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空性论》今诠再讨论-- 导读之十二-名言的基础

by 兼修, Monday, March 28, 2016, 05:52 (3162 天前)

12. 名言的基础——名字与“名色支”

如上所述,“唯名有”只是随顺大众名言而假立诸法。但“唯名有”还有另一种意思。十二支因缘(详见后颂讨论)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基本是描述内心活动中二元对立或观待割裂,从极细微的无明逐步滚大粗重的过程。一般人对十二支只能观察到名色支为止,更细微的“识支”和“行支”则观察不到。经过适当禅定训练的人可以观察到“识支”,只有相当深入禅定并且智慧足够锋利的人才能观察到“行支”里去。名色支的生起,实际就是内心对法界某些部分进行的观待割裂粗重到了可以觉察的程度,此后才有建立名言、标记该法的可行性。换句话说,大众“唯有到了名色支后,才能够将诸法安立为有”,所谓“名前绝无”即是此意。少数有能力者对行与识的观察,不能构成大众的名言共许,不能成为语言交流通则。<br>现时坊间对唯名有的解释有若干歧义,例如说“诸法是依名字的安立而有的”。这种说法如果加以仔细简别,可以解释成正确含义,但在一般望文生义下则成为“先有名字而后有诸法”或者“诸法是依名字而有的”。这是相当大的误解。反方可以问:“诸如狗猫无语言文字,不能安立名称,则狗猫无诸法,不辨自他?”这种误解实际是来源于对唯名有两种含义的混扰,将“先有名色支后有诸法的安立”误为先有名字了。<br>在学习缘起、讨论唯名有的过程中寻求安立名称所依托的是什么,即所谓的“安名处”,也是常见的热门话题。这实际是用经过包装的形式,从超越二元对立的唯名有倒退到二元对立的观待割裂。所寻的安名处,正是经过主观观待割裂所认定的独立之法,只是冠以“安名处”这样一个通用名字而已。不经冷静观心训练只使用思维分析者在此处非常容易混扰。

取支

by 兼修, Monday, March 28, 2016, 05:57 (3162 天前) @ 兼修

鱼:
这节提到诸法唯名。必然就要提到“名言识”。所谓名言共许,即是名言识所共许。
鱼:
名言有,常见理解为名字有。其实,名言是指名言分别作用,指依于心识能所二取习气成立缘起诸有。
文理兼修:
有没有,是什么?@鱼 
鱼:
是判断。[太阳]
文理兼修:
@鱼 12缘支中哪一支?
鱼:
@文理兼修 @鱼 12缘支中哪一支?-- 取支
文理兼修:
@鱼 /:share

这处定位划时代

by 齐愍乐平, Monday, March 28, 2016, 14:16 (3162 天前) @ 兼修

我举过红楼梦和谢尔顿的例子,共许可以前移一支,分析在取上的错乱比较多可以例象化,但在中观而言,这一定位是算创见了

有非先验

by 兼修, Tuesday, March 29, 2016, 02:08 (3161 天前) @ 齐愍乐平

以为这是人类常识呢。

中观,只看过青目中论与70,够幸运啊。

看对眼的才算

by 齐愍乐平, Tuesday, March 29, 2016, 02:22 (3161 天前) @ 兼修

等于先有意向,再有谈判,和合签了,爱取有全活,其他当没看到,龙树宗义,不于诸法求决定相,大慨有其他考虑

一念无明

by 兼修, Tuesday, March 29, 2016, 01:28 (3161 天前) @ 兼修

叶皓艰 David:
今天群主谈到“名色支”,感觉相对于五蕴来说,名色中的色对应于五蕴中的色蕴,名色中的名则对应于五蕴中的其他四蕴。
常如:
名色支,只是十二支一支。你把五蕴对应完了,剩下十一支往哪里搁?
叶皓艰 David:
为何一定要其他是十一支都对应全呢?
常如:
那你为啥对应呢?
叶皓艰 David:
那你为啥对应呢?——为了找感觉
常如:
感觉,是十二支的哪一只?
叶皓艰 David:
感觉,是十二支的哪一只?——名色支

文理兼修:
@David 哈哈。那“找感觉”呢?
梯形:
@文理兼修 [强]感觉横贯十一支,差个无明让你这个“找感觉”给补上了
文理兼修:
@梯形 吾与梯同。
文理兼修:
@梯形 本来有一问是给常如的:找不到感觉 呢?

平步青霄:
名色的意思,估计是@David 前面说的。色受想行识
叶皓艰 David:
我觉得麻叔之所以特别在书中把名色支拎出来讲,而且是在“唯名有”之后提及,应该是有某种用意的。我的理解就是名色支似乎有些特别。
平步青霄:
不是说从这以后就可以安名了么?

非常道

by 兼修, Tuesday, March 29, 2016, 01:32 (3161 天前) @ 兼修

注:转群主的朋友圈


【平步道德GO】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侃道德经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除非是为了好玩,千万别这么做。博学如南怀瑾老先生,因为写了老子他说,前几天还被我开了玩笑。其实,这个玩笑是内在的,不可避免的,老子这片文字,既然这么写了,不论是谁来侃,都免不了伤锋犯手,折羽而归。不见他后面说到,善结者无解,如果能解开,怎名非常道。老子就这么随手抛下一个结,千古后人各抒己见,谁知道老子真意?又谁知彼此剑之所指。俱往耶,好在老子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无解的结子本身就是台阶,我的理解就是,凡是可以践行的道路,都不是永恒不变的。后面自然是,能明目的事物都不是恒定的。老子自己的话,当然也不例外。这言语后面似乎有老子的微笑,尽信我不如不信我,这也许才是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意之所归。你问我怎么会是这样,君不闻正言若反么?“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事物成型谓之为有,未成型谓之为无。佛教中有十二因缘一说,其中有名色支,名色之后,方能安名立意,姑且称之为有;名色以前心行太细微,大多数像我们这样的凡夫无法到达,称之为无也无不可。所以有无相生,互为因果,各有所重,随人而异,此为同出。同出而异名,岂能不玄,玄之又玄,所以无人能够侃得尽,如环之往复无有始终,这样的好事,难道不是众妙之门?

这里还是要提埃及学

by 齐愍乐平, Tuesday, March 29, 2016, 11:11 (3161 天前) @ 兼修

所谓安名处,就是自我核心,古人以为掌握了神的密名,就成神控,所谓谐神仆为神主者,其他不过内观上精细化,以中观论名前觉无,有点自语相违,以分別不可得,如以对法而论,别有路径,不在此例局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