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 70今诠讨论摘录 10 导读12.13.14.

by 1001nights, Sunday, December 29, 2019, 21:46 (1551 天前) @ 1001nights
编辑 by 1001nights, Sunday, December 29, 2019, 22:10

梯形 04:58
——begin——
12. 名言的基础——名字与“名色支”
如上所述,“唯名有”只是随顺大众名言而假立诸法。但“唯名有”还有另一种意思。十二支因缘(详见后颂讨论)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基本是描述内心活动中二元对立或观待割裂,从极细微的无明逐步滚大粗重的过程。一般人对十二支只能观察到名色支为止,更细微的“识支”和“行支”则观察不到。经过适当禅定训练的人可以观察到“识支”,只有相当深入禅定并且智慧足够锋利的人才能观察到“行支”里去。名色支的生起,实际就是内心对法界某些部分进行的观待割裂粗重到了可以觉察的程度,此后才有建立名言、标记该法的可行性。换句话说,大众“唯有到了名色支后,才能够将诸法安立为有”,所谓“名前绝无”即是此意。少数有能力者对行与识的观察,不能构成大众的名言共许,不能成为语言交流通则。

现时坊间对唯名有的解释有若干歧义,例如说“诸法是依名字的安立而有的”。这种说法如果加以仔细简别,可以解释成正确含义,但在一般望文生义下则成为“先有名字而后有诸法”或者“诸法是依名字而有的”。这是相当大的误解。反方可以问:“诸如狗猫无语言文字,不能安立名称,则狗猫无诸法,不辨自他?”这种误解实际是来源于对唯名有两种含义的混扰,将“先有名色支后有诸法的安立”误为先有名字了。
在学习缘起、讨论唯名有的过程中寻求安立名称所依托的是什么,即所谓的“安名处”,也是常见的热门话题。这实际是用经过包装的形式,从超越二元对立的唯名有倒退到二元对立的观待割裂。所寻的安名处,正是经过主观观待割裂所认定的独立之法,只是冠以“安名处”这样一个通用名字而已。不经冷静观心训练只使用思维分析者在此处非常容易混扰。
____end_____

梯形 11:18
这段继续说割裂在很深的地方。
较真地说可以是深了再深,再深。。。无有尽
为什么没有无穷住下追,一是追不尽;再是追出与解脱无关的东东没什么用,比如追到也相关的太阳、粮食等处没有用,总不能去捅咕太阳吧

心文智奉 11:32
有没有可能发明个关于物质的十二缘起。

梯形 11:33
有可能,什么都有可能,无自性嘛
但我们等不及,没那么多时间扯那些没有的
分析到那个能用上功的地方,也就是那支“主因”,够支撑解脱就行了
分析本身也是在割裂里搞,算是退步;这步退成功,才好知道何去何从

梯形 11:42
它治两种病,一是瞎子还硬不退,二是理论上没头没脑死搞
我称之为退步运功发力,你愿意叫退步直下随你的便。关键点要弄出来才重要一一一观待割裂
找太阳找上帝都没用,咱这点有限的能动,在这个关键点捅咕,够解脱用了。

梯形 11:51
佛法除了会这个,它还会干啥?我还真不知道
圆周率不是它弄出来的吧,不能告诉我们哪天有日食吧,飞弹飞偏了找大德查不出原因吧。。。它不行的地方也太多了。好像除了行的那点儿,其它都不行

心文智奉 12:20
成佛了就啥都会了

二麻子 12:21
@心文 你怎么知道的?

心文智奉 12:22
说错了,佛陀是全知非全能。[閉嘴]

心文智奉 12:31
名色支的生起,实际就是内心对法界某些部分进行的观待割裂粗重到了可以觉察的程度,此后才有建立名言、标记该法的可行。
请教一下:这里是指被割裂的诸法粗重到了能被观察的程度?还是内心的观待割裂粗重到了可以被发现?有点糊涂……

二麻子 12:34
内心的割裂粗重到了能发现的程度
没有什么诸法真的能被割裂,所谓割裂不能成实。割裂的只是我们的认知。

心文智奉 12:37
哦。到了名色支,内心的观待割裂已经粗重到可以被察觉了。但前面识支、行支时的观待割裂还很微细,不易被察觉。

梯形 12:57
这地方可以稍细点儿,但也不一定给得上力了,到这地就是这样,没好办法
上文说过,心念很多,并发的,正常我们只注意个大的
从不关注哪一个,到有个什么突出了,你集中关注过去,忽略其它,这个关注点越发突出。这个可粗描述“割裂”这个动作。

梯形 13:04
但是,不关注某个时,不是不见那些法,比如周边的床,沙发,电脑等,即使没有注意力转移集中,你仍旧认为床,沙发等是各各独立的,也就是说还是割开的。这个情况,割裂没什么“动作”,而是一种观念,认识。
梯形 13:08
麻叔说“割裂不成实”,心经干脆就表述为无这个无那个
割裂还是挺复杂的,清理起来也不那么容易。心经我们也不少诵,效果呢?

抢什么呢 13:36
对于没有细细观注过如此心行的行者来说,梯兄讲这些东西,估计还是云里雾里[呲牙]

心文智奉 13:42
但是,不关注某个时,不是不见那些法,比如周边的床,沙发,电脑等,即使没有注意力转移集中,你仍旧认为床,沙发等是各各独立的[強]——割过一次就固化了,不必次次现割,使用以前的割裂结论即可,慢慢的认知模式建立起来了
从不关注哪一个,到有个什么突出了,你集中关注过去,忽略其它,这个关注点越发突出。这个可粗描述“割裂”这个动作。——厉害了,梯哥

梯形 19:56
就知道你会在这地儿有感觉,呵呵! 因为这地儿是“动作”,是明显起来了的动作,可以觉知的动作。

梯形 19:58
而我安名“观念或认识”的那处呢? 一一一名色支。
再往前观察不着了,便于这个观察的“尽头”安置一名叫“观念”,徒有其名,无有其实。

梯形 20:11
明天要帖的一小节,麻叔把这地方讲得很细


梯形 04:27
——begin ——
13. 截断与无明
无明是佛门经典中多处涉及的一个词汇,也是给许多读者带来极多困惑的问题之一,古今大德涉此的解说可谓汗牛充栋。但凡夫认识的基本局限性,以及凡夫在认识与描述上不得不使用的截断方式,却是一个未曾涉及的角度。适当地使用这个角度可以对无明问题提供一个相当有益的补充说明。相当多一直难以理解并引发若干错解和困惑的问题,例如“无明是怎么形成的?”“无明是缘起法吗?”“如何是无始无明?”“什么是无始本有种子?”等等,在此角度下都可以看得更清楚些。

跟讲故事类似,十二支因缘讲心的活动,但心的活动无有止境。反溯十二支因缘,从粗到细,特别是到了行支,心念已经很细微,早就超过未经特别禅定训练的人所能观察的范围。但对深入禅定的人来说,行支无底,心念细微了可以再细微,更细微,如此反溯过程无有止境。这是个无限无界的问题,为了表述,只能截断。佛经中将行蕴极细微处截而断之通称无明,作为十二支因缘之“开始”。这样截断出来的无明,只是作为十二支因缘的开始来用,但并不是个真实的开始,故称“无始无明”;又因为截断是受限于人类认识和观察能力而被迫添加上去的虚拟观念,所以又称“无始幻无明”。可见佛教经典里为说明无明性质,在名称上做过相当细致的选择。

当我们说出“无明”二字时,虽然我们想要表达的是无尽无限,实际却只是两字,已经将无尽无限截断在这两字之中。既然是截断,被截断在外的部分对被截断后“行”、“识”等诸支的影响不能忽略。基本上,从截断处留下的影响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心行上留下极细微的心与外境的对立,也就是能所对立、自他对立,这部分也被称为“无明”;另一部分则是截断外的因缘相续及其相续的惯性,这部分的表达通常非常艰涩。例如唯识学讨论八识种子时涉及的“无始本有种子”,正是表达被一句“无明”截断掉的因缘相续对截取部分的影响。既然无法对截断掉的再说什么,只好叫做“本有种子”;又因截断毕竟不是真的开始,而试图寻找开始的努力注定不能成功,所以称“无始无明”。后人对截断问题了解不足,才导致对“无始”、“本有”大量的误解与争论。虽然无明是对内心活动的二元对立从粗重到细微反溯过程的截断,但“无始”很容易被望文生义地理解成时间上的无尽久远,这样的理解不完全错,但不够全面。例如梦,对正做梦的人来说,此梦“无始”,但此无始并不意味着时间的无尽久远。
上述讨论实际已经回答了“无明是怎么形成”、“如何是无始无明”两问题。而且明显可见,截断并安立无明这样一个概念确实是缘起法,是人类认识能力局限性的表现,但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本身也必须随顺名言划归“无明”概念之内,不能更说别有原因,否则无法完成截断,故佛经于述及十二支因缘法处说“无明无缘”。
____end_____

梯形 12:31
原来无明是圣者顺众生习惯观待、安名,为我们讲理用的。到我们这儿怕是真割裂出什么了,然后就开始“破无明”的征途。
细一找,目标“无明”无有其实,只是行为,而且表现出的是贪嗔行为。
跟昨天说的“观念”一样,不见其存贮于何处,只有行为。
原来无明是割裂出来的,观念也是割裂出来的,割裂也是割裂出来的。

梯形 12:37
我今天就先割这么多吧!明天接着割。
梯形 20:41
能善观割诸法相,于等一义而不动

————— 2018-4-29 —————
元之慧 08:37
@梯形 能善观割诸法相,于等一义而不动———
若没有第一义作底子,善分别诸法相就是个陷阱,时下不少人通病,虚势声张,但毕竟不离第一义而彰显,如梦中人追逐梦

gentlelion Jijun 08:44
没有第一义,若有第一义则为第二义,不名第一义@元之慧

元之慧 08:46
第一义作为诱饵,动则影现

gentlelion Jijun 08:46
别琢磨应该怎样,怎样都不对

gentlelion Jijun 08:47
古人只夺所,没告诉学人应该怎样(才对),为什么[调皮]@元之慧

元之慧 08:49
因为学人把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说烂了

gentlelion Jijun 08:50
这个第一义成了磨心,让人围着它推磨,这也是轮转

元之慧 08:54
这就是常见,对吧?

梯形 09:15
病理派只讲一个底子,知病。第一义,爱有没有,我们不管。

梯形 09:16
不知病,便视为无眼

梯形 11:35
“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病理是这么解的:不为“第一义”所动,不停地观割生心。

梯形 11:36
所以专干一事:显病、辨病
梯形 11:37
也就是讲理,讲者为显,理者为辩

梯形 11:39
圆觉经辩四病时说:欲求圆觉而成病
圆觉,佛性,有无。。。都是病

梯形 11:42
不怕辨它们不怕提这些,只怕不知在干什么

心文智奉 11:54
不怕辨它们不怕提这些,只怕不知在干什么——这句可以成为共许。

梯形 12:33
为什么共许?你来割裂一番吧@心文

梯形 13:28
天天琢磨佛性,圆觉,大个的阿赖耶识。。。都是犯病的症状
犯病了,容易知道
梯形 13:33
不琢磨,病不发作,不容易知道
要一锥子把他扎犯病

梯形 13:36
今天先犯这么多,明天继续

心文智奉 15:01
我想着:对于“第一义、佛性”这些玩意儿,提不提它、辩不辩它,这和自己理不理解、会不会应用 不该对应起来。
通常的做法,提之辩之,有助于理解。虽然这也可能造成所知障,但要避免和化解所知障,非由不提不辩而完成。
心文智奉 18:22
基本上,从截断处留下的影响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心行上留下极细微的心与外境的对立,也就是能所对立、自他对立,这部分也被称为“无明”(麻叔原文)

由行支继续反溯,心的活动是可以无限细微下去的。在这个由粗转细的无缝相续中,选择一个点,在自己观念上认作成两段,这点开始往下直至无穷细微的这部分心的活动,称作无明。

这个截取行为,可以让人在心行上极细微地认为有能截、所截,极细微地执着能截为自心,所截为外境。。。这样理解对吗?请@二麻子 @梯形 指点[表情]

梯形 23:09
截取,也就是割裂,是不对的。但是,要说明问题、传递信息,不截为概念、组成语言,也实在没别的办法。所以要“能善分别”。
“无明”就是这么一个善分别出的产物,把无限的问题转为有限的来研究,虽然带入些弊病,但也方便了研究。

梯形 23:15
研究入行,则有限无限、明与无明等一并解决于行中。但总有那么一部分卡在“无明”上不得入行,那还得再寻出路。
卡在“佛性”,“圆觉”这些善分别上的也不少,只要你敢分别,就有人敢于卡上


梯形 08:39
——begin ——
14. 相似相续与连续
连续一词在现代中文里有两个含义。一个含义自古相传下来,使用的频率并不高,定义也非十分明确,大致是说某个主体在某个时段相对稳定无剧烈变化的延续;另一含义来自近代数学,如果使用专门的符号语言,数学上连续的含义可以表达得非常精密,若用日常语言则其大概含义是,时刻都在变化而无有中断。注意,这两个含义隐含着不同的强调:古含义强调的是相对稳定不变,现代含义强调的是不断变化。下文中的连续,使用的是现代数学连续的含义。
将内心活动割裂为单一相续的一连串心念是古人认识能力的局限,这种局限给认识佛法带来相当多困难,龙树菩萨在《七十空性论》里提出的很多问难都是瞄准此类错误认识而来的。很多经论随顺大众的习惯方式,使用“一念”、“前念”、“后念”、“第二念”这样的词句对内心活动进行描述是一种不得已,并不表示赞同这样认识,相反,是为了克服这种割裂导致的困难而建立的过渡方式。

对不可割裂,古代当然没有近代数学定义得那么精确。近代数学用无穷小分析和极限的方法精密地定义出“连续性”,其具体内容可参见《数学分析》等书籍,此处略过。佛陀时代虽然没有现代的定义方法,但经论里这样讲:
“九十刹那为一念,一念中一刹那经九百生灭。乃至色,一切法亦如是。”—《仁王般若经》“
(心的)相似相续,亦说名一。与第二念,极相似故。”—《瑜伽师地论》

这是说,一念里有九十刹那,一刹那里有九百生灭——这里生灭是变异的意思——而一切法(心念与事物)都是这样变化的。前后念的相似相续,即经八万一千生灭后,仍然极其相似,差别非常微小,可以说成是“一样”。当然,九十、九百与八万一千不是具体数量而是形容“极多”。熟悉基础数学的人知道,如果说这是用有限细分来近似描述连续的话,这样的细分可以说做到了古时的极致,只差取极限就是现代数学的连续性了。现代人望文生义来看,“相似相续”似乎是说“好像连续”而否定连续,表明心的活动念念有间隔,只是间隔很小,看上去跟连续很相似而已。历史事实正好相反,在提出相似相续的时代根本没有现代数学的连续概念,当时的人们将内心活动认定是一个个顺序排列的分立心念。而“相似相续”正是佛教大师们在这个背景下尽量强调变异:心念时刻在变异,尽管间隔十分小的话变异也十分小。这是非常靠拢现代连续性概念的一种表述。

例如飞行中的子弹,如果用当年的语言来描述其位置,则是“刹那生灭,相似相续”;而现代对此问题的表达,则是子弹位置“时刻变化,轨迹连续”。但如果将“刹那生灭”中的刹那理解为离散而紧邻的一连串时刻,生灭理解为消失与再出现,则立刻会引发出“飞矢不动”佯谬——我们会在后面对此佯谬做进一步讨论。故这里的位置的“生灭”,应当作“变异”解。
除“相似相续”外,还有“业灭可以感生果”、“前后念间,中无他法间隔为等无间缘”等说法,都是在古代认识水平的局限下,在割裂观待而认定事物或心念前后分立的背景下,设法解释诸法如何相续的问题。特别是“等无间缘”一词,几乎是在强说念与念是连接的:既然“中无他法间隔”,念怎么还分得清前后?尽管在今天看来,这说法没有近代数学定义得那么清楚精密。
现代脑科学、生理心理学的研究认为,人的大脑是在模拟状态下工作的。就是说,大脑更像诸变量连续变化的模拟计算机而不是变量取值离散化的数字计算机,思维更像连续取值的模拟量而不是离散取值的数字量。这也是对“心念连续”的一种间接支持。
现代学佛人,如果对法界不可割裂、诸法是观待而立、唯名非实,用连续性的时刻变化而无间断来类比的话,可能更直接更易理解。
___end____

梯形 10:14
前文书说到轨迹无自性,割出来的。这段说即使轨迹这条“线”上也不是分立的,而是连续变化。综合起来,就像无际波浪涌动。云门说“随波逐浪”,当不是随哪一波哪一浪吧!
那一波,那一浪,人家叫“流”,他说“截断众流”
一入佛门,有二段流比较突出,逆流到无明,顺流到解脱。这二段流里,就有云门的声音:截断众流
听上去云门大师像是佛门的败家仔

goodway 10:41
讨论一下心念的生灭。我的理解是,心念是刹那,刹那生灭的,在实相层次上是离散的,在表象层次上是连续的,就像是数模转换一样。等无间缘只是说前后的相似相续,前念灭于空,而后念起于空。只因前后的相似,才出现相续的。
goodway 10:44
因为实际上,前念非后念,后念非前念的延续,并没有一个实质的承载,这样才有截断众流的可能。
从无明到生老死是缘起的顺流,而解脱是这个顺流的断裂。解脱是非缘起的,超越缘起的。

梯形 10:53
你说的这个心念起于空的空,较为特异,更像是无
梯形 10:54
龙树说空时,是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goodway 10:54
是,这是第一义空的含义,与缘起的空性不同。

梯形 10:55
我空,法空,水空。。。这些说法行,离了我、法、水等,没法说空
梯形 10:56
至于无中生有,我没任何体会与实证
梯形 10:59
凡我觉知到的念头,或直接体会或间接推理,没有无因而来的,所以你说的这个,暂时我也不知怎么回事

goodway 11:00
因为人短期的生灭,始终执持于有一个来处,和有一个去处,会认为一个总是依赖另一个而升起的。而缘起法与此不同。
goodway 11:01
我们观察念头的因果,只是因为时间上的次第。
goodway 11:05
当把观察的重点从念头本身,转移到念头的生生灭灭,应该能看的更清楚。

梯形 11:09
念头可大可小,假设一个刹那:春暖花开,这念的内容就有点复杂了

唐二牛 11:09
念头的生灭是你割裂出来的@goodway

goodway 11:10
@唐二牛 只有念头的相序,并没有我。

唐二牛 11:11
你根本没法确立一个念头
唐二牛 11:13
划分出一个一个的念头,就是我见

goodway 11:15
法尔如是,不是逻辑推理。

唐二牛 11:17
诸法不自生,亦不从它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这是不是推理

梯形 11:19
法尔先不说,这个认识倒是一定程度上支持“截断”。但是念是什么,并不确定。如果包括满目黄花,截断这念是什么效果呢?
梯形 11:20
别人同意你这么截吗

goodway 11:22
@梯形 这是南传内观禅的方法。

goodway 11:23
@唐二牛 瑜伽师地论第二地的观吧。

梯形 11:27
不是问源流,是说这个方法中像天空大地树木这类是不是念,是不管它们,还是连它们一起截成无
梯形 11:28
我理解应该是不管那些
梯形 11:29
还有吃饭,喝水等也是不截的

goodway 11:35
@梯形 色法有色法的最小单位,称为色聚。名法,是刹那。
goodway 11:36
我们通常的语言,名称是众多的名色法的集合。

唐二牛 11:39
最终是要超越名色法的。名色法是苦、无常、无我,不可依靠

goodway 11:40
念念相续的法流,并不是因为有另外一个什么去截它,而是它本来就是那样。

唐二牛 11:41
本来无有"样"

goodway 11:41
@唐二牛 是的,五蕴本身就是苦。

唐二牛 11:42
可你却把它当成实有

goodway 11:42
用语言文字表达就已经割裂了。
goodway 11:42
@唐二牛 把哪个当成实有?

唐二牛 11:43
名色法

goodway 11:44
我不是说名色法是缘起的吗?他们既非实有,亦非实无。

唐二牛 11:54
说当然要这么说了[呲牙],可成立一个个独立的念头,已经能所坐实

goodway 11:58
能所并非法界实相,只是语言的割裂。

唐二牛 11:59
比语言割裂细微的多。话说,说的就是你在割裂呀

goodway 12:03
能所是我见的显现,是表象而已。

梯形 12:30
刹那念灭念起的法流,中间是无,咱就说饥饿这一法吧,在二个刹那间那个无,怎么保证第二刹那还是饥饿呢
梯形 12:30
这是怎么成“流”的

goodway 12:35
不是说前念后念之间有个“空”的间隙,而是说前念灭于空,而后念起于空。前念、后念是相续的。

梯形 12:36
是前念灭净,后念从0再起,没有间隔,对吧?

goodway 12:37
只是说前念、后念不是同一个东西,是此与彼的关系。在这样细微的层面上,也没有一个贯穿前后的“我”。

梯形 12:37
为什么后念还能持续前念内容成流,比如饥饿,可以是流

goodway 12:38
这个就是叫做相似相续,或者叫阴阴相关。因为相关,所以连续的。这也是苦之集的原因。

梯形 12:39
为什么?叫什么不重要

goodway 12:39
因为有相关,才出现了次第,才出现了时间,才出现了因果。
goodway 12:39
没有为什么,就是这样。

梯形 12:39
谁说的也不重要
梯形 12:41
为什么?你证的?如果是,那我没证到,确实没法淡,由于我没证到,我不信

goodway 12:42
我们会问为什么,是因为我们认为有“我”,有“我”才会有为什么。而法界是无我的。
goodway 12:42
这个就是缘起法的内容,也与我的实修相印证。

梯形 12:43
缘起法讲的是不孤立

goodway 12:43
法界如实显现,只有什么。

梯形 12:44
灭净从0生?

goodway 12:44
缘起法的内容是: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就如此而已,没有别的。

二麻子 12:45
所以,前念灭而后念有?俺语文不好,怎么也联系不起来

goodway 12:45
生,或者灭,就是一个“动作”,没有从什么(0)到什么。

二麻子 12:46
@goodway 你这实证,大家都证,满街的人都“证”前念灭后念有。
二麻子 12:46
只是不合正理,实为妄想。
二麻子 12:47
前后念间无间隔,就没法成为两念。有间隔,就没法相续。

goodway 12:48
间隔是时间的刻度,是在缘起之“后”才有的。

二麻子 12:49
别扯远了。
二麻子 12:50
再引入一个参数时间,不过是搅合得你更乱

梯形 12:50
念与念是缘起前有的?

goodway 12:52
我们讲前念、后念,只是彼与此的代名词。彼与此是两个东西,不是同一个。如果相同,那就是有一个“我”在延续了。
goodway 12:52
缘起说的就是五蕴的阴阴相续的关系。

二麻子 12:53
所以,你也就是古代认识方式。除了两个东西,就是一个东西。连续就不变化,变化就要分割割裂。
二麻子 12:54
也不是不行,俺无意说服你改变。嘿嘿。
二麻子 12:54
古代都这认识方式,也没少出解脱者。
二麻子 12:54
@goodway 念就是五蕴

goodway 12:56
是,念是心识,心念,是五蕴中的。
goodway 12:57
@二麻子 是的,各人有各人的角度吧,看哪种方法相应。能解脱的都是好方法。

二麻子 12:59
不过,越是严格以安止为基础进而内观的人,越容易从自身体会,误认为念念相续是一念一念的。
二麻子 13:00
须到修菩萨乘的修法时,才突破这点。

goodway 13:06
南传也有菩萨道的。

二麻子 13:07
等需要广大心的时候,自然会知道。
二麻子 13:08
安止作为前行,严格要求,会给行人一个更稳定的基础进行内观。这是必要性和优势。

goodway 13:10
南传也有不同的修法,有从安止定、禅那为前导的,也有直接起观,修内观禅的。

二麻子 13:10
但安止的最通用修法是止于一念,所谓正念。这就让行人心念状态大大简化,等到内观的时候,基本上,并行念就看不到了。正念的持续中会显现心力的不稳定,给人念念变化是两个的错觉。
直接内观的人,绝对没法形成念念是两个的直观体会,这样的观念只能来自他人灌输。
多观几年,慢慢体会吧。

梯形 13:51
念这东西,没个准界定
还有说一念三千的呢
我睡了,体会一下明早一念凭空生

元之慧 13:58
我的内观禅心得:念起不知有
元之慧 14:07
不知有 是一种觉照能力 自然不是什么死物什物 就不会去关心什么是念什么是有无 念起恰恰说明法界生机

心文智奉 14:15
前念灭净,后念从0再起,没有间隔,对吧?——前念灭时即后念起时,等无间隔。生灭同时,相对而有,割不裂分不开。譬如风吹海面,海水动时即静灭之时,动生静灭相对而有,同时发生。

元之慧 14:18
我不懂什么前念灭后念起,只知道前念灭后念起得好[偷笑]
元之慧 14:24
以前琢磨什么能所对立,
后来才知道瞎折腾
到最后发现能所对立不是问题,折腾不下去才是问题

心文智奉 14:32
@元之慧 我以前总爱区分能所,现在觉得让人家好好在一起也挺好。[呲牙]

元之慧 14:38
无神论也是变异神论
我也是无神论,可比任何人更敬畏神明?
无神论说白了在无知领域里不愿意被骗而迷信科学的一个借口

元之慧 14:40
@心文 区分能所是认知能力,没什么大毛病。毛病出在哪里呢?

心文智奉 14:45
毛病出在妄求绝对区分开来,忽略彼此间的相互作用和整体性。

元之慧 14:47
我觉得毛病就是出在太能区分了[呲牙]

心文智奉 14:48
最显著的就是主观和客观(内心和外境)这一根本割裂。以至于每每妄求绝对离于自心而独谈外境。

goodway 14:51
在唯识中,心识的作用就是分别,或了别。了别本身并没有问题。问题出在有我执的分别,就是杂染的分别。修行的过程就是去除杂染的分别,而达到清静的分别。

元之慧 15:01
@goodway 依我看问题不是出在有我执,可能出在心识起的分别作用,未能及时返照

元之慧 15:05
修行不在去除杂染,
经中不是经常喊法身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么?

心文智奉 15:08
了别本身已有问题,能所不断故。但有了别,必伴我执?唯识最终是要转识成智,无分别智吧。。。不过唯识也强调次第。。。
心文智奉 15:09
不太懂,请指教[表情]

元之慧 15:22
就算杂质也是法身显现,没办法,连地狱乌云天堂白云也是自性显现,很多分别都是割裂形成的认知共识,石头山河大地的清楚边界是给进化为所谓高级智能的人类 名安立作为交流,清静的分别也只能在这些清楚边界不去带割裂成分 计较太多,可能这人把幻境割得太清楚了

梯形 18:31
你看,你们经过一番割裂,认识上就从过去怎样怎样,转变为现在怎样怎样了。别停下,还能提升。
梯形 11:09
今天割割这个
复习一下前面帖过的
梯形 11:16
假设我们觉得将来会死(此),那么当下正在死着(彼)。
梯形 11:17
这是相依缘起,注意割法升级了
梯形 11:20
彼此是割不断,但习惯上我们是将一点提出,割为孤立的。
梯形 11:23
换了标签眼易花,换准了对上了,不出一个。一个切二就成彼此,不切,便没彼此
梯形 11:24
文字游戏就是这样,晃眼
梯形 11:27
全靠观侍割裂托着跑
梯形 11:28
观待割裂(此)无,全都废了
梯形 11:32
跑完了,你们来废我吧

元之慧 11:44
文字游戏虽晃眼,但并不是因此废弃,文字有虚有实,捣贼先捣巢,作为实用主义,如果去忽悠就太误人子弟了
元之慧 11:59
割裂这个词,可能很多人包括我自己,最明显的是色相割法,眼根对色尘,随后意识进行加工再依是非好恶 起取舍心,叫割裂、识别什么都好,都是事后诸葛亮,本身没什么毛病,令人费解的是 一不留神居然会复制分裂

梯形 12:34
那个什么派不是说了么,“客观”的色尘你根本没感知,平时说的色尘只是影像
梯形 12:37
根据一闭眼,影就变,愣是想像出个眼对色成影。
梯形 12:38
根据会破坏的经验,总结出会生成。这俩也不是一个档次的东西呀
梯形 12:40
那样能破坏影,反过来影子就那生成吗?
梯形 12:53
啪唧再拍上一个标签“识”,就更乱了
梯形 12:55
我就不添乱了,睡觉

心文智奉 19:07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上帝自封为创世主,必须拿其它万物烘托自己,说万物是自己创造的。创世主生,故所造万物生。也可以说所造万物生,故创世主生,谁也离不开谁。如同父子,都说父生子,其实子也生父,父子互生。
等到哪一天六道里边再没有一个人自封为创世主了,乃至所有人都忘记了创世主这种概念时,也就同时没有了所造万物这个说法了。都是些相对概念罢了。

梯形 21:46
太乱
排个序吧,先显现,然后割裂,然后有我、我所,眼与色,耳与声等相依,然后。。己经很乱了
梯形 22:26
为什么序要这么排?因为影像更直接,基于影像而研究出的色与眼相应而成影像的那个色是想像的东西,无实证;其次,闭眼影响影像,可证明眼是影像的必要条件,以一个必要条件加上一个假想的色去解释影像,不可靠
而且眼也是影像
————— 2018-5-2 —————
梯形 02:23
五蕴四大皆是这么弄出来,然后掰扯其与我的关系。讲与人听,以期消除执着,一轮搞定!如消不净反于此较真儿,那就来下一轮,轮回呗。
火热风动摇,水湿地坚固。


完整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