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今诠讨论11- 导读之八。故事

by 1001nights, Sunday, March 22, 2015, 20:24 (3327 天前)

师师  下午11:13
忽然想起,这两天有个师兄问:为什么阿毗达磨是先给天人讲,然后才择要讲给舍利弗尊者,是不是阿毗达磨是针对天人根器----答案是:由于阿毗达磨(佛陀完全用哲学语言讲述的法)很长、很难懂,讲完需要三个月,而人类无法一坐三个月听讲,所以决定在安居期间上天讲给天人

师师  下午11:17
另外让我也想起两个歪楼问题想请教:一、诸佛下生人间时,先放光照人间,人间独觉见斯光已,皆入灭。----谁能讲解一下独觉此时为何选择入灭?

古慈  下午11:21
@师师  去问编这个故事的人

师师  下午11:22
二,佛陀在天上讲阿毗达磨,每天约舍利弗尊者在北具卢洲见面传授,为什么佛陀要选在北具卢洲?选在南阎浮堤的话,起码舍利弗尊者这头不用跑了,为什么舍近求远呢?若说怕人看见,北具卢洲也有人,模样还不一样,外星人来了更扎眼;若说找食物容易,南瞻部洲也没饥荒。为什么神神秘秘去北具卢洲呢

师师  下午11:22
@古慈 不是故事

文理兼修  下午11:25
@师师 呵呵,要有信心啊

文理兼修  下午11:25
故事,过去的事,不需要解释。

文理兼修  下午11:26
你的信心不够[呲牙]

师师  下午11:28
[晕]咋就被扣上信心不够的帽子了[偷笑]

by 1001nights, Sunday, March 22, 2015, 20:39 (3327 天前) @ 1001nights

—————  2015-3-18  —————

竹子  上午12:00
身边认识的人,确实有不是因为“苦”,而是因为想要追求“真相”而进入学佛的人,时间长了之后,我反而觉得他们走的更稳


文理兼修  上午12:01
@文竹 以不得真相为苦,这是挺难得的一类人吧

元之慧•陈  上午12:01
一看宗萨这是从我们凡夫讲的。。。

竹子  上午12:01
从这点来看,我觉得不必对每个人反复洗脑轮回有多苦,有些人也会去寻求正见和出离

竹子  上午12:01
过去我也觉得这样的不多

竹子  上午12:01
但现在觉得说苦有效

竹子  上午12:02
是因为很多中国人确实很苦

常如  上午12:03
现代物质生活提高了,避免苦没那么难了。古代科技没那么发达,弄个“真相”出来,相对比较容易…

元之慧•陈  上午12:05
@常如 难说,物质生活提高了,精神却下降了,空虚无聊的苦也是他们寄托佛教的动力之一

竹子  上午12:05
并不是说有人就不苦,而是不见得深切被逼迫

竹子  上午12:06
也不见得物质好的人必然就精神空虚

竹子  上午12:06
而是因为物质好了,才有空想精神

常如  上午12:06
@元之慧•陈 精神生活,没那么多人以为很重要的。

竹子  上午12:06
仓廪实而知礼节

竹子  上午12:07
人的追求就是会渐渐提高

竹子  上午12:07
好莱坞都慢慢开始怀疑世界真实存在了

元之慧•陈  上午12:10
没觉得物质提高多少,水果都不好吃

竹子  上午12:11
总还是有提高的,我记得我小时候经常有人去我家借米面

元之慧•陈  上午12:12
物价、房价、水。。。。总之资源在耗尽,特别可怕的是,习惯了这种优越的生活方式,不觉得快乐是苦

二麻子  上午12:14
佛讲的苦,跟我们这里讲的苦,有所不同。

二麻子  上午12:14
佛讲的苦,包含了我们说的这些。

二麻子  上午12:14
还有一些,佛说是苦我们不认为是苦。

二麻子  上午12:15
即使佛说的苦大大广于我们说的,佛还是说这个世界堪忍。

二麻子  上午12:15
所以,单纯以我们说的苦为基础,大大加以强调甚至夸张,作为佛教的苦谛来说给大家,其实不完全符合佛陀当年做法。

竹子  上午12:18
麻叔看出来我想说的是这个啦,[害羞]我其实就是说这种“苦”逼出来的出离不靠谱

梯形  上午12:18
动机是什么都行,学准是奔着证苦去的,否则菩提心就无从说起了。

梯形  上午12:19
众生不苦,佛不说话了

梯形  上午12:30
菩提心好高深,也可能很低俗,苦也一样。怎么起手,都是要引到自他解脱上,证这证那的,我最喜欢的就是证苦海无边,实在,接地

竹子  上午12:32
@梯形 是啊,怎么开始引导都可以,只要不是说“这就是究竟”,“除了这个没有其他方式”就没问题


梯形  上午12:33
@文竹 引导的时候都爱说咱这个究竟

古慈  上午12:34
@梯形  我学佛就基本是源自对生命的好奇心

梯形  上午12:35
菩提心的究竞容易接受,苦无边就不易了,我帮着补块补丁罢了

古慈  上午12:36
@梯形  轮回久了 麻木了哈哈

梯形  上午12:36
这个不易,在学很久后可能还是不易,怪谁,怪宣传不够呗

古慈  上午12:37
@梯形  我一直对于所谓苦的宣传不是很有兴趣

梯形  上午12:37
都苦得要命的时候,应该宣传些美妙

古慈  上午12:38
骨子里 我对所谓真相有向往

一辈孑在乎(汉清)  上午12:38
@梯形 菩提心与空性见一样吗?或不异?

梯形  上午12:38
究竟是个幡,在前面远处举高

古慈  上午12:39
@梯形  这事情 每人因缘可能不一样

梯形  上午12:39
@在乎 一样,和苦也一样

梯形  上午12:40
@古慈 趋向一样

梯形  上午12:41
都得自内证,不二空性见与菩提心

梯形  上午12:42
分开讲总是二,不分着讲又讲不清

唐二牛  上午12:42
@古慈 苦不是三法印之一嘛,三法印不就真相么[呲牙]

唐二牛  上午12:45
不过现在提三法印常被指为原教诣呢[难过]

唐二牛  上午12:47
说法不同,一样。有的把涅般算进去,四法印

梯形  上午12:48
苦再宣传开始吋也理解不了不全,和空性,什么心是一样的。等到完全了解苦时,什么心,空性也都领悟了

唐二牛  上午12:48
苦,无常,无我

古慈  上午12:49
@唐二牛  漏是什么意思?

梯形  上午12:50
上面麻叔说的佛说的苦不仅是我们理解的苦,是更为深广无边周遍甚至是元成的

唐二牛  上午12:50
@梯形 禀性不同契证的点也不同吧

一辈孑在乎(汉清)  上午12:51
@古慈 漏是苦,苦是烦恼?

唐二牛  上午12:52
@古慈 正百度[呲牙]

古慈  上午12:52
@唐二牛  百度说是烦恼

唐二牛  上午12:53
漏就是残缺,把捉不住的意思吧

唐二牛  上午12:53
漏勺么

常如  上午12:57
漏,应该不是和圆满比出来的

唐二牛  上午12:58
想圆满就是漏

古慈  上午12:59
这个圆满是所谓二足尊吧

唐二牛  上午1:00
这就我们大乘响亮的回答

梯形  上午1:02
@古慈 二足就是马步[呲牙]

古慈  上午1:04
@唐二牛  也有看到翻译为 有为皆苦的

古慈  上午1:04
上次麻叔还说 有受皆苦

唐二牛  上午1:05
有受皆苦,一般是

文理兼修  上午1:08
靠。。。刚才构想了一个帖子,要点居然全被你们说到了[发怒]

唐二牛  上午1:09
要我理解,把显现当对象认识,就是苦

古慈  上午1:09
此中无所见 亦无有建立

古慈  上午1:10
于真见于真 见真而解脱

文理兼修  上午1:10
我最喜欢的就是证苦海无边;有受皆苦。。。[强]

果酱  上午1:10
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果酱  上午1:11
对应:苦苦,坏苦,周遍行苦

古慈  上午1:11
@文理兼修  我很不喜欢这个!

古慈  上午1:11
从骨子里面不喜欢

文理兼修  上午1:12
@古慈 等我帖子写出来,你的观点会变吧

古慈  上午1:12
@文理兼修  不会

常如  上午1:13
还是打赌吧

古慈  上午1:13
因为苦乐不苦不乐本身就是割裂而成

文理兼修  上午1:14
于真见于真 见真而解脱---真,就是苦的意思啊

古慈  上午1:14
研究割裂 一切抹平哈哈

古慈  上午1:14
梯形的原话

古慈  上午1:14
@文理兼修  真就是如实不见苦乐

文理兼修  上午1:15
还好,有个地方还没讨论到。。。不然就没得写啦

古慈  上午1:15
俱生的贪恋是苦乐来源

古慈  上午1:17
@文理兼修  哈哈开个玩笑 你得去好好学习格鲁的乐空不二

唐二牛  上午1:19
都是文辞,真实体会才是

古慈  上午1:19
这……

唐二牛  上午1:22
明晰就是乐空不二,但不苦了么,娑婆不苦么,仍是苦

古慈  上午1:24
提婆达多在地狱如三禅之乐呢

唐二牛  上午1:25
sowhat

唐二牛  上午1:28
眼前顿觉生意满方知世上苦人多,是不是有这么个诗

古慈  上午1:28
@唐二牛  有

唐二牛  上午1:28
不要把自己和别人分的太开

梯形  上午1:31
研究明白各种割裂,苦我空性菩提一锅端,二足也端了。忍不住又喊口号了。

唐二牛  上午1:32
哈哈是,嘴一吐噜就变口号,说自己[呲牙][呲牙]

广传

by 1001nights, Sunday, March 22, 2015, 20:58 (3327 天前) @ 1001nights

平步青霄  上午3:30
尤其赞同这句“ 如果一个人研究空性却没有作为空性基础的菩提心的话,那么空性根本不能发挥作用,不但不能发挥作用,还会变质,变成一种害我们陷入虚无主义的毒品。” ------ 一己之见,把空性见和菩提心对立起来谈论,这是一大败笔。

平步青霄  上午3:31
我比较委婉地发表过这个见地,所以我问什么是菩提心?

二麻子  上午3:32
说实话,我猜那话真的是给最最初机的人讲的,结果就被广为传抄,好像这就成了佛法修学的唯一范本了。

平步青霄  上午3:33
不回避有人因为没有通达空性见而变成虚无。

平步青霄  上午3:34
但这不是空性见的错,也不是学空性见的错。

平步青霄  上午3:34
六度万行,最重要的是般若。

二麻子  上午3:36
把菩提分为空性见与菩提心两个,再把菩提心俗化为人天福报级别的善愿,把空性见俗话成概念上的玄学,结果就是彻底淹没了佛法本意。

梯形  上午3:40
当初有大师提那些纠偏,沿用至今了,菩提心,空性见

曾鸣  上午3:44
不少讲话是当机的,广传后的确容易有流弊。他的忠实粉丝中有不少是把空性当哲学来研究的
说实话,只要广传,好像这些流弊都很难避免

平步青霄  上午3:47
那么空性根本不能发挥作用,不但不能发挥作用,还会变质,-----空性变质?这话就是所谓的漏。按禅宗标准。'

平步青霄  上午3:48
三种渗漏都具备了。

曾鸣  上午3:51
不仅仅是宗萨。要广传,或者俗化,或者宗教化……

梯形  上午3:52
会给鸡汤的,粉丝才多。结缘多要先给鸡汤喝。真假大师都这么做,但滩子一大,照顾不了,就是大师也矬了。考虑不周,大师也变笨蛋了。

曾鸣  上午3:52
@陈子平 空性发挥作用,好像空性也成了个东西……

梯形  上午3:53
佛教就在一片兴旺的表像下,内枯了

曾鸣  上午3:54
要在世间宏扬出世间法,嘿嘿……

梯形  上午3:54
人少精纯好,还是人多肤浅好,俺就不知道了

平步青霄  上午3:59
人少精纯好,还是人多肤浅好,俺就不知道了-----两者都需要吧。所以肤浅没有问题,问题是说错。

平步青霄  上午4:02
民国的时候有些大德说法,完全用的是儒教的语言体系,但是他说的是佛法。

平步青霄  上午4:03
他用啥语言体系都行,就是不说错。

梯形  上午4:06
他用啥语言体系都行,就是不说错。一一一一高

平步青霄  上午4:07
方便不离究竟。

梯形  上午4:10
我觉得有的还是有个时间差,当时说的之后有机会翻过来就行。佛还曾告诉有的弟子去追求四禅之乐,等追到了又告诉他这不究竞了

梯形  上午4:12
就怕说了没机会翻,或自己就是瞎眼,根本就不知还要翻

屠龙术

by 1001nights, Sunday, March 22, 2015, 21:13 (3327 天前) @ 1001nights

头脑里的想法便是“第六意识”心,它总是造作、分别于对象,运用文字语言是它的特征。所以想字的上面是个“相”;思是什么?思是某一种心意的持续呈现和表达,思的心念属于第七识“意”,根据《楞严经》所述,意即是根,是六根根性之一,属于第八阿赖耶识心的一部分。意才能思,思是意的主要活动方式,所以称之为意思,意根之思。思的作用是了别意念自身且相续不断,而不分别对象,故思字的上面是一个“田”,指心田,就是心意的本身。思的作用不需要借助文字语言,便可以表达意思、从事精神的交流和实施疗癒的作用。实在讲,纯净的“意思”是我们能够启用的最贴近于真心本性的一种心念了。由于思是持续地连贯地呈现和表达心意,又是了别心意自身,所以,用意思来念佛,很容易就到达功夫成片和得定。

OmNom  上午7:49
这个说的有点乱,大体意思是训练用第七意识念佛,靠谱不?

二麻子  上午7:49
技巧可能有点用,解释是瞎掰

二麻子  上午7:50
思。。。。嘿嘿。佛当年讲经的时候,用的是中文简体字吗?

二麻子  上午7:51
拆字法用到佛经上去,就是笑话。

OmNom  上午7:54
2. 问:第六意识和七识的用功差别 答:第六意识和七识是我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心念,第六意识较粗显,容易被觉知;七识又名“意”,行相微细,虽用而不易察觉。意即根,即是所谓的根性之一,最贴近真心本性。众生心性长时流注于外部事物,根中能量漏失,故意根根基微弱无力,当学佛之人开始用功阶段,无由体悟、感触及意根,欲参禅而不能,必先念佛而培根。大多数人适合于先由第六意识念佛,借此念佛入门方便,初步摄住六根,减少心力消耗,培养根基实力,意根中细法(能量)渐渐增长,终有体悟之时。到时便能转到意根用功念佛,契入大势至菩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功夫。

二麻子  上午7:58
头脑里的想法便是“第六意识”心,它总是造作、分别于对象,运用文字语言是它的特征。所以想字的上面是个“相”----根据这个定义,狗是没有第六意识的。

OmNom  上午7:59
核心内容好像是第七意识念佛 = 长时间念 = 功夫成片

OmNom  上午8:01
不知道这个说法靠谱不?

二麻子  上午8:04
靠谱不靠谱,不去说他。关键是没用。

二麻子  上午8:05
用六识也罢用七识也罢,你能分别开来不同?

二麻子  上午8:05
如果你分不开两者,谈什么差别?

二麻子  上午8:06
操作六识和操作七识,怎么分别操作?没这个能力或者办法,上面说那些,不过是口簧,或者说,是屠龙之术吧?

OmNom  上午8:09
那就是说其实还只是修止

二麻子  上午8:14
修止还是念佛,都好说。只是拿出个让人没法操控的67之别,不是唬人吗?

二麻子  上午8:15
所以,读东西的时候,需要。。。这个这个。。。透过文字看操作,哈哈。看看能做不能做。

二麻子  上午8:15
不能做的做法,画饼。

二麻子  上午8:16
所以,这东西也没什么不好,就是没什么大用。

冷派

by 1001nights, Sunday, March 22, 2015, 23:04 (3327 天前) @ 1001nights

二麻子  上午9:02
算了,前几天提到“冷派菩提心”,有人问,我答曰不传之秘。玩笑了。今天粗粗说两句这事。

平步青霄  上午9:03
鼓掌。。。[表情]

平步青霄  上午9:03
[Rose][Rose][Rose][Rose][Rose][Rose][Rose][Rose][Rose][Rose]

二麻子  上午9:03
传统的菩提心教法,肯定是绝对伟大崇高,简而言之,高大上。前面有那么多大德都说过,我就不献丑了。

二麻子  上午9:05
但后来有些变调的说法,比如说,空性见会妨碍菩提心之类的,原则上是不成立的。但有时候是对治某些毛病的权宜说法。

二麻子  上午9:05
特别是,如果行人持的空性见偏了断,那么,就确实会妨碍菩提心的修学。

二麻子  上午9:06
什么地方学人普遍有偏断的可能和倾向,那么就要需要指出其可能的危害。

二麻子  上午9:06
但泛泛地说空性见妨碍菩提心修学,绝对是错的。

二麻子  上午9:07
一般教法里,讲了菩提心,然后总是落实在善行上。这没问题的。

二麻子  上午9:08
然后,说这些行法于空性见的关系是,积累足够福慧资粮,为空性见修学基础。

二麻子  上午9:08
换句话说,慈悲修得好,空性见也会慢慢来的。

二麻子  上午9:08
这些教法,多少都有权宜在内。

二麻子  上午9:10
更正确的说法是,菩提就是菩提,突出其智慧的教法就是空性,突出其大悲的教法,就是。。。。菩提心。。这个地方,菩提心这个名相字面意义不是非常准确了。

二麻子  上午9:10
所以,慈悲与智慧,其实没法割裂。菩提心不二,智慧到慈悲,与慈悲到智慧等价平衡的。

二麻子  上午9:11
那么传统的菩提心教法,大致上说,主要强调的是从慈悲到智慧的方向。

二麻子  上午9:11
或者说,两条腿走路里面,慈悲这只脚先迈。

二麻子  上午9:12
那么,有没有智慧这只脚先迈的方式。。。。肯定有。。。其实到处都有。

二麻子  上午9:12
比如,冷派。

二麻子  上午9:12
粗粗的介绍,假设行人在空性见方面准备得很好。

二麻子  上午9:13
比如,就割裂不能成实,众生不可分割吧。

二麻子  上午9:14
还没要求完整实证。如果完整实证了,根本就跟观世音不二了。嘿嘿,也不需要再说慈悲与智慧了。

二麻子  上午9:14
那么,行人会很清楚几件事。。。自他不二。法界不会断灭,众生无尽。

二麻子  上午9:15
于是,一个有情做事,简单一分,也就四种。。。。。

二麻子  上午9:15
利己,害己,利他,害他。。。。

二麻子  上午9:16
利己,这个这个。。。该做也做点但归根结底是变异无常。

二麻子  上午9:16
害己,这个凡是有脑子的人都不肯做的。

二麻子  上午9:16
害他。。。这个归根结底还是会害到自己头上。

二麻子  上午9:17
所以,这三项其实都是不能做的。利己勉强可做不可当真,不可害到别人。

二麻子  上午9:17
唯一可做的是利他。。。。

二麻子  上午9:18
虽然利他也如幻,无常,不实。但法界毕竟不落断灭,闲也闲不下来,唯一可做的事就是利益众生了。。。。而且,法界无尽,众生无尽,利益众生也无尽。。。

二麻子  上午9:19
嘿嘿。。而且,利益众生也不是为了什么目标,常行如是。如此而已。

二麻子  上午9:19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可做呢?

二麻子  上午9:19
所以,这里一点热情都不需要,哪怕是绝对的冷静,终究是无尽的利益众生

二麻子  上午9:21
所以,空性见透彻的话,必然,自然会跟大悲结合。根本就是菩提不二,智慧慈悲不二。

平步青霄  上午9:23
无喜也无忧

二麻子  上午9:23
嘻嘻。基本上这就是冷派说法。

二麻子  上午9:23
对极。。。无喜无忧。

二麻子  上午9:23
常行如是

平步青霄  上午9:25
禅宗基本走的是这个路子。


平步青霄  上午9:32
但泛泛地说空性见妨碍菩提心修学,绝对是错的。----[Rose][Rose][Rose][Rose][Rose]

平步青霄  上午9:33
经文中说发菩提心,最强调的就是大。

平步青霄  上午9:33
所以,我们看到有讲如何发菩提心的,没有讲什么是菩提心的

平步青霄  上午9:34
我个人理解,首先菩提心不是一个认识的对象

平步青霄  上午9:34
首先是扩展众生的心量

平步青霄  上午9:35
这是第一。。。。第二,任何语言上的定义,都有可能局限菩提心的广大发起。

平步青霄  上午9:36
佛说,大心凡夫,只在一个大的心量

平步青霄  上午9:41
@陈子平 首先是扩展众生的心量----如何扩展?-----发菩提心

梯形  上午10:20
冷派一点都不冷,只是不虚热嘛

梯形  上午10:23
一刀就剁根上了,不像虚热的先耍刀花

止恶

by 1001nights, Sunday, March 22, 2015, 23:12 (3327 天前) @ 1001nights
编辑 by 1001nights, Sunday, March 22, 2015, 23:35

一辈孑在乎(汉清):
  @二麻子 打扰了。有少少问题请帮助疏理:若缘起之念在贪瞋痴慢疑,因感知成果。如中途觉不妥而中止。是否目前现状即是果?或此果又成因?若以空破法,三轮体空,则此果成实,不再成因?

二麻子  上午3:17
中止后,目前状态不是果。

二麻子  上午3:18
中止,其实是个非常大的善因,是个将来感善果的,相当强大的因缘。

二麻子  上午3:20
此因会在将来的整个过程里,与你无量劫积累的五毒串习纠缠不休,折腾不休。。这些纠缠与折腾都是中间的因果,怎么算要看你站在什么时间地点的立场说话。

二麻子  上午3:21
若有佛法因缘,此因终将与其他善因缘结合,终究催破诸串习,趋向圣果。

二麻子  上午3:22
不要把中断看成仅仅是没做恶而已。。。不是这样的。比没做恶的中性无记果,那是好得太多太多了

二麻子  上午3:22
勿以恶小而为之,是大善。

【原文】相似相续与连续

by 1001nights, Sunday, March 22, 2015, 23:19 (3327 天前) @ 1001nights

平步青霄  上午9:21
14. 相似相续与连续
连续一词在现代中文里有两个含义。一个含义自古相传下来,使用的频率并不高,定义也非十分明确,大致是说某个主体在某个时段相对稳定无剧烈变化的延续;另一含义来自近代数学,如果使用专门的符号语言,数学上连续的含义可以表达得非常精密,若用日常语言则其大概含义是,时刻都在变化而无有中断。注意,这两个含义隐含着不同的强调:古含义强调的是相对稳定不变,现代含义强调的是不断变化。下文中的连续,使用的是现代数学连续的含义。
将内心活动割裂为单一相续的一连串心念是古人认识能力的局限,这种局限给认识佛法带来相当多困难,龙树菩萨在《七十空性论》里提出的很多问难都是瞄准此类错误认识而来的。很多经论随顺大众的习惯方式,使用“一念”、“前念”、“后念”、“第二念”这样的词句对内心活动进行描述是一种不得已,并不表示赞同这样认识,相反,是为了克服这种割裂导致的困难而建立的过渡方式。
对不可割裂,古代当然没有近代数学定义得那么精确。近代数学用无穷小分析和极限的方法精密地定义出“连续性”,其具体内容可参见《数学分析》等书籍,此处略过。佛陀时代虽然没有现代的定义方法,但经论里这样讲:

“九十刹那为一念,一念中一刹那经九百生灭。乃至色,一切法亦如是。”—《仁王般若经》
“(心的)相似相续,亦说名一。与第二念,极相似故。”—《瑜伽师地论》
这是说,一念里有九十刹那,一刹那里有九百生灭——这里生灭是变异的意思——而一切法(心念与事物)都是这样变化的。前后念的相似相续,即经八万一千生灭后,仍然极其相似,差别非常微小,可以说成是“一样”。当然,九十、九百与八万一千不是具体数量而是形容“极多”。熟悉基础数学的人知道,如果说这是用有限细分来近似描述连续的话,这样的细分可以说做到了古时的极致,只差取极限就是现代数学的连续性了。现代人望文生义来看,“相似相续”似乎是说“好像连续”而否定连续,表明心的活动念念有间隔,只是间隔很小,看上去跟连续很相似而已。历史事实正好相反,在提出相似相续的时代根本没有现代数学的连续概念,当时的人们将内心活动认定是一个个顺序排列的分立心念。而“相似相续”正是佛教大师们在这个背景下尽量强调变异:心念时刻在变异,尽管间隔十分小的话变异也十分小。这是非常靠拢现代连续性概念的一种表述。
例如飞行中的子弹,如果用当年的语言来描述其位置,则是“刹那生灭,相似相续”;而现代对此问题的表达,则是子弹位置“时刻变化,轨迹连续”。但如果将“刹那生灭”中的刹那理解为离散而紧邻的一连串时刻,生灭理解为消失与再出现,则立刻会引发出“飞矢不动”佯谬——我们会在后面对此佯谬做进一步讨论。故这里的位置的“生灭”,应当作“变异”解。
除“相似相续”外,还有“业灭可以感生果”、“前后念间,中无他法间隔为等无间缘”等说法,都是在古代认识水平的局限下,在割裂观待而认定事物或心念前后分立的背景下,设法解释诸法如何相续的问题。特别是“等无间缘”一词,几乎是在强说念与念是连接的:既然“中无他法间隔”,念怎么还分得清前后?尽管在今天看来,这说法没有近代数学定义得那么清楚精密。
现代脑科学、生理心理学的研究认为,人的大脑是在模拟状态下工作的。就是说,大脑更像诸变量连续变化的模拟计算机而不是变量取值离散化的数字计算机,思维更像连续取值的模拟量而不是离散取值的数字量。这也是对“心念连续”的一种间接支持。
现代学佛人,如果对法界不可割裂、诸法是观待而立、唯名非实,用连续性的时刻变化而无间断来类比的话,可能更直接更易理解。

贯穿

by 1001nights, Monday, March 23, 2015, 11:22 (3326 天前) @ 1001nights

王振东  下午12:38
无实体还能相续,相续的还如此精妙。缘起法不可思议,没法不认为有个实体的东东在其中贯穿。跟后面功能主义一样,不容易理解透。彻底的无我见,难啊!

王振东  下午12:39
俺以前非常喜欢相似相续这个词,曾用它来打击实在感,好比放下一个杯子,再拿另一个杯子,再放下。这样自然没一个具体的贯穿前后的一个东西。现在听说这个词不对,用连续,结果没用好,一连续,实体感就挥不去了。虽然数学中强调是不断变化,总感觉是一个东西在不断变化。

王振东  下午12:40
作为根本割裂结果的存在感,实体感,就跟手上粘了块胶一样,想甩也甩不掉

OmNom  下午12:46
俺以前非常喜欢相似相续这个词,曾用它来打击实在感,好比放下一个杯子,再拿另一个杯子,再放下。这样自然没一个具体的贯穿前后的一个东西. ---- 放下这个杯子再拿起来再放下,其中自然有一个具体贯穿。

圣普  下午12:50
是我们定义了一个连续的概念

王振东  下午12:50
拿的不是一个就不算是贯穿了。这个是俺以前自己胡琢磨的一个四不像的笨办法

王振东  下午12:50
打击存在感

王振东  下午12:57
再如灯光其实是闪烁的,频率太快以至感觉不变,相似相续,无有前后贯穿的一个灯光

常如  下午12:59
一定的存在感,或者解释为相续感,是必要的,不然容易得健忘症……咦,这个杯子从哪里冒出来的。

常如  下午1:13
相续感不实,那是另外一件事了。

常如  下午1:17
如果觉得相续感实在,被别人突然打断一下,经常是会有点烦躁的。

常如  下午1:19
如果不觉得相续感那么实在,被别人突然打断一下,可能会觉得生活经常有点小惊喜吧。
王振东  下午2:10
这里的存在感和生理学所讲的本体感觉应当是有区别的

文理兼修  下午2:17
@王振东 无实体还能相续,相续的还如此精妙。缘起法不可思议,没法不认为有个实体的东东在其中贯穿。跟后面功能主义一样,不容易理解透。彻底的无我见,难啊!----这话里面的“相续得如此精妙”,已经常见地挺明显了

文理兼修  下午2:18
或者说,已经在忙着建立存在了。

王振东  下午2:24
@文理兄 忙在这个精妙上吧。意识有弥补缺陷,或者模糊认识的功能。本来不像东西的一个东西能认出个东西

王振东  下午2:25
这可能就是一种建立

王振东  下午2:25
也是常见在作祟

常如  下午2:36
生理上的存在或相续感,说的就是前五识上的吧

王振东  下午2:44
生理上的存在或相续感,说的就是前五识上的吧 @常如 那作为根本割裂结果的存在感,是到行支上这个位置了吧

常如  下午2:45
应该没到…比行粗多了

王振东  下午2:47
存在感已经是很明显的觉受了

常如  下午2:48
嗯,所以至少是识,或识以上…

王振东  下午2:58
这里的存在感是后文“功能主义”所破

常如  下午3:00
破的是不实吧

王振东  下午3:02
破的是不实吧@ 个人理解,“实”即“存在感”,所以破不实即破存在感

文理兼修  下午3:05
破的是不实吧?---好利害,不实咋破?

王振东  下午3:05
记得文理兄曾提过,自性即存在感,还是说我执即存在感,有点出入,忘了哪个词了

文理兼修  下午3:07
@王振东 估计大家会批判我

常如  下午3:08
嗯,理解,但我不是这么看。也许对存在感,咱们定义不同。另外,我比较愿意用相续感……存在这词,意义实在可以太多了。

王振东  下午3:08
@文理兄 具体是哪个词来这?

文理兼修  下午3:09
也记不清楚了。应该是:自性即存在感

文理兼修  下午3:11
习惯上,我会把我执表述为建立自我存在感的驱动力。

王振东  下午3:12
@文理兄 是它。记得当时我反对这个说法,比如圣者也不离存在感,看来我是混淆了同前五识的本体感

王振东  下午3:14
习惯上,我会把我执表述为建立自我存在感的驱动力。@文理兄 这样表达,很动态

文理兼修  下午3:18
@王振东 即使佛教主张的社会价值观,也是特动态:不是看你的出身(现状),而是看你如何做。。

常如  下午3:19
破的是不实吧?---好利害,不实咋破?
………如果实,那就更没法破了。

文理兼修  下午3:21
@常如 嘻嘻,狡辩。

文理兼修  下午3:21
“破则不实”,这样说如何?

王振东  下午3:23
@兼修兄 恒审思量一直是俺理解的我执,等同您说的驱动力

古慈  下午3:24
没有这个感那个感 你又如何修行呢?
王振东  下午3:24
破个屁 都在所上闹 @古兄 古兄看不下去了[呲牙]

文理兼修  下午3:24
@王振东 所以,当事人只是不执了。。。如老古所言,破只是事后诸葛说的话。


王振东  下午3:38
连续是停不下来,但不是个什么具体东东停不下来,只是显现不断---这样就避免了粗常断见 @文理兄 还留有尾巴?

文理兼修  下午3:40
@王振东 不是尾巴。见地总可以越来越深入嘛。

finder  下午4:35
也记不清楚了。应该是:自性即存在感~~~存在感是后知后觉的后知后觉。

finder  下午4:38
杀人的时候忙着杀人,杀完人之后才会有杀人的存在感吧。

文理兼修  下午4:51
@finder 存在感是后知后觉的后知后觉。---是啊,so what?

元之慧•陈  下午4:52
吃饭就吃饭吧,进嘴前若去体会米粒无自性,到嘴又体会米粒淡而无味,有些怪异……

OmNom  下午4:57
吃饭就吃饭吧,进嘴前若去体会米粒无自性 --- 设想一下如果走路时候,压根体会不到自己在走路,坐下来压根就没感觉是坐下来,会兴奋还是害怕?


常如  下午5:06
吃饭就吃饭吧,进嘴前若去体会米粒无自性,到嘴又体会米粒淡而无味,有些怪异……
……这不是米粒无自性,是体会无自性。@元之慧•陈 
OmNom  下午5:06
 有什么好身执的 -- 生下来就有身执,才会知道自己走路

古慈  下午5:07
@常如  啊吃饭 走路 就是无自性 还要另外找一个?

唐二牛  下午5:08
@OmNom 没身执也可走路

学佛苦

by 1001nights, Monday, March 23, 2015, 13:26 (3326 天前) @ 1001nights

古慈  上午12:01
学佛这个过程中 我觉得最苦逼的是有很长一段时间自己强迫自己宗教性的学佛 那真的很苦

常如  上午12:02
学佛如果觉得苦,大概主要苦在需要矫正学佛的因,因不正就得一直矫正下去,矫正肯定觉得难受……做其他事,估计也是差不多这样吧。

唐二牛  上午12:12
@古慈 我绝对相信你不是因为苦而学佛,是对真理真相的好奇心或追求。不过你说学佛挺苦的,我觉得这包涵在佛陀说的苦谛里。

古慈  上午12:13
@唐二牛  没错 坚决赞成

常如  上午12:15
真理党也可能有挺苦的地方,比如发现佛法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的真理,也会挺难受的

古慈  上午12:16
学佛最没有成就感了 跟人世间太不一样了

常如  上午12:16
还要被迫改三观……[流泪][流泪]

常如  上午12:17
毁三观

古慈  上午12:17
尤其跟麻叔学的比较经典

元之慧•陈  上午12:17
本来就是因为求不得苦而来,学佛后仅可怜的期待幻想破灭了,求不得苦又升了几级

师师  上午12:23
@古慈 学佛这个过程中 我觉得最苦逼的是有很长一段时间自己强迫自己宗教性的学佛 那真的很苦----遭遇相同,估计我更惨更久,但有个强烈信念就是一定要找到正法或者说真理,很强烈。这几年我找到了,接受真理的快乐是一种无法剥夺的快乐,---简单说就一个字:过瘾!这同时我也对身边那些一身佛气的佛弟子特别爱发火,一听他们说话就气不打一处来,所以我非常理解您、呵呵等兄的暴脾气,不过我喜欢和稀泥,话绝对了便有漏洞,所以抬个杠。--真心赔个不是[表情] 所谓好基友一辈子,古哥消气

常如  上午12:30
老古看来确实是有些出于牛逼学佛的……即使是求真理,那也是因为真理最牛逼。

常如  上午12:35
所以,你不能算真正的真理党……是混进来的。[呲牙]

常如  上午1:00
追求真理,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不善,不美,多少都会有点的。

泠波(演慧)  上午7:53
每个人都有情结按钮不能碰触,追根溯源来自儿时的家庭关系、亲子关系,甚至可以追溯到胎儿期,甚至宿世深刻的伤害,都是埋着的雷,人人如是,除非真的超越了。无条件接纳自己就好

平步青霄  上午7:55
佛教中有一个专门的词,结使。

平步青霄  上午7:56
结使断尽就是涅槃。

【原文】习惯认识与功能主义

by 1001nights, Monday, March 23, 2015, 13:32 (3326 天前) @ 1001nights

平步青霄  上午8:23
15. 习惯认识与功能主义
一般来说我们习惯的认识事物方式是“由体及用”。比如一个杯子,在我们的意识里是认为存在一个“东西”,它能被看到、摸到,能盛水、能用来喝水等等,至于到底叫什么名称反而无关紧要,叫杯子或者cup都没问题,只要大家约定俗成,共许承认即可。这样的认识方式至少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了几千年,直到今天仍旧是日常生活中认识的主流。之所以能得到如此广泛的应用,是因其简明而方便。例如,想喝水时,我们想到“杯子”,通过这个中间概念联想到其形状、触感,以及上次用过后放在哪里,然后视觉搜索,找到这东西,拿来喝水。如果缺少了“杯子”这个中间概念,要把喝水跟某些具体形状、触感、上次用过的位置联系到一起,大脑需要复杂得多的搜索、联想和思维,换句话说,需要付出更多的能量成本。“体”这个概念带来巨大的方便,所以这个方式还会继续广泛使用下去。然而,这种方式自然给人带来对事物的“实有感”:杯子实有,是不依赖主观意识的独立客观存在。

稍微仔细的分析可以发现,“由体及用”的观念颇为怪异。继续以杯子为例,我们接触杯子的任一方式,都是某种用,而实无一种办法可以让我们直接接触到杯子的“体”。这样的“体”有点象黑洞的内部结构,不可观察,无法接触。显然这样的“体”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只在观念上成立的“存在”,可是偏偏所有可以实际接触的“用”都要说成是由不可触及的“体”而来。实际上,“体”是思维后添加的一个中间概念,这个中间概念并非必须,无此概念我们同样能找到喝水的工具。这样后来添加的概念,会造成在认识上的不直接,同时对认识造成误差。当误差影响到认识准确性的时侯,这个为了方便而设立的概念就不得不被放弃。值得注意的是,为了精确性放弃“体”这个概念的并不仅仅是佛教,近代的数学家们做了同样的事,这就是功能主义。

与普通的“由体及用”的认识方式相反,功能主义的认识方式是“集用称名”。所谓功能就是用,功能主义只接受“用”的部分,而不认为“用”需要附着在某个“体”上。只是为了方便,将“用”或者功能的某些集聚起个名称,作为这些功能集合的简略称呼。例如,象棋盘上直线横走竖走能吃敌子的,叫“车”。而不是那个写着车字的棋子是“车”。叫车的棋子丢了,换块小石头,说这个是“车”,亦即赋予这石子横走竖走吃子的功能,那么这石子就是车了。即使叫车的棋子没丢,也照样可以用石子做车而弃原来的棋子不用。至于下盲棋的时侯,根本不需要任何具体棋子,双方走来走去,完全是功能的对战。由此可见,功能主义的标准格式是:“同时具有a,b c功能的,称为X”。这里没有体的介入,只是功能的集聚与名称,而名称的设立仅仅是为了思维与表述交流的简便。熟悉计算机OOP(Objective Oriented Programming)编程的读者对此易于理解,Class就是集聚一些功能而称名的。集用称名的认识方式显然与佛教讲的“如浮沫聚”很接近。

数学家们抛弃传统方式改用功能主义,是因为传统方式不能满足现代数学对精密性的要求。而佛门弃传统方式是为了破除将中间概念执为实有。中观见对自体自相自性的批判,很大一部分就是指向这样的实执。

虽然由体及用的认识方式不够精密,在没有高度精密性要求的日常生活中,仍旧会被广泛使用。

集用称名:曹山的功能主义、计算机编程、水波喻

by 1001nights, Monday, March 23, 2015, 13:45 (3326 天前) @ 1001nights
编辑 by 1001nights, Friday, April 03, 2015, 09:44

无身有事超歧路,无事无身落始终。 ----曹山写的。

平步青霄  上午8:39
就跟刚看到文章说,先秦的时候中国就有人权宣言。。。。我这里说的是,曹山的时代就有功能主义。

文理兼修  上午8:40
无身有事超歧路,无事无身落始终。 ----曹山写的。---功能主义?

泠波(演慧)  上午8:43
无事无身表示断灭?

平步青霄  上午8:43
无事无身表示断灭?-----有这个意思。

海文  上午8:43
无身有事超歧路,无事无身落始终。 ----落始终是啥意思?

平步青霄  上午8:44
落始终是啥意思?-----有始有终,局限!

平步青霄  上午
体,这个说法不好好解释很容易导致常见。

平步青霄  上午8:53
集用称名-----这话其实很有意思,以前还没有感觉到。

平步青霄  上午8:55
以前我在别的论坛上解释“体”的时候,就用过这个方式。

平步青霄  上午8:55
用的不断灭就是体。

平步青霄  上午8:56
不需要再引进什么别的东西。

常如  上午9:00
集用称名-----这个用不着高深禅定功夫,但做到这点,相当不容易!

文理兼修  上午9:01
嗯。。。大脑里的自性见不愿意。

二麻子  上午9:03
这个点,其实还有个展开副本。。。。

二麻子  上午9:04
也在观待与割裂里。。。就是体/用,性/相 关系。

平步青霄  上午9:04
其实,最早编程全是用,基本都不称名。

哈哈哈
改用功能主义来描述的是数学中的哪个子学科?

二麻子  上午9:05
@哈哈哈 从数学走向公理化体系开始,就用功能主义了。

二麻子  上午9:05
19世纪末20世纪前半,就开始了。

文理兼修  上午9:05
@陈子平 忘了最原始的计算机语言叫啥了

平步青霄  上午9:06
assemble语言。

师师  上午9:06
@文理兼修 汇编?

二麻子  上午9:07
机器码。。。

二麻子  上午9:07
汇编

平步青霄  上午9:07
汇编?就是assemble

平步青霄  上午9:07
汇编比机器稍微好一点

平步青霄  上午9:08
不过也是直接掉register和memory的


OmNom  上午9:10
汇编有名吧

平步青霄  上午9:11
汇编有名吧----有。

平步青霄  上午9:12
其实,OOP倒是为了适应人的对于体的需求。

平步青霄  上午9:12
包装成object

平步青霄  上午9:12
集用成体

文理兼修  上午9:13
这样可以提高效率吧。

OmNom  上午9:13
不是效率,是跟贴近人的表述需求

平步青霄  上午9:13
程序员的效率

OmNom  上午9:14
人的思维

二麻子  上午9:14
也更贴近人的思维方式,所以考虑问题会更方便。

OmNom  上午9:15
其实很多人拿oo语言写过程式代码

OmNom  上午9:15
因为他脑子里想的就是过程

OmNom  上午9:15
翻译出来也就是过程

平步青霄  上午9:16
用的不断灭就是体。-----很多人觉得啥也没说,哈哈。

OmNom  上午9:17
体用是周易里来的吗?

平步青霄  上午9:17
这里的体,是所谓的法身。。。一般流行的解释是水波喻。

平步青霄  上午9:17
但是,水波喻很容易产生常见。

平步青霄  上午9:18
一个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就是,有人会认为水可以有完全没有波的时候。

平步青霄  上午9:19
一个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就是,有人会认为水可以有完全没有波的时候-----更有人传播,水不起波的时候就是见道。

平步青霄  上午9:20
不得已,我就搞出一个,用的不断灭就是体。

二麻子  上午9:20
嘻嘻。水没有不起波的时候,石头有。变成石头就见道了。

泠波(演慧)  上午9:21
水不可能无波,暗波

OmNom  上午9:21

泠波(演慧)  上午9:22
冰也有分子运动吧

文理兼修  上午9:23
仅就比喻中的水波,明白水乃集波称名就可以了

文理兼修  上午9:23
研究水的结构,就失去了比喻的本意。

八不与位格。。。

by 齐愍乐平, Tuesday, March 24, 2015, 02:30 (3325 天前) @ 1001nights
编辑 by 齐愍乐平, Tuesday, March 24, 2015, 02:36

语言系统确实有不一样的地方。
似乎梵语的名词(假名?),有八个格,词尾变化,
(主格、宾格、工具格、与格、夺格、属格、位格与呼格)
也许和八不颂的构成有些关系,本身这些位格和构词法是很有说法的。
汉语里原来写成字还是分开的,比如某某的之类,的就定了主或者宾。
有些例子也许当初讲的就是语言现象,或者用语言现象来暗示某些结构。
在用的时候,边界条件同时都放出来了,对用这些语言的人,容易讲明白,比如你们说的不可割裂云云。
但流行语言的发展,似乎是向分析语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这些功能各归各的。
比如我抄一段wikipedia:“全球语言的趋势:目前全球最通行的语言多是孤立语/分析语倾向的,因为文法相对较为易学易懂,容易通行,如中文、英文皆是,特别是英文,经过英格兰、美东、美西的辗转迁徙后已经由屈折语/综合语渐趋转向孤立语/分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