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顺法师:华雨集第五册 三三、『中国古佛雕』序
印顺法师:华雨集第五册 三三、『中国古佛雕』序
佛是最高真理的体现者,绝对(「不二」)完善(「圆满」),是相对界的形相所无法表示的,所以「法身无相」,初期佛教是没有佛像的。为了适应一般人心,起初以菩提树、*轮等,间接的表征佛的成佛与说法。渐渐的,佛在过去生中(菩萨)的事迹,天神的诚信护持,图绘或浮雕的,在西元前三世纪,已经出现于印度了。一世纪中,佛(及菩萨、天神)像在印度流行起来。因时因地而发展演化,佛教的造形艺术便成为艺术界的重要一环。
佛(菩萨等)像,象征着佛教的精神。一、解脱相:圆满的解脱者是佛;佛因智慧的觉悟而解脱,表现为肃穆、宁静、浑朴、自在,出家的超脱形象。二、慈悲相:慈悲是利济众生的,柔和、慈忍而强毅的菩萨,多数是在家的。三、信敬相:如天女的奏乐与奉献香华,印度式的衣着,轻薄而多少袒露,表示了供养 [P228] 的虔敬。或是护法龙天,如金刚像的威武雄猛,表现出降伏魔邪的赤忱。形像表示了佛教的精神,也就是佛弟子修学的榜样。
石雕、金铸等佛像的流行,已是中期的「大乘佛教」时代。那时的佛像,是浑朴、自在、慈和而雄健的,我们赞佛是「大智大悲大雄力」,正是这一期佛像的风格。菩萨是立愿广度众生的,表现为精进强毅的少壮形象(初期的圣者阿罗汉,被形容为耆年);衣饰华贵,表示了菩萨的福德庄严。传来我国的早期造像,如云冈、龙门、天龙山等,北魏、隋、唐时代的石窟雕像,是属于这一期的。虽从犍陀罗式而渐化于我国的艺术传统,但都表现了「大乘佛教」的精神。宋代以来,佛教渐渐的衰落,继承中期的造像艺术也衰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