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十二支缘起
论哪种反应机制,都在其内部储存着大量的模式与模型,这个赞同,
但我们有必要把每个事问题及其内部机制与模型都一一挖掘出来吗?这个在俺看来倒未必是绝对必要的,可能也根本做不到,藏识种子无穷无尽.真正需要做的是从宏观上把握这些模式与机制的本质及其基本流动方向,即本质是“人我”和“法我”生起的过程,也就是攀援生起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也包含着对长久串习或反复关联而行成的中间概念的坚固执着。流动方向及基本程序就是佛陀早就讲过的十二支缘起.佛陀在十二缘起法中所说的“生”是指“我”之意识的出生,包括“人我”与“法我”
比如,我们对所谓的对外境的真实感,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是对真实事物的执著,而是对中间概念系统中具体内容的执着.这些内容不过是大脑用来搜索方便而建立起来的一个中间概念,如百度谷歌一个词,没有词无法搜索,有了具体的词百度谷歌起来确实非常方便省时省力,但方便的太久了就会把这个中间概念当成真的,忘了真的东西了,这正是法执。
师兄所讲的敏感灵敏度,其后台应该是觉照力,但觉照范围为中间概念系统的串习关联性所局限.所以灵敏度没有错,错在这个关联性的坚固串习.六根六尘都是这种类似的关联粘着。如果能基本理解或看清楚这个串习生起的过程,可以自行作一定的扯脱练习.如不加思索判断的观照,一段时间后会有一定效果,一般人都会,如一个很简单的字,你盯一段时间后会感觉很陌生,其本质就是扯脱了对大脑中语言系统的坚固关联,我们之所以认识一个字,是串习关联的结果,字本身就是具体的笔画,没有任何含义,含义是我们赋予给它的。现在扯脱了这种坚固关联,当然就会感觉陌生了,进而会观注到这个字的细节笔画等,突然发现其实自己认识的这个字,以前似乎更过关注的是脑中的概念。
对字如此,其实我们的各个感官对各种外境的黏着莫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