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一则云门公案,两个不同版本

by 兼修, Tuesday, April 08, 2014, 03:01 (3883 天前)

by 波心石沉

http://bbs.foyuan.net/thread-247976-1-1.html

“上堂。諸和尚子莫妄想。天是天地是地。山是山水是水。僧是僧俗是俗。良久曰。與我拈案山來。僧便問。學人見山是山.水是水時如何。師曰。三門為甚麼騎佛殿從這裏過。曰。恁麼則不妄想去也。師曰:還我話頭來。”

初次见到这则公案,是在读《云门广录》时,当时并没有留下太深的印象,究其原因应该是没有多大的共鸣,看过也就过去了。最近在《五灯会元》关于云门的段落中,再次看到这则公案,感觉路数非常清晰,蛮具有云门特色。于是就想,为什么现在才有这种感觉,出于好奇心又回头翻看了《云门广录》,里面的记录跟《五灯会元》里有一个小小的区别。《广录》的记录是这样的。

“上堂云。諸和尚子莫妄想。天是天地是地。山是山水是水。僧是僧俗是俗。良久云。與我拈案山來看。便有僧問。學人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時如何。師云。三門為什麼從這裏過。進云。與麼則不妄想去也。師云。還我話頭來。”

原来,《五灯》中一句“三門為甚麼騎佛殿從這裏過”,而《广录》中没有“騎佛殿”三字。这三字之差在总体感觉上就不一样了,让我来大体梳理一下这公案在讲啥吧。

这公案其实就说了一句话,“諸和尚子莫妄想”,到此就已经可以为止了。无奈大师们也是老婆心切,免不了还要拖泥带水地做许多注解。于是便有了“天是天地是地。山是山水是水。僧是僧俗是俗”,也没有什么道理可讲,现量显现,法尔如是。只是众人根深蒂固的习气,偏要做出许多妄想,拿天出来说天,拿地出来说地,拿僧出来说僧,拿俗出来说俗。本来一道清平,却成头上安头,反搞得七零八落,妄想上更加妄想。。。噢,回到公案吧,云门老子下了注脚后还不甘心,更要来一场现身说法,“與我拈案山來看”,这无疑邀请众人来讲一下自己的体会。过往者多,知音者少,这么一邀请,引得狼来屋里屙,出来一僧问,“學人見山是山.水是水時如何”。这不分明和云门唱对台戏吗?很细微的分别,云门说的是“山是山”,这僧言的是“见山是山”。至于粗的地方嘛,后面还加了个如何。云门的回答是关键了,我认为“騎佛殿”三字不能少,这个很可能是在历史上传抄的过程中漏掉了,当然也不排除历史上有与我同见者加上的,就手头的资料来看,没法定论,只能说有这三个字我觉得这公案就清晰了。三门骑佛殿是什么意思呢?这本是一个很形象的说法,只是时间久了过后,就变得非常神秘了,让人产生很多遐想。其实很简单,三门骑佛殿就是楼上盖楼,也就是平常说的头上安头,指出这僧这个问题本身就是妄想的结果,相当于说你老兄为什么到这里来妄想。这僧被点破后,自己找个台阶,“恁麼則不妄想去也”。这不就是这公案开头的话吗,“諸和尚子莫妄想”,所以老云门也没好气地道,“還我話頭來”。


完整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