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开示可以信赖?

by 白金, Wednesday, December 14, 2022, 08:00 (492 天前)

弟子:师父,我修寂止的时候,一方面很安静,另一方面也会有念头出来,我感觉这个觉知里面还有分别。

师:禅修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在分别、散乱的同时还在安住,两者互相不干扰的状态。如果这两个状态同时出现,不要管纷飞的妄念,你就安住在不分别的状态中,尽量地保持不分别的状态。

假如说我的手在虚空中来回移动,如果你的注意力集中在我的手上,你的心就会跟着来回移动;如果你不把注意力集中在手上面,而是集中在虚空中,这时我的手再怎么在你眼前来回移动,都影响不了你的心。

弟子:不断掉这个念头的话,它还在持续,短时间内它自己消不掉。

师:不用消除,你就安住在不分别的状态中,尽量地保持这个不分别的状态,完全不用管念头,它消不消除跟你没任何关系。假如说外边有什么声音,跟我的心没有关系呀,感觉好像是一个心在散乱,还有一个心是不分别、很稳定的状态。这时候你不管这个动的状态,尽量地保持这个不动的状态。不要分别“散乱的状态不好,稳定不动的状态好”,就是不分别就可以了。

我们说一定要让心静下来,因为相对来说,在动的状态中较难证悟,在静的状态中更容易怔悟。但是,静和动本身没什么区别,静不是证悟,动也不是证悟,从证悟的角度来说,你要超越静和动。既不偏向于静,也不偏向于动,静和动没有分别,这就是超越动和静了。

静和动都是状态的特点,也叫特性。它们两个的核心的就是无分别,这就是体性,这就是根本,一个根本、一体的两面。你注重静不注重动,还是有分别,还是有追求和排斥,真相的状态应该是平等。

弟子:不是说有两个心,就是心的不同面向,显现不同的功能而已。

师:刚才说的一个心散乱,一个心不散乱,这也是一种感觉而已。

弟子:比如我做一道题的时候,会非常专心地做这道题,即使外面有很嘈杂的声音,我的心还是能专住在解题的过程中,没有跟着外界跑。这个属于您刚才说的那种吗?

师:假如你看一篇文章,今天看,觉得一点问题都没有,但是明天再看一遍的时候,有可能会发现问题,然后有可能你第三天看的时候又没什么问题了,第四天看的时候有可能问题又出现了,这是不是看多了的原因呢?也不是,这主要和你的心是否清晰明了有关系。以前教我中观的一个师父,他说看书的时候一定要身心放松,放松时容易清晰明了,这样看,理解的含义比较深广;如果是特别专注来看的话,看是看懂了,但是理解的含义很窄,有这样的感觉。

弟子:打坐的时候也有这样的感觉。

师:对,打坐时也要不紧不松。但是没有谁说不紧不松来地看书,是不是?师父是这么说的,这确实也是一种窍诀。

弟子:就像特别专注背诵的时候,思的能力发挥不出来,但放松一点的话,就能一边看一边思考,两方面容易结合。

师:有一个老僧人,每天念很多部经,我的师父喇嘛图吉华就说:“你每天念那么多经干嘛呢?忽略了思维,还是少念一些,慢慢地念,这样有思维的时间。”但是现在很多人追求数量,念了很多经,自认为自己很了不起。

弟子:现在确实有很多人这么讲,有的人说:“你念阿弥陀佛就可以了,不用去想什么,你就能往生极乐世界。”还有人说:“你就念《心经》,不用想什么意思,念就行了。”很多人这么提倡。

师:我觉得这完全是错误的。从功德的角度来说,念一句阿弥陀佛的功德确实是无量无边的,但这只是功德而已。这么念能消除无明吗?能明白什么呢?

另外,念阿弥陀佛非常容易,但是一心不乱地念佛不容易。一心不乱完全是禅定的状态,阿弥陀佛的佛号就是对境,一心安住在佛号上,这也是一种有相寂止呀。如果真的能做到一心不乱地念阿弥陀佛也很好,可是我们做不到一心不乱地念啊。

弟子:师父,我修寂止的时候,一方面很安静,另一方面也会有念头出来,我感觉这个觉知里面还有分别。
弟子:我安住在静上面,不去分别动,会有两种状态。一种是安住在静上面一段时间之后,感觉突然之间豁然开朗,既没有动又没有静,感觉周围突然清晰明了,这会儿哪怕我努力去分别也不会跑掉。第二种状态就是我安住在昏沉上,让动和静这两个都降下去,降到差不多之后,再重新提起来。
师:怎么安住在昏沉上呢?
弟子:我就是故意去降低觉知,当然我能觉知到动和静这两种状态,但我故意去降低我的觉知,然后动和静就降下去了。
师:这是可以的,你说降下去的时候是“安住在昏沉上”,这不是昏沉,如果说是昏沉的话,可以说是细微里面的细微昏沉。细微昏沉的时候,心完全能安住,但是觉知能不能发现心在安住是不确定的,这取决于觉知是宽广还是局限。粗大的昏沉就是完全没有觉知了。你的情况连细微的昏沉都不是,是细微里面的细微昏沉。因为你是故意降的,而且降到什么程度你还能发现,这不叫昏沉,也可以叫细微里面的细微昏沉。这样也不是不可以,但是这个时候你不要想“这个是,这个不是,这个状态对还是不对”,什么都不要分别,尽量地保持这个状态、保持觉知就可以。
弟子:那我现在如果出现这种状况的时候,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方法是先绷紧,然后慢慢松下来。第二种方法是无论怎么动,我的注意力还是集中在这个静上面,这两种方法都可以解决?
师:对。
另一个弟子:我禅修的环境没办法没有噪音,两个孩子天天闹哄哄的,家里老人又看电视,但是我不管他们,我就禅修我的。
师:完全可以。
弟子:我刚好跟她相反,我的环境很安静,但是我的心里会很嘈杂。反而当外界环境有声音的时候,我发现更容易静下来。
师:假如心锻炼出来的时候,你可以尝试一下安住在动的状态中,注意力放在动的状态上,看看这个动会不会影响你的状态?看看这个动会不会消失?禅修最大的障碍就是散乱和昏沉,但是昏沉比散乱更可怕。因为再怎么散乱,你还是可以有觉知,但是昏沉就失去了觉知,没有觉知也谈不上安住。既没有觉知,也没有安住,完全不是禅修。
另一个弟子:最近我还学会一个方法,就是安住在动和静的体性上,不安住在动和静的特性上面。
师:对。
弟子:我找不到窍门啊,念头出现了,我安住在这个动上面,看着这个念头,它马上就消失了,但在这个状态中,我反而期待这个念头出来,是不是有点对治过度了。
师:应该是过度了,你有了念头,安住在念头上面,能安住的话,念头很快就会消失;念头消失了,你就安住在念头消失的状态中。你刚才安住在动的状态中,然后直接就进入到静的状态中,这不是你追求的,这完全是自然的。
心的本来面目在哪里呢?念和念之间就是心的本来面目。我们现在有很多念头,感觉基本上没有缝隙,但不是没有缝隙,是我没发现而已,缝隙是有的。这个念和念之间就是它的本性。

弟子:《双融精髓》第一课里面说“我们的烦恼是各式各样的,有的烦恼适合用大圆满的窍诀来对治,有的烦恼适合用大手印的窍诀来对治,所以如果能总集各种教法的精髓来对治不同烦恼,这样的修行方法更好、更圆满”,这里的“总集为一法”如何理解?
师:藏传佛教来讲,最殊胜的法门有三个,一个是大圆满,一个是大手印,一个是大中观。
弟子:大中观?
师:对,这三个法门都是所有佛法法门里面最殊胜的,没有说这个更高,那个更低,这三个都是最殊胜的法。恰美仁波切把这些最殊胜的法门的精华融摄在一起,所以更殊胜。
弟子:那也就是说“总集为一法”,意思是把大手印和大圆满这两个最殊胜的法门精华融合了。
师:实际上是把这三个最殊胜的法门精华融摄了。
弟子:大中观也在里面。
师:对,这里面讲了很多的中观。但为什么叫《大手印和大圆满双融精髓》呢?因为这两个是金刚乘的法门,中观是显宗法门,但金刚乘的法门一定要依靠显宗法门,不依靠显宗法门、完全脱离显宗法门是不行的。
弟子:空中楼阁一样。
师:对。另外,大圆满和大手印不是完全一样,但也不能说完全不一样,它们是大同小异。大圆满的窍诀和大手印的窍诀有不同之处,但是恰美仁波切把大手印和大圆满里面的精华提炼出来,融合在一起讲。这样的话,不管你有什么样的烦恼,都可以用这里面的方法来对治,这个角度来说,它比单独学大圆满或者大手印更加殊胜。
弟子:学会以后就可以对治各种各样的烦恼了。
师:对。
弟子:但前提条件是不能离开出离心和菩提心。
师:当然。不管是修大手印也好,还是修大圆满也好,一定是在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基础之上修。大圆满、大手印和中观都是如此。恰美仁波切的双融精髓是把大圆满、大手印、中观的精华融摄到一起的法,但也需要在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基础之上修。

换个角度

by 波光粼粼, Friday, December 23, 2022, 11:18 (483 天前) @ 白金
编辑 by 波光粼粼, Friday, December 23, 2022, 11:33

不同传承,有其历史和社会学背景。同一个文化环境里面双方能够理解的意思,转译之后,就容易略有差异。所以概念使用的时候,越贴近大众日常的认知,越简单越好,这方面南传文本是有基础及重大的参考价值的。我接触泰国森林派的传承,再回过头来考虑之前看到的北传文字,自我感觉能够更好体会北传文字想要引导及表达的取向。

总之,原始基这类的概念总归是指月的手指,是名言,是意识造作的概念。暂时不理解,就放一边。对“这些是什么”的概念上的追究,不理解也不会妨碍你对内心的探索。尽量安静下来探索心,在不同的场景下调试好心,会是更加直接的手段。

朱老师的官司

by 波光粼粼, Friday, February 10, 2023, 16:36 (433 天前) @ 白金

1、我没有从事法律行业,但是有一定的学科背景。我全程看过录像。被申请人奋迅者的思路,包括要问亲属的意见之类的表达,真得让我抚额。
2、录像全程看下来,金钱争议的真实情况无法判断。
3、我犹豫了半天,觉得朱老师在教理上面介绍的那些观点和意见,还是可以继续研究和探索。

有意思

by 长安路, Tuesday, January 10, 2023, 16:17 (464 天前) @ 白金

不信赖就不会听话照着去作。但听话这种信赖本身就不大靠谱。

但藏传的习惯特点是把老师的话当圣旨一样。所以学藏传也只能如此了。

师兄好

by 兼修, Wednesday, January 11, 2023, 10:50 (464 天前) @ 长安路

但藏传的习惯特点是把老师的话当圣旨一样。所以学藏传也只能如此了。---以前的朋友告诉我。。。其实藏传的师生关系不是这样的。
看《清净道论》,反而是在南传中,弟子对授业师(指示业处)是极其信任,言听计从。

所以,信息化时代其实是信息缺失的。

吉祥如意

by 长安路, Wednesday, January 11, 2023, 12:14 (463 天前) @ 兼修
编辑 by 长安路, Wednesday, January 11, 2023, 12:23

教理本身就是决定了如此的。。。上师、本尊、空行护法是金刚乘的三根本,而上师是三根本的总集。要想获得金刚乘成就,必须依靠上师的加持,而加持来自弟子对上师的虔敬心。

学人若不理解一些反常指示,该如何处理?密意。呵呵。

我信其中一句

by 兼修, Wednesday, January 11, 2023, 10:53 (464 天前) @ 白金

“一定是在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基础之上修”

哈哈。其实我对欲界有点厌离心就不错了,出离心哪里谈得上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