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路:舍暖就是“凉了”吗?

by 白金, Tuesday, June 14, 2022, 03:48 (922 天前)

看到一篇在佛教视角下讲安乐死和器官捐赠的论文,很好地体现了文科的特点:佛教到底反不反对安乐死?

《杂阿含经》中曾说,人在死的时候,寿、暖、识,三者是一起舍弃的。——“寿暖及与识,舍身时俱舍。彼身弃冢间,无心如木石。”

舍寿,很好理解。寿就是命。活着,就没舍寿,什么时候死,什么时候舍寿。舍识,也一样,什么时候死,什么时候舍识。问题是,“舍暖”该怎么理解?

通俗的理解,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凉了”。——什么时候死呢?什么时候凉,就什么时候死。

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是印光大师的说法:

“人死气断之后,彼不即去,必待至通身冷透,无一点煖气,彼识方去。识去,则此身毫无知觉矣。若有一处稍煖,彼识尚未曾去,动着触着,仍知痛苦,此时切忌穿衣、盘腿、搬动等事。若稍触着,则其痛苦最为难忍,不过口不能言,身不能动而已。”

这是说,哪怕我们以为一个人死了,不动了,没有呼吸了,乃至心电图脑电图都已经确认死亡了,只要他还没“通身冷透”,他的识就还没走,识没走,你一碰,他还疼呢。所以说,刚死没多久,不要搬碰遗体。

这个说法,是暗合人们愿望的——人们一般希望亲人离世更晚一点,因为接受亲人的死亡需要一段时间。如果天气、环境条件允许,也完全能够做到晚一些再搬动遗体,擦身、换衣。——如果觉得拥有这样的知识,就可以大大减少死者痛苦的话,人们就不介意甚至宁愿去相信这样的知识。所以,这样的知识不是没有需求。

光有需求是不够的。最好能证明这种“知识”是正确的,确实如此。怎么证明呢?古老佛经上的话就可以搬出来了:

寿暖及与识,舍身时俱舍。彼身弃冢间,无心如木石。

——寿、暖、识,三者是一起舍的。既然“暖”还在,还没舍,就表示寿、识也没舍。这种情况下,“他其实还没走”,看上去,就很有说服力。

然而,我们不妨从悲伤中抽出身来,再多想想:到底怎样才叫“通身冷透”?凉到多少摄氏度算“冷透”?10摄氏度够不够,还是0摄氏度?

假如有个标准的话,那么,在大夏天去世的人,亲人把遗体移入冰棺,岂不相当于提前让他“冷透”,在他还没舍识(与舍暖同时)的时候,逼着他舍识,岂不是造了杀业,甚至很多人要犯下杀父杀母的五逆罪加行?

实际上,“凉透”是没道理的,是不可能成为标准的。

不妨想想:通身凉透到底是指体表的凉透?还是腹腔内部的凉透?夏天和冬天的通身凉透应该是一个温度吗?户外和有着空调暖气的房间里,也是同样的标准吗?——假如说有个固定的标准,比如10摄氏度,为什么从11摄氏度下降到10摄氏度就叫舍暖?遗体降到10度以下,不仍然具有温度吗?就是降到零下,也“具有温度”呀!谁的遗体能下降到绝对零度?

再比方说:把一个人关在封闭恒温的房间,室内60度,他会很快脱水,被热死,但体温是降不下来的,因为外界环境的温度就是60度,哪怕遗体放到腐烂生虫,温度仍然不会降下来,能说他“没有舍暖”也就“没有舍识”吗?

再比如,布鲁诺,以及所有被架到火上烧死的人,他都烧成灰了,骨头还是烫的——他舍暖了没有?

由此就知道,从“体温下降”上去理解“舍暖”,是存在问题的。如果那样,只要把快死的人扔进恒温的房间,就可以让他永远“不死”,乃至识想舍弃身体去投胎都跑不掉——暖没舍它跑不了,这可能吗?

那,应该怎样理解佛经上说的寿、暖、识一起舍?难道说法有问题?

不。

刚才之所以导出荒谬的结论,是因为假设了前提——舍暖意味着体温降到多少摄氏度以下。

佛陀这样定义过暖吗?

没有。

所以,不要想当然。

什么叫暖?暖在五蕴中是什么蕴?十二处中是什么处?十八界中是什么界?——这个方向,才是理解佛陀的正道。

暖,是色蕴,触处,触界。

寿,是行蕴,法处,法界。

识,是识蕴,意处,七心界。

暖到底是什么?触界中的哪一法?

触界诸法,有两类:四大种、大种所造色。其中,所造色有七种:滑、涩、重、轻、冷、饥、渴。能造色有四种:坚性、暖性、湿性、动性。

所以,“舍暖”,并不是体温的降低,而是舍弃触界的“暖性”——舍弃这种属于色蕴的东西。

那,什么又叫“舍弃触界的暖性”?

要理解这一点,需要先回过头来考虑一下“什么叫舍识”“什么叫舍寿”?

如果说“识”是“所舍”,谁是“能舍”?是谁把识舍弃了?

舍识之后,就没有识了吗?——当然不是。只要不是阿罗汉,舍识以后,新的识会马上生出来。识的相续没有断掉。

既然识没有断掉,为什么还说“舍识”?

是因为,与识和合的名色有了显著变化:或界地的变化,或趣的变化,或所依的变化——前两者或不变,而所依,是一定变了的。

识的所依,是寿和暖——识是不是永远都必须依寿和暖?

识永远都依寿,但不是永远都依暖。如果生到无色界,识就不再依暖,而是依众同分和寿,这叫“依同分及命,令心等相续”。如果是在欲界、色界,就也依暖。

“识缘名色,名色缘识”,说的是欲界、色界的情况;如果是无色界,按照有部阿毗达磨,就是“识缘名,名缘识”。

我们再想:有情死的时候,是不是只舍寿、暖、识,不舍别的?

当然不是。受也要舍,想也要舍,诸心所法、不相应行也要舍。

——为什么不说其他那些呢?

因为,说寿、暖、识,就把剩下的代表了。

暖,作为能造色的四大,可代表色蕴;寿,作为心不相应行蕴,可代表行蕴;识,代表识蕴。至于受蕴、想蕴,是不消单说的——在没有识的情况下,就不会有受蕴、想蕴。

因此,说“舍寿暖识”,实际上说的是一期相续五蕴的分离。就像两个人分别了(识、名色),各自去了不同的地方(从外在显现上说)。或者说三个人的分别(寿、暖、识),或者说五个人的分别(色、受、想、行、识)。

对人来说,在正死的时候,会灭掉诸根。——诸根到底是几根?是哪些?

先说顿死的情况,至少灭八根:命根、意根、舍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如果是男人,还会灭掉男根,女人灭掉女根,二形人灭掉男根和女根,无性人因为没有男女根,也就只灭前八根。如果是渐死,就灭掉四根:命根、意根、舍根、身根。如果是善心死,不管顿死还是渐死,都还要再灭五根:信、勤、念、定、慧根。

所以,对于人的死亡,最少的情况,灭四根:命根、意根、舍根、身根。

灭命根,就是舍寿;灭意根,就是舍识;灭身根,就是舍暖,因为身根是四大所造。——至于灭舍根,由于灭意根一定会灭舍根,是不消单说的。

有人说,到了中阴状态,仍然会把遗体当成“我的身体、我的所有”——这也是不符合阿毗达磨的

只要进入中阴状态,“欻”的一下,就有了新的五根,一般来说,是不会再把死前的五根当成“我的所有”的——那就好比张三把李四的胳膊当成“我的胳膊”,把李四的命当成自己的命。再举个明白的例子,一个离了欲界染、没有离初禅染的人,死后在中阴阶段,生起的是色界心,色界心怎么可能把欲界系的遗体当成“我的身体”“我的所有”呢?

了解阿毗达磨,就有助于思考这些问题。再补充一句:自杀或者主动选择安乐死,会不会犯杀生的根本罪?不会。——加行罪是有可能犯的,但根本罪永远不会犯,因为不可能对自己成就杀生根本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