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语言和认知的获得顺序(二)
ok 现在回到标题的话题。谓词逻辑里找元语言否定的相关解释,也是很困难的,我大致翻了翻蒯因的散文部分,好象没看到“元语言否定”的相关项,毕竟人家研究了一辈子的是谓词首位,但诸位看官哈,其实你们研究了很多年的,以谓词形式出现的,偏偏不是谓词逻辑,所以你们在这套逻辑里,找不到对你们的研究项目的解释口径,呵呵,其实是有的,经过三四十年的发展,应该也是很全的,请留意我在本段引号里的强调的术语,百度之,同样一帖灵,不需要解释。
以上的分析过程和以往的有所不同,以往的分析过程是借助族群积累的宏观现象,和发音的流变关系很大,而这次分析,立足点描述语言的重构过程,乃至他的流变,除了史地观念以外,既往的族群哲学观念,对于以言语面目出现的认知,有所影响。这里的获得顺序,意味着个人经验乃至群体经验的差异,重构过程和分析过程,都有可能具有一定的探索价值。这提示利用历史机制来分析意识的深层部分。但实现路径呢?
ok 在这里,我们有理由假设一种语言出来,这种语言用于构连对象语言和意识的内隐进路,能够形成图象,并且代表语言的文字图象中,既有名词的实义,又有复杂的位格变化,比如动作,数量,等等,那么在这种文字图象中,实义部分和内隐进路部分的组合,这是个什么逻辑来着呢,尚待定义,我在年初的显形表系统一文中,引用了谢尔顿小说谋略大师中的一段,其中有一层,是一个模糊的组合,这类模糊组合,应该是有很多表现形式的,属于经验,图象,乃至习惯模式的组合部分,和其他的区别在于具有强大的直观可分析性,和其他的单纯的心理操作层面又紧密相关,那么这一部分,其实是值得重点认识的。
基于这个假设,无论是位格明显粘着的文字系统,或者孤立语需要用词组代位的,乃至抛弃语言图象乃至以动作情态表现,实质上没有太多本质上的区别,区别之处在于系统本身的族群缘起和个人经验的部分结构,但放在语言情境里去理解,其实没有太多的不适用。
这段东西大概结束了一个模糊的历史时期,但我并不指望他能起多大作用。因为我同时模糊了所缘的不可通约部分,强调了可以通约的部分,其实必然有不可公度的地方,比如强调基础感受的,也许效果强烈,但细腻不足,而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内容,则必然有不太容易演示的可能,甚至可以把这些都去掉,直接问,这个东西可以拿来干什么,知道了基本的演化和维度控制,又怎么样呢?这些问题么,是很难回答的,我的体会不深,呵呵,对于各种套话,呵呵,学不会,我要是能学得会那个,大概不会写这些东西了,所以不能指望我说一些你们想听的,各位看官,毕竟我们从年轻的时候一路走来,看法就从来不大一致。其实前面所讲述的那种概念中的语言,也不符合中文的结构,中文的格是离散的,和名词并不贴在一起,象型的倾向是强烈的,但却需要起码的古文字知识,而我们使用的普通话,却是一个一个音一票票选出来一种人工语言,不如家乡话是自然语言,所以当作为一个历史资源的有效利用,可能会需要其他的帮助,尽管如此,已经足够好了,与其要求转换到一种理论设想中的结构,不如利用现有的结构更为自然。我昨天读弗雷格的《算术基础》,也觉得这本专门讨论壹的书籍,说明在概念中的各种维度,即使使用数学语言,也是有可能实现某种程度上的观察的,尽管结论部分,甚至架构,都可能不一样。
"我记得玛格丽特米切尔的《乱世佳人》1939年刚出来的时候,星期六评论上登广告,买三美金一本,这个版本过了七八十年,在孔网上仍然有得买,几百块,涨了没几倍,当然不能是当年的一版一印,一版几印吧"。这个叙述里每一句逻辑上都是真的,除非我忘记了星期六评论上的价格了,当然了,我并不是一九三九年看到这广告的,而是今年初翻的旧杂志。但是显然,这样读起来,让人有些时空概念上的零乱。那么现在有两个陈述,1:《乱世佳人》精装本三块钱一本.2:《乱世佳人》平装本38块钱一本。两个陈述都真,在不考虑币种,版本,套与本的区别之外。这里有意在陈述上没提年代。ok ,那么这个句子呢:《乱世佳人》精装本三块钱一本,《乱世佳人》平装本38块钱一本。1真,2真,但1+2并不真,你究竟是到那个年代去采购这书,时空管理局的图书管理员同学?这事之外,1+2有可能是一个新事,就是特指某一版本的书,兼有精平装,在网络书店的价格显示方式,我还真买到过类似比例的书,当然差异没那么大。所以数理逻辑上的第一课,合取:T+T=>T 第一个分句真,第二个分句真,那么全句都真。如果在这组语境里,是并不一定的,可见其中要界定的东西之多。
《瑜伽师地论卷第一·本地分中五识身相应地》:又彼诸法同一所缘。非一行相。俱有相应一一而转。又彼一切各各从自种子而生。彼作业者。当知有六种。谓唯了别自境所缘。是名初业。唯了别自相。唯了别现在。唯一刹那了别。复有二业。谓随意识转。随善染转。随发业转。又复能取爱非爱果。是第六业。
这段在年初的《“显、形、表”认知隐喻系统的源流与发展》作了标记,现在重新引用一下:
《谋略大师》与这一段有关的一组记忆,曾在笔记中有所提及,现在所涉及的这一组,则是在一个较强烈冲突中,由回忆和愿望构成的意识架构,具有充分的刚体特点,现在让我们回到本篇开头《瑜伽师地论卷第一·本地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所引用段落的最后部分,并在其中一行✔✔修改标点。
彼作业者。当知有六种:
✔谓唯了别自境所缘。是名初业。
✔唯了别自相。
✔唯了别现在。
✔唯一刹那了别。
✔✔复有二业,谓随意识转:随善染转,随发业转。
✔又复能取爱非爱果。是第六业。
✎“又彼诸法同一所缘。非一行相。俱有相应一一而转。”如果说✄段落中的现在,是一个综合印象的话,还比较好解释,比如范德默韦既是玛格丽特,也是老所罗门的叠加,杰米的自身概念,也综合了过去回忆的印迹。如果一定要说现在就是时间流中的一片,那么唯一了别的能动过程,和意识的综合印象有联系性,比如✔✔里说“随意识转”,“或无间或有间。或近或远差别生。”,“执受所依。异熟所摄”,“无始时来乐着戏论。熏习为因。”
师地论里这个技术性的界定真是功力深厚。一般来说,现在经过文字学家的分析,使人了解到在印度语言系统里的缘起概念,和走路有关。如果按照这个路线来理解人的模型,就地取材,就以走路为例,这使得依他和遍计乃至圆成,有一个通俗化的认识模型,即支撑、感知、平衡系统,相对而言,平衡系统就最为复杂。但在概念中的走路,也许有一定的不同,比如我曾另外推过一个走路模型,眼边、手边、足边(暗边),在我的概念里,却是以暗边为较深的部分,因为显然有更纵深的知,却不显示为意识。这使得我们有一个疑问,如何松动名前觉无这个事情。至少这个技术界定,其实已经是在分析名前了,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