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法界观门
华严法界观门
京终南山释杜顺集
摘自大正藏 第 45 册 No. 1884宗密《注华严法界观门》 校于《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二卷第二册
修大方广佛华严法界观门,略有三重。 真空第一,理事无碍第二,周遍含容第三
真空观
第一真空观法,于中略开四句十门:一、会色归空观,二、明空即色观,三、空色无碍观,四、泯绝无寄观。
就初门中为四:
一、色不即空,以即空故。何以故?色不即是断空,故不是空也。以色举体是真空也,故云以即空故。良由即是真空,故非断空也。是故言由是空,故不是空也。 二、色不即空,以即空故。何以故?以青黄之相非是真空之理,故云不即空。然青黄无体,莫不皆空,故云即空,良以青黄无体之空非即青黄,故云不即空也。 三、色不即空,以即空故。何以故?以空中无色,故不即空;会色无体,故即是空。良由会色归空,空中必无色。是故由色空故,色非空也。 上三门以法简情讫。
四、色即是空。何以故?凡是色法,必不异真空,以诸色法必无性故。是故色即是空。如色空既尔,一切法亦然。思之。
第二、明空即色观者,于中亦有四门。
一、空不即色,以空即色故。何以故?断空不即是色,故云非色。真空必不异色,故云空即色。要由真空即色,故令断空不即色也。 二、空不即色,以空即色故。何以故?以空理非青黄,故云不即色。然不异青黄,故言空即色。要由不异青黄,故不即青黄,故云即色不即色也。 三、空不即色,以空即色故。何以故?空是所依、非能依,故不即色。必与能依作所依,故即是色也。良由是所依,故不即色;是所依,故即是色。是故由不即色,故即色也。 上三门亦以法简情讫。 四、空即是色。何以故?凡是真空,必不异色,以是法无我理非断灭故,是故空即是色。如空色既尔,一切法皆然,思之。
第三、空色无碍观。
谓色举体不异空,全是尽色之空故,则色尽而空现。空举体不异色,全是尽空之色故,则空即色而空不隐也。是故菩萨看色,无不见空;观空,莫非见色。无障无碍,为一味法。思之可见。
第四、泯绝无寄观。
谓此所观真空,不可言即色不即色,亦不可言即空不即空,一切法皆不可,不可亦不可,此语亦不受。迥绝无寄,非言所及,非解所到,是谓行境。何以故?以生心动念,即乖法体、失正念故。又,于前四句中,初二句八门,皆简情显解;第三句一门,解终趣行;第四句一门,正成行体。若不洞明前解,无以蹑成此行;若不解此行法,绝于前解,无以成其正解;若守解不舍,无以入兹正行。是故行由解成,行起解绝。
理事无碍观
理事无碍观第二。但理事镕融,存、亡、逆、顺,通有十门。
一、理遍于事门。
谓能遍之理性无分限,所遍之事分位差别。一一事中,理皆全遍,非是分遍。何以故?彼真理不可分故。是故一一纤尘,皆摄无边真理,无不圆足。
二、事遍于理门。
谓能遍之事是有分限,所遍之理要无分限。此有分之事,于无分之理,全同非分同。何以故?以事无体,还如理故。是故一尘不坏而遍法界也。如一尘,一切法亦然。思之。
此全遍门,超情离见,非世喻能况。如全一大海在一波中而海非小,如一小波匝于大海而波非大,同时全遍于诸波而海非异,俱时各匝于大海而波非一。又,大海全遍一波时,不妨举体全遍诸波;一波全匝大海时,诸波亦各全匝,互不相碍。思之。
问:理既全遍一尘,何故非小?既不同尘而小,何得说为全体遍一尘?一尘全匝于理性,何故非大?若不同理而广大,何得全遍于理性?既成矛盾,义极相违。 答曰:理事相望,各非一异,故令全收而不坏本位。先理望事,有其四句: 一、真理与事非异故,真理全体在一事中。 二、真理与事非一故,真理体性恒无边际。 三、以非一即非异故,无边理性全在一尘。 四、以非异即非一故,一尘理性无有分限。 次事望理,亦有四句: 一、事法与理非异,故全匝于理性。 二、事法与理非一故,不坏于一尘。 三、以非一即非异故,一小尘匝于无边真性。 四、以非异即非一故,一尘匝无边理而尘不大。思之。
问:无边理性全遍一尘时,外诸事处为有理性,为无理性?若尘外有理,则非全体遍一尘;若尘外无理,则非全遍一切事。义甚相违。 答:以一理性融故,多事无碍故,故得全在内而全在外,无障无碍。各有四句。先就理四句:一、以理性全体在一切事中时,不碍全体在一尘处,是故在外即在内。二、全体在一尘中时,不碍全体在余事处,是故在内即在外。三、以无二之性各全在一切中故,是故亦在内亦在外。四、以无二之性非一切故,是故非内非外。 前三句明与一切法非异,此之一句明与一切法非一,良为非一非异,故内外无碍。 次就事四句:一、一尘全匝于理时,不碍一切事法亦全匝,是故在内即在外。二、一切法各匝理性时,不碍一尘亦全匝,是故在外即在内。三、以诸法同时各匝故,是故全内亦全外,无有障碍。四、以诸事法各不坏故,彼此相望,非内非外。思之。
三、依理成事门。
谓事无别体,要因真理而得成立,以诸缘起皆无自性故,由无性理事方成故。如波要因于水能成立故,依如来藏得有诸法,当知亦尔。思之。
四、事能显理门。
谓由事揽理故,则事虚而理实;以事虚故,全事中之理挺然露现。犹如波相虚,令水体露现。当知此中道理亦尔。思之。
五、以理夺事门。
谓事既揽理,遂令事相皆尽,唯一真理平等显现,以离真理外无片事可得故。如水夺波,波无不尽,此则水存以坏波令尽。
六、事能隐理门。
谓真理随缘成诸事法,然此事法既违于理,遂令事显、理不显也。如水成波,动显静隐。经云:“法身流转五道,名曰众生。”故令众生现时,法身不现也。
七、真理即事门。
谓凡是真理,必非事外,以是法无我理故。事必依理,虚无体故。是故此理举体皆事,方为真理。如水即波,无动而非湿故,即水是波。思之。
八、事法即理门。
谓缘起事法,必无自性,无自性故,举体即真。故说众生即如,不待灭也。如波动相,举体即水,无异相也。
九、真理非事门。
谓即事之理,而非是事,以真妄异故,实非虚故,所依非能依故。如即波之水非波,以动湿异故。
十、事法非理门。
谓全理之事,事恒非理,相性异故,能依非所依故。是故举体全理,而事相宛然。如全水之波非水,以动义非湿故。
此上十义,同一缘起。约理望事,则有成有坏,有即有离;事望于理,有显有隐,有一有异。逆顺自在,无障无碍,同时顿起。深思令观明现。是谓理事圆融无碍观。
周遍含容观
周遍含容观第三。事如理融,遍摄无碍,交参自在,略辨十门:
一、理如事门。
谓事法既虚,相无不尽;理性真实,体无不现。此则事无别事,即全理为事。是故菩萨虽复看事,即是观理。然说此事,为不即理。
二、事如理门。
谓诸事法与理非异,故事随理而圆遍,遂令一尘溥遍法界。法界全体遍诸法时,此一微尘亦如理性全在一切法中。如一微尘,一切事法亦尔。
三、事含理事门。
谓诸事法与理非一故,存本一事而能广容。如一微尘,其相不大而能容摄无边法界。由刹等诸法既不离法界,是故俱在一尘中现。如一尘,一切法亦尔。此理事融通,非一非异故。总有四句:一、一中一,二、一切中一,三、一中一切,四、一切中一切。各有所由,思之。
四、通局无碍门。
谓诸事法与理非一即非异故,令此事法不离一处,即全遍十方一切尘内;由非异即非一故,全遍十方而不动一位。即远即近,即遍即住,无障无碍。
五、广狭无碍门。
谓事与理非一即非异故,不坏一尘而能广容十方刹海;由非异即非一故,广容十方法界而微尘不大。是则一尘之事,即广即狭,即大即小,无障无碍。
六、遍容无碍门。
谓此一尘望于一切,由溥遍即是广容故,遍在一切中时,即复还摄一切诸法全住自中;又由广容即是溥遍故,令此一尘还即遍在自内一切差别法中。是故此尘自遍他时,即他遍自,能容能入,同时遍摄无碍。思之。
七、摄入无碍门。
谓彼一切望于一法,以入他即是摄他故,一切全入一中之时,即令彼一还复在自一切之内,同时无碍。思之。 又由摄他即是入他故,一法全在一切中时,还令一切恒在一内,同时无碍。思之。
八、交涉无碍门。
谓一法望一切,有摄有入,通有四句:谓一摄一切,一入一切;一切摄一, 一切入一。一摄一,一入一;一切摄一切,一切入一切。同时交参无碍。
九、相在无碍门。
谓一切望一,亦有入有摄,亦有四句:摄一入一,摄一切入一,摄一入一切,摄一切入一切。同时交参无碍。
十、溥融无碍门。
谓一切及一,溥皆同时,更互相望,一一具前两重四句,溥融无碍。准前思之。令圆明显现,称行境界,无障无碍。深思之,令现在前。
漩复颂
若人欲识真空理,身内真如还遍外。 情与无情共一体,处处皆同真法界。 只用一念观一境,一切诸境同时会。 于一境中一切智,一切智中诸法界。 一念照入于多劫,一一念劫收一切。 时处帝网现重重,一切智通无挂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