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形、表”认知隐喻系统的源流与发展(二)

by 齐愍乐平, Tuesday, January 27, 2015, 04:26 (3592 天前)

  “显、形、表”认知隐喻系统的源流与发展(二)

  接下来要谈的是形色。形色论长短方圆,论分别相,论积集差别,是三个所区隔的联系主题,我理解为,起码有造型、透视、涉身感受三个部分。同一平面的绘画,如果加装边框,覆以玻璃,能给人以受约束的空间境象的真实感。同样的造型的物件和建筑物,因为体量的差异,给人的感受和印象更是完全不同的。这一点,在造型艺术和建筑科学较为充分发展的现代社会,已经有较为明确的分析,比如引用一段建筑心理学的内容:“空间的形状基本取决于其平面。平面规整的,像正方形、正六角形、正八角形、圆形,令人感到形体明确、肯定,并有一种向心感或放射感,安稳而无方向性。这类空间适于表达严肃、隆重等气氛,在空间序列中有停顿或结束的感觉,其上部覆盖形式可以是平的、球面穹隆的、角锥或圆锥体的等等。矩形平面的空间,横向的有展示、迎接的感觉,纵向的一般具有导向性,其上部覆盖形式可以是平的,三角形的或拱形的。半圆形平面的空间有围抱感,用在空间序列中有束的感觉。三角形平面较罕见,会造成透视错觉。还有不规整的形状,任意的曲面、螺旋形或比较复杂的矩形组合,则令人感到自然、活泼、无拘无束,也许会有向某方向运动或延伸的感觉(视形状而定)。空间的大小、高矮也有不同的心理效应:大,气魄、自由、舒展、开朗;过大则空旷,令人产生自身的渺小、孤独感。小,亲切、围护感强、富于私密性;过小则局促、憋闷。高,崇高、隆重、神圣、向上升腾;过高则与过大毛病近似,甚至令人有恐怖感。低,尺底宜人、舒适、安全;过低则有压迫感。”(《建筑空间艺术心理》)
  涉身感受,“彼助伴者。谓彼俱有相应诸心所有法。所谓。作意触受想思。及余眼识俱有相应诸心所有法。”因为笔记中已经举过较多的例子,比如《正法念处经》论形色的表徵作用,比如法印和尚空海的著作《“声”“字”实相义》,本文已经尽量约束谈论色识和意识互动之外的多通道性内容。但不得不指出的是,一旦涉及到形色,不可能不和意触乃至自身感受联系,比如逃离、压迫、融入、适应、区隔等等。《建筑空间艺术心理》的这一节,言外之意,两个部分,涉身感受和透视。涉身感受是在拟触,而拟触自然还涉及到与内触之间的协调,这就是外在秩序与内在秩序之间的协调或冲突。②形色的“➋若色积集长短等分别相。”“➌长短等积集差别。”是两句非常近似的话,我将其中的一部分理解为“秩序感”,其实这已经是形中之表,却是需要先拿出来解读的,在解读之前,要看一个关于策略运行的例子:
  “实验共招募360名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志愿者参加,分成12组,让大学生们对着电脑做 “石头剪刀布”游戏,在线进行为期300轮的两两随机配对的“石头剪刀布”博弈。这项研究旨在揭示“石头剪刀布”中的宏观周期现象与微观行为基础。研究发现,在宏观尺度下,对于不同激励参数,社会系统普遍存在持续的周期循环现象;而在微观层面,个体行为则存在一种隐藏的模式:在一定情况下,赢了会更多选择保留刚刚获胜的策略,输则更多按照“石头剪刀布”的名称顺序变动,而平的则按照“石头布剪刀”这样的反方向顺序变动。(“浙江大学实验社会科学实验室”该项策略实验相关新闻)
  在《笔记》中对于序列和跳跃,都做过一定尺度的讨论。在形色上这一问题更为具象。“建筑是凝固的旋律”是一个通常的说法,如果把这个策略的总结修改成适用于形式对立的规则,很容易解释具体感受的生起原理,压迫感过大了,按照获得得外在秩序进行;压迫感轻微具有辅助暗示的,按照内在秩序进行;很小心的进行平衡维护的,则可能出现创新的内容,但其实,这似乎已经是“明闇”的具象化和重新组织了。如果无意于讨论具体的技巧,在本文中讨论这些因素的基础考虑是路线设置,为了方便起见,同时需要把这些析出的因素都排除掉,至少在笔记中都多多少少的谈到了。在这里如果留一个最单纯的可分析因素作为起点,通常留下的样例是透视。无论是透视概念的基础原理设置,或者一些造型上设立多个消失点的感受效应和将消失点投入“明闇”的具体技巧,都可能非常令人感兴趣。透视学的研究和经验,会对于内意识的分析有较明显的改善,但就内意识而言,关心的是由回忆和期望构成的现在进行状态,其实通常使用调整工具也不是空间透视,而是时间透视,这在《笔记》中有相当篇幅了。透视是属于形,但在表中,却具有重要的运作地位,“➋谓即此(前文②➋)积集色生灭相续。由变异因于先生处不复重生转于异处。或无间或有间。或近或远差别生。或即于此处变异生。是名表色。”举在一个片段上的时间透视的例子:
******以下引用*************以下引用*******
 “我知道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你恨我的父亲。”玛格丽特靠近他说,“但是你应该了解,他对你做的一切,我什么都不知道。请……我求求你,请相信这一点。别恨我。我太爱你了。”
  杰米冷漠地看着她。“这是你的事,不是吗?”
  “请不要用这样的眼光看我。你也爱我……”
  ✄他什么都不听。他又想起了那次在帕尔迪斯潘几乎送命的可怕的旅行……想起了在河滩上搬砾石累得要倒下……想起了最后奇迹般地发现了钻石……想起了当他把钻石交给范德默韦时,听到他说:“你误解我了,孩子。我不需要任何合伙人。你是为我工作的……我给你二十四个小时,你得给我滚出这个城镇。”又想起了惨无人道的殴打。他仿佛再次闻到了秃鹰的臭味,感到它们的利齿在撕下他的肌肉……
  好像来自千里之外,他隐约听到玛格丽特的声音:“你不记得了吗?我……属于……你……我爱你。”
  ✄他从回忆中惊醒过来。打量着她。爱情。对这个词的意思,他不再有任何想法,范德默韦已经把他的所有感情都付之一炬,除了仇恨。他靠复仇之火生活着。这是他的万应灵药,他的生活宗旨。当他和鲨鱼搏斗,通过礁石时,当他爬过纳米比沙漠钻石地的雷区时,是复仇烈火使他要继续活下去。诗人们写过爱情,歌手们唱过它,也许爱情是有的,也许它是存在的。但是爱情是为其他男人准备的,不是为杰米·麦格雷戈准备的。(《谋略大师》西德尼·谢尔顿著 吴妙发,傅绪昆,李划译)
******以上引用*************以上引用*******
  《谋略大师》与这一段有关的一组记忆,曾在笔记中有所提及,现在所涉及的这一组,则是在一个较强烈冲突中,由回忆和愿望构成的意识架构,具有充分的刚体特点,现在让我们回到本篇开头《瑜伽师地论卷第一·本地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所引用段落的最后部分,并在其中一行✔✔修改标点。
  彼作业者。当知有六种:
  ✔谓唯了别自境所缘。是名初业。
  ✔唯了别自相。
  ✔唯了别现在。
  ✔唯一刹那了别。
 ✔✔复有二业,谓随意识转:随善染转,随发业转。
  ✔又复能取爱非爱果。是第六业。
  ✎“又彼诸法同一所缘。非一行相。俱有相应一一而转。”如果说✄段落中的现在,是一个综合印象的话,还比较好解释,比如范德默韦既是玛格丽特,也是老所罗门的叠加,杰米的自身概念,也综合了过去回忆的印迹。如果一定要说现在就是时间流中的一片,那么唯一了别的能动过程,和意识的综合印象有联系性,比如✔✔里说“随意识转”,“或无间或有间。或近或远差别生。”,“执受所依。异熟所摄”,“无始时来乐着戏论。熏习为因。”换一句话说,“ eternity in an hour(永恒在一小时里,布莱克诗)”。考虑到人类在四十年前才开始研究“分布滞后模型”,这个成果要实时用到心理分析还早呢,其他留待读者自行解读吧。
  关于希望和后有与表色的例子,在《笔记》中举过脂评本红楼梦从旁观者的角度分析贾雨村微时为甄士隐之婢女顾盼而“自雄”的心理过程,对于范文就不再多解释了,这是一套自我感受的维系和增益结构。虽然这个时间透视的回忆层简单,最多涉及一些其他清以前小说戏剧诸如西厢记的影响,但因为是两个角色的眼神交流,显然后有更为复杂。在一般的处理中,我们只能将这类事件解释成逻辑上的“会错意”,并用普通的逻辑进行校正,“你想多了”。。。但实际情况往往要复杂得多,所以承认这里存在各种复合的因素,介绍一些基本的概念,也许更有认知上的意义。
透视这种概念,其实到了眼神交流为界,之后就称不上表色了,因为无明确表示,尤其是一些成套成系统的充满了暗示的认识系统教育,只能说这种教授具有强烈的认知指导意义,但有待于接受者慢慢的明确,但仍然在意识上会生效,属于“内隐觉察”的范畴。“➌表色者。谓业用为依转动差别。”,如前述各种表色的相关特点可知,信息和概念的传递不一定通过语言系统,“业用为依”,至于具体的情况,只能是一事一议。比如这里的“生效”,不一定是如前“秩序感”部分,按照内外秩序中的某一部分进行,而可能具有诸如消解性的指导因素,诸如笔记中所言“反向能动元”。
  虽然透视和表色紧密联系,但不能说表色都是透视的内容,但“➊取舍屈伸。行住坐卧。如是等色。”,很难说没有情感色彩的说在“关注物件的运动”,关注的其实还主要就是人。人的行动举止的自然属性和社会性获得,在历史以来作为内心外显的一个主要分析要点。但首先应该区分的是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感受,近而是人际距离的判断,这是近于形色的透视,而外化的表色和这些有基本的要素关系。之后才谈得到肢体语言:“肢体语言又称身体语言,是指经由身体的各种动作,从而代替语言藉以达到表情达意的沟通目的。广义言之,肢体语言也包括前述之面部表情在内;狭义言之,肢体语言只包括身体与四肢所表达的意义。 谈到由肢体表达情绪时,我们自然会想到很多惯用动作的含义。诸如鼓掌表示兴奋,顿足代表生气,搓手表示焦虑,垂头代表沮丧,摊手表示无奈,捶胸代表痛苦。当事人以此等肢体活动表达情绪,别人也可由之辩识出当事人用其肢体所表达的心境。(百度“肢体语言”)”这是近于人的自然属性的。“主人与客让登,主人先登,客从之,拾级聚足,连步以上。上于东阶,则先右足,上于西阶,则先左足。帷薄之外不趋,堂上不趋,执玉不趋。堂上接武,堂下布武,室中不翔。并坐不横肱。授立不跪,授坐不立。《礼记·曲礼》”,这里就有依社会属性自我归类的外化,乃至对于自然属性的抑制过程,同时当然也是人与人的互动。在戏剧理论中,诸如南亚味论派,将互动表色综合为味,“味产生于情,情融于味中,情转发成味,使人们能够以味而知情。”,而哲学家则试图从中进行超越:“大丈夫恬然无思,淡然无虑,以天为盖,以地为车,以四时为马,以阴阳为御,行乎无路,游乎无怠,出乎无门。 《文子》”。
  《佛说无崖际总持法门经》云:“世尊,一切诸法岂有终始根原名字相貌可得而言说不?于诸菩萨诸禅定法在所入处,言辞自在所问能答,有所准望辞无谬误不见准望,亦化众生得如是法,一切辩才无不成就得总持者,所谓得无崖际。因斯总持得无崖际微妙之辩,普持一切诸佛所说,得无崖际总持之门。普持法界悉知入处,究竟了达微妙法性,明解诸入,明入五道,明于四谛,明入缘起诸法,明解众生所习,明解无明诸法,明入无性,明解见有我想,明解入无我想,明解入空性,明解入不空性,明解入于表识,明解入无表识,明入于愿,明入于无愿,明于吾我,明于无吾我,明于所依仰,明于无所依仰,明于有所起,明于无所起,在在处处一切言辞。”从显形表系统中,既可以观察个体的流动,也可以透视社会和历史的缘起。
  “显、形、表”认知隐喻系统的特点在于分析“所见”的多角度上,观察能相在此上的滞着和交互,但不一定要放置在某一特定心理频率或特定心理状态下,以标准演示物进行,观察日常生活和内心涌流,阅读文献资料和分析语言材料,都有一定的途径。而就特定交互语言分析而言,一些以分析细微心理活动为主要内容、需要放置在较极端心理冲突条件下读取其势流的状态,往往会为维持这些周边条件而掩盖分析的细节,转而以训练“接口令”为因循流程。“显、形、表”认知隐喻系统的分析并不要求迅速的获得答案,以持续稳定、不扭曲的持续分析过程为好。这一系统区分透视各种摄动影响是其优势,但需要使用人类的各种研究成果作为辅助。而相对需要更进一步建设性的因素是,在分析同一层面的不同的量的影响时,仍然需要努力补充直观的各种分析经验,而就价值判断而言,亦需要从各种历史性的尺度判读上综合体认。所以在《笔记》序言里说:“显、形、表”隐喻是“层”的一面,而“散动”“分量”学说,则是“析”的一面,依语与义层析无尽,复以历史学的观念连贯体认。“显、形、表”认知隐喻系统就笔者个人而言,觉得可以转换在语言系统并用于阅读,但这是另一个问题。总的来说,这是一个较为稳定的系统认识方式,所以在《笔记》之后再写一个简单的介绍,也是有这些考虑的因素。

  (2015年1月27日)


完整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