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大乘论讲记摘录

by 人工智能, Tuesday, March 23, 2021, 08:11 (1102 天前)

第十五讲

上一次我们讲到依他起性,依他起性是什麽呢?是「阿赖耶识为种子,虚妄分别所摄诸识」。还没有转依之前,依他起都是虚妄分别的;转依之后,依他起就不是虚妄分别了。因为现在讲的是杂染的阿赖耶识,所以这里用虚妄分别。转依之后,当然不叫虚妄分别,也不是阿赖耶识了。

依他起性是通有漏、无漏的,《辨中边论》特别指出这一点。我们说虚妄分别是指杂染的,阿赖耶识为种子而生的那些依他起(所生的识)。有哪一些呢?一般地,是八个识,这八个识是根本的,但是在《摄大乘论》里没有明确这么讲,这里举了十一个识。这十一个识,都是以阿赖耶识为种子而生的,也叫转识,从阿赖耶识的种子生出这十一个识。从后面看,这十一个识里边,重点是「身、身者、受者识」,这是主宰的。「彼所受识」,六根所受的六个外境;「彼能受识」,六根能受者,就是六个识。中心还是六个根。

有了十八界之后,中间产生了变化:世识,就是时间概念;数识,数字概念;处识,空间概念;言说识,就是依见闻觉知而起的言说。这些都是由名言熏习种子生的。「自他差别识」由我见熏习种子生的,把自己跟他人区别开来。与这个染污意相应的萨迦耶见执著这个是内我,其他的就是他。「善趣恶趣识」就是由有支熏习种子而产生。因为受业的牵引,善业就生到善趣,恶业到恶趣去,在三界里边生来死去,这是流转。

用这十一个识来统摄世间的一切事、一切物,这个叫唯识。因为这十一个都是识,一切世间变化都是识的变化,它们的本身就是识,以这样的方式来成立唯识。这与后期的七个转识不完全一样的。相分、见分的讲法也不一样。有些注解,以后期的「见相二分」来解释这个,跟原文是不合的。

这里,我们重点说一下:我们学《摄大乘论世亲释》,主要是要通过世亲的解释,把无著菩萨《摄大乘论》的体系抓到,现在不忙着去比较其他的。根本的还没有抓住,就与其他的比来比去,结果漫无边际,一无所得。世亲菩萨是无著菩萨的亲兄弟,世亲菩萨归信大乘以后,无著菩萨就拿《摄大乘论》叫他注解。那就是说最可靠、最能符合无著菩萨本意的应当就是世亲菩萨的注解了。我们要探讨无著世亲的思想,应当紧靠着这个《世亲释》,不要忙着把其他的引进来。根本的还没有拿到,枝末的弄了一大堆,结果喧宾夺主,真正的东西没有拿到。其他的又没有体系,弄了个糊里糊涂。我们初学者就不要搞那些,先把本论的中心思想抓到。

「此中若身、身者、受者识、彼所受识、彼能受识」,即六根、六境、六识,还有「世识、数识、处识、言说识」,这些是「由名言熏习种子」所生。「若自他差别识」,这是「由我见熏习种子」所生。「若善趣恶趣死生识」,这是由「有支熏习种子」所生。前面说过三个熏习差别。这里就把十一个识归纳到三种熏习差别上来。

「由此诸识,一切界趣杂染所摄依他起相虚妄分别,皆得显现」,世间的一切现象(三界也好、五趣也好)皆是杂染所摄的依他起。这是简别:清淨的还不在里边,出世的、还灭的还没有讲。这几个识就把无始以来流转生死的一切现象包括无余了。这依他起的虚妄分别表现为十一个识,用十一个识就能够把一切现象全包括。「如此诸识,皆是虚妄分别所摄,唯识为性」,这些识本身都是虚妄分别所摄的,体性就是识。「是无所有非真实义显现所依」,是无所有的不真实的显现之所依,就是依靠这几个识,也就是依他起。「依他起」是一切不实在的东西之所依靠,依他来显现。说得直截了当一点:一切徧计所执就是在依他起上搞错了,执著为实在的东西。

徧计所执、依他起这两个虚妄分别很易混淆。从最一般的角度应当这样说:虚妄分别,我们这里指的是依他因缘和合而起的那些识,这些是客观存在的,虽然是假有,却是有;从依他起上边产生的那些虚妄不实的被执爲实有的东西是徧计所执,是根本没有的。依他起、徧计执很容易混淆,应当把它们的基本概念建立起来:依他起是因缘所生的,应当说是有的;而从因缘所生的依他起的能所两个东西上边产生的不正确的看法就是徧计执了,那是绝对不实在的。「无所有非真实」,这是徧计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