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的尽头,遗忘与复现

by 齐愍乐平, Wednesday, May 06, 2015, 13:06 (3489 天前) @ 齐愍乐平

武侠小说,金梁古温,各有一套全集.说实话,金
老的都看过,梁老的........看过一半,古温的各
看过几本而已,所以这套后来买的全集,基本
没打开来看过。但是不是买套蜀山剑侠传,其
实犹豫了很久。作为写作类型的起源实体,是
我收集这些书的目的,但蜀山在概念中有很大
的分歧,很不喜欢蜀山派的说。当然,最后还
是凑了套版本好而价格廉的,买最喜欢的金梁
,反而没讲究版本,一个买了修订版,已经和
当年的不大相同,但反而解决了当年阅读时留
下的定势,一个打开看了两页,买了放着而已。
这几十年里留意阅读趋势的人,大概会感叹经
历着武侠从地下文学到庙堂到被遗忘的全过程,
现在是仙侠走到形式尽头的时代了,留个样本
的意思.
过密,内卷,停滞,退化,是形式走向尽头的
一些得到充分理论描述的部分。但很显然,我
并不打算使用具体的现实例子来写这个历史学
观念里的关键主题。小说及其派生文学,同人
小说,是我们这个时代里,可以最方便的进行
谈论的例子,所以这个帖子,其实就围绕小说
谈历史的观念。ps:不满意我用以上的例子的,可以去看一些其实我做了标记还没仔细看过的书,
自从伟大的波里比阿 (Polylius)用The Histories or the Rise of the Roman Empire为名以后,
一千多年以后的吉本(Edward Gibbon)仿佛对联式的来个书名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这个句式,被William L. Shirer以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hird Reich: A History of Nazi Germany(第三帝国兴亡史)联合以后,大概已经成了定势,比如Scott Ritter:Dangerous Ground: America's Failed Arms Control Policy, from FDR to Obama,但其实细腻的结构描绘有独特的价值,比如赛珍珠的大地, John Steinbec: the Grapes of Wrath,Harry Caudhill:Night Comes to the Cumberlands,这些电子版是容易找到的,至于近年来的Lois Phillips Hudson:The Bones of Plenty ;T. P. Jones The Loss of Certainty系列,不知道电子版怎么找了,列个书名以便参考而已。
我大概不算无我论者,但这并不妨碍我做一个类似
无我论的描述,要在小说上做一个类似类似量子
哲学的描述,还是很容易的。比如,我们现在看到
的红楼梦,其实已经是经过百多年总结的善本了,
这里面既有曹雪芹、高鄂的手笔,也有曹家人的看
法,修改,鼓担上蒸饼铺里传抄人对文句的改动,
自清以来出版者的改定,乃至有红学研究以后,各
红学家对以上所有版本的权衡。当然了,其实大多
是一些小差别?如果从线上看,主要是南京音和北
京方言在作者不同版稿和传抄校对者之间的抵抗,
一些少量的文句结构。而我们能看到的最大尺度的
文本抗衡,在金老的宋元明五步曲里,是最明显的,
比如慕容复和王语鄢的在新版本中的复合,等等,
甚至在影视制品里,一些称谓上的改口,都使人感叹
围观产生力量,不同时代的围观者,使作者不停的
对已有版本进行大尺度的修订,作者是作者,读者
是作者,甚至文化形态和社会观念乃至主要阅读区
域的变动,也是作者。这里不是说金老不是作者,
曹、高不是作者,或者来个社会是作者的结论,而
是感叹能相之潜在与密集。金老的中期修订本,也就是进入大陆的第一批,读者是承认的,晚期修订
本,读者似乎并不承认,已经是内卷化了,结构已
成,成为社会的一部分,社会的另一些次生部分要
施加影响对之进行修改,即使有作者这种权威存在,
也不是容易的事情,修订本的电子版难找,以修订后
的叙事为题材的续书也几乎见不着。可见围观的微观
结构复杂,不但有作用,也有互相之间的作用,如
此云云。甚至在这里谈谁究竟起决定作用,意义也
已经不大,难道还给影响因素做个评估打分?未必
了。在这里,只需要知道摄动很复杂,有作用,不
可小看,但作用也有限,所以是摄动,而不是主动,
大概也就够了。
----------------------
插话:
The Bookman's Manual: A Guide to Literature
Bessie Graham
http://babel.hathitrust.org/cgi/pt?id=nyp.33433069265035
前段时候打算写个工具书介绍,后来又没写,
楼上这本版本学教材是可以用的,当然,经过一百年,有些也可以更新
很大尺度了,比如虚构类,如此云云。也是在这上面确认了,
基辛格版实体复印本其实有的就是谷哥版,因为书的影本编号一样。
这是前面几篇的话了。
------------------------------------
----------------
一个错误纪录
假设有一个样本,叫做绿y,一般定一个值是10,
和很多的东西一起写的时候,
。。
品名 数值
....
....
绿y 10
......

在几万次记录中,发现了一次错误的纪录
是写成了
绿y 6

------
这事情是
绿>陆>6
这时候如果有个势,叫做(要记个数字)
可能会把原来准备写的10挤掉,也就是进程里有一个叫做6的数字,
也就写了下来。

这个层析笔记中两个例子中的一个撕角数字错误例子不同,
一个是同为数字但是错音连叠,这个很明确是对分层的支持,
也就是说,记忆/经历也许类似图1/2的综合,1是轨迹,2是实际
可能性。

窄化:线的集成

在古代的小说中,基于原有历史模型而稍微有些变动的应该
不少,几乎所有的都算,但从原有历史结构出发,完全改动
了历史发展流向的,似乎只有一本,就是夏敬渠《野叟暴言》,
一本将明代历史半途神道化的乾隆年间清人小说,这本
书是一百多年后的清末民初才出版的,那时候清室已经顾不上
着急一本小说的宣传效果了。
“如果有一个时代因其伟大而使后世恨不能置身其中的话,那
么这个时代非古代希腊罗马莫属。“
这是比较史学和平行史观的西方始祖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
人传》的。。。呵呵。。国内出版社写的前言的第一句。
这套书我也没有,网上现找的,手头只有九个比较列传而已,
其他的比较列传就要电子图书馆里看了。要借用的就是这句
话。"置身其中"
如果经常看网络小说的历史小说部分,会发现创作者虽然来自
各地区,但使用的理想时间段有相当的集中趋势。比如秦始皇
和唐太宗的青年时代,北宋中后期的王安石--苏东坡时代等等,当然,还有三国,爱好与反感者最两极化的时代。历史小说
的创作投影时代,是经过优选和窄化的。这应该和很多因素有
关,首先是这段历史,是阅读的人所比较了解的,这样的历史
段并不多,并且是历史教学所投入并产生较大成果的。实际如果
回顾《史记》一书,会发现作者着力搞清楚,也是围绕秦汉
交替的过程中重重因素而言,这是既得的因素。另一个因素是,
这些时间段是历史变化的交叉口和焦点,具有较大的可变和角色
塑造的可能性,这就是预期的因素。当然,应该还有随机的因素,
比如个人偏好,比如作者经验的时代投放选择。甚至小说开展的
地理因素也有这些集中的趋势,长安,开封,比较集中,那是因为
本来就是古都。海南则是文化圈中能集成人的因素又远离各种
限制因素的边际。如此等等,但其实没看到有太多小说使用到
地方志乃至这些区域的坊巷志的,确实有,但不多,这就是写
小说的人年纪都比较轻,而乡土地理大多是中年人进入的领域了。
更多的还是人情和年轻人社会经验的投射。所以在全部的历史
小说的试验中,似乎都没有能够提出一个解决现有问题,比如
“住宅小区治理”的模式,也就是说,即使这么多人参与了运算,
仍然无明确的解,这真是一种遗憾。

当然了,我说了也不算,其实我怀疑类似的多个自由能动元
的自组织模型,多赢的,平衡的,在网游之类的内容里能够得
到相当的锻炼,但是网游小说几乎没法看,不知道写的是什么。
这篇的主题不是讨论那些模式能够经过运算而得出,虽然我
觉得起点中文的运行模型本身是一个成功的模式。如果在已知
范围内没有,又准备积极有为,那么可以看看其他范围。但这
也不是这篇讨论的主题。这篇讨论的是形式的穷尽,具体到这一
段,就是窄化是怎么出来的,所以只要窄化出,窄化的一些基本
影响因素就可以了。比如,域的有限性,比如,预期和适应的
调和,比如,意识是否乐意纠缠在这些的泛影响上面,云云。
但总之,读历史小说的阅读经验,在形式有限的总结上,有助于
理解意识在无限丰富的可能的前提下,窄化成有限的运行模式
和路线这件事情,当然,可以有很多种区分方式了,比如回到
普鲁塔克的比较列传,他是按照时间的时间阶段上参与的人物因素
来比较希腊和罗马人中的若干,少量的涉及到区域的不同,
换一句话说,读者喜欢投影在什么时间段?如此云云,这就有
个比例尺度的问题。这篇里,只需要提出这个问题就可以了,
不会有把这个部分详细的论述一遍的打算。

性静情逸 心动神疲 守真志满 逐物意移
作者: 齐愍乐平, 发表于: Sunday, May 03, 2015, 23:30 (4小时36分钟前) @ 咯咯咯儿
千字文
-----------------------------
都不容易,千字文有两个和尚草书最有名且有墨迹。
智永和怀素的。智永的有人以为是唐人摹本,但看
纸张的颜色,确实是陈朝纸,类如白马寺生经,大概
显得嫩的矿物纸染料成份比较多。
我理解为,把意思表达了,又比较省力,支格处又尽量少,如此如此。

-------------------------
既然已经在隔壁说了,就贴一下对照。
ps:
窄化,杂化,乃至[space化,非spatialization,不离 spatialization],也有可能同出而异名。

我大致的看法。。

割裂我偶尔用,形容某些极端的心理状况,能所我
我也偶尔用,如果用的时候,往往有呵呵的表情在后面,你猜我想的是什么。
至于。。。观待。
观待不在我的语言系统里,或者说如果我自己有类似
观待的情绪,我知道这不是无作用的,但是不是有无
作用的观察,理论上可以支持有。如果是作为行为的
“观待”,如果进行评估其特点,也许可以用某些图
式进行直接的反推演。如果这个假设成立,那只要找
到合适的图式就可以了。从文献上,要找例子也就只
有这几个例子存在可能性。之后就是实地看是不不是
了。至于“无作用”的哲学定义,在已知理论范围里,
未必有明确答案。

.图已经贴了作者: 齐愍乐平, 发表于: Tuesday, May 05, 2015, 04:01 (4小时39分钟前) @ 咯咯咯儿

大致上,balabalaban,每个人都说段相同的话,
然后从话的细微差别上体会。
具体到这段话,当然千字文最容易,要仔细找找
能找到个几百种,至少其中几十种有详细到某一
笔有什么意思的分析,当然,我真看到过的只有
宋徽宗的一卷。这只是个大致的概念,不具体的。
另外,所谓的无作用,也有可能是指,这个量一般
不进入统计范围,不进入统计范围的,当然也就谈
不上统计,另一种就是,通常变动在误差范围之内
的,不统计了。说得不清楚。
-----------------------
赫话三七,这个观察点在那里?如果说是控制/自由,大概
有两个参数?一个是摆动的自由程度,另一个是线
条的均匀性,也就是手指的自如程度,对于势能自
如的进行适当控制,在势流中能表达所想所虑。
这里不是讨论书法,所以不是布局什么的,否则张芝
的回旋说到是可以使用。前面的分析都是语音,分析
到≋≋≋的时候,总结了两个部位,
其中一个,是特别容易引发共振的,
嗯嗯,这就是一个连接的位置。
至于书写,也就是触觉,图象,
想象,声音的联合,包括在一定的
速度之下,怎么分析。设置了
一个题目而已。那么在这一组里有
没有类似的连接位置呢,也许也是
有的,甚至可能和书法的书写经验
都没有关系,大部分人都不可能具有
临写怀素帖的经验,但能对这些进行
审美,那么这些美感是从那里获得
的确认?这是一个值得分析但可能
没有明确答案的问题。

[image]


完整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