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初的光明》探讨

by unchained, Saturday, December 28, 2024, 08:22 (14 天前)

感谢几位作者创造因缘,引导大家共同学习阿含原典,有一些问题与大家分享探讨……

北传阿含法义古来罕有注解流传,唯有现代学人打通《瑜伽师地论》本母与阿含关联而整理《杂阿含经论汇编》,使今人获得了来自弥勒菩萨的权威注解,阿含全貌结构得以展现。又有海公大德《增一阿含经学记》等出于实修证悟流露之讲说可以学习。随喜学人们的共同努力。

——问题探讨:
P73,P155,关于五盖和七觉支的二重,昏沉睡眠、掉举恶作,作者也认为应该区分内外。虽然基于全书的大背景是可以理解的,但经文本身其实并没有这个意思。《俱舍论》中昏眠掉通见修断,悔唯修断,都是向内的微细烦恼,而且同于《瑜伽师地论》,都有着昏眠、掉悔分别障碍止观的解释。如果非要对其区分内外,可能会引导学人忽略此四烦恼同为内向的特质?
p71,有对的深义值得挖掘,《俱舍论》有“境界有对”,颇合文义。
p149,核心已作,”核心“这个翻译不见于北传译本。不知经藏中是否还有别的用例?是否是为了凸显本书想要表达的”核心作意“这个大背景而刻意如此翻译?
p150,能之无垠贯穿平等性,这个翻译颇为独特。其他译本只是说:精进(活动)、根(能)二者的平等/平衡。并没有添加诸多的修饰词?
p167,四道之四,为掉举所持而修止,似乎是一类特殊的进路。经文为何没有提到为昏眠所持的修行法?或许其余三种都是在没有粗大盖障的清明状态下起修,此则是在盖障现起的当下为对治而作刻意努力?

——关于与大乘禅法的联系
p81,深察三叠金句,如果是如此重要,为何佛陀余处不说此义?且其他译本只翻译出一义:”内触“”向内的探查“。其实,从对于主谓宾结构的提示,可以立即联想到大乘的”三轮体空“之义。又,此处经文的”亿波提“很是独特,不知为何保留音译?类似不作意译的案例又如”阿赖耶““尼延底”…… 《瑜伽师地论》的解释见:“复次于缘起法善巧苾刍。由三种相。于其三际。能正思量正能尽苦……”
p94,p224,内有此识身,外有名色……四识住……书中屡次强调内外之分,作意“内心的特质”(或译”心相“)。其实唯识宗的观行强调破除二取,也是断除能所之意。
p27,p116,等覆与密护根门,强调根的能动性。而《楞严经》也非常重视六根的修行,太虚大师直接概括为”唯根论“。
p147,此经所修的“无所依止禅”,与《起信论》的止行“不依止色……见闻觉知……”大段极为相似。《占察经》的止观修法也有类似。
p192,无妄想中增加妄想,让人立即联想到《圆觉经》中的破幻理路。
p164,p105,p122,毗婆舍那的“离见”,直观反映是《楞严经》的“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p193,204,正遍知,此处经文北传不见。承许佛陀是一切时处不需作意而任运遍知的大乘宗派,应该会认为此处只是权便之说。
p109,真实教法显现,这一段在《瑜伽师地论》解释为“六种圆备”,似乎更为圆满。
p245,期待对经藏中的佛菩萨的止观修行的更多挖掘。


完整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