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邪师萧平实错会“觉观”义、妄言初禅时“口行”灭
1-4、邪师萧平实错会“觉观”义、妄言初禅时“口行”灭 ★邪师萧平实:“证初果、二果之人,灭除欲界觉观,所以远离舌味、鼻香、男女根细滑触,实证初禅等至以后,成就心解脱,入三果位,亦是口行灭。”(《阿含概论》P353) ★邪师萧平实:“口行阴之最细者,譬如四空定中——特别是非想非非想定中——对自己是否存在也无所了知的了知性,因为仍然维持著意识心的极微细了知存在,这也是口行阴,因为尚有最极微细的觉观存在”。(《阿含正义》P1073) ★邪师萧平实:“没有觉观,没有觉知”、“必须灭除能知能见与一切觉观,才能进入无余涅槃;但是凡夫的觉观必然无法灭除,因为意识仍然存在,一定会有觉与观、会有知与见存在;”(《阿含正义》P1320、1324) 邪师萧平实这几段话中错谬矛盾太多了,其讹传初禅断鼻、舌二识,后面将有专文破斥,其妄言非想非非想定不能自觉,亦将留待其错说无色定一文中破斥。 既说初禅口行灭,又言非非想定口行在,是不是本身就很矛盾呢?邪师萧平实之所以会如此错乱,根本原因在于其既错会禅定中“觉观”之义、又不懂禅定中之“口行”指的是什么。 在证得初禅时,已离欲与恶不善法,生起觉、观、喜、乐、一心等五支功德善法,如经云:“尊者!初禅之比丘有寻、伺、喜、乐及一心。尊者,如是初禅有五支也。”(《中部阿含经》) 邪师萧平实错会意识之“觉知”,误以为那是诸禅中的觉与观。而禅定中的觉、观是专有名词,特指相对于欲界散乱心而言的指认、寻求、伺察之功德善法之心,故而有时翻译为更恰当的寻、伺。若无此寻、伺之心,根本不可能灭去欲界乱想而证得初禅。 证得初禅“言语止息”、“声刺灭”,但是“口行”未灭,这个觉观或曰寻伺就是口行。如经云:“有觉.有观名为口行。”(《杂阿含经》)“寻、伺于先而后发语,是故寻、伺为口行也。”(《中部阿含经》) 初禅所灭“声刺”,指的是内心最粗重的思维“外壳”——言语,这个言语未必是张口讲话才有。当我们静静地想事情时,若静心观察就会发现,内心中所思维的内容,往往是使用“语言”乃至“文字”在议论、表达的,也就是内心里会有一个说话的“声音”,比如,中国人头脑中所“说”的自然是汉语。 当入于初禅时,虽然心中粗浅的“语言文字相”已经灭尽,清净一心也已经显现,但是,此时依然是有寻、伺等思维之心行相存在的,这个心念“寻”是不带有“语言”外壳的振动、声音,是可以被有天耳者听闻到的心声。如经云:“又依闻寻扩大活动之音声,观察(他心)”(《长部阿含经》)而在《杂阿含经(五○三)》中记载,目犍连曾在王舍城入于定中,与住在四百公里以外舍卫国的佛陀,通过天眼、天耳对谈,定中虽然没有粗重的语言文字这个外壳,但是并不妨碍进行不依于语言文字的交流。 初禅中,内在的寻求、伺察之心依然在检查和指认,比如,在指认心解脱的“清净一心”时,内心可以生起“这就是清净一心”想,但是却没有对“这就是清净一心”这个语言文字的命名,若此时以语言文字来指认命名“这是清净一心”,五支功德善法将立即消失并退出初禅。宗门也说清净真心离文字相,不可用语言命名和指认,恰如哑巴做梦说不得。 如果能够进而灭掉这个扰动不安的觉观、伺察之心,就能使内心进一步安住下来,“觉观刺灭”就可以入于被称作“圣默然定”的二禅。所谓圣默然,内心中的掉动“口行”也不存在了,默然而住。如经云,“若有比丘息有觉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三昧生喜乐,第二禅具足住,是名圣默然。”(《杂阿含经》)这时“口行”就灭除了,邪师萧平实误以为非非想定中的知觉性就是觉观、口行,错得远不止十万八千里了。 ★邪师萧平实:“想阴其实是包括二种的:语言文字的想阴及离念灵知。离念灵知就是离语言之思想而直接了知”。(《阿含正义》P1071) ★邪师萧平实:“证得初禅以后,离开欲界境界而住于初禅定境的离念灵知境界中”。(《阿含正义》P1216) “言语止息”的初禅依然有种种想、知、寻、伺的存在,邪师萧平实所说的“离语言之思想而直接了知”并非“离念”,无想定中想与知不灭依然有“念无想界”之一念,即使非非想定中依然有三界最微细想、念、觉、知的存在,一切未得灭尽定之众生皆不可能须臾、刹那离念,只要“想阴”在,就不可谓“离念灵知”,又怎么可以说“离念灵知”属于想阴呢? 可见,邪师萧平实对于禅法的最粗浅道理都错乱得一塌糊涂,非未证言证之大妄语者而何? 转自:http://url.cn/7Oa4R3 《悲智破斥邪师萧平实邪见魔说专集(草稿)》
狮子吼,无畏说,百兽闻之皆脑裂。香象奔波失却威,天龙寂听生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