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方工程学纲领

by 齐愍乐平, Tuesday, August 18, 2015, 15:59 (3385 天前)
编辑 by 齐愍乐平, Tuesday, August 18, 2015, 16:54

  纪录一个事情。去小店买东西,问了价,小东西是7元,最近经常去,所以还寒喧了几句,给十元,找了七元,一张五元,两个硬币。因为这东西以前也没卖过,我重复了一句,是三元呀?销售反映过来,哦,是七元,把五元拿去,再找一元。这件事情因为纪录的不是我自己的记忆错误,所以更有客观性的说明了在人的社会交往中,夹杂逻辑计算时,语音和记忆的并行机制。这里设计到一个方言的混音,十元和三元很有可能夹杂不清,所以在有目的的寒喧和选择性计算并行的时候,这个错误机制可以是:10-7=3 之后就是在三和七之间来回摆动,做记忆和选择,而给了十元,记忆中把十记成了三,那么已经有了个三,于是选择了七作为找钱。之前有一个记录是绿和六。当然跨界更大。但这个因为是其他人的,所以意义也有。
  我也来段分子级别的叙述。在逻辑操作过程中的并行机制,可以通过错误核对的来发现,也就是其中存在各种层次的机制,有些维持面是想不到的,比如在逻辑计算中,既有语英的因素,而且和第一习得口音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才能解释混淆。同时,这一机制也可以用来解释增益和损减,呵呵,这段话大概算是跨越了一个时代了。所谓的增益。也就是首先在并行机制里,比如一个语词,当并行的很多因素,语音,图象,逻辑赋值。在高速传递时损减成一个音的时候,那么他的复现过程,大概和解压缩中有另一个可能形式的备选篮子有关。因此在解压过程中可能会出错。这个机制的图在前几页有,至于为什么是这么一个过程,可能有效率上的关系,也可能是一种偶发机制,也就是有多个项目并行的时候,优化培植线路,所以挖坑很讲究要快要有威势,呵呵。至于损减么,也许首先和序列有关,比如习惯了拍“有限责任公司”,在拍包含“责任有限公司”字样的句子时,很可能直接拍成“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责任公司。。。。”,前者是增益,后者是损减,因为在这个序列中,有限只习惯跟在责任之前,如果前面没打,后面就当没有,视为已经拍字了,所以就略去了“责任公司。。。。”,我在很多页以前,曾经列出过一个实际的敦煌卷字中的跳行抄录,这中间这一行应该有的字之所以没出现,大概就是前后两行的组合性更被抄录者认同。类似的问题在感受上应该是通常机制,比如人自动的略去很多背景噪音,钝化视觉图象,都有类似的机制的线索可寻。所以这里是不是去寻找一个万恶之源,我觉得还是一事一议,或者忽略掉,所谓宜浑厚,不要试图进行彻底的无错优化,或者归结到有“我”是万恶之源,接下来集体狠斗私字一闪念?所以连正常的判断也最好不要是吧!很可能这是做不到的,适当优化就可以了。比如,备选篮子的联想混淆问题。
  继续回到分子级别的意识混淆,这里存在一个从特殊样例发展成典型样例,同时扩展到一般现象的机制,而不仅仅是揭示了语言现象的若干组合层面,也就是说,这里已经到了挖土方专业必读的地方。话要到从"十三七"问题和"绿六"问题的区别说起,后者也许单纯揭示了层的粘连/存在和复现的可能谬误,而前者既然导致和主谓在量词分配上的倒转,意味着也许有具体的实质化机制在遍计的过程中,也就是说我们能找到一个生理上的连接点进行考察。在以往的分析中,我涉及到的是元音或者说发音的深层部分更多一些,比如曾经引用过不少例子,但这里我继续怀疑这类意识的进展意味着社会分化的持续进行,也就是说在强调辅音或者说发音接近撮唇紧尺时,这部分精神活动的特化更明显。并且有可能持续的在统计学上,因为需求,发展出新的语言,如果历史学的考证在国内历史上社会分化最明显的不同时期的特征语言,比如广(港)、苏、沪、京,也许不言自名,都有这一特点。所以回过头来,在这一个推导中,可以指出,当有意做出深共鸣或尖利发音时,有生物学或社会学两种趋势的存在,并可能伴随混淆的规模上升。但以上这些缺乏统计的支持。好,但我并不喜欢太史公在乐书中的结论,过度的自我限制比较无趣,尽管有时,我会觉得杨简回忆其师陆象山的资料中,有一随意伸个腿舒服一下就立即警策的记录,我也觉得这样的念头还是有必要的,那么在这里的结论是推荐那一本书呢,应该是礼记中的曲礼篇。


完整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