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形色(四)表色
(三)形色
唯识三十论颂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
彼依识所变, 此能变唯三:
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
————————
聊天之类。有没有后一句话在清扫前一句的情况。其实很可能有的,这应该叫做什么?语影像学?唯识三十颂。往往后一颂否定前一颂,要扫迹的。而此论起点就是唯了别(境?)识。一个假设的开始。所以这样的起点是可以的。至于a想b,所以b打喷嚏这类事情,不在这个起始假定里也是可以的。
如是愚者。或有能引所引缘起。或有能生所生缘起。此二缘起。 即以愚于当来现法。自体无明作等起缘。(《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
。。。。。。
世尊!云何能引所引缘起?世尊告曰:第一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是名能引所引缘起。
。。。。。。
世尊!云何名为第一无明与其能引所引缘起作等起缘?世尊告曰:谓有一类、愚于当来后有自体,卽便发起后有希求。由愚所生后有希求,便于后有,见胜功德。若于现法执着可爱不可爱境,邪分别故;造非福行。彼于资具、生贪瞋故;或于怨憎、生瞋恚故;及彼相应不能决了功德过患放逸愚故;造斯恶行。卽于后世所有过失、不能思惟不能解了行相无明、能作如是非福行缘。若于后有见胜功德,或见出离、便造福行、或不动行。彼依教法、或依诲法、发起思择、及修习故;能造斯行。应知如是思择修习、虽在善心;然不如理作意思惟,故是后有愚痴所引。谓于后有见胜功德,痴覆藏故;及见出离、痴覆藏故。如是非福福不动行、障碍对治;与六识身、俱生俱灭;能于现在已得生灭异熟识中,安置诸行三种习气。由此方便,摄受后有新生种子。摄受后有新种子故;于当生中所起后有所摄名色六处触受、次第而生。此名色等、于现已得异熟识中,但起因性;未有果性。是故但名所引缘起。如是名为第一无明、与其能引所引缘起作等起缘。
————————
这个愚于当来后有自体,和见胜功德,两个地方,都涉及到最为莫名其妙的部分,最基本的预计,预计上的判断。有说割裂有理,割裂怎么可能没理呢,肯定有理,问题是不割裂大概也有理,相持着呢。但是这个预计怎么说呢,凭什么会作有这样的预计呢。。。这个习惯是个很有意思的东西,有经中提到过这么大致的一句
正法念处经
。。。。
比丘如是。缘于相想。彼比丘。如是思惟生死短相。何者四楞。彼正观察。郁单越人。于一切物无我所心。决定上行。彼人如是四楞生死。比丘如是。缘于相想。
何者是圆地狱畜生饿鬼等中。无智轮转。非自心行。是圆生死。比丘如是。缘于相想。
何者三角。若人行善不善无记种种杂业。地狱天人诸处杂生。彼不善业。生地狱中。善业天中。杂业人中。若行三业。于三处生。如是名为三角生死。比丘如是。缘于相想。
何者是团。四大天王。三十三天。夜摩化乐他化自在。业相似生。于天中退复生天中。于人中退复生人中。非难处地。是团生死。比丘如是。缘于相想。何者是青。不善业摄。地狱之人。入闇地狱。是青生死。比丘如是。缘于相想。何者是黄。黄色业摄。生饿鬼中。互相加恶。迭共破坏。如是饿鬼。是黄生死。比丘如是。缘于相想。
何者是赤。赤业所摄。生畜生中。迭相食血。于血生爱。是赤生死。比丘如是。缘于相想。
何者是白。白色业摄。生于天中。彼人白业。善道宝价。买天人生。天欲退时。余天语言汝善道去人世界中。人中欲死。亲友知识。妻子啼哭。泪出覆面。而作是言。甚可爱愍。今舍我去。当好处生。生于人中。如是天人。是白生死。比丘如是。缘于相想。
彼比丘。如是思惟。既得人身。若不行善。修施戒智。彼人自诳。流转地狱畜生饿鬼旷野中行。如是愚痴凡夫之人。具足聚集。如是业道。彼比丘。谛观察受。观察想阴。攀缘而行。谛见谛求。因眼缘色而生眼识三和合触。修多作想。历别观察。见色好恶。若近若远。若长若短。若方若圆若白三角。是色形相。历别观察。彼诸相想。观想因缘。观阴界入。因缘相想。历别观察。若恶业报。分分正证。因相应缘。觉因相应。然后舍离。若有利益。若不利益。各各异相。知过去想。我于此业。已得善报。已得恶报。如前所说。如是知想。若有想者。犹须忆念。彼忆念者。缘彼想生。如灯光明。因灯缘灯。因缘于灯。故有光明。如是如是。因想缘想。以想势力。故有忆念。彼比丘得第五地。比丘如是知想触已。于彼天乐。不生贪乐。于地狱苦。不生怖畏。彼平等见。想如真金。彼想比丘。破如是想。异法观想。解脱彼想。复观余人。虚妄不实。我今观察。何因何缘。何因缘想。彼观察想。因缘和合。生如是想。若因缘灭。彼想则灭。如彼月珠。譬如月珠。缘月缘珠。则清水生。想亦如是因缘而生。如是想者。非无因缘。非有作者。非有受者。非自然生。比丘如是谛观想阴。彼既如是谛观想已。谛知生灭。复微细观。如河激流。想亦如是。善想生已。余因缘力转为不善。不善想生。余因缘力转为善想。彼心猿猴。初始破坏。无记为记。彼观乐想。不生贪乐。无漏乐中生于乐想。乐中苦想。如是知乐。云何而见。善阴界入若生若灭。不喜乐受。不乐想灭。不取想灭。然后行生。非住非灭。心不悕望。识生住灭。比丘。如是谛知此阴。是故不住魔之境界。贪欲瞋痴所不能缚。无有常乐净我等见。无明不能于生死中。以色声香味触爱罥之所系缚不失忆念。彼忆念生能尽诸漏。能到涅槃。。。。。
————————
谈点别的:和第一刹那连成线的这个自发耦合么。。。估计看未来越来越多的人会在相互暗示下弄出宿命通来。。。佛经里,有一窝蚂蚁。。。五百世,还是一窝。。。令人也暗叹,是有的。电影式梦幻的自发确认一样,有一点暗示。。有一点昧略。。加上一些激动。。。。
经常觉得。其实人没有这么多,也许也就几千种类型。如果以十年分档,也许也就几百种。如果再按照人种分一分,也就经常有眼熟这种事情了。所以你按照样式来归一归类,相似性很容易起作用,这个呢,大致就是这样。
至于很多种人的类型。是否可以以样貌来表示。也许。不一定。也许情绪和样貌有关系吧。。假设,以太网的节点。不是地区性的。假设跨时间,而是以意识的相似运作模式。比如喜欢穷举法的,算是一个。。。甚至可以跨空间的有些联系。乃至,交换点经验?哦。。。这个有点演义,建个爱好者网络得了,用不着这么宣奥。。。。。。但一个人也有很多种情绪的。。。那么这些碎片化的情绪,如何总摄,一个情绪一个情绪的读过来?哈哈一笑。。。不知道的事情了。
东西均
明·方以智
均者,造瓦之具;七调十二均,八十四调因之。均固合形声两端之物也。古呼均为东西,至今犹然(《南齐·豫章王嶷传》:“止得东西一百,于事亦济。”则谓物为东西)。
两均也。相夺互通,止有一实,即费是隐,存泯同时。
。。。。。。
全均者曰:名教者寄声托形之场也,时乘,独明轮率,则以元会征成坏,固东西大生死之指南车也。
均备五行而中五音,所旋所和,皆非言可传。空无所得,无不自得,久淬冰雪,激乎风霆,会乎苏门光,读五方本,破玄黄句,坐苍苍之陛,下视其不可闻之苦心,原何有不可推移之法,而况迹其迹乎?
匋则尽古今是匋也,狱则尽古今是狱也则泥土以为墼耳,断钟木以为橛耳!旋形和声之统迹者,众均皆有其书,而不立者立其所以统。吾以统均立,则两间之星点支吾者,皆不立之立也。
用形之义详于东,而托形之声出于西。清静音闻,谁耳顺乎?弦歌,一据不可复舍,迷药尤毒!
————————
分析:没引全,七八万字,方以智说的这个东西,权且当作系统化的常见。如果脱离现代认识的范畴,在古代概念里,讲到极至,大概也就是这样。常见这个东西,既然人都是有的,有老前辈整理出来,也挺有趣的。他整理的时候,是不是意识到这个是常见,就不知道了,不过无论或常或断,因为他系统化过了,且是当时仅存的几个权威之一,算是清以前最后的几个哲学家,所以想到了,还是要提一下。是很好,也很好看,但是也许不好用。。。常也好,断也好,到了不好用,又怎么用呢。但一旦系统化了,这个框架,不是完全没用的。有的东西真的可能是这么联系起来的,荣格说易,也谈同时化。既然有主物质位面和附属位面,应该也有主维度和附属维度。。。就用这个一次性略过,考虑到说不定会有人有兴趣,所以聊备一格。
(四)表色
用这个工具分析一下无畏兄震撼的梦
首先是小队对三个地方不正常的空间歪斜和和核辐射进行测量和查明原因,中间有队员伤亡,测量两个地点后发现无法解决问题,然后突然穿越到未来?!(这段啥原因过程忘记了)这时候他们正准备进行空间折叠来进行太空移民.地球快要完蛋??,帮助他们解决空间跳跃的问题后我记得舰长跟我说的很清楚,我们将在一个新世界见面,然后带着解决方案通过空间转移送我回原来的地方(小队)(无畏金刚,讲述梦境,心闻无遮论坛)
————————
细节是显
事件是形
度量是表
相异的梦境为什么那么容易被接受和代入呀。。。
时间透视的自我整合。。。这个概念也许可以留意。
《成唯识论》:“阿赖耶识因缘力故自体生时。内变为种及有根身。外变为器。即以所变为自所缘。行相仗之而得起故。此中了者谓异熟识于自所缘有了别用。此了别用见分所摄。然有漏识自体生时。皆似所缘能缘相现。彼相应法应知亦尔。似所缘相说名相分。似能缘相说名见分。若心心所无所缘相。应不能缘自所缘境。或应一一能缘一切。自境如余余如自故。若心心所无能缘相应不能缘。如虚空等。或虚空等亦是能缘。故心心所必有二相。” 乃
--------------
唯了别自相。唯了别现在。唯一刹那了别。这一类概念,大致齐识而还?也就是最细相大致到分别\了别为止。原型也不是非缘起的:
举一个类似的例子。
“元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on,复数为Cellular Automata,简称CA,也有人译为细胞自动机、点格自动机、分子自动机或单元自动机)。是一时间和空间都离散的动力系统。散布在规则格网(Lattice Grid)中的每一元胞(Cell)取有限的离散状态,遵循同样的作用规则,依据确定的局部规则作同步更新。大量元胞通过简单的相互作用而构成动态系统的演化。(百度元胞自动机词条)”
春 日
朱 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
分析:泗水在山东,这个诗有考据家以为不是单纯写景的,原因是泗水当时为金人所占,朱熹如何去寻芳呢。。。所以目为写曾在泗水教学之孔夫子。。。
其实颇有道理。浴沂舞雩也。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先进第十一》
如果也在历史系统里自发组合一下,朱夫子是怎么穿越时空,通到孔夫子的意境里去的,也就谁也不知道了。但这个浴沂,一向是理学家重要的精神苏息模式。。。朱夫子的四书集注里,曾经引过其学术渊源程夫子的议论。。。程夫子的议论,原话是这样的:
“孔子“与点”,盖与圣人之志同,便是尧、舜气象也,诚“异三子者之撰”,特行有不 掩焉者,真所谓狂矣。子路等所见者小。子路只为不达“为国以礼”道理,所以为夫子笑; 若知“为国以礼”之道,便却是这气象也。 人之学,当以大人为标垛,然上面更有化尔。人当学颜子之学。一作事。“穷理尽性”矣,曰“以至于命”,则全无着力处。如“成于乐”,“乐则生矣”之意 同。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子贡盖于 是始有所得而叹之。以子贡之才,从夫子如此之久,方叹“不可得而闻”,亦可谓之钝矣。 观其孔子没,筑室于场,六年然后归,则子贡之志亦可见矣。他人如子贡之才,六年中待作 多少事,岂肯如此? “生生之谓易,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乾坤或几乎息 矣。”易毕竟是甚?又指而言曰:“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圣人示人之意至此深且明矣 ,终无人理会。易也,此也,密也,是甚物?人能至此深思,当自得之。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致与位字,非圣人不能言,子思盖特传之 耳。《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二》”
道理呀,景色呀,哲学化的安排,心念里的东西。。。也可以有这些模式的。。原来讲的多是以太网,难免有托质之嫌。。。要受空间局限的,何况其他。。。这个多少有点语义网的味道。。。似乎可以稍微的从时空的局限上脱开。。。心念和心念之间的?。。。虽然太主张尽量的结构化的。后面会提个手脚心概念的意思。。。脚丫子下面。也许压着一个矛盾率和同一率的执行情况的问题。。。前面很多都倾向与如果有一个网,那么有一些是有共识。如果真实的倾向是。尽量没有共识。那么后面就是矛盾率同一率的问题。什么意思呢?凭什么是这样执行的呢?基本模型:“虚象和与之相对应的客观事物溶为一体,由此而成为意识中的实实在在的东西”(《荣格心理学入门》J. 诺德贝)
善男子。所言无分别界者。以何义故名无分别界。谓于一切色过诸分别。于一切根过诸分别。过一切分别境界。过一切表了一切烦恼随烦恼障无所摄藏。是故说名无分别界。于是无分别界中。无色无见无住无碍无表了无种种相。若菩萨如是了知。已如是安住无分别界。是即入无分别智与虚空等。于一切法无所观而观得大乐行增长大心。得大智慧大说无碍。于一切时一切相。普为一切众生作大利益。得勇力增长。
————————
这句话的。。。
过一切表了。。。
无住。。。
无碍。。。
无表了。。。
如是安住。。。
这个经似乎有多个译本。。。至少有三个。。。也许对堪一下会有更进一步的发现也不一定。
买了本小小的口袋书庄子,大概也就3*4cm大,正好翻到谈轮扁斫轮。
“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
这就和历史上就没出过几件的云纹禁,尊盘一样,看细节(图例请百度如下字节:“青铜云纹禁整体外观”“青铜云纹禁局部细节”)也就知道虽然繁杂,但还是能够理解的。古人的一般认识水准,在一阶逻辑上能不出大的漏洞不错了,这么个复杂的不知道多少阶的东西。。。。估计讲的人要考虑到认知问题的基础的可能性,都会有所收缩话题。
其实有时候界定能所关系在顺序和表述上是很重要的。甚至有时候,主张不超越,反而就是超越。历来讲究微言大义,一些轻微的表述改动,都有很特别的意义。
论文且不去管,也就是大致看了看,其中的分型或可留意。。。。
为什么要用两套体系?在唯识体系里,一般理解为圆成实性是根本,依他起性是显现,而遍计执性是凡夫在依他起基础上扭曲附加上的执着。如此则对无有执着扭曲的诸佛菩萨来说,显现并不会因之消失。但后面我们会看到,在《解深密经》的体系里,依他起相并不是遍计执的基础,而是与遍计执紧密纠缠不可分割,甚至依他起相需要以遍计执相为前提而在纠缠中增长。如此,对于无有遍计执的诸佛菩萨来说,诸法显现不可能以依他起相为基础而显现,而诸法实相显现无碍,所以于圣位者以胜义谛相——亦即圆成实相与清净所缘境界——来描述。(《解深密经选读》越尘居士)
-----------------------
依他和遍计的两路分析顺序,其实很有意思,谁先谁后,可以用来简单的检校两种情况的文本叙述。
1 是讲什么深度下的对立
2 对立的能相或者所相的潜在规模
缘生初胜分法本经
比丘白佛。大德。云何初无明。于彼摄聚缘生和合摄聚而作起缘。佛言。比丘。此一于更生身。愚惑不了求于更生。以此愚惑求更生故。于更生中见其好事。然于现在爱不爱境。由执着分别故。
。。。。。。
佛言比丘。此一于现在身所起迷惑。以六入触。作缘生受。即得其味。以得味故当来还求此类之受。有所求时便起于取。于乐受中渴爱作缘则生欲取。。。。。。。
复言世尊。云何无明等起殊胜。世尊告曰。谓此无明。或愚当来苦谛所摄后有自体。或愚现法苦谛所摄已得自体。如是愚者。或有能引所引缘起。或有能生所生缘起。此二缘起。即以愚于当来现法。自体无明作等起缘。复言世尊。云何能引所引缘起。世尊告曰。第一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是名能引所引缘起。
。。。。。。。
复言世尊。若唯说爱与有作缘。不缘于取。斯有何过。世尊告曰。悕求名爱。于险恶趣无有悕求。然由所作非福行故。虽求善趣相违果生。彼果生时岂缘于爱。唯应用彼取为其缘。又如所说无有爱者。悕求无有。求无有时。由造福行不动行故。相违果生。此果生时岂缘于爱。唯应说彼取为其缘。由此道理。非唯用爱与有为缘。。。。。。。
-----------------------
简淡之极....人的注意力的密集程度的描绘?如果把法眼永真的山水(图例见论坛原文)的浓淡分层次析出来,不知道这么三个图是否合适,但是要把感受析出来,大概就要使用吴贯中的这个论文(《我读石涛画语录》吴贯中),另见荷兰抽像画家Piet Mondrian所绘。。。
三界在佛教的观念里,似乎都不离心,不论这个不离和心的弹性大到什么程度,如果将界简化为分别,如果视这三种分别无法割裂的组合成为意识的基本成份,只是视境况不同,这个多一些,那个少一些,结构的情况有些变化的话。。。抽象要联系到局象。。。至少要有/没有/不确定的趋向概念。要有样式库。。。要有极值这类范畴的安置的检测/。。。全局/个体信息?
假设一场乒乓赛。。。一号球员叫做“友”,二号球员叫做“吴”,这个提供不确定性回弹力的桌子当然得叫做“待定”,塑胶地面叫什么。。 边际?裁判员应该有记忆资料库的功能。。。一个最抽象的模型,连形象都不谈的模型,大致可以是这样的。。。似乎。。。仅仅是似乎。。。。
这个东西。。。单个看起来意思不大。。。可以这么摆,也可以说不这么摆。。。也很难说有什么理据。。。但是。。。如果说。。。这个可以是互相影响的。。。很多个。。。比如说。。。类似陀罗仪的东西。。。。只怕就是个很成问题的说法了。。。一般来说,说约束诸识成身见。。。要一机抽的。。。但是这个一机。。。本身是不是有测量的复杂过程。。。可以分析。。。就不知道了,似乎撇开的说。或者一项项的来。。。但是将之分组,在纵面和横面上将约束都拆开来的话,那么剩下来的就是细节部分。。。当然了,这只是一组约束而已。。。至于细节部分。。。
比如:
不一亦不异。。。一和多的出现之类的问题。。。似乎也不能说是决定的,也不能说是完全随机的。。。但相互影响,是肯定有的。又比如:待定。。。待定这个事情怎么样看?此事未知。。。
“冬至一阳生,却须斗寒,正如欲晓而反暗也。阴阳之际,亦不可截然不相接,厮侵过便是道理。天地之间,如是者极多。艮之为义,终万物,始万物,此理最妙,须玩索这个理。”(程颐)
“。。。夫动与止。虽是相对待法。亦是相连属法。又是无实性法。究竟是无二体法也。不动曰止。不止曰动。此约相对待言也。因动有止。因止有动。此约相连属言也。止其动则为静。止其静则为动。动其止则为动。动其动则为止。此约无实性言也。止即是动。故即寂恒感。动即是止。故即感恒寂。此约无二体言也。知动止无二体者。始可与言止矣。
。。。止其行而为静。止其止而为动。动静以时。无非妙止。故其道光明也。止非面墙之止。所非处所之所。特以法法本不相知。法法本不相到。犹此卦之上下敌应而不相与。是以觅身了不可得。虽行其庭。而亦了无人相可见。合于光明之道而无过也。 ”(蕅益)
————————
徐文长撇的这几笔兰花,到是有些剑气临空,但不隔的感觉。关于待定,面对待定,有的是围三缺一,有的是尽尽人事。。。最终大概还是一种生活态度。遮无遮,不要挡着太阳,不要彼此妨碍,彼此都是人,都要活得好好的,当然,先顾好自己,我大致是这么个看法。
ok 具体到一盆植物,当然,太阳会转的,那么几片叶子,怎么既发挥效力,又不晒到自己,又能兼顾同根的别的叶子呢,还要有美感的来,这就是撇兰花。空间布局。
有些事情,在一个系统里,发现不了问题,换一个系统,立即就会发现问题,比如呢,用笔随意划几个曲线。。。检索一下别人是怎么画的。对比一下就行。当然,我也不会。古代是没照片,当然,也有通过专家来更凝炼的机会,但现在,图片到处都是,检索一本标准的国兰,不成问题的。
大致上也就是说,数数,有利于镇静。。当然,这个是古人开发的。镇静不了是怎么回事。。数数的间隔。。太摇滚了。所以要弄个不太摇滚的。如此如此。如果意识中有一些部分,是从某些曲线?来取势。。。那么,找些经典曲线的例子就是了。乃至,记住这个样式,也许也有用。大致就是这样。。。如此这般。接下来的进路。就要使用到不才开发的各种零碎的工具和假设。至于持着,当然。
剩下来的话,是个考据的内容,老子道经的最后一句,
翻了一叠书,列个各种版本
帛书甲:不辱以情,天地将自正。
帛书乙:不辱以静,天地将自正。
王本: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其他传本大致为: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郭店本:夫亦将智(知)足。智(知)足以束(静)。万勿(物)将自定。
————————
不欲和差不多就行了,大概稍有区别,其实各种版本想说的话多多少少有些不一样,假设存在一种自定自正的自组织趋势,那么作为趋势,可以设想比其他趋势强一些,所以与其强列摆拍,不如大致弄一下看看到底如何。..
宇宙审查(缩编自百度定义)”
由于奇点的物理行为是未知的,如果奇点可由时空其他部分观察到,那么因果关系就会断裂,物理学就可能失去预测的能力。根据彭罗斯-霍金奇点理论,由于在具有物理意义的情况下,奇点是不可避免的,这使得上述假设(裸奇点的存在将导致因果关系断裂)也变得不可避免。此外,如果裸奇点不存在,那么宇宙将成为确定性的——有可能仅根据某个时刻的宇宙状态(更精确的讲,是一个被称为柯西曲面的类空的三维超曲面的状态),推测出宇宙的全部演进过程(或许需要排除隐藏在奇点视界中的有限空间)。宇宙审查假设如果失效,则会导致宇宙的确定性失效,因为还不可能从奇点的因果关系导出宇宙的时空行为。宇宙审查假设是物理学界正式关注的问题,一般提到黑洞的事件视界时,总会涉及某种形式的宇宙审查假设。
弱审查假设断言,奇点必须被隐藏在黑洞的事件视界之后。
强审查假设断言,广义相对论和经典力学一样,是确定性的理论。换句话说,确定性系统的状态在初始时刻就已注定。数学上,该猜想认为初始数据的最大柯西展开作为常规的洛仑兹流形不具有本征扩展性。
-----------------------
“道人眈眈痴虎头,缭然电转开双眸,枯木已死寒岩秋,定中霹雳摧四牛(《宋诗纪事》温州龙翔寺士珪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