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空性论》今诠再讨论-- 缘起之二

by 兼修, Tuesday, March 08, 2016, 16:49 (3181 天前)

例如涉及集合问题时,古人对“任一”与“全体”的关系认识不足。古人认为,如果能对集合里任一元素进行某操作,则对全体元素也都能进行该操作。但集合论指出,在某些无穷集合条件下,对全体元素进行该操作未必能够完成。再如,古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件一件分立进行的,对“连续性”没有足够认识,不得不用“相似相续”来表达,造成很多理解困难。
在涉及无界、无限问题时,人类局限于认识能力,不得不先行截断为有限问题,并从有限有界问题入手。但古人对截断一事不具备适当的认识方式,只能权置一旁以“无明”两字带过,从而产生许多与之相关的困惑,如“无始”、“本有种子”、“无始时来”、“无始幻无明”。这些困惑延续至今,而实际上这些困难在今天的认识论下大多可以消除。
对上述这些问题,讨论中均有所涉及。

科学发展到现在,人类对自然现象的了解、人类的认识能力与认识方法,尤其是系统化分析能力,较之千五百年前已经有了极大的提高。虽然远不及诸佛菩萨的无边智慧,现代科学与现代认识论中的若干成果对于学习与正确了解佛法,破除边见错见却颇有助益。避而不用无异舍近求远,枉遭迂曲;若欲正用,却是前人未开之业,艰难可知。然而,不经尝试则永无开端,因以此书为引玉之砖,或能对现代教育体系下以基本科学认识论构架自身认识体系的读者提供些微帮助。
“哈佛帮”于《七十空性论》讨论中,引现代认识论进展为辅助,将推理论证过程,逐一梳理,将若干反复迂回的古代辨析,代之以现代更通用更为严密的逻辑推理,用以破斥边见谬误。如此,既可使龙树菩萨缘起无性的结论在当前知识结构下继续确立,发挥其不朽的理性光辉;又可在现代语境下使文本亲切易读。因此特将讨论内容披删成文,是为当今环境下对《七十空性论》诠释的尝试。

体系间的对应

by 兼修, Tuesday, March 08, 2016, 16:53 (3181 天前) @ 兼修

平步青霄:
语言根本上是一种离散化,或是数字化的模式。
平步青霄:
但集合论指出,在某些无穷集合条件下,对全体元素进行该操作未必能够完成。-----集合论太摧毁脑子了。
平步青霄:
结合论揭示部分真理-----集合论让我们感觉到思维能力的实用范围和局限
平步青霄:
一切人思维的都局限,集合论也是-----是局限。但是怎么局限不是人人都知道的。

Edge:
“割裂(动词)”是不是跟唯识里面的“熏染”是类似的?
平步青霄:
“割裂(动词)”是不是跟唯识里面的“熏染”是类似的?-----不类似。
Edge:
割裂是在六识还是七识八识上起作用?
平步青霄:
什么是割裂。麻叔常用黄海这个比喻说明。。。。其实,你看google地图,上面有各种界限,国界,其他行政划界。这些界限都是因为割裂而有。为啥呢?比如,你把地图模式改变成卫星成像模式,发现世界上只有连续的森林,大地,河流,海洋。根本没有那些行政划界。这样能帮助理解么?
Edge:
可以
平步青霄:
割裂是在六识还是七识八识上起作用?------我认为次生割裂在六识层面。根本割裂在七识层面。
平步青霄:
所以,六祖云。。。六七因中修,五八果上圆。(大意)
泠波(演慧):
五八什么关系?
泠波(演慧):
行为对阿赖耶啥影响?
平步青霄:
行为对阿赖耶啥影响?------增加习气。
平步青霄:
五八什么关系?-----割裂不开的关系。


二麻子:
建议问问题的时候稍微多想一下。比如,割裂是发生在哪里的,678识?
二麻子:
对不起,678也是隔离出来的。
二麻子:
观待与割裂基本是中观宗的格局,跟唯识无法一一对应。
二麻子:
所以,建议不要用唯识概念往上套。
泠波(演慧):
哦,两个体系
二麻子:
其实有些话说的,也不唯识。。。
二麻子:
比如说,某某对阿赖耶识的影响是什么?
二麻子:
按唯识,一切都是阿赖耶识显现。某某必然也是阿赖耶识。那什么叫对阿赖耶的影响?有什么东西从阿赖耶外面对阿赖耶有影响吗?

设问:什么是割裂?

by 兼修, Tuesday, March 08, 2016, 17:04 (3181 天前) @ 兼修

元之慧•陈:
 割裂这词我也觉得很不好理解,一割就裂的分块法
文理兼修:
@元之慧•陈 理解的很好啊
文理兼修:
分块,离散,用佛教术语:俗数
吉祥林:
@元之慧•陈 割裂相对好理解,观待难些。
文理兼修:
观待,也不难,不傻乎乎的割裂。

梯形:
割裂是动作或过程,但你仍在当它为对象或目标,背后暗带一重割裂
梯形:
问什么是割裂,可从割出了什么侧面说明
梯形:
割出的东西了解不足,有漏出的,不割裂就一定不够净
梯形:
也就是不懂或不全懂不割表

文理兼修:
努力割裂着:什么是割裂啊。

哈,我来编一个

by 齐愍乐平, Tuesday, March 08, 2016, 18:47 (3181 天前) @ 兼修

假设有个分别无边处,主要功能是发布样式厍,有和个体的人同步的倾向,人又在这上自操做一把,透明计算和本地文档,就同时出来了

居然又聊到四相

by 兼修, Thursday, March 10, 2016, 13:21 (3180 天前) @ 兼修

文理兼修:
说起系统分析能力,古印度还没有明确区分 集体名词与个体名词,这和现代真不是一个量级。
平步青霄:
你说说。@文理兼修
文理兼修:
例如,这段经文: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众生,则知彼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云何非我,我是众生,则非是我,云何非彼,我是众生,非彼我故。
文理兼修:
“我是众生,则非是我”---这话表面古怪。其实“众生”是个集体名词啦。
平步青霄:

文理兼修:
对“集体”缺乏认识,物理上很清楚的平均场效应就不得不另立条目来说了。
文理兼修:
在唯识中,阿赖耶识所试图表述的,大部分就是现在所熟知的集体效应。个体本来就是集体效应中的个体,但集体效应不是另外的一个东西啦。
平步青霄:
我们不谈阿赖耶识吧。
文理兼修:
好吧。我其实是说唯识体系的古怪是有历史原因。
文理兼修:
现在的系统分析能力的强悍,嘻嘻,我觉得是脉冲响应函数与卷积 这类。
文理兼修:
响应函数,子平早讲过了。
文理兼修:
哈哈,end。
常如:
不过,文理讲缺乏集体观念,至少是这段经文看上去讲得拗口的原因之一吧~~俺比较赞同。
平步青霄:
也许是翻译的情况吧。
平步青霄:
中文是不太讲究这些的。不知道。。。
平步青霄:
前面说的众生,就经文中的解释来看,是一种抽象的众生,不是你也不是我。
平步青霄:
而这种抽象的众生,成为一种对境。
平步青霄:
而寿者中说,一切业智所不自见。。。那这种寿者相是包含业智的。
常如:
嗯,对境~~比较不容易发觉,或者很难发觉的对境
平步青霄:
觉所觉者。。。所以,二者不是全然分清。
常如:
喔~似乎明白点了
鱼:
俺的理解,众生相,意指创世梵那种下世间为我创生的我慢,以梵天境界为界。
平步青霄:
俺的理解,众生相,意指创世梵那种下世间为我创生的我慢,以梵天境界为界。------问题是,这种理解对自己有什么帮助么?咱又不去当梵天。
平步青霄:
从能所对立的角度上讲,比较现实。
平步青霄:
一切业智,我的理解应该是一切凡夫的用心方式。
平步青霄:
而这种用心方式就叫作无明。
平步青霄:
菩萨能超越这种用心方式,不为这种用心方式所迷,所以只是对凡夫称为不能自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