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与证无上

by 1001nights, Friday, March 20, 2015, 15:19 (3536 天前) @ 1001nights

圣普  上午10:05
观察识支,行支需要作意观察么?

梯形  上午10:09
那些支隐蔽,起伏但不觉,觉了的是那几个滚大的心念

梯形  上午10:11
大的平伏下去,隐的就可发突显了,可再平伏,继续突显。。。。。无底,不尽

师师  上午10:12
@陈子平 那印度人岂不望文生意钻入定义了?-----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Grin][Grin][Grin][Grin][Grin]----没回答我的问题啊,如果说不译是为了防止望文生义,那佛法最开始的印度听众不都望文生义了吗?以子之矛陷子之盾[坏笑] 听师兄解释,不过要符合逻辑哦

梯形  上午10:14
这过程主要的不是作意,有可能作意,但作意住住影响凸显。这就是止,修定。

圣普  上午10:16
观察识支,行支需要作意观察么?…………这个不是广告[惊恐]

平步青霄  上午10:18
那佛法最开始的印度听众不都望文生义了吗?-----嘻嘻。所以,就不要再望文生义了。哈哈。

平步青霄  上午10:22
菩提二字在梵文中是啥意思我都不知道,你叫我如何回答你。有人说是觉的意思。
@师师

王振东  上午10:24
十二支缘起,同从根本割裂到根本及次生割裂互相纠缠的粗大状态,这两者基本是等价的吧?
这样的话,根本割裂也没有明确的起点,正如无明其实是将行蕴极细微处截而断之通称无明,作为十二支因缘之“开始”

王振东  上午10:24
这里有点疑问,请教子平兄

平步青霄  上午10:24
开始我还以为菩提是树名,其实是反过来的。那树被命名为菩提了。

平步青霄  上午10:26
@王振东 都没有明确的起点。

平步青霄  上午10:26
也没有不明确的起点。

平步青霄  上午10:26
如果有起点,就不是因缘生法。

王振东  上午10:28
所以根本割裂也是一种不得已,勉为其难的说法

师师  上午10:28
@陈子平 菩提二字在梵文中是啥意思我都不知道,你叫我如何回答你。有人说是觉的意思。----师兄,我个人的理解:虽然菩提不实有、不可得,但完全体验它(或者叫证)之后是有一些评判标准的,否则怎么确定证了呢?如同黑洞视界之内观察不到,但通过间接现象我们能推断黑洞的三毛。我想,实证无上菩提也是可以被“间接”观察到的

平步青霄  上午10:28
因缘生法,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而生。。。没法有起点

二麻子  上午10:29
@王 哈哈,你觉得佛都要用不得以勉为其难说法的地方,我们能避开?

平步青霄  上午10:29
@师师,证一切法无自性就是证菩提。

王振东  上午10:29
确实不能

二麻子  上午10:30
当我们再三破斥把无明当作起点的想法的同时,怎么可能又把根本割裂做起点?

师师  上午10:30
@陈子平 咋判断这人证一切法无自性呢?

二麻子  上午10:30
截断的说法,也只是说了无明的不得已中的一部分。

云飞月  上午10:31
在二元对立下,“明确”是个模糊的、相对的、不那么明确的概念,而“明觉”不是概念。

平步青霄  上午10:31
@师师 见地!

梯形  上午10:32
@师师 自己证,树立正见

平步青霄  上午10:32
当然是从见地上判断了。

OmNom  上午10:32
截断的说法,也只是说了无明的不得已中的一部分。[强]


师师  上午10:33
@陈子平 比如说我见地赶上师兄了,但我一口一个你大爷,您觉得我证无上菩提了吗

唐二牛  上午10:35
@师师 这段问的乱七八糟。什么叫见地赶上师兄了。

唐二牛  上午10:36
满囗你大爷又怎么了?

王振东  上午10:38
那么观待割裂同十二支缘起,有所不同吧?次生割裂以根本割裂为基础,次生割裂同根本割裂能说是互为缘起吗?似乎不能,因必先有根本割裂在此基础上才有次生割裂,时间是似乎有先后,根本割裂并不必需次生割裂而有。十二支缘起各支相依观待而有。

王振东  上午10:38
这个没理解透

师师  上午10:41
@陈子平 我是想说,肯定不止见地这一个标准,等觉,见与佛齐了,还不够,对不?

梯形  上午10:41
缘起不断,就不存在"完全的彻底的清楚的表述"。一一一一对,别指望在哪个体系能找到这个,中观不行,唯识不行,如来藏不行,麻叔这本书也不行。。。但是,精要,针对,应时,应机等方面有差别

师师  上午10:42
歪楼了歪楼了,这个到此为止,不重要,回归学习[表情][表情][表情][表情][表情]

平步青霄  上午10:43
@师师 见地包含了信愿行证!

师师  上午10:44
师兄这么说我不反对,猜到师兄要这么说,那如果再问信愿行证的具体标准,怎么答呢

平步青霄  上午10:45
见地!

平步青霄  上午10:46
见地是难以伪装的。真它都能伪装。

梯形  上午10:46
@王振东 根本与次生也是相依,你若硬抠,在逻辑上根本也能依于次生。根本主要是指破除中,不破根本就没啥效力。

梯形  上午10:47
表述上,不能不突出此一要点

二麻子  上午10:48
@王 你是用静止的方式看问题。实际上,根本与次生的割裂是相互纠缠的。

二麻子  上午10:48
12支里面讲一念无明,就是要说明纠缠。

二麻子  上午10:49
观待与割裂里面讲了不少纠缠。

王振东  上午10:50
那么说,次生同根本也是相依观待,并无绝对界限。观待割裂其实就是十二支缘起的另一种表达吧

二麻子  上午10:50
但你不管怎么分析都会发现,次生割裂没法跑到根本割裂前面去。

二麻子  上午10:50
两者也没法保证一定同时发生。

二麻子  上午10:51
虽然,他们经常是纠缠在一块的。

二麻子  上午10:51
这点,其实跟12支说无明很相似。

二麻子  上午10:52
只是,当初讲的12支,在后人看上去有个后人的糊涂和颟顸问题。

二麻子  上午10:53
因为从凡夫角度来看的话,如果凡夫比较明白,会发现12支过程里,视角是改变了的。

二麻子  上午10:53
名色支前,基本是讲心的动态,而名色支后,基本是在在讲心境如何。

二麻子  上午10:54
嘿嘿。。。这是聪明凡夫的聪明看法。显然不是佛讲12支的看法。

王振东  上午10:54
麻叔,观待割裂的说法同12支侧重点是否有所不同?至少观待割裂容易理解上手

二麻子  上午10:54
但,不够聪明的凡夫,连这个转化也没看出来,那就有点颟顸了。

二麻子  上午10:55
观待割裂比较强调心的参与这个要点。

王振东  上午10:56
是,这点确实是,强调心的参与

王振东  上午11:02
名色支前,基本是讲心的动态,而名色支后,基本是在在讲心境如何。估计能观察到名色支前,能在能边用力,之后只能落所了

文理兼修  上午11:03
会发现12支过程里,视角是改变了的。----这个视角改变,其实是凡?

许云  上午11:04
根本割裂和次生割裂的纠缠,基本同遍计执与依他起的纠缠

王振东  上午11:06
只是,当初讲的12支,在后人看上去有个后人的糊涂和颟顸问题。所以12支开始是从三世的角度开讲的,没有相应禅定基础,理解12支,糊涂与颟顸是难以避免的

许云  上午11:07
视角的改变,刚刚强调了不是?@文理兼修 

文理兼修  上午11:07
不能齐观,所以凡 @许云 

许云  上午11:09
@王振东  所以12支开始是从三世的角度开讲的————是吗?

王振东  上午11:11
@许老师 据说南传中是这样讲的

许云  上午11:11
@王振东  为啥非得钻到某个框子里呢?

文理兼修  上午11:12
@王振东 都三世了,还那么静态而不动态。。。

许云  上午11:12
这里讲得这么清楚,为啥要抱住据说不放?@王振东 

王振东  上午11:13
@许老师 名色支前,基本是讲心的动态,而名色支后,基本是在在讲心境如何。这个即是角度的转变吧?

许云  上午11:13
麻叔不是刚才说了吗?

王振东  上午11:13
就是这个

许云  上午11:14
角度的转换———— 能边看 所边看,俺的理解

许云  上午11:15
不对麻叔砸

许云  上午11:17
@王振东  古人举例说限于当时的理解能力,不得已,别非得证明古人说得对

王振东  上午11:17
角度的转换———— 能边看 所边看,俺的理解 @许老师 所边能看,能边怎么看?

许云  上午11:18
哈哈,告诉你怎么的,都是所边


完整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