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寻源记 03 细读和翻译

by 1001nights, Wednesday, March 15, 2023, 20:28 (401 天前) @ 1001nights
编辑 by 1001nights, Wednesday, March 15, 2023, 20:38

细读和翻译

阅读之始,是以四阿含古译对照尼柯耶的现代新译。

古译行文精练,多单字词,语感明确,富于力量,常令人印象鲜明,尤其是对许多直接指示、断语警示的翻译,这种风格颇有优势;而偈子则译出了诗歌的形式美和音韵美。不过作为早期译本,且出自不同时代不同译者之手,术语翻译不统一,也有些生僻译语不易理解。此外精简扼要的文风,对于详细展开的内容,有时太过简略而损失细节。尤其是一些偈颂的翻译,因形式要求而压缩更为严重。上述因素加上古今语义的变迁,从古译到今人的阅读,过程中会有相当多的信息损失和变形。而最大的遗憾还是古人没有留下翻译所本,无法对照原文。

我们的阅读主要集中于经藏,有不少可供参考的译本,特别是近年来的新译。不过,有些新译采用接近古译风格,即使能够纠正古译的部分错漏,总体上也难避免类似的弊端,实质文义迁就形式而损失信息。而不少白话风格译本虽然文字舒展流畅,但对于重要技术环节的遣词用句则稍嫌不够精准。也有的译本基本上逐字对译,信息保存相对充分,然而处理偏机械,有时导致整句或段落文义不明。而英译提供了不同的帮助,通行英译本的解读大体依现代南传,不同于北传汉译,恰好可以互相参照。英语的构词、语法和句法结构,与巴利语的距离比起中文要近很多,有些中文翻译上不易处理,需要补充说明的地方,在英译中可以相当简明直白。

即便有几个有质量的译本相互参照,我们仍然感到不足。主要原因在于有些表达的翻译,不是单纯的语言问题,更多是理解的问题,特别是涉及到实修的具体操作、技术,深入实践的细致指导、辨析。佛陀所教授的解脱教法远超时代,无论中译、英译,各自文化中,关于解脱实践的技术性表达原本都是相对薄弱的。加上巴利语的特点,一个词更换或者叠加前缀,或者和不同的若干词复合,很容易产生新表达,呈现微妙的差异,中文当然不是这种特征的语言,英文也不具备这个程度的方便。从佛陀亲教的时代,到佛法来华直至于今,中文幸而有两千年来历代译者的耕耘开拓在前,渐渐丰富了解脱实践相关表达的语汇。可惜在现代汉语中,古人一些很好的创造已经鲜少使用,有些现代译本还将日常语义的“思维”、“思想”、“观察”等用在实修相关的翻译上,是难以传达其精神的。因此,我们很自然地转向巴利原文一探究竟。

留存于世的巴利三藏经过大量校对整理,转为便于阅读的罗马字体,实现电子化并已产生方便的电子阅读器产品。我们依据的巴利藏是由印度内观学会(VRI)制作的电子化的缅甸版(Be),为目前通行版本。有时也参考泰国版(Se)等其他版本,以及注释书和其他参考文献。当朝鸣兄决定将他的研读心得组织成文时,因为需要引用经文,我们也就着手从巴利语重新翻译了一些段落。首先对基本概念重要术语和表达做了梳理。将实修相关的巴利特定语汇转化为符合现代语言习惯的表述,是我们花时间最多的地方。剖析字源,检索经藏,对照实践,回到经藏中不同场景的上下文检验,斟酌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并尽量兼顾佛典翻译传统的最佳表达。我们认为的最佳,是以表达实质含义为优先,好几次为了避免可能的歧义或误读,舍弃了最简洁优雅的措辞,牺牲了部分形式美。每一个特定用词,每一个固定句式都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有些用语最终采用了新的译法,而更多的情况却是经过考证、讨论、尝试之后,决定沿用某个传统译词。所有这些语汇在我们的译文中基本保持了一致。本书涉及的译文篇幅很有限,却都是基于这样的细读。


完整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