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之三 (楞严觅根)
平步青霄:
如有对无成立,变也是对不变成立,这个是中午休息时想到水流发现的,观察水流的变动时我发现其实是我有不变的看法才看到水在流,如果没有对水流存有不变的观念,那我应该看不到水流@梯形@鱼------嗯。应该说这是有意思的想法。楞严经里面指出了这种不变,这就是观河之见。而且,经文后面从这里入手,继续指出变与不变不可分离,再到后来就是见见之时,见非是见。。。
平步青霄:
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眼见还给眼神经,光明还给太阳,一切可还的都还了,剩下一个还不掉的,无处还的,那个不是“你”又是谁啊?-------这个“你”像是中学几何证明过程中使用的辅助线,为推导结论而方便使用的。所以如来称之为第二月。如果以此为真实,仍然还成弄惊魂。。。不幸的时,不少人以此为终点。
王振东:
此比喻极具震撼力
横琴嘉木:
是,无我。
平步青霄:
不是现在才有这种误解,至少洞山大师时代就开始纠正了。。。嗟见今时学道流,千千万万认门头,恰似入京朝圣主,只到潼关便即休。
平步青霄:
我们凡夫基本是一边倒地陷在所上。
梯形:
佛时代也没少辨析这地方
平步青霄:
所以,如来开始导向能边(见)。这是从根上入手开始修,属于比较猛厉的修法。
平步青霄:
后面25圣谈修行方法,大抵分为在尘上修,在根上修,在识上修。。。一般来说,根上修极为猛厉。
平步青霄:
然而,要从根上入手,首先得明白根上怎么入手,而这是一个比较高的门槛。所以,经中也花了不少段落解释。
平步青霄:
所谓“寻根”不过一名称方便,实际修法里只是要将坚固的能所串习执着破坏,不可误解为要寻找到这个根。众生六处十八界里,六根是“能”六尘是“所”。若想将根寻到,即是要将根(能)放到尘(所)的位置上去,如此根既为尘(所)不复为根(能)。故知期望在心行上寻到任何一“根”都自相矛盾,不可能做到,为知见不清的表现。
平步青霄:
这是麻叔在其文中讲的一些根上修的内容。
平步青霄:
心闻无遮也属于根上修的方法。
平步青霄:
同时,对照楞严经里面,佛向阿难指出见在何处的经文,很有意思。佛是依靠阿难不能见佛之不见而发明见不是物。
平步青霄:
也就是说,见其实寻不到的,因为它不能被放在所的位置上来认识。
平步青霄:
但是,也不是没有见。因为如来最后说了,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
平步青霄:
所以,体会到根本身就需要行者心细。然后方可以在根上起修。
平步青霄:
要想多了解跟上起修,可以参考麻叔的一篇介绍。
平步青霄:
http://sanhuixuelin.net/契入空性的关键/
平步青霄:
文中谈到的毗婆舍那过程做得成功,就能了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等等。
平步青霄:
心闻无遮是从意根上起修,对照于25中修法中的普贤章。
平步青霄:
普贤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已曾与恒沙如来为法王子。十方如来,教其弟子菩萨根者,修普贤行,从我立名。世尊。我用心闻,分别众生所有知见。若于他方恒沙界外,有一众生,心中发明普贤行者,我于尔时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处。纵彼障深,未得见我。我与其人暗中摩顶,拥护安慰,令其成就。佛问圆通,我说本因,心闻发明,分别自在,斯为第一。
平步青霄:
文殊的评价是:心闻洞十方
生于大因力 初心不能入 云何获圆通
月光净华:
大因为何物
平步青霄:
善根福德因缘
平步青霄:
初心不能入----比较难以学习
平步青霄:
意根上的事,任何方法都是要迟早面对的。
平步青霄:
只是向心闻无遮这样的方法一上来就直接面对。
月光净华:
我想普贤菩萨若有能闻则不能遍闻,若无能闻,则其心闻又是何物呢
平步青霄:
心闻洞十方,就是遍闻。
月光净华:
当闻之时有意识吗?
平步青霄:
有没有意识是两截话,关键是能不能被意识束缚。
月光净华:
若离我执,是否意识就能转为妙观察智,但阿罗汉无我执,是否也具此智
平步青霄:
意识和妙观察智不是一个东东,是用心方式的不同。
平步青霄:
人人都是可以妙观察的
平步青霄:
何况阿罗汉呢
月光净华:
妙观察智是怎么样的啊?
平步青霄:
不被意识束缚。
月光净华:
不被意识束缚,还是意识吗?很难想象没有意识的状态是什么样的。
平步青霄:
不被意识束缚,还是意识吗?------不是有一句话,好像叫住转用不转体。。。嗨,说体让人觉得有东东。
平步青霄:
更有话说,还是旧时人,只是不行旧时路。
平步青霄:
知见立见,则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
平步青霄:
知见无见-----知见不属于有无。
平步青霄:
知无----知无,和无知,可以有很大的区别。
平步青霄:
这点看肇论就知道。
平步青霄:
知见无见斯涅槃,有知无见----呵呵,何尝不是有见无知呢?
平步青霄:
又何尝不是 知见无知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