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本颂46 一中非有四

by 1001nights, Sunday, May 03, 2015, 14:11 (3490 天前) @ 1001nights

平步青霄 上午10:09
第三项
所依无性,能依亦无性
复次:大种非有故。若说大种从相生,彼相在大种前,不应正理。若无能相,则所依之大种亦不得成。
复次:一中非有四,四中亦无一,依无四大种,其色云何有。(四六)
由四中无一、一中无四故,依止无体之四大种,其色如何得有耶?无者,谓非有也。
摄曰:大种能相非有故,自且不成色宁有;一中无四四无一,大种体无色性无。

本颂四十六:
一中非有四,四中亦无一,

依无四大种,其色云何有。

[分析]
此颂在说:色是一,四大是四。一里面不能有四,四里面也没有一,依靠非实有的四大而显现的色,自己怎么能够实有呢?此颂重复上一颂结论:色无自性,结论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但这里使用的推理,为现代观念无法接受。
就纯数量的比较而言,“一中无四,四中无一”是成立的。但对不同的东西,不可以这样比较。比如一头牛,不可以跟四个苹果比较。一中有四,比如,牛肚子里刚吃进四个苹果是完全可能的。四中有一,比如,物质四态,固、液、气和等离子态,四态中的物质相同是一。对现代人说明“色”非实有并不需要一、四悖论。所以此颂的推理不必详加推敲。
这就引发出一个现代人学习中观见的方式问题。佛典中记录了古代人大量的认识错误以及中观论师破斥错误的技巧与方法,其中很大一部分错误现代早已不存在了。复现古人的错误、校正方法及技巧,对学术研究、佛教史、人类思想史等无疑有很大意义;对志在传承佛法,久续般若明灯的佛门龙象,更是不可不学。但对仅欲粗通中观为学佛进阶的学人来说,花大量时间读书,先读古代的知识、文化背景,再读古人的思维习惯,再读古人犯的错误,再读古人的推理方式,再读用古人的推理与技巧去破除这些古人的错见,读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读罢抬头,两目茫茫,古今难辨,不知今夕何夕。如果不巧,花费如此精力时间,解决的竟是一个现代不复存在的错误,则实在让人哭笑不得。另外在思维方式与论证技巧方面,现代人已经与千五百年前的古人有显著不同,继续沿用古人的逻辑推理,现代人难以接受,并且说服力不大。这样的事情上所花的时间精力,似可节省。现代学人当就自己已有之错见,寻求破斥与校正。而以现代认识论方式为工具的破斥与纠正,更为精确、方便、顺手并易于广为接受。


平步青霄 上午10:11
哈哈,我前面说的类似的相依缘起在这里出现了。。。就是这个路数。

平步青霄 上午10:17
所依无性,能依亦无性。

许云 上午10:18
为麻叔上述这段提醒强烈点赞 [强][强][强][强][强][强]

林娜 上午10:21
不然读经典时要么被古人逻辑绕进去,要么就敬而远之(若非观待与割裂)


完整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