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这个古镜的另一面。。。

by 齐愍乐平, Tuesday, November 25, 2014, 05:18 (3651 天前) @ 齐愍乐平
编辑 by 齐愍乐平, Tuesday, November 25, 2014, 05:36

从唐代之前一直到唐代之后,诗歌研究者都试图从节奏上
去掌握诗歌的美学奥秘,所以发展了律诗的格律和步韵,
其中有好几个似乎还是和尚。弄这个的,反而诗名都不
著,所以曹雪芹借林妹妹之口,说这是无所谓的事情。但
影响还是很大,制约了诗歌的发展,乃至到现在还是诗歌
刊物的取舍标准,似乎不符合这个的就不是诗。其实不过
是人类发现了一些关于自发节奏的经验性认识,但亦步亦
趋,就很快的收益递减。所以所谓的颂古,也是个双关语,
一则确实颂的是古人,其次咱弄的是古风,不要跟我讲诗
格,所以这个事情,用名就说明说话的人有腻味因袭的地方。
而从容录里万松的镜背、生根等语,确实很有意思,其他人
说的“不为我说破”也有相当的阿米念主义的味道。所以
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因袭这种方式的。

不讨论话头,那个时候可以讨论成什么样式?完全可以有,比如:
http://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ha05/ha05_02959/ha05_02959.html
这本书“释摩诃衍论赞玄疏 卷四”,是辽朝耶律洪基时期的
赐紫沙门法悟的著作,大乘起信论的印度注本的中式发挥,
五十年后高野山的和尚抄录了一个副本,算是有宋一代的
海外学术追踪,在宗教里,这个已经算相当快了。抄录的
这一篇是论无明,业识,三身的理论细节部分,这个似乎
是天台唯识?
释摩诃衍论赞玄疏
http://www.fodian.net/zjj/view.aspx?file=X/45-53shilunbu/x45-j/X45n0772.txt


其实话头讨论的,有相当一部分,就是这个第四卷结构里的
操作和意象,但是,很可惜,神秘化之下,想讨论什么,
都是不可能的,只有自欺欺人是常态。说不可能也许有些
绝对,那就说不容易吧。

ps:
http://www3.nhk.or.jp/news/taiki/
收信看到一个推荐使用的雾霾模型,看了一会,觉得极为厌烦。
这个模型是日本人弄来预测亚洲的雾霾的,和天气不同。
1霾产生的时分基点。
2地形。
3风系
--------
当然,还有其他摄动因素,比如光照,气压。

至少我是这么理解的。
意识的基、元、势、引、摄动,如果纯化成效价关系,
也许就类似这图。纯化过的形式,其实类如幻象,似乎能够
使人容易把握,形成直观感受。点一支香,用手指触一下
烟雾,也许会发现,小动作的曲率是可以预测的,动作一大
,就完全无效。不是一回事情。所以,有时候我对一些分析,
持不以为然的态度,对于弄个指挥棒在雾霾里绕来绕去,其实
没什么耐心,并不是没用,却也恰似没用。不是真正没用,
数据都是一小步一小步做的,但是绕来绕去,却也是无聊而已。


完整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