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二十九.....

by 齐愍乐平, Saturday, July 03, 2021, 06:37 (1237 天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二十九

  五百大阿罗汉等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杂蕴第一中补特伽罗纳息第三之七

  如世尊说。有三界。谓断界离界。灭界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广分别契经义故。谓契经说。具寿阿难往诣尊者名上座所。问何故阿难往诣彼所。答尊者阿难。是乐法者。是正法将摄受圣教。御圣教船。恒巡四众。教授教诫。数数观察诸苾刍等。勿有懈怠耽着戏论。或于境界颠倒思惟。令彼一生空过颠坠。故往彼所。复次阿难作如是念。彼名上座恒乐寂静居阿练若。勇猛精勤证何妙德。我应往问。若能为我说所证德。我当合掌随喜赞叹。若不尔者。方便殷勤示其加行。令速证得。勿彼多时居阿练若空无所获。故往彼所。如彼经说。具寿阿难到已施设同分言论。非不同分。问何等名为同分言论。答若居阿练若者。问以阿练若法。若持毗奈耶者。问毗奈耶。若诵素怛缆者。问素怛缆若学阿毗达磨者。问阿毗达磨。是名同分言论。与此相违名不同分言论。谓居阿练若者。问以三藏。持毗奈耶者。问阿练若及余二藏。诵素怛缆者。问阿练若及余二藏。学阿毗达磨者。问阿练若及余二藏。或更问余事。皆名不同分言论。尊者阿难所以唯作同分言论。若作不同分言论者。彼不解故。便不能答。既不能答。心便羞耻。以羞耻故斗诤违拒。不欲令彼起如是过。是故唯作同分言论。谓但问彼阿练若法。如彼经说。尔时阿难问名上座。若有苾刍。居阿练若。或居树下。或居静室。或在冢间。应数思惟何等行法。时名上座白阿难言。若有苾刍。居阿练若。或居树下。或居静室。或在冢间。应数思惟二种行法。谓奢摩他毗钵舍那所以者何。若奢摩他熏修心者。依毗钵舍那而得解脱。若毗钵舍那熏修心者。依奢摩他而得解脱。若奢摩他毗钵舍那熏修心者依三种界而得解脱。云何三界。所谓断界离界灭界。问依对法义于一心中有奢摩他毗钵舍那云何建立如是二种行者差别。答由加行故二种差别。谓加行时或多修习奢摩他资粮。或多修习毗钵舍那资粮多修习奢摩他资粮者。谓加行时恒乐独处闲居寂静怖畏愦闹见谊杂过恒居静室入圣道时。名奢摩他行者。多修习毗钵舍那资粮者谓加行时恒乐读诵思惟三藏。于一切法自相共相数数观察入圣道时。名毗钵舍那行者。复次或有系心一缘不分别法相。或有分别法相不系心一缘。若系心一缘不分别法相者入圣道时。名奢摩他行者。若分别法相不系心一缘者入圣道时。名毗钵舍那行者。复次若利根者。名毗钵舍那行者若钝根者。名奢摩他行者。如利根钝根如是。因力缘力。内分力外分力。内正思惟力外闻他音力。应知亦尔。问断离灭界体是无为无因无果。云何乃说若奢摩他毗钵舍那熏修心者依三种界而得解脱。答彼契经于缘涅槃胜解以界声说。谓修行者虽加行时精进勇猛修习止观二种资粮。若于涅槃不起胜解决定趣证。毕竟不能断诸烦恼心得解脱。故缘涅槃胜解名界。依此界故心得解脱。如彼经说。尔时阿难问名上座。何等断故名为断界。何等离故名为离界。何等灭故名为灭界。名上座言。一切行断故名断界。一切行离故名离界。一切行灭故名灭界。尊者阿难闻已合掌随喜赞叹辞退。复诣竹林道场以此事问五百苾刍。彼复皆如名上座答。问彼诸苾刍云何而答。有作是说。从少至老次第而答。如法集时少者先问。有余师说。从老至少次第而答。如行施物自老至少。复有说者。一苾刍答余皆随喜。胁尊者言。先作白已后次行筹。受筹名答。如彼经说。尔时阿难闻已合掌随喜赞叹。辞诣佛所到已顶礼世尊双足。却住一面。以此句义问佛世尊。佛还如彼上座等答。问尊者阿难忍可上座五百苾刍所说义不。设尔何失。若忍可者。何故复以问佛世尊。若不忍可何故合掌随喜赞叹。答阿难忍可彼所说义。问何故复以问佛世尊。答如佛世尊知而故问。尊者阿难亦复如是。所以者何。阿难欲显善说法中同见同欲文义决定。如大师说。徒众亦然。如亲教说。弟子亦然。如轨范说。受学亦然。如是文义微妙决定。依之修学乃至能证阿罗汉果。非如外道所说文义师徒众等展转相违。依之修学空无所证。复次阿难欲以佛妙言印印所说义。故重问佛。若不以佛妙言印之则所说义犹可倾动。当来四众不敬信故。如世文符。若无王印则所行处人不敬受。此亦如是。故重问佛。如彼经说佛问阿难汝知上座五百苾刍有何功德。阿难白佛。彼名上座五百苾刍皆阿罗汉诸漏已尽已舍重担尽诸有结。逮得己利善办圣旨心善解脱。佛告阿难。如汝所说。问何故世尊问彼功德。答为欲开发少欲喜足所覆真实功德宝藏。令诸世间知已敬养得胜果故。如世伏藏虽多珍宝沙土覆之不得显现。若有开发令无量人采取受用得世富乐。此亦如是。故佛问之。复次开觉施主胜思愿故。谓有施主。恒以衣服等四种供具。施彼上座及五百苾刍。而不知彼有胜功德。欲令知已欢喜踊跃起胜思愿。我等得遇如是福田已种善种。定于来世受大快乐。是故世尊问彼功德。复次为止世间诽谤事故。谓彼上座在母胎中经六十年。既出胎已形容衰老无有威德。故初生已立上座名。后虽出家而被嗤笑。少年强盛昼夜精勤尚难得果况此衰老气力羸劣能得果耶。又彼上座所度五百新学苾刍先随天授。众人毁曰。如是老叟贪著名利度五百人。为充自身驱役供侍。不能教诫令从邪法。五百苾刍先受邪化后虽归正得无学果。而有谤言。此愚人辈先贪利养舍佛从邪。虽后还来而无所得。为止如是诸诽谤故问彼功德。令世共知舍诽谤罪勤修敬养。于当来世生天解脱。彼经虽说断等三界。而不广辩三界差别。彼是此论所依根本。彼不说者今欲说之。故作斯论。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四十.....

by 齐愍乐平, Saturday, July 03, 2021, 06:38 (1237 天前) @ 齐愍乐平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四十

  五百大阿罗汉等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杂蕴第一中无义纳息第七之二

  云何名住对面念耶。答修观行者。系念眉间。或观青瘀或观膀胀。或观脓烂。或观破坏。或观异赤。或观被食。或观分离。或观白骨。或观骨锁。此等名为住对面念。问何缘系念在眉间耶。答修观行者。先依此处生贤圣乐后渐遍身。是故彼于眉间系念。如受欲者男女根处先生欲乐后渐遍身。此亦如是。亦有本说。系念明闇明者谓眼。即说系念在鼻按中。复有本说。系念发际。或有本说。系念鼻端。有本说。住无贪俱念。此即说。住奢摩地俱念。或有说。住与明俱念此即说住毗钵舍那俱念。修观行者如是系念在眉间等。观察死尸青瘀等相即不净观。此中名为住对面念问何故此中但说不净观名对面念。非持息念界差别观耶。答此中亦应说持息念界差别观名对面念。而不说者是有余说。复次应知此中且说初观。谓不净观是众观初。应知说初即显中后。复次应知此中就多分说。谓修观者多分依止不净观门趣入圣道。非持息念界差别观。是故偏说。尊者妙音作如是说。一切如理作意所引念皆名对面念。非唯不净观。然尊者迦多衍尼子随顺契经。且说不净观名对面念。谓契经说。有诸苾刍。居阿练若或在树下。或在静室。结加趺坐端身正愿住对面念。为断贪欲离贪欲故心多安住。如为断贪欲如是为断瞋恚惛沉睡眠掉举恶作疑应知亦尔。于五盖中贪欲最重。又最在初。是故遍说。彼近对治。谓不净观。贪欲若断。余随断故。不别说彼近对治法名对面念。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五十四.....

by 齐愍乐平, Saturday, July 03, 2021, 06:42 (1237 天前) @ 齐愍乐平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五十四

  五百大阿罗汉等造

.......

  复次或由止行而入圣道。或由观行而入圣道。若由止行入圣道者名随信行。若由观行入圣道者名随法行。复次或乐奢摩他。或乐毗钵舍那乐奢摩他者名随信行。乐毗钵舍那名随法行。如乐喜欲亦尔。

  复次或由止为先而入圣道。或由观为先而入圣道。若由止为先入圣道者名随信行。若由观为先入圣道者名随法行。复次或有奢摩他增或有毗钵舍那增奢摩他增者名随信行。毗钵舍那增者名随法行。复次或由止熏心依观得解脱。或由观熏心依止得解脱。若由止熏心依观得解脱者名随信行若由观熏心依止得解脱者名随法行。复次或有钝根或有利根。若钝根者名随信行。若利根者名随法行复次或有说智或有开智。有说智者名随信行。有开智者名随法行。复次或由缘力而入圣道或由因力而入圣道若由缘力入圣道者名随信行。若由因力入圣道者名随法行。复次或得增上心奢摩他非增上慧毗钵舍那。或得增上慧毗钵舍那非增上心奢摩他。前名随信行。后名随法行。复次如世尊说二因二缘能生正见。一外闻他法音。二内如理作意。若外闻他法音多者名随信行。若内如理作意多者名随法行。复次如契经说。人有四法多有所作。一亲近善士。二听闻正法。三如理作意。四法随法行。若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多者名随信行。若如理作意法随法行多者名随法行。复次或有多住无贪善根。或有多住无痴善根。多住无贪善根者名随信行。多住无痴善根者名随法行。复次或有外信有情。或有内思正法。外信有情者名随信行。内思正法者名随法行。问何故名信胜解。答由彼依信得信胜解故名信胜解。谓依见道所摄信得修道所摄信胜解。依向道所摄信得果道所摄信胜解。复次由彼补特伽罗以信为先心脱三结是故名信胜解。问何故名见至。答由彼依见得至于见故名见至。谓依见道所摄见得至修道所摄见。依向道所摄见得至果道所摄见。复次由彼补特伽罗以见为先心脱三结是故名见至。问信胜解亦应名信至见至亦应名见胜解。何故一名信胜解一名见至耶。答如信胜解名信胜解见至亦应名见胜解。如见至名见至信胜解亦应名信至。而不尔者欲现异相异门说法令诸智者爱乐受持不相杂乱。问何故名身证。答由彼以身证八解脱。未以慧尽诸漏故名身证。问何故名慧解脱。答由彼以慧尽诸漏未以身证八解脱故名慧解脱。俱解脱名如前已释。

.....

by 齐愍乐平, Saturday, July 03, 2021, 07:04 (1237 天前) @ 齐愍乐平

对一个或者一组概念有问
在现有的资料背景下,作历史回朔会比较有用,
比如先找一些比较早成立的资料,
统计,再看看找个语料库一路看下来,
多少会有些用..
当然
不一定表述出来,,,,
当然,也会有新的问
比如,,就大毗婆沙,
奢摩他,毗钵舍那,止,观的翻译样例在同一组中
都出现的例子也有,那么怎么看这个问题?

这事。。。

by 三三, Saturday, July 03, 2021, 09:35 (1237 天前) @ 齐愍乐平
编辑 by 三三, Saturday, July 03, 2021, 09:47

分两类情况,其实已经出现了第二类似情况,即使他明。
而第一类的情况即自明。第二类是为第一类服务的。

所以,语言文字大概就是这个作用罢了。阿罗汉明不明呢?说不明恐怕不合适,但和大菩萨比,恐怕又不大明了。

作为第二类情况的三藏十二部,就是干这个的。佛经都翻来覆去折腾这个,所以后人差不多尽心尽力也就是了。期望值太高恐怕也不大现实。

不过第一类搞好,对于第二类的理解乃至转述或者引申等等就会比较靠谱些,这个倒是该更加关注的比较有意义问题。按照记载,六祖应该就是个典型范例,而六祖识字不识字、是否受过严格佛法系统训练等等并非问题核心。

。。。

by 齐愍乐平, Saturday, July 03, 2021, 13:00 (1237 天前) @ 三三

这个就相当于一个公元前的超级的大型的心理试验记录吧
能保留下来很不容易了
所以很适合当资料集找一找

哦。。。

by 三三, Saturday, July 03, 2021, 13:59 (1237 天前) @ 齐愍乐平
编辑 by 三三, Saturday, July 03, 2021, 14:04

这类内容虽然详细,但罗里吧嗦的,不如佛经来得透彻清晰。内容的宽泛详尽并不意味着益处大。当然,于研究学者而言作为资料来源之一也是不错的。

哦。。。

by 齐愍乐平, Saturday, July 03, 2021, 14:27 (1237 天前) @ 三三

藏人传说有这个存在传了一千多年
解放后才等到翻译本
所以应该珍惜

嘿嘿。。。

by 三三, Sunday, July 04, 2021, 09:55 (1236 天前) @ 齐愍乐平

资料已然浩如烟海。。。够多了。。。多珍惜眼前人才是正经。

何故名修

by 三三, Saturday, July 03, 2021, 11:12 (1237 天前) @ 齐愍乐平

大毗婆沙论一百六十三卷四页云:问:何故名修?答:遍修故名修。数习故名修。熏故名修。学故名修。令常净故名修。应知此中,现在、习修所显;未来、得修所显。复次现在、习故名修。未来、得故名修。复次现在、受用故名修。未来、引发故名修。复次现在、办事故名修。未来、与欲故名修。复次现在、在身中故名修。未来、得自在故名修。复次现在、现前故名修。未来、成就故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