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我是怎么一回事?

by o东东o, Wednesday, January 01, 2014, 17:00 (3775 天前)

无我更像是一种,无主宰什么叫无主宰? 积木摆成了一个造型,叫无主宰。并不是积木块,自己摆上去的。对积木块来讲,无主宰,对积木造型来讲,无主宰。怎么突然出现了一摆积木的我呢?那个我,也是一个积木摆出的造型。认识到这,叫《楞严经》的及识以还。请拍砖

首先可以区分内无我与外无我

by omahaho, Thursday, January 02, 2014, 17:00 (3774 天前) @ o东东o

以前人类无法解释风雨雷电等现象,认为是由风神雨神雷神电神控制的,现在我们知道这是自然现象,遵守一定的科学规律,并非由神秘的外在力量控制,这是外无我。小朋友摆积木,想摆房子就摆房子,想摆火车摆火车,于是认为积木是由我任意控制的,长大学了生物学明白自由意志完全是一个幻觉,这是内无我。当然内外之别并不是问题的本质,天神对人类来说是外,但对自身来说也有一个内我问题,而小朋友也可以认为我是在天神控制下在摆积木。当然天神这种类人化说法也不是问题的关键。我们也完全可以说自然现象和人的意识都遵守一种“客观规律”。问题的关键是这个客观规律是决定性的,我的本质其实是任意性,任意性的本质是随机性。而且我截断了因果链条。

遗漏了关键的角度

by ofindero, Friday, January 03, 2014, 17:00 (3773 天前) @ omahaho

这种讲法,解释的再好,最多只能算相似。这是因为遗漏认识角度的问题。这个角度问题可以用例子来说明: 世界像是个被画出来的大画布,无数支只是被画出来的画笔在又在同时做画。对解脱来看,看这幅画本身意义不大,因为我们就是被迷在这个画布里。 更正确的角度是,可以通过关注画笔下手的那一刻,去知道无我的意义。 画的瞬间,有2个问题,一个是粘画境,二是迷画笔。粘画境是指对画笔所画的境,计着推度,然后按照累积的习气,产生对应的绘画动作。这种计着推度,本身无咎,咎在其相续的一种稳定的错误,这种稳定的错误主导了这种计着推度。 第二个问题是迷画笔,迷画笔可以类比因计着推度而粘画境的原因。就是画画时,时刻错认“画”为笔,画笔画画,其实不是画上去的,而更像是喷上去的,喷上的红色,蓝色无非都是画,但以红色为画笔,蓝色为画境,从而认画为笔,即以喷彩的重墨为个体我,丢失了全体的角度。 这样就完成了以喷转画,重墨为笔的过程当下的画画动作。 画画类比凡夫当下心念,凡夫同时做了2件事情。一就是迷心,二就是逐境。心若不迷,则心不逐境。若到此地步,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大致可以知道我执是什么。

师兄喜欢形象化的表述

by o兼修o, Friday, January 03, 2014, 17:00 (3773 天前) @ ofindero

换个套路:我执,就心理层面上说,就是制造存在感。

普通来说,不能算错。

by ofindero, Friday, January 03, 2014, 17:00 (3773 天前) @ o兼修o

但是放到这儿,我觉得区别较大。凡夫能在心理上不去制造存在感么?或许可以,但凡夫能不落我执么,那显然很难。心理这词,其实隐含了个体心理的意思(张三就算能不制造存在感,但张三能替李四不去制造存在感么)。所以存在感跟我执很不同。

嘻嘻,多少能替一点呢。

by o二麻子o, Friday, January 03, 2014, 17:00 (3773 天前) @ ofindero

finder兄,这地方恰是大小之別!

麻兄能否讲讲

by ofindero, Friday, January 03, 2014, 17:00 (3773 天前) @ o二麻子o

我的个人理解 是世间名言都是世俗共许,自然无法跨越这边界。跨越边界,就非人我相所摄。

既然非人我相所摄,凭什么说不能帮人不造点?

by o二麻子o, Friday, January 03, 2014, 17:00 (3773 天前) @ ofindero

认为他人的业力因缘断然与我无关,至少,可以借涅磐使之断然无关。换句话说,这是认为法界中可以有一局部,经特别处理后,变得与外界完全无关了。这肯定是做不到的,认为能这样做,反而是我执不断,只是这次是以负面或者说境像的形式出现。归根结底还是默认了自他差别有不可逾越之性相,那么,众生之外,不就是隐藏的自我吗。所以,如果俺来分大小,俺会说,小的是我执不净就不了了之,大的是永无休止常行如是。这不是仅仅是发心差别,发心在后面的修行中可以改,这是根本见上有所差别。

不知道是否理解了麻兄的意思

by ofindero, Friday, January 03, 2014, 17:00 (3773 天前) @ o二麻子o

帮点倒不假,个体总归不是孤立的,不过在没突破局限的凡夫来说,那就不能以个体之间的互动联系,来证明超越了个体局限。麻兄的意思,我大致理解成阿罗汉是化城之说,就算个体涅磐了,不也还剩众生都在么?这个话题是个大话题,可以慢慢讨论。

有点逆了。。。。

by o二麻子o, Friday, January 03, 2014, 17:00 (3773 天前) @ ofindero

就算个体涅磐了,不也还剩众生都在么?——应该说,众生不管了,涅磐不还是隐含了个“个体”的涅磐吗?俺这个说法也不见得无瑕可击,不过,不过的不过,就像你说的,大话题了。。。。。还是打住搁一遍算了。

这话不错

by o兼修o, Friday, January 03, 2014, 17:00 (3773 天前) @ o二麻子o

“不能以个体之间的互动联系,来证明超越了个体局限。”与其他无互动,却可以证明没有彻底超越个体局限。另外,“存在感”的问题其实南传中也重视,见下。当然可以补充一句:不存在 也是种存在感。http://www.xinwenwuzhe.net/?view-3107.html在第三观智我们看到三法印,当我们培养更高的观智,这三法印:无常、苦、无会变得更深刻。第四观智是生灭随观智(Udayabbaya-bana),Udaya指生起,baya指消失。无常的定义是:Hutva abhavatthena anicca(《清净道论》628页)。Hutva的意思是「已经形成」,亦即发生、生起;Abhava指不再存在。在这个观智,无常并非指以不同的形式存在,而是完全消失。关于这点,人们非常困惑,甚至误解无常的意思。「改变」是无常的一个特质,无常的真正意思是不再存在。虽然我们有「事物会改变」的观念,但是仍然有「他们以某种形式存在」的想法,这表示我们仍然有「事物会持续」的想法。虽然事物已不同于往昔,但是我们仍然认为它和以前一样,无常的真正意思是不再存在。

这也太扯了

by omahaho, Friday, January 03, 2014, 17:00 (3773 天前) @ o兼修o

明目张胆的虚无主义。

所以一般来讲,存在感的说法不算错.

by ofindero, Friday, January 03, 2014, 17:00 (3773 天前) @ o兼修o

但不再存在,却不是通过没有存在感这种想法能达到的,好比我们没有"事物会持续"的想法,事物就不持续了吗?与其他无互动,却可以证明没有彻底超越个体局限。--------------------------------------这个互动不互动,如果指我执以上, 那却是不太相干的. 菩萨同体大悲,但一样也可以独居长期闭关.其实如果不是在 指出"画中道理都是相似"的帖子下面,我也觉得存在感是个好的比喻.

其他的,以后再说吧

by o兼修o, Friday, January 03, 2014, 17:00 (3773 天前) @ ofindero

与其他无互动,却可以证明没有彻底超越个体局限。 -------------------------------------- 这个互动不互动,如果指我执以上, 那却是不太相干的. 菩萨同体大悲,但一样也可以独居长期闭关.==》这儿有点逻辑上的不自恰。其实你的意思是:有个和你不同体的 名为同体大悲的菩萨 和你不同体。所以,这回复里体现的是你的见解,和同体大悲菩萨无关。有点粗心啊。

师兄见笑

by ofindero, Saturday, January 04, 2014, 17:00 (3772 天前) @ o兼修o

犹如明镜,只现色相,如果能不被镜和色相所迷,比凡夫更清楚觉了色相,同时又清楚觉了明镜。则心如太虚,镜镜无碍。本来想说明此道理和自我存在感的不同,限于所学,或许没有讲清楚。

对词汇的敏感度

by o兼修o, Saturday, January 04, 2014, 17:00 (3772 天前) @ ofindero

不同的人,差异会比较大。我有点逻辑洁癖,幸好兄台不计较,呵呵。

赞同麻叔的说法。无我的教法,常因人的惯性而加了点东西。引一段第四章 第三圣谛:灭谛——苦的止息

by opuxianxingo, Friday, January 03, 2014, 17:00 (3773 天前) @ o二麻子o

《佛陀的启示》:第四章第三圣谛:灭谛——苦的止息第三圣谛的要义是:人类可以从相续不断的苦得解脱、获解放、享自由。这圣谛名为苦灭圣谛,也就是涅槃。巴利文作Niana,但梵文的Nirvana更为人所广知。要想彻底袪除苦的根本——渴(爱)。这在前面已经讲过,所以涅槃也叫做断爱。你要问:可是什么是涅槃呢?为了答覆这个十分简单而自然的问题,已有人写了好几部书了。可惜这些书不但没有把问题解释清楚,反而使它们愈趋复杂。惟一合理的答案是:这问题永远不能以语言文字充份而圆满地答覆。因为人类的语言太贫乏了,不足以表达涅槃这种绝对真理、最终实相。语言是人类所创造以表达他们由感官与心灵所经验到的事物与意象的。超越凡情的经验如绝对真理者,不属于这一范畴之内。因此,没有任何语文足以表达这种经验,就像鱼的字汇里没有形容陆地的字眼一样。乌龟和它的朋友鱼说,它刚到陆地上散步回湖。鱼说:‘当然你的意思是说游泳啰!’乌龟想对鱼解释陆地是坚实的,不能在上面游泳,只能在上面步行。可是鱼却坚持不可能有这么一样东西。陆地一定也是液体,和它住的湖一样;有波浪,可以在里面跳潜游泳。语文是代表我们所熟知的事物和意念的符号。这些符号甚至不足以表显日常事物的真实性状。在了知真理方面,语文是不可靠而易致差错的。所以,《楞伽经》里就说愚人执著语言文字,如大象陷于泥淖。﹝注一﹞可是我们又不能没有语言文字。不过如果用正面的文词来表诠涅槃,我们立刻就会产生一项与这语词有关的意念而执著它,结果可能与原意适相违反。因此,说到涅槃,我们大都用反面的文词﹝注二﹞,如‘断爱’、‘无为’、‘止贪’、‘寂灭’等。因为这样做,似乎比较不易引起误解。我们再看看巴利文原典里若干涅槃的定义及说明:‘涅槃是彻底断绝贪爱:放弃它、摒斥它、远离它、从它得解脱。’﹝注三﹞‘一切有为法的止息,放弃一切污染,断绝贪爱,离欲,寂灭,涅槃。’﹝注四﹞‘比丘们啊!什么是绝对(无为)?它就是贪的熄灭、嗔的熄灭、痴的熄灭。这个,比丘们啊!就叫做绝对。’﹝注五﹞‘罗陀啊!熄灭贪爱,就是涅槃。’﹝注六﹞‘比丘们啊!一切有为无为法中,无贪最上。就是说:远离憍慢,断绝渴想﹝注七﹞,根除执著,续者令断,熄灭贪爱,离欲,寂灭,涅槃。’﹝注八﹞佛的大弟子舍利弗回答一个游行者‘什么是涅槃’的问题时,他的答覆与佛所作无为法的界说(见上)一般无二:‘贪的熄灭、嗔的熄灭、痴的熄灭。’﹝注九﹞‘放弃、消灭爱欲与对此五蕴之身的贪求,就是苦的止息。’﹝注十﹞‘生死相续的止息,就是涅槃。’﹝注十一﹞此外,对于涅槃,佛又曾说:‘比丘们啊!有不生、不长的非缘生法(无为法)。如果没有这不生、不长的非缘生法,则一切生的、长的、因缘和合的,即无从得解脱。因为有这不生、不长、非缘生法故,生的、长的、因缘和合的,才能得到解脱。’﹝注十二﹞‘此中没有地水火风四大种。长宽、粗细、善恶、名色等等观念也一律摧破无遗。无此世间亦无他世间,无来无去亦无停留,不死不生亦无根尘。’﹝注十三﹞因为涅槃是用反面文词所表达的,因此有许多人得到一种错误观念,以为它是消极的、表现自我毁灭的。但涅槃绝不是自我的销毁,因为根本无‘我’可毁。只能说它(涅槃)所销毁的是‘我’的幻觉、‘我’的错误意念。把涅槃说成积极或消极,都是不对的。‘消极’与‘积极’本是相对的观念,只存在于‘两立’的境界之内。这些形容词不能应用于涅槃(绝对真理)上,因为涅槃超越两立与相对的境界,反面的文词,并不一定就代表消极的状态。在巴利文和梵文中,‘健康’一词教做arogya,其字义就是‘无疾’,也是一个反面的名词。但无疾并不代表消极的状态。英文里的不死immortal(相当于梵文的Amrta或巴利文的Amata),涅槃的同义字,也是个反面名词,但也不代表一种消极的状态。消极价值的反面,就不消极了。涅槃另一个同义字就是解脱(巴利文作Mutti梵文作Mukti)。没有人会说解脱是消极的。但是甚至解脱一词也有其反面的意义:解脱者乃从某种障碍得自由的意思。障碍是恶法、是反派的,而解脱却不是反派的。因此,涅槃、解脱、绝对自在,是从一切恶得自在,从贪、嗔、痴得自在,从一切两立的相对时、空等得自在。涅槃即是绝对的真理,从《分别六界经》(巴利藏《中部经》第一四零经)里可以略窥其端倪。这部极为重要的经,是佛住在一个陶工家里的时候,在一个安静的晚上,发现弗加沙有智慧而诚恳,因而对他所说的(前文曾提到过)。这部经里有关部份的要义如次:人由六种元素组成:坚性、湿性、暖性、动性、空与识。佛将六者予以分析,结论是六者中没有一样是‘我的’、‘我’或‘我自己’。它彻底明了识如何来?如何去?愉快的、不愉快的、以及既非愉快亦非不愉快的感觉如何来?如何去?由于这种了解,他即心无所著。心无所著,就成为一纯粹、平等的舍心。他可将这舍心随意升到任何高层的心灵境界,而长时间的维持此一状态。但是他又想:‘如果我将这纯净的舍心集中于空无边处,而生一心与彼相应,是知该处乃心所造,是有为法。﹝注十四﹞如果我将此纯净舍心集中于识无边处......于无所有处......于非有想非无想处,而生一心与彼相应,是知该等处皆是心造。’于是,他不再以心造作,亦不以意志求生存相续,亦不求灭。﹝注十五﹞因为他不造作,不求生存相续,亦不求断灭故,他对世间心无执取。心无执取,则无所挂碍。无所挂碍故,心得澈底完全的平静(内心的寂灭)。于是他自知:‘受生已尽,清净的生活已过完了,该做的事都已做了,已没有余事可办。’﹝注十六﹞佛在经历一种愉快、不愉快、或既非愉快亦非不愉快的感觉的时候,他知道这种感觉是不久长的。它即没有缠缚他的力量。经历这些感觉,不能使他情感激动。不论是什么样的感受,他都能经历而不受它的拘缚。他知道一旦躯壳朽败,这些感觉终将归于平静,就像油尽灯枯一样。‘因此,比丘们啊!有这样赋禀的人,才是赋有绝对的智慧。因为具有灭一切苦的智识,才是绝对的圣智。‘他这筑在真理上的解脱,是不可动摇的。比丘啊!凡是虚妄不实的,都是假法。凡是真实的、涅槃的,才是真理。因此,比丘啊!有这种赋禀的人,才是赋有绝对的真理。因为绝对的圣谛就是涅槃,也是实相。’在另一部经里,佛毫不含糊地用真理一词代替涅槃:‘我将教你们真理,以及走向真理的道路。’﹝注十七﹞在这里,真理的意义,很明确的就是代表涅槃。什么是绝对的真理?依佛教说,绝对的真理就是:世间没有绝对的事物。凡所有法都是相对的、缘起的、无常不永恒的;而没有恒常不变、亘古永存的绝对的实体,诸如‘自我’、‘灵魂’或‘神我’等,无论在身内或身外。这就是绝对的真理。虽然,在通俗言词里,也有‘反面的真理’一词,真理却决不是反面的。体证这真理,就是对事物的如实知见,无有无明妄想﹝注十八﹞;也就是断绝贪爱、灭苦、涅槃。在此值得记住的,就是大乘佛教‘生死即涅槃’的见解。同一事物可以是生死,也可以是涅槃,全在你的看法如何——主观或客观。这种大乘观点,大抵是从上座部巴利文原典中的观念演变而来。这些观念在我们方才短短的讨论中已经提到过。﹝注十九﹞认为涅槃是绝灭贪爱的自然结果,那是错误的。涅槃不是任何东西的结果。如果它是一个结果,它就是由某种因缘所得的效应。那它就是缘生的,而为有条件的存在。但是涅槃既非因亦非果,他是超越因果的。真理不是一个结果,也不是一个效应。它不是一种神秘的心灵或思想的状态,犹如禅定一般。真理就是真理。涅槃就是涅槃。你惟一想知道它的方法就是亲见亲证。有路可通涅槃,但是涅槃并不是这条路的结果。﹝注二十﹞你可以沿一条小径到达一座山,但那山却不是那条路的结果或效应。你可以看见一道光明,但是光明并不是你目力的结果。常有人问:涅槃之后又如何?这问题是不能成立的,因为涅槃是最终的真理。它既是最终,它之后就不能再有别的。如果涅槃之后仍有什么,那末那东西才是最终的真理,涅槃就不是了。一个名叫罗陀的比丘,曾用另一方式将这问题问佛:‘涅槃的作用是什么?’这问题先假定涅槃之后仍有余事,所以要求涅槃须有作用。因此佛答称:罗陀啊!这问题是不得要领的。修习梵行即以涅槃为其最终目的,沉潜于绝对真理之中。﹝注二十一﹞若干通俗而不正确的语句,如‘佛于死后入于涅槃或般涅槃’,曾引起许多对涅槃的幻想与揣测。﹝注二十二﹞一听说‘佛入涅槃或般涅槃’,即以为涅槃是一种境界、一种领域或一个位置,其间仍有某种的存在,而以所熟知的‘存在’一词的涵义来臆测涅槃是何等样子。这通俗的说法‘佛入涅槃’在巴利文原典中,并无与它相当的词句。所谓‘佛于死后入于涅槃’,根本没有这一说。巴利文中有Pariniuto一词用以代表佛或阿罗汉等亲证涅槃者的逝去,但这字的意思并非‘入于涅槃’。这字简单的意义,只是‘完全谢世’、‘完全熄灭’或‘圆寂’而已。因为佛或阿罗汉死后即不再受生。另外一个问题是:佛或阿罗汉死(般涅槃)后如何?这问题是属于不可答的问题之类(无记)。﹝注二十三﹞佛谈到这问题时,也表示在人类的辞汇里,没有字眼可以表达阿罗汉死后的情状。在答覆一个名叫婆磋的游方者所发的同样问题的时候,佛说‘生’、‘不生’等名词不能适用于阿罗汉。因凡与‘生’、‘不生’有所关联的色、受、想、行、识等,以阿罗汉言,俱已澈底根除无遗,死后不再生起。﹝注二十四﹞一般常将阿罗汉之死与薪尽火灭、油竭灯枯相比拟。﹝注二十五﹞于此有一事必须明白了解,不容含混。这就是:以‘火焰的熄灭’作比的,不是涅槃,而是由五蕴和合而生、而亲证涅槃的‘人’(换言之:熄灭的是‘人’,而不是涅槃——澄基注)。这一点必须特别强调,因为许多人,甚至若干大学者,都常误会或误解这涅槃的譬喻。涅槃从来不能与火或灯的熄灭相比。另外,还有一个很普通的问题:如果没有‘我’,没有‘神我’,那末谁来亲证涅槃呢?在没有谈到涅槃之前,先让我们自问:如果没有‘我’,现在想者是谁?在前面的文章里,我们已经弄明白:思想的乃是念头,在念头的后面,再没有其他的思想者。同样的,能证涅槃的就是智慧(般若)。在证的幕后,别无证者。在讨论苦的来源(集谛)时,我们已经明了,不论什么——众生、事、物、制度只要是缘起的,在它自身内即含有灭、坏的种子。苦与轮回,相续不断的生死,都是缘起的,所以也一定是缘灭的。苦因贪爱(渴)生,由般若(智慧)而灭。贪爱与般若都在五蕴之内,前文已经讲过。由是可知,它们生起与熄灭的种子,都在五蕴之内。这才是佛的名言:‘在这众生六尺之躯内,我说即是世界,世界的生起与寂灭,以及走向世界寂灭之道’﹝注二十六﹞的真实意义。这意思就是说,所有的四圣谛也都在这五蕴之中;也就是说,都在我身中(这里‘世界’二字代替了苦字)。这意思也是说:苦的生起与熄灭,并非有赖于外力。遵照第四圣谛的方法,去发展及培养智慧(般若)(见下章)时,即能澈见生命的奥秘,如实地见到事物的真相。这秘密发现后,真理见到后,所有一切狂热地制造著轮回相续的妄见的力量,一时俱归平静,不能再产生任何业果。因为妄执已破,对继续生存的渴爱已断。就像精神病患在自觉到他疾病的原因和秘密时,他的病就霍然而愈一样在几乎所有的宗教中,至善之境只有在死后方能达到。涅槃却可以当生成就,不必等到死方能‘获得’。凡是亲证真理、涅槃的人,就是世间最快乐的人。他不受任何‘错综 (complex)’、迷执、忧、悲、苦恼等苛虐他人的心理状态所拘缚。他的心理健康是完美的。他不追悔过去,不冥索未来,只是扎扎实实地生活在现在里。﹝注二十七﹞因此,他能以最纯净的心情欣赏与享受一切,而不掺杂丝毫自我的成分在内。(译者按:即陶然与万物合一,浑然忘我之意。)他是喜悦的、雀跃的、享受著纯净的生活。他的感官愉悦,无所忧烦,心灵宁静而安详。﹝注二十八﹞他既无自私之欲求、憎恚、愚痴、憍慢、狂傲以及一切染著,就只有清净、温柔,充满了博爱、慈悲、和善、同情、了解与宽容。他的服务精神是最纯正的,因为他不为自己设想。他不求得、不积储、甚至不积贮精神的资粮;因为他没有‘我’的错觉,而不渴求重生。涅槃超越一切两立与相对的概念,因此它不是一般善恶、是非、存在不存在等观念所能概括。甚至用以形容涅槃的‘快乐’一词,其意义也迥乎不同。舍利弗有一次说:‘同修啊!涅槃真是快乐!涅槃真是快乐!’优陀夷问他:‘可是,舍利弗,我的朋友,如果连感觉都没有了,怎么会有快乐呢?’舍利弗的答案具有高度的哲学意味,而不是一般所能了解的。他说:‘没有感觉本身就是快乐。’涅槃是超越逻辑与理性的。不论我们怎样埋头精研高深的理论,以臆测涅槃或最终真理与实相,都只能算是一种无作用的、绞尽脑汁的游戏而已。我们终不能循此途径而对它有所了解。在幼稚园的小娃娃,不可与人争辩相对论。如果他耐心而勤奋的钻研他的学问,有一天也许他会了解它。涅槃是要由智者内证的。如果我们耐心而勤奋的循著「大道’前进,至诚恳切的训练净化自己,获得必要的心灵方面的成长,也许有一天我们可以内证到它,而毋须乎殚精竭虑于钻研谜样艰深的文字。现在让我们回头面对趋向内证涅槃的大道吧!

解脱道VS菩提道

by opuxianxingo, Friday, January 03, 2014, 17:00 (3773 天前) @ opuxianxingo

解脱道VS菩提道,故且这么分解脱道:佛说‘生’、‘不生’等名词不能适用于阿罗汉。因凡与‘生’、‘不生’有所关联的色、受、想、行、识等,以阿罗汉言,俱已澈底根除无遗,死后不再生起。菩提道:即相而离相,涅槃和轮回不二,如果前者不再生起之意是不再生起(贪执)呢?则本不生,量同法界,法界无界。后者之生似也不是凡夫的生。则二者不同为何?也许只是后代部分人的曲解?

彻底的苦熄

by o兼修o, Friday, January 03, 2014, 17:00 (3773 天前) @ opuxianxingo

只有限制在小的局部才有可能。

解脱道必然是菩萨道,如果坚持无我的方向。

以前乐趣莲舟的juwo兄有篇相关的帖子,不在身边,以后贴出来。

不知道是不是我理解不对

by opuxianxingo, Saturday, January 04, 2014, 17:00 (3772 天前) @ o兼修o

苦不可得即是彻底苦熄?

当然。。。

by o兼修o, Saturday, January 04, 2014, 17:00 (3772 天前) @ opuxianxingo

如果是智慧现量,所做成办;诸法本自清净(不垢不净),当然是彻底苦熄,按照文殊菩萨的风格或者表述为 无苦可熄, 无苦可得。得与否,熄与否,证与否,这些都是局部下才能谈得到的东东。

从空间割裂的角度,麻叔的分析有精彩之处

by omahaho, Saturday, January 04, 2014, 17:00 (3772 天前) @ o二麻子o

漏洞也很明显,小乘并没有认为涅盘就是消失了。按量子力学的说法,小乘其实认为涅盘是一种有与无的叠加态。大乘把这种叠加态拓展到一切法。佛教史上把这一点说得最清楚的可能就是智者大师的一念三千。

好精彩,不禁微笑

by o伯颜布赫o, Sunday, January 05, 2014, 17:00 (3771 天前) @ o二麻子o

法界森罗万象川流不息,并无个体与他人可言,要度就度一切生命,我即是一切,只有粉碎了过去、现在、未来所有生命的无明和痛苦,我等才有幸福,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画龙莫忘点睛,

by omahaho, Friday, January 03, 2014, 17:00 (3773 天前) @ ofindero

这副画恰恰就是真实。

这画不真

by ofindero, Friday, January 03, 2014, 17:00 (3773 天前) @ omahaho

叫8识,画笔叫7识

万法唯识

by omahaho, Saturday, January 04, 2014, 17:00 (3772 天前) @ ofindero

8识7识不真,哪一识是真?

真假这个问题是画出来的

by ofindero, Saturday, January 04, 2014, 17:00 (3772 天前) @ omahaho

用心方式的转换,是透出此画的起点,如上文所说的转泼成画,重墨为彩。

为什么要透出此画?

by omahaho, Saturday, January 04, 2014, 17:00 (3772 天前) @ ofindero

是此画之外别有真实吗?

透出为灭贪嗔痴

by ofindero, Saturday, January 04, 2014, 17:00 (3772 天前) @ omahaho

说过真假的问题是画了。别有真实那还叫画。

finder兄画画吗?

by omahaho, Sunday, January 05, 2014, 17:00 (3771 天前) @ ofindero

以我有限的经验,画画这件事情要在自然随意,迷画境执画笔根本不存在。

无主宰是无我的分析的一种

by o非常o, Saturday, January 04, 2014, 17:00 (3772 天前) @ o东东o

wp手机可以回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