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从记载下来的经典看禅法上肯定有缩减同时应该也有创新
这个资料追到阿含就没有再多了, 似乎也没法完全考证。 若按标准定义, 禅是“静虑”或“思维修”, 它早于佛教, 那么止观实际上早早也都划分着的, 分分合合的。。。。就那么回事了。 罗什的译典是他那个时代的北传对前代的整理所成, 加上更早的龙树, 综合到天台止观, 算是比较全面的禅法罗列了。 其中的念佛法门, 和罗什时代相仿的觉音说那个十念之一的念佛是念佛功德, 似乎不主要是“取像缘像”, 属于那种思维为主的方式, 所以搞不到初禅。 北面的念佛可就发展得应该说有点出乎意料了, 单看这一门, 我觉得里面就有缩减和创新! 正好最近我闲着没事研究了一下“持名”的由来, 和这个话题就有关。按罗什的禅法译典, 里面的念佛还是较全面的, 缘相为主, 缘十号功德较略, 持名更略。 其步骤还是很清晰的, 但还没见明显的持名之说。 其高处如缘十方诸佛, 和华严重重相涉也有得拼。 以他的念佛系列和觉音的比, 就能看出当时印度南北对此禅门有所缩放。其次, 从罗什译籍的念佛,到后来的超级精简版持名念佛, 是更为剧烈的压缩与创新。 看看罗什版的念佛, 就知道压缩在哪里; 至于创新嘛,有趣的是,同样要看罗什翻译的东西。 我罗列了一个和持名有关的典籍摘要, 看得出持名念佛当初在整个念佛里的比重以及鸠摩罗什译籍对日后将持名念佛“创新”为诸门之最的作用。 总之, 压缩与创新, 主要都看罗什大师的!
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閑,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文殊般若--鸠摩罗什)
應處空閑離諸諠雜,結跏趺坐不思眾相,為欲利樂一切有情,於一如來專心繫念,審取名字、善想容儀 (文殊般若--玄奘译本)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佛說阿彌陀經--鸠摩罗什)
若有淨信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聞如是無量壽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極樂世界功德莊嚴。聞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繫念不亂。是善男子或善女人。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其無量聲聞弟子菩薩眾俱。前後圍繞來住其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亂。既捨命已隨佛眾會。生無量壽極樂世界清淨佛土。 (佛說阿彌陀經---玄奘译本)
「具足如是念,即得往生安養國土。凡有十念。何等為十?
一者,於一切眾生,常生慈心。於一切眾生,不毀其行。若毀其行,終不往生。
二者,於一切眾生,深起悲心,除殘害意。
三者,發護法心,不惜身命。於一切法,不生誹謗。
四者,於忍辱中生決定心。
五者,深心清淨,不染利養。
六者,發一切種智心,日日常念,無有廢忘。
七者,於一切眾生,起尊重心,除我慢意,謙下言說。
八者,於世談話,不生味著心。
九者,近於覺意,生起種種善根因緣,遠離憒鬧散亂之心。
十者,正念觀佛,除去諸根。
(彌勒發問經)
彌勒菩薩白佛言:如佛所說,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功德利益,若有眾生,發十種心,隨一一心,專念彼佛,是人命終,當得往生也
一、無損害心。念佛之人,於諸眾生,常起大慈之心,不加損害,令得快樂,是名無損害心。
二、無逼惱心。念佛之人,身心安靜,於諸眾生,常起大悲之心,深加愍傷,令得脫苦,是名無逼惱心。
三、樂守護心。念佛之人,於佛所說正法,當須不惜身命,守護愛惜,是名樂守護心。
四、無執著心。念佛之人,常以智慧觀察於一切法,不生執著,是名無執著心。
五、起淨意心。念佛之人,能離世間雜染之法,復於利養等事,常生知足之心,是名起淨意心。
六、無忘失心。念佛之人,求生淨土,成佛種智,於一切時,念念不捨,是名無忘失心。
七、無下劣心。念佛之人,常行平等之心,於諸眾生,尊重恭敬,不生輕慢,是名無下劣心。
八、生決定心。念佛之人,不著世間言論,於無上菩提之道,深生正信,畢竟不惑,是名生決定心。
九、無雜染心。念佛之人,修習功行,種諸善根,心常遠離一切雜染煩惱,是名無雜染心。
十、起隨念心。念佛之人,雖觀如來相好,而不生愛著之心;於無念中,常念彼佛,是名起隨念心。
(大寶積經)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康僧鎧(曹魏嘉平四年[252]至洛陽,生卒年不詳)所譯《佛說無量壽經》之第十八願文)
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國。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
(康僧鎧《佛說無量壽經》之下輩往生經文)
如此愚人, … … 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歸命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畺良耶舍(383—442)所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之下品下生)
:「如是諸世尊,今現在十方,若人疾欲至,不退轉地者,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若菩薩欲於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應當念是十方諸佛,稱其名號。」
(十住毘婆沙論.易行品, 鸠摩罗什译)
:「問曰:『但聞是十佛名號,執持在心,便得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更有餘佛餘菩薩名,得至阿惟越致耶?』答曰:『阿彌陀等佛,及諸大菩薩,稱名一心念,亦得不退轉。更有阿彌陀等諸13佛,亦應恭敬禮拜,稱其名號。』」
(十住毘婆沙論.易行品, 鸠摩罗什译)
:「是諸佛世尊,現在十方清淨世界,皆稱名憶念,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十住毘婆沙論.易行品, 鸠摩罗什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