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越尘集》的几点疑问,求麻叔指导

by 湛妙之光, 湖南长沙, Friday, January 24, 2020, 10:14 (1763 天前)

麻叔吉祥,最近又反复嚼了下《越尘集》,大有相见恨晚之感,结合自己目前的状态,有几点疑问,求麻叔有空的时候打几棒子哈,拜谢:-)
1所以这阶段正知变得更重要。正知本身也要提高,对粗妄念,行人可以知道自己在打妄想,这个知道属正知。对细妄念,‘知道’不够——太粗太慢,要及时‘体察’到细妄念生起。这个体察颇难以文字表达,有问题应当面请教明白人。若强用文字,大约‘明照’二字差强可用,‘照’不是‘我知道’亦非不知道;‘明’不是见佛见光的亮光光,而是一种无可遮蔽的透彻与明晰。到达这阶段的行人,其修止主要力量应放在正知上。干脆以正知作正念,以‘明照’为唯一着力点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此,则细妄念难以兴风作浪,较易趋入正定。…….. 要学止于明照有三处难。首先,如何用心不易掌握,什么是明照?摸不到。能所强了心用粗了就根本不是。禅密两宗于此都有些‘私通车马’的口诀,而且两宗口诀十分一致,仅仅表达的方式有所不同,但这些口诀现今少有人传。但也不必泄气,禅密二宗真正有修持的大德现时仍不少,努力修行寻找总找得到的。经书佛典里也有论及,只是往往在字里行间,不用心体会不到。第二个难处是学会用心后,因明照几乎没有相几乎无能所,故要用极大心力去持,难以持久。但这也在于毅力,坚持日久自可达到。第三难难在放松,止得住后还要减弱所用的心力,前提是不得落入散乱。只要不散乱,心力用得越小越好。
——麻叔您这里提到的“明照”也还是属于正知吗,是不是还是有“用心”(有目标,有抉择),只是能所弱一些,观察更细微敏锐些?是不是逐渐减弱所用的心力(逐渐放松,“用心”慢慢变淡),就可以从止于正知慢慢深入到止于明照?

2 小夜叉:
  麻叔慈悲,再容俺问一下。
  这个无念灵知是否就是证到了“现量”的境界?
  在无念灵知,是否对外境不分辨,对外境不进行名相、概念、语言的理解,而处于一种类似于“不知道”的情形?虽然是不知道,但只要一动心念(妄念),就又分能所、又可以“知道”了?
  上面说的动念,是否就是“觉明为咎”?
  二麻子:
  这可是不好说的话。在坛上讨论这类东西不是很方便。
  粗说吧。这状态附近有两类“正态”,及一大堆似是而非的非正态。这些态间用语言极难分别清楚。
你说的那样子,极可能是种昏沉。但,也有个准正态与你说的很象。但正态也罢,非正态也罢,你说的这个是种静态。若能通过并借助这个准正的静态,契入到动的正态上,才算有个意思。当然,麻子这里说“态”──状态,都是借个词用用而已,他们很难说真是种状态。嘻嘻。
——感觉麻叔这里提到的非正态的确很容易误判的样子,相对粗大的妄念平息,有一些清净和清明的时候都可以附会上这个“无念灵知”,想请教麻叔,这里有帮助行人判断真伪的实证指标没,是要看到白景心才算是正态吗?

3,您说的能所在体验上的表现是不是就是主体感(强化之后就是自我感)?

4,后学打坐时尝试安住在观照上,不但的将心从各种对境上拉回来,练习去掉用心时中刻意造作的成分,从手电筒式的观照向镜子式的观照调整。虽然稍微能安住在观照本身,有清净和清明感,但是仔细检查还是有“用心的”成分。观察心识活动的过程,开始如同混沌,没有明显的念头现起,但并不是完全静止。等到观察有一丝迟钝的时候,大一点的波动就引发心识的活动,有一些模糊微弱的相,可以观察到这其中主体感增强的变化,这些相进一步牵引心识,逐渐增加,直到完全沉溺其中。目前对意识和伴随的心所因缘和合而生,了无自性的认知比较确定。麻叔慈悲,以您的经验看需要怎么调整?

--
破一切虚妄


完整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