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同齐愍兄的分类角度
这个能相角度的分类, 宗喀巴大师也如此说,只是他说得通俗易懂些, 如说止是盯个所缘不分析, 观是思维分析。 若用《观待与割裂》的语言来说, 止就是持续做比较单一的割裂, 观则是做复杂动态随行型的割裂。 单一割裂, 借助于一个相对静态的什么就容易,就成了止类所缘; 分析的内容或目标, 宗大师那也叫所缘(说止观不以所缘分), 分析则明显是由能端把它动起来了。 总之这两种心态确实不太兼容, 分开来讲才好讲清楚, 讲的时候, 有哪人有哪派有哪传在所相上讲也算顺理成章。若止观都是割裂, 要双运嘛, 我推测也就得不割列才好统一了, 这个不割裂的止“所缘”, 莫不就是无所止或无所缘? 这个不割裂的观莫不就是无所观? 既然不以所缘分,意味着止观当可有共同的“所缘”了, 但显然不是哪个所缘都那么堪任。 向不割裂的方向走, 小相,大相,无相之脉络便让我有种豁然开朗感。马哈说原始佛教止观分离不明显, 同样北传也并未失掉此意, 比如天台的四种止观顺序, 显全面而灵活。 至于四念处, 往里面絮足内容, 当佛法总纲都行; 压瘪点放到“观”里也行, 好像没啥特殊奇特的。 我读的不多, 仅能基于我读过的几部经典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