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语言和认知的获得顺序

by 齐愍乐平, Sunday, October 25, 2015, 14:10 (3317 天前)

  前段时间刚说完要离整体论越远越好,其实没过多久,我就定了一整套的《蒯因著作集》,我对带强烈动员属性的整体论肯定没有这个耐心,这书已经出了快十年了,估计就卖家来说,实体书已经无所谓销不销得出去了,所以书价也不低,其实电子版肯定也是有的,但我建议还是买实体书。另一套算是和奎因同一个方向但比他的主要著作要晚半个世纪左右,因此有些说得更清楚一些的书是南京大学出版社的当代学术棱镜译丛的五本:《指称与意向性》;《情境与态度》;《逻辑与社会:矛盾与可能世界》;《重塑实在论:关于因果、目的和心智的精密理论》;《叙事的本质》。除了最后一本是文学理论之外,其他四本都是逻辑范畴里的书,算是四个方向了,重塑一书的作者是研究佛教出有专书的,其他就未必了,《情境与态度》大致是详细研究周遍计度的。这些书的另一个优点是都列了成百上千的书单,是吧,足以省下另外列书单的时间。我的基本看法是,都是研究人的想法,人的交流,很多想法是人人都有的,但是要总结得出来,却要一代代人的持续下去,我翻前几年的美国历史评论,有一期还出长文研究地名指位的史地观念系统之不同,所以,多看多学,没有什么其他更好的办法。

  每天坐五站地的公交车去健身房,五站本来不算个事情,但在到处都在修地铁的局面之下,公交在主干道上并不快,有时候来回都要等,于是买了套吉林文史出版社的小小口袋丛书,各种古籍的整理本,大像皮大小一块,我挑了本李白诗选,用纸板照样做一个小书匣夹稳,放包里,专门在等车的时候看,若车上有坐,也可看几分钟。

  很可惜,看青莲诗仙的诗,看起来就象漏勺一样,读完了无印象。前几天看奎因的散文谈怀特海还是罗素说a+b=b+a其实也是不对的,因为顺序变了,现在想起来,这就是原因。接受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先后顺序,即使某一历史事物,在历史上是原创的,比如诗仙在诗歌里的各种创造性的表达方式,但很可惜的时候,这些表达,在经过若干年的历史过程之后,早已渗入人类表达方式的方方面面的演进,比如语境乃至渗入到影视的方方面面,加上科技的进步使人的认识走得更远,所以,读大境界的诗,有时候就有点象嚼木渣,这也是近年索隐派的诗歌更被重视的缘故吧。同一语言是这样,隔了一重语言,所谓的经典读物,有时候读起来更有扫屏幕之感,他的历史作用已经消失了。如果更进一步,离开语言与能动扩展,看起来的资料,也是如此,是不是要回到历史性的语境之中,去判断其本来的价值,有时候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这个价值并不能重现。

  差异之处在于,除非你做彻底的重构,在量上能够充分的扩充两个系统,并且发现其中的系统性差异,在这之后,判断在系统性的差异,是有正向修补的必要的,并评估这是有可能的,甚至做一定的路径推测,在这个基础上,也许这是有价值的,或者说,对于未来进入这些系统中的认知,会有一定程度的帮助。但是,其实也不一定,很可能结论仍然是不一定显示为具有积极的可能性。

  但就通常来说,元语言或者元系统的还是有既定的路线的,也许费了力也不解决问题。举一个例子,已经成为社科主流解释方向的“本体论”,就是个奇怪得不得了的东西,这个词汇是翻译西学里的(Ontology/ontological),从字面意义上是存在论,就事论事,或者逻辑本位主义的意思,但给翻过来的时候,毕竟西儒里当时很多默认超验存在的东西在里面,当时的翻译家,传下来的学问底子也就是这些,大概感兴趣的也就是这些超验的,所以早年翻过来的时候就很理学的成了“本体论”了,加上逻辑的默认趋势就是统一立场,所以这事情很自然的,不能说是误译。但怀特海和蒯因这两代人中间,毕竟还有个哥德尔,大道五十,天衍四十九,所以这之后的ontological,其实还是实事求是的意思,已经不一样了。但等到翻译家之外的人明白过来这回事,要问“本体论是什么”的时候(参考李贺《“本体论”究竟是什么》),确实已经超验得登峰造极,完全是商卡拉的体系,几十上百年用下来,自成动员学说系统了,到这里已经是另外一回事情了。揣着明白装糊涂,说明其实大家潜在的都明白,呵呵。

  结论。对于[本体论]这种仰之弥高的沙滩城堡,居然是出口转内销的贴牌产品,这事情,其实现在也是觉得不可思议。必然有其原因的。否则不至于这样。但其实也不是超验,而是利用了经验,指涉了人自身的功能运转,所以一帖灵,不需要解释。

元语言和认知的获得顺序(二)

by 齐愍乐平, Tuesday, November 03, 2015, 16:46 (3308 天前) @ 齐愍乐平

  ok 现在回到标题的话题。谓词逻辑里找元语言否定的相关解释,也是很困难的,我大致翻了翻蒯因的散文部分,好象没看到“元语言否定”的相关项,毕竟人家研究了一辈子的是谓词首位,但诸位看官哈,其实你们研究了很多年的,以谓词形式出现的,偏偏不是谓词逻辑,所以你们在这套逻辑里,找不到对你们的研究项目的解释口径,呵呵,其实是有的,经过三四十年的发展,应该也是很全的,请留意我在本段引号里的强调的术语,百度之,同样一帖灵,不需要解释。


  以上的分析过程和以往的有所不同,以往的分析过程是借助族群积累的宏观现象,和发音的流变关系很大,而这次分析,立足点描述语言的重构过程,乃至他的流变,除了史地观念以外,既往的族群哲学观念,对于以言语面目出现的认知,有所影响。这里的获得顺序,意味着个人经验乃至群体经验的差异,重构过程和分析过程,都有可能具有一定的探索价值。这提示利用历史机制来分析意识的深层部分。但实现路径呢?


  ok 在这里,我们有理由假设一种语言出来,这种语言用于构连对象语言和意识的内隐进路,能够形成图象,并且代表语言的文字图象中,既有名词的实义,又有复杂的位格变化,比如动作,数量,等等,那么在这种文字图象中,实义部分和内隐进路部分的组合,这是个什么逻辑来着呢,尚待定义,我在年初的显形表系统一文中,引用了谢尔顿小说谋略大师中的一段,其中有一层,是一个模糊的组合,这类模糊组合,应该是有很多表现形式的,属于经验,图象,乃至习惯模式的组合部分,和其他的区别在于具有强大的直观可分析性,和其他的单纯的心理操作层面又紧密相关,那么这一部分,其实是值得重点认识的。


  基于这个假设,无论是位格明显粘着的文字系统,或者孤立语需要用词组代位的,乃至抛弃语言图象乃至以动作情态表现,实质上没有太多本质上的区别,区别之处在于系统本身的族群缘起和个人经验的部分结构,但放在语言情境里去理解,其实没有太多的不适用。

  这段东西大概结束了一个模糊的历史时期,但我并不指望他能起多大作用。因为我同时模糊了所缘的不可通约部分,强调了可以通约的部分,其实必然有不可公度的地方,比如强调基础感受的,也许效果强烈,但细腻不足,而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内容,则必然有不太容易演示的可能,甚至可以把这些都去掉,直接问,这个东西可以拿来干什么,知道了基本的演化和维度控制,又怎么样呢?这些问题么,是很难回答的,我的体会不深,呵呵,对于各种套话,呵呵,学不会,我要是能学得会那个,大概不会写这些东西了,所以不能指望我说一些你们想听的,各位看官,毕竟我们从年轻的时候一路走来,看法就从来不大一致。其实前面所讲述的那种概念中的语言,也不符合中文的结构,中文的格是离散的,和名词并不贴在一起,象型的倾向是强烈的,但却需要起码的古文字知识,而我们使用的普通话,却是一个一个音一票票选出来一种人工语言,不如家乡话是自然语言,所以当作为一个历史资源的有效利用,可能会需要其他的帮助,尽管如此,已经足够好了,与其要求转换到一种理论设想中的结构,不如利用现有的结构更为自然。我昨天读弗雷格的《算术基础》,也觉得这本专门讨论壹的书籍,说明在概念中的各种维度,即使使用数学语言,也是有可能实现某种程度上的观察的,尽管结论部分,甚至架构,都可能不一样。

  "我记得玛格丽特米切尔的《乱世佳人》1939年刚出来的时候,星期六评论上登广告,买三美金一本,这个版本过了七八十年,在孔网上仍然有得买,几百块,涨了没几倍,当然不能是当年的一版一印,一版几印吧"。这个叙述里每一句逻辑上都是真的,除非我忘记了星期六评论上的价格了,当然了,我并不是一九三九年看到这广告的,而是今年初翻的旧杂志。但是显然,这样读起来,让人有些时空概念上的零乱。那么现在有两个陈述,1:《乱世佳人》精装本三块钱一本.2:《乱世佳人》平装本38块钱一本。两个陈述都真,在不考虑币种,版本,套与本的区别之外。这里有意在陈述上没提年代。ok ,那么这个句子呢:《乱世佳人》精装本三块钱一本,《乱世佳人》平装本38块钱一本。1真,2真,但1+2并不真,你究竟是到那个年代去采购这书,时空管理局的图书管理员同学?这事之外,1+2有可能是一个新事,就是特指某一版本的书,兼有精平装,在网络书店的价格显示方式,我还真买到过类似比例的书,当然差异没那么大。所以数理逻辑上的第一课,合取:T+T=>T 第一个分句真,第二个分句真,那么全句都真。如果在这组语境里,是并不一定的,可见其中要界定的东西之多。

  《瑜伽师地论卷第一·本地分中五识身相应地》:又彼诸法同一所缘。非一行相。俱有相应一一而转。又彼一切各各从自种子而生。彼作业者。当知有六种。谓唯了别自境所缘。是名初业。唯了别自相。唯了别现在。唯一刹那了别。复有二业。谓随意识转。随善染转。随发业转。又复能取爱非爱果。是第六业。
  这段在年初的《“显、形、表”认知隐喻系统的源流与发展》作了标记,现在重新引用一下:
  《谋略大师》与这一段有关的一组记忆,曾在笔记中有所提及,现在所涉及的这一组,则是在一个较强烈冲突中,由回忆和愿望构成的意识架构,具有充分的刚体特点,现在让我们回到本篇开头《瑜伽师地论卷第一·本地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所引用段落的最后部分,并在其中一行✔✔修改标点。
  彼作业者。当知有六种:
  ✔谓唯了别自境所缘。是名初业。
  ✔唯了别自相。
  ✔唯了别现在。
  ✔唯一刹那了别。
  ✔✔复有二业,谓随意识转:随善染转,随发业转。
  ✔又复能取爱非爱果。是第六业。
  ✎“又彼诸法同一所缘。非一行相。俱有相应一一而转。”如果说✄段落中的现在,是一个综合印象的话,还比较好解释,比如范德默韦既是玛格丽特,也是老所罗门的叠加,杰米的自身概念,也综合了过去回忆的印迹。如果一定要说现在就是时间流中的一片,那么唯一了别的能动过程,和意识的综合印象有联系性,比如✔✔里说“随意识转”,“或无间或有间。或近或远差别生。”,“执受所依。异熟所摄”,“无始时来乐着戏论。熏习为因。”

  师地论里这个技术性的界定真是功力深厚。一般来说,现在经过文字学家的分析,使人了解到在印度语言系统里的缘起概念,和走路有关。如果按照这个路线来理解人的模型,就地取材,就以走路为例,这使得依他和遍计乃至圆成,有一个通俗化的认识模型,即支撑、感知、平衡系统,相对而言,平衡系统就最为复杂。但在概念中的走路,也许有一定的不同,比如我曾另外推过一个走路模型,眼边、手边、足边(暗边),在我的概念里,却是以暗边为较深的部分,因为显然有更纵深的知,却不显示为意识。这使得我们有一个疑问,如何松动名前觉无这个事情。至少这个技术界定,其实已经是在分析名前了,是吧。

之前有一个已经比对的例子:层析穿越

by 齐愍乐平, Tuesday, November 03, 2015, 16:56 (3308 天前) @ 齐愍乐平

在这里到是没贴过。。。
--------------
层析穿越

  所谓的穿越,就是认知的自我感受,从一个时空区域,到达另一个时空区域,大致是这样吧。那篇考虑写的小文,可能会需要有一个部分,来谈到这个,当然,不可能谈真正的穿越,只是从这一套感受,变换到那一套感受,这个变换过程是怎么样的,大致尝试用层析学的工具来试一下,试一下么,没什么要紧的,所以又会有一组小帖子,停帖好久了,是吧。

  ---------------------------------
  The Chronicles Of Narnia

  THE MAGICIAN'S NEPHEW
  BY
  C. S. LEWIS
  CHAPTER ONE
  THE WRONG DOOR
  This is a story about something that happened long ago when your grandfather was a child. It is a very important story because it shows how all the comings and goings between our own world and the land of Narnia first began.
  In those days Mr Sherlock Holmes was still living in Baker Street and the Bastables were looking for treasure in the Lewisham Road. In those days, if you were a boy you had to wear a stiff Eton collar every day, and schools were usually nastier than now. But meals were nicer; and as for sweets, I won't tell you how cheap and good they were, because it would only make your mouth water in vain. And in those days there lived in London a girl called Polly Plummer.
  She lived in one of a long row of houses which were all joined together. One morning she was out in the back garden when a boy scrambled up from the garden next door and put his face over the wall. Polly was very surprised because up till now there had never been any children in that house, but only Mr Ketterley and Miss Ketterley, a brother and sister, old bachelor and old maid, living together. So she looked up, full of curiosity. The face of the strange boy was very grubby. It could hardly have been grubbier if he had first rubbed his hands in the earth, and then had a good cry, and then dried his face with his hands. As a matter of fact, this was very nearly what he had been doing.
  "Hullo," said Polly.
  "Hullo," said the boy. "What's your name?"


  纳尼亚传奇
  C.S.刘易斯
  第一卷 魔法师的外甥

  1、开错的门
  故事发生在很久以前,当你爷爷还是个孩子的时候。这个故享非常重要,因为它告诉我们,我们自己的世界和纳尼亚王国之间所有的事情最初是如何发生的。
  那时,歇洛克·
  福尔摩斯仍住在贝克街,巴斯塔布尔一家还在路易斯罕大道上寻宝。那时,如果你是小男孩,你不得不天天戴上硬邦邦的伊顿领子,学校嘛,通常比现在的糟糕。不过,吃的比现在的好;要说糖果,我不想告诉你多么便宜,多么好吃,因为那只能使你白白地流口水。那时,伦敦伦住着一个女孩,名叫波莉· 普卢默。
  她家的房子和其他房子连成长长的一排。一天早晨,她在后花园里,看见一个男孩从隔壁花园爬上墙头,只露出一张脸。波莉感到很意外,因为,迄今为止.那幢房子除了老单身汉凯特利先生和老处女凯特利小姐这兄妹俩外,并没有住孩子。她好奇地抬起头,那陌生男孩的脸脏极了,就算他的手先在土里擦,然后大哭一场,再用泥手去擦脸,也不会这么脏。实际上,这差不多就是他刚刚干的事。
  “你好!”波莉说。
  “你好!”男孩回答,“你叫什么?”

  ---------------------------------
  纳尼亚传奇的出版有两个序列,一个是按照早期出版顺序,一个是按照编年史顺序,按照编年史顺序的,这个是开始的第一卷,是整个故事的开始。C.S.刘易斯的著作按照著作权保护法,已经进入公众领域了,所以用这个来探讨到是适当的,毕竟这个话题是不太有人详细讨论的,这是一个非常简洁但技巧很高的代入过程,类似的过程在这个谈闲里举例过不少,但大多是弗洛依德的经典系统的,也就是从主角是一个婴儿的感知开始建立描述的起点,逐步扩展作为穿越的锚点,可能举过三个例子,但这个不一样,使用的技术也有差异。

  找个最近的新闻里的大致的做法对比:
  ---------------------------------
  (南都周刊/催眠师的隐秘江湖)
  http://diyitui.com/content-1439952316.33897429.html
  绕过意识的防线
  按照美国心理学家希尔加德的说法,人的潜意识富有创造性,藏着一些被压抑的东西。意识则像个士兵,会阻止别人进入潜意识。“清醒的人如果手提重物,身体为防止机体损伤,会设置防御机能。比如提20公斤的水桶10分钟,大脑会告诉你‘不行了,再提会受伤’,于是你感觉提不动了。但以肌肉的物理承受能力,提到30分钟时才会发生肌肉撕裂等伤害,这中间二十分钟就是缓冲区。”因此,催眠并没赋予我超能力,而是绕开意识的防御,打开了潜意识的大门。
  。。。。。。
  三十岁的晓芸,成年后一直在家里,有丈夫和刚出世的儿子。她想改善家里经济条件,却没有找工作的勇气,因此求助于细细老师。进入诊室后,晓芸一直吞吞吐吐,说不出重点。“我进一步询问她和家人的关系,原来在十二岁那年,母亲第一次指责她,‘长这么大还蹭家里,你有什么用’。之后她每次犯错误,母亲都会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以至于她总觉得自己外表不标致,干活不利索,怕找工作被人嫌弃。”
  用传统的心理治疗方法,请母亲到诊所和晓芸对质,问清楚她当年说这句话的背景和意味,效果是最好的。可惜三年前她母亲去世了。陆月明只能用催眠把她带回12岁的那个场景。
  “现在我们进入到时光隧道,找回12岁那年,你和妈妈发生争吵的时候,她说过什么话……再看清楚一点,当时妈妈说这句话时,她在做些什么,家里的环境怎么样,灯光昏暗吗……”情境回忆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催眠师通过一系列深入的问题,引导晓芸观察当时母亲地表情、态度、语气。或者回到再之前,看看妈骂她之前,碰到什么事。
  然后,陆月明帮她重砌回忆:当时看到“灯光昏暗”,可能意味家里条件很艰苦,母亲可能受气才说这句话,久而久之成了口头禅。同时她会将正向暗示语植入到患者潜意识里:“妈妈当时这样说,可能由于你的年纪还小,出来工作肯定不成功啦。但是现在长大了,也有可爱的宝宝,可以照顾好老公和孩子,按妈妈的标准,今天的你是有用的。”
  两次咨询,四小时的催眠,晓芸的治疗还没有结束,接下来,陆月明还要因应她目前好转的状态,继续催眠,巩固刚建立的自信心。这种催眠技术称为“时空回溯”,将案主年龄倒退到小时候,回到心灵创伤出现的场面。早在二十世纪,“现代催眠之父”米尔顿·艾瑞克森(Dr.MiltonHylandErickson)已经成功在多个治疗案例运用。
  ---------------------------------
  1) This is a story about something that happened long ago when your grandfather was a child. It is a very important story because it shows how all the comings and goings between our own world and the land of Narnia first began.
  2) In those days Mr Sherlock Holmes was still living in Baker Street and the Bastables were looking for treasure in the Lewisham Road.
  福尔摩斯,代表的是一个区域的总体概念,如果弄个图注本的话,大致更清楚。巴斯布尔人的事情,检索了好象没有直接解释的,估计作者写的这句现在是“不正确”的,猜测一下,是南非上世纪初布尔战争导致的人员回流,类似现在的欧洲流民情景,这就延伸出英国了,有一个更大来源区域互动的暗示。这两个对于当时读到纳尼亚传说的人,只能是间接经验了,前者来自读物,后者也许来自暧昧的口头表达,类似各种地区歧视等等。这些都是已有经验的调用,同时是不是暗示着模式的调用,也就是把第一句的模式敲定下来,这不能准确的知道。

  -1)This is a story about something that happened long ago when your grandfather was a child. It is a very important story because it shows how all the comings and goings between our own world and the land of Narnia first began.

  这是个虚拟景象的模,等着1)2)往上再修饰。
  如果放在语言与逻辑框架下,这里的事情没有那么容易就混过去,哈姆雷特、千人千个。光是同构、可公度、不可公度这些东西抛出来,这些问题到现在也没有能够解决,我刚看到某逻辑书评价有人说“sad”,说这是个体感受,别人无从体会,呵呵,那位北欧大师大概冷惯的,不知道抱团取暖才是说这话的用意,顺着这组下来,至少得开一个二十几本书的目录才行,而且这件事情千万得放在经验领域去谈,虽然越剧红楼梦的戏迷老太太也许从来没看过曹高二人的大作,但毕竟现在有电影电视了云云,那么没有这以前是怎么回事,也许只有一个大致的说法,意在言外,只是寻找一个适合个体经验循环释放滋养的运行轨道,如此云云。


  3) if you were a boy you had to wear a stiff Eton collar every day, and schools were usually nastier than now. But meals were nicer; and as for sweets, I won't tell you how cheap and good they were, because it would only make your mouth water in vain.

  真正的递进安排是在这一组上,约束到涉身,而且极为精妙,我认为测度和抑制的反向是存在的,而且在感知呈现的不同领域,散动模型可能有区别,不是很均匀的,所以这一组是极其精妙的,不解释,该解释的已经在过去的笔记中解释过了。

  4) 。。。。。。
  "Hullo," said Polly.
  "Hullo," said the boy. "What's your name?"

  然后就是投影到“。。。。。。”这个部分,并用问好来启动,这个基本不用说了。

  5)“现在我们进入到时光隧道,找回12岁那年,你和妈妈发生争吵的时候,她说过什么话……再看清楚一点,当时妈妈说这句话时,她在做些什么,家里的环境怎么样,灯光昏暗吗……”情境回忆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催眠师通过一系列深入的问题,引导晓芸观察当时母亲地表情、态度、语气。或者回到再之前,看看妈骂她之前,碰到什么事。
  然后,陆月明帮她重砌回忆:当时看到“灯光昏暗”,可能意味家里条件很艰苦,母亲可能受气才说这句话,

  -----------
  光线也许伴随着记忆过程,和被压抑的感受并起,也就是矛盾中的一边,当要回避另一边的时候,就加重了在这一面上的粘着,并很容易的因此进行回溯。

  6) 同时她会将正向暗示语植入到患者潜意识里:“妈妈当时这样说,可能由于你的年纪还小,出来工作肯定不成功啦。但是现在长大了,也有可爱的宝宝,可以照顾好老公和孩子,按妈妈的标准,今天的你是有用的。”
  --------------
  注意这个词。“正向暗示”


  总述:分析这两个例子,也许有助于了解经验和表达的构成,乃至一定程度的修改表达,但是这是在经验范围内的,在非经验领域是如何,肯定就涉及到经验的深度问题和是不是有或者需要“载体”之类的问题和态度,我的倾向是不置可否,也许都可以。我想这不是这一组里要解决的问题。继续休假中,继续停帖中。

元语言和认知的获得顺序(三)

by 齐愍乐平, Saturday, November 07, 2015, 16:22 (3304 天前) @ 齐愍乐平

  我把隔壁上一贴“层析穿越”放在了之后的位置上,大致会意就是了。但接下来,并没有必要再重组织对照,诸如那一部分描写技巧映射那一部分唯了别,虽然其实该说的都说了。其实不一定一一对照,但就缘起概念这类如此深细的结构来说,梵巴语境里的走路,和汉语语境里的系缚(也就是甲骨文缘字的构字,形如捆彘),到是在青莲诗仙的一句诗“北上何所苦,北上缘太行。”里有所结合。但但有一个部分,比较特殊的。也即关于时间的测度,提了两次,一次可以理解为大致的确定在时间流中的位置,类似对时,比如几点了,是起码的,但另一个看起来类似极微小量的时间测量,在古代的一些资料中,有理解为对时间经验进行尽可能的切片,然后到切无可切时,再看其缘起的部分究竟如何,怎么个无二平等等等。这当然是前人的经验中的可贵之处,但在这里,因为涉及的是不谋求把整个情况的发生机制都推理出来,比如定位就无法推理,为什么会存在一个看似先验的时空了知,不显示为意识,但为意识提供支持,为此我在暗边的叙述之后,提出陀罗仪的假说。但这里不做这么深的部分的探索,只回顾一下已经我个人已经有并已经贴了的笔记资料里,是否有对极微小量测定其他解释,其实是有的。

  几年前讲过一个没定论的例子:“开电扇,转起来之后再关掉,看速度下降,只有其中一个时间段,看起来是反转的。这说明判断和分析节奏有关,可能也和记忆什么的细节问题有关。”,我后来有一段分析是放在笔记里的,写作:“而一般来说,人有可能会设置一个在必要出错的时候的自检系统。也就是这里的逻辑得用过了,或者用得太顺手了,而且有可能用错了,好比电风扇关掉之后看起来象是倒转,我觉得这是一个进化中对某些速度的检测提示。”

  这里来看段《水浒传》:武松正走,看看酒涌上来,便把毡笠儿背在脊梁上,将哨棒绾在肋下,一步步上那冈子来。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此时正是十月间天气,日短夜长,容易得晚。武松自言自说道:“那得甚么大虫?人自怕了,不敢上山。”武松走了一直,酒力发作,焦热起来。一只手提着哨棒,一只手把胸膛前袒开,踉踉跄跄,直奔过乱树林来。见一块光挞挞大青石,把那哨棒倚在一边,放翻身体,却待要睡,只见发起一阵狂风来。古人有四句诗单道那风:无形无影透人怀,四季能吹万物开。就树撮将黄叶去,入山推出白云来。原来但凡世上云生从龙,风生从虎。那一阵风过处,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武松见了,叫声:“阿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哨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
  这段电子版中四句定场诗,是金批本没有的,但金圣叹在总评中写作:“费墨无多,不惟写一虎,兼又写一人,不惟双写一虎一人,且又夹写许多风沙树石,而人是神人,虎是怒虎,风沙树石是真正虎林。此虽令我读之,尚犹目眩心乱,安望令我作之耶!”若不写风沙树石,来个听觉异常的感受,只需要“磨牙”两个字就行了,如李白《蜀道难》云:“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ok 现在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自动代入机制,比如在纳尼亚传奇里,是say hello,等你自动反映,所以各种手法应该是不一而足的。总之,这是一个机制里特化,强制生成需要重视的部分的关键部分,一片草丛,沙沙沙,你可以认为是近化出来的,但万一通与有情乃至部分有情之外的。。。这就不可验证了,至少这不是这篇文章里有兴趣讨论的。
ok 既然有摄影机推进的机制,有没有摄影机退远的机制呢。猜一猜,什么叫做“塞擦”,哈哈哈。比如著名的侠客行:“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或者叠用许多塞擦音的封神榜剑诀:“非铜非铁亦非钢,曾在须弥山下藏。不用阴阳颠倒炼,岂无水火淬锋芒。。。。。。”,上帝视角,就不引全了。这有个生理机制,大致就是声学系统影响了前庭。持本体论者大概想不到,这些不但可以约束在语言系统里谈,也可以具体到普通人的生理习惯。但应该不仅仅是这样,虽然很多对之的利用,大致还是使用了一些类似的技巧。

  再延伸到句内音阶的话,就四个字,节奏动人。但就极高明的本体论者而言,懂得区分其中容易慢涣的地方,这里不成为问题,比如万廷言在一封信中说:“中气之说,生本无知,漫诵所闻,乃翁遂以土生万物发明其旨, 此仰见存养之素、洞察之精,尤深佩服。此即仁体,即浩然之气也。天地真正生机在淡泊中自然流布,若胸中有丝毫热闹,即是欲机,去此远矣。岂终教之。”这个辨别的细部,他在墙壁上写:“淡字最妙,淡则清净而乐,此是心与道合,气象滋味如此,乃天气最初生生之真机,所以谓旦气,所谓大羹玄酒也。识仁者须识此。今人说仁,多说生机,其所指生机,多是热闹作用。与此迥异,乃欲机耳。然此未易辨,辨此则知异”。很可惜,我最近看一个类似网络检讨书的心理分析,最后还是未能分析到这里,还好检讨书谈不上是本体论中道论,虽然万的分析对近人来说过于口味清淡,即使抑为欲机,还是有些值得肯定的地方可以通融,但以此为极则的话,呵呵,不知未来的人如何看,也许是一场常见的街头广场舞的前奏,猛调节拍器的萌动。

  万老之后写的是很多“不敢”,作为自教育厅长之后官越做越小的罕见人物,你只能说他是一个重视内心品评的老实人,值得尊重。后世无数分析明史的文章,都将万生活的这一百年,作为传统士大夫日子过得最好的时代,美洲大破灭带来的贸易白银,士绅乡村自治,无数的小民投献,与朱姓共享权利。这都使得以心理调适面目出现的哲学和他的连带效用,既是理想的,也是现实的。这也使得明代的这一拨探索几乎不可复制,这个本身已经具有支配权利的阶级,不需要一种资源短缺下的随便一个什么名头就你抢我夺的蛇阶状态,反而有的是同气连枝分享乃至挽手共进的需求。至于朱谦之对船山学兼并的潜在心理动机的揭示,当然也就没意义了,搁置就行了。但对自己还是要诚恳,否则真是没办法了。所谓的本体论,可以是一种现实的存在,如果你作为一种自我心理调适的话,没什么问题的,至于拿来用,呵呵,不管你是准备有我没你,还是有你没我,是破自不破他,还是破他不破自,是掮客流还是神仆流,是假老实还是真架空,也许想法很多,但意义通常都是零。从历史学观感的角度,我们再把这约束到语言范围内一回,借用马克吐温话,历史不会重复自己,但会押着同样的韵脚。基本写到这里就可以停笔了,年底看看有没有可能把这一年写的凑成一篇出来。谢谢观赏,再见,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