄:
这个用词很别扭,体是无体而不断灭的肯定性表达。

平步青霄:
自性是无自性而不断灭的肯定性表达。

平步青霄:
所以,表达可以非常的不同,但是意义为一贯。这个最重要。

平步青霄:
到后来儒家也讲体用。。。所以,切莫以你心中的理解的体用去套佛教里面的用法。这只是一个借
用。

平步青霄:
道家的体,以及儒家所讲的体,不能脱离常见。

平步青霄:
所以,更无无用之寂而主于用也。这其实是在否定道家和儒家的那种体。

张文宏:
子平兄善说[玫瑰]

讨论之三-功能主义与无体

by 兼修, Friday, January 16, 2015, 08:20 (3603 天前) @ 兼修

元之慧•陈:
道家和儒家的那种体,类似楞严经讲的第二月?

平步青霄:
哈,我看憨山的说法,道家的极则是识精。而识精是第二月。

平步青霄:
这个憨山在他的楞严经祖注释面说的比较清楚,有兴趣的可以参见。

元之慧•陈:
到这里极难转身

古慈:
子平刚提到乐山,哈哈,刚刚乐山地震5.2级

平步青霄:
想必是嘉州大象不老实的原因。

云飞月:
嘉州大象可能说的是峨眉山万象寺的普贤菩萨,而非乐山大佛。

平步青霄:
嘉州大象可能说的是峨眉山万象寺的普贤菩萨,而非乐山大佛。-----嗯,那个普贤菩萨是唐代修的吗?好像没有那么久。

云飞月:
百度了一下:佛教在东晋时期传入峨眉山,公元399年,道安门人慧远之弟慧持入蜀,上峨眉山创建普贤寺。唐僖宗时(公元887一888年)慧通禅师驻锡,改普贤寺为白水寺。既称普贤寺,肯定供有骑六牙白象的普贤菩萨,但现在看到的万年寺普贤殿中的菩萨像建于宋太平兴国五年,由峨眉山茂真和尚奉诏所建。如果嘉州大象指的是普贤菩萨,可能是慧持所建,如今已无遗迹留存。

云飞月:
有一个说法,普贤菩萨是属龙、蛇之人的本命佛。依据是《法苑珠林》引《大集经》十二兽的说法,附会于本土文化的十二生肖之说,在佛教中并不流行。

云飞月:
另,乐山大佛始凿于唐开元年间(公元713年),成于贞元19年(公元803年),历时90年。为唐代祟拜的弥勒佛像。另,乐山凌云寺建于唐高祖武德年间(公元618一626年),其中是否供有普贤菩萨像,未见记载。公案中,嘉州大象、陕府铁牛,很是出名。唐代,峨眉山属于嘉州,故“嘉州大象”很可能指峨眉山普贤菩萨的坐骑。

OmNom:
"了知无体"的理由缺了一块吧? 名词及名词表达的对象无体,意识分别所指的对象无体,然后就可以说都无体了吗?

文理兼修:
名词无体就足够了--“体”无体。

OmNom:
猫狗的思想没有名词

OmNom:
文字语言产生以前的人也没名词

文理兼修:
但你想说什么呢?

爱心觉了·海宁:
形象思维如何发展出抽象思维

爱心觉了·海宁:
@文理兼修 你先答我。[呲牙]

文理兼修:
抽象不是形象之后的事情。

OmNom:
我的意思是说,站在凡夫的角度,只能推出"无法认识体也无法表达体",但是无法推理出"无体",我想不出怎么走到"无体"这个结论

文理兼修:
@OmNom 所边的无体,是无法得证的。以无全知故。

OmNom:
俺不证,我只说你没法证"无体"

文理兼修:
但连觅体的愿望都没有,说什么无体有体。

文理兼修:
我们连“体”提都不提,最好不过。

文理兼修:
否定“体”,都是多余。

文理兼修:
@OmNom 嘻嘻,就这样吧

元之慧•陈:
名词无体就足够了--“体”无体。……‘体’不自生,不从他生,不共生,不无因而生,眼睛不能看见自己眼睛,不代表否定眼晴的自明作用,即‘体’无体

文理兼修:
@元之慧 嘻嘻,麻叔的功能主义。

文理兼修:
公安提唱中有句话:山河不在镜中观。嘻嘻,镜可以改为睛。

文理兼修:
公案提唱

元之慧•陈:
嘻嘻,改成睛怕是向外探照了。。。

元之慧•陈:
即使不向外,也向内照[呲牙]

文理兼修:
内外即成,说“无体”也瞎掰了。

文理兼修:
OmNom老兄那样,所边求证“无体”,早“体”了。

元之慧•陈:
无体怎么外道了?无体是针对寻觅体而言,以为有个体可觅,定义体是什么?貌似才是外道

元之慧•陈:
譬如楞严经的第二月

芭蕉:
无体是外道看法,有体可证

芭蕉:
佛法无他,证体起用而已

芭蕉:
只是此体不为六根所及

芭蕉:
见地不对,其路必迂

芭蕉:
其实不要谈破不破所谓第二月

芭蕉:
有朋友连光都不见,却妄谈第二月,实在滑稽

元之慧•陈:
此体不为六根所及,但也在六根里显。您说还让不让人活了?!

文理兼修:
@元之慧•陈 呵呵,概念上都出来了。说啥不为六根所及嘛

文理兼修:
这颟颔,太低级啦

OmNom:
其实我觉得,站在凡夫的角度,说"无体"是需要对方先认为"有体",然后再去论证。

文理兼修:
其实我觉得,站在凡夫的角度,说"无体"是需要对方先认为"有体",然后再去论证。---是啊

文理兼修:
不过,凡夫通常是默认有体的嘛

文理兼修:
所谓我见常见

ziyang:
不过,凡夫通常是默认有体的嘛 --- 于是就有人问你这个体到底在哪呢?白费很多口舌

OmNom:
我想清楚了,在能所对立的前提下,结论只能是"无法描述的所",因为前提设定所致。既然是无法描述的所,"体"的概念也无法建立

平步青霄:
用不断灭则是体。。。所以体这个字,没有任何具体的指向。

OmNom:
不对,任何树立概念已经被去掉了

OmNom:
对,

平步青霄:
如果没有很好的甄别,体这个字很容易落入道家儒家的理解。

平步青霄:
道家以无为体,此体虽然是无,但有所是,都有所指。所以称之为第二月。

平步青霄:
从无中生有,这就是常见。。。永恒的无在不息地生有,所谓的无生老母。。。虽然这是外道见解,当今学佛人不少是这样理解的。

许云:
不少人挂在嘴边的以为真理的 万法归一 的 一

OmNom:
我的理解这是因为概念上提到了妄-真的差别,所以要找个关联过渡起来。而"真"是相对应"妄"建立的概念

ziyang:
有说法魏晋时期以前佛教要本土化所以往儒道上靠,僧肇以后就反过来了。

OmNom:
以前看书说是因为理解不到位

许云:
故 立 真 ,亦为妄 @OmNom 

许云:
真妄都是二元对立为前提的假说,故说幻真幻妄

讨论之四-命根

by 兼修, Friday, January 16, 2015, 08:21 (3603 天前) @ 兼修

王振东:
说一句时人见此一株花。如梦相似就能推令他命根断?这里没看懂

平步青霄:
只是人在学教的时候,往往不能与心行相契合。需要有这么一个契合的过程。

平步青霄:
说一句时人见此一株花。如梦相似就能推令他命根断?这里没看懂-----这在他来说也许有这个机缘,旁人不一定能够明白。

平步青霄:
只许佳人独自知。

平步青霄:
师(圆悟)述偈曰。金鸭香囊锦绣帏。笙歌丛里醉扶归。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王振东:
联系上下文,也不好理解

平步青霄:
联系上下文,也不好理解-----要理解也不难。

王振东:
子平兄说说看

平步青霄:
说一句时人见此一株花。-----大夫的宝贝句子一时间被指为如梦相似,也许大夫一时间失落。失落时,也是石火电光,或许有人能猛醒。

圣普:
电光火石如何能抓住?

平步青霄:
抓即不住。

平步青霄:
文中所说的体,则非是体,假名为体而已。

王振东:
前面:万物与我一体。同我则非复有无。异我则乖于会通。所以不出不在。而道存乎其间矣。亘举此两句以为奇特。殊不知。正是说梦。这里用这句来破以上吧

平步青霄:
不是破以上文句,而是对大夫的相机引导。仅仅理解上面的文句是不够的。

圣普:
是不是不需要心很明利?只要缘分巧合就可以了?

平步青霄:
缘分凑合之一就是心明利。

王振东:
若识得常不睡底。人许多葛藤一笔句下。这个听起来很诱人,如何识的啊?

平步青霄:
哈哈。。。是诱人。

平步青霄:
老和尚等闲透露一点功夫。

王振东:
功夫了得

平步青霄:
不完全是功夫。

王振东:
这里常不睡的,指末那识,行蕴?

平步青霄:
不用再安一个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