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解深密选读讨论 22

by 1001nights, Friday, May 22, 2020, 08:53 (1644 天前) @ 1001nights

风土 18:34
《观割》贴文1月19日,1/4:

解深密经选读. 无自性相品第五.
1. 无自性性
云何诸法相无自性性?谓诸法遍计所执相。何以故?此由假名安立为相,非由自相安立为相,是故说名相无自性性。云何诸法生无自性性?谓诸法依他起相。何以故?此由依他缘力故有,非自然有,是故说名生无自性性。云何诸法胜义无自性性?谓诸法由生无自性性故,说名无自性性,即缘生法,亦名胜义无自性性。何以故?于诸法中若是清净所缘境界,我显示彼以为胜义无自性性。依他起相非是清净所缘境界,是故亦说名为胜义无自性性。复有诸法圆成实相,亦名胜义无自性性。何以故?一切诸法法无我性名为胜义,亦得名为无自性性。是一切法胜义谛故,无自性性之所显故,由此因缘,名为胜义无自性性。

风土 18:34

《观割》贴文1月19日,2/4:

释:
如果觉得“相无自性性”构词十分别扭,可以读做“无自相性”。此段经文正是从诸相不能成立,来说明无自相(性)性。

相无自性性:从诸相不能自立,来说明无自相(性)性。任何一法之相状都不能完全由自身确定,须通过执着遍计所执相,亦即从主观上割裂法界,才会在认知上错把某法从法界孤立出来,继而才会有“某些相属于某法”的认知。这种错误认知并不真的能将法界割裂,故一一诸法仅只是错误认知而已,不能成实,此即一切法无自相,亦即相无自性性。这反映了一分胜义无自性性。“自相”是指因自身具有而不须依赖其它因缘的表现。以前讲无自性,往往是说:“法无自性”对任一法都成立,观念上仍然是针对一一诸法而言。这里用无自性性,则凸显了超越一一诸法这种割裂,超越了任何局部视角。下同。

生无自性性:依他起相以遍计执为基础进一步在割裂中缠绕,一法之生灭流转同样是主观的错误认知,实际并无如此一法自立并流转。一切法无生,即生无自性性。这也反映了一分胜义无自性性,详见下节。

风土 18:34

《观割》贴文1月19日,3/4:

胜义无自性性:要从几方面来说。

圆成实相即法界不受割裂扭曲的现量,亦即诸法实相,此中无有一法可以成立,完全谈不到“自”,更别说自性了,是为诸法无我,亦即胜义,是为胜义无自性性。

“诸法中若是清净所缘境界”,则是指诸佛为了解脱大众,随顺大众的割裂方式去观待,从而在名言上安立诸法(唯名有),也能如大众一样对诸法进行分别比较。这在大众眼里与依他起相看上去似乎一样,实质上诸佛却是超越二元对立,绝不会去割裂诸法,如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故为实相现量,也即胜义无自性性。

凡夫依他起相,虽然不是清净所缘境界,但依上述生无自性性义,也反映了一分胜义无自性性。经文中“依他起相非是清净所缘境界,是故亦说名为胜义无自性性”一句,文字衔接不太顺畅,不易读通此意,当是译文时或者传抄时留下的问题。

风土 18:34

《观割》贴文1月19日,4/4:

依他起相的特殊地位:经文中未在相无自性性处标明其为一分胜义无自性性,却在生无自性性处明述其为一分胜义无自性性。虽然按照后文中:“一切诸法法无我性名为胜义,亦得名为无自性性。是一切法胜义谛故,无自性性之所显故,由此因缘,名为胜义无自性性”,相无自性性也是一分胜义无自性性。显然经文中对生无自性性以及与之对应的依他起相有所特别关注。这份关注并不是因为依他起相比遍计执相更基本、更少污染,如前文所述,依他起相是在遍计执相基础上,割裂进一步动态发展并纠缠的行相。但正是因为进一步的动态割裂与纠缠,依他起相往往比遍计执相脆弱,较易受到摧破,而对之摧破则可显示出一分胜义无自性性。故历代古德往往是从缘起诸法非实,亦即从破除依他起相,开始破除一般大众中执持实有的错误认识。中观宗等对无生的论证,如龙树著作,以及后文将讨论的分别瑜伽品等,都可看到从破除依他起相入手的引导方式。

风土 18:35

--贴文完毕

风土 17:59

《观割》贴文1月20日,1/2:

解深密经选读. 无自性相品第五.
2.自性涅槃
我依相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何以故?若法自相都无所有,则无有生;若无有生,则无有灭;若无生无灭,则本来寂静;若本来寂静则自性涅槃,于中都无少分所有更可令其般涅槃故。是故我依相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

善男子!我亦依法无我性所显胜义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何以故?法无我性所显胜义无自性性,于常常时、于恒恒时,诸法法性安住无为。一切杂染不相应故,于常常时、于恒恒时,诸法法性安住故无为;由无为故,无生无灭;一切杂染不相应故,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是故我依法无我性所显胜义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

风土 17:59

《观割》贴文1月20日,2/2:

释:
自性涅槃中“自性”两字,是“本来”的意思,不是中观的自性,流本直接译作本来。诸法是主观割裂出来的认知,主观割裂与认知并不能改变法界不可割裂的实相,所以一一诸法本质是虚设,其中无有主体,所谓诸法无我,从而谈不到法具有自相、生灭、变迁等等,与杂染更不相关,是为法尔本来涅槃。又,法界鲜活变迁不止,大众以割裂方式去观察,以为一一诸法有“自体”,继续以割裂方式随流观察一一诸法,则妄见有的法生有的法灭。然而法界实无其事,故说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从相无自性性说自性涅磐,是侧重从破遍计执的角度说。从法无我性说自性涅磐,是侧重从破依他起的角度说。

--贴文完毕
方格子 05:46

本来如是[Rose][Rose][Rose]

风土 18:13

《观割》贴文1月21日,1/3:

解深密经选读. 无自性相品第五.
3.细说三相与无自性性
若于分别所行、遍计所执相所依行相中,假名安立以为色蕴,或自性相,或差别相,假名安立为色蕴生、为色蕴灭、及为色蕴永断、遍知,或自性相,或差别相,是名遍计所执相。世尊依此施设诸法相无自性性。若即分别所行、遍计所执相所依行相,是名依他起相。世尊依此施设诸法生无自性性,及一分胜义无自性性。如是我今领解世尊所说义者,若即于此分别所行、遍计所执相所依行相中,由遍计所执相不成实故,即此自性无自性性、法无我真如清净所缘,是名圆成实相,世尊依此施设一分胜义无自性性。

风土 18:13

《观割》贴文1月21日,2/3:

释:
遍计所执相与相无自性性——“遍知”,自共相的总称。“分别所行”,就是大众在认知上割裂法界为一一诸法的行为与结果,这个行为最浅显易见的结果就是我们眼前的一一诸法,但尚未用具体名相给这些事物命名,中观宗有时侯称之为“安名处”。具体到心行上发展到可被大众观察到时,一般是在名色支。

“遍计所执相所依行”,是“分别所行”的同位语,描述同一事物但侧重不同:分别所行就是遍计所执相所依,前者侧重分别的心行动态,后者侧重分别出来的结果。这两个同位语都描述“行相”。

风土 18:14

《观割》贴文1月21日,3/3:

“自性相”是自有的不依赖外缘的独立显现,比如认为杯子是独立的实体,其形状、色泽、硬度等是杯子本身具有的相状;又或类似地认识色蕴,认为色蕴有其自身的相状表现。“差别相”是特有的、与其它事物不共不相干的相状,比如认为杯子以其形状等而跟桌子地板等完全不相干,色蕴与受、想、行、识蕴完全不相干。这里自性相与差别相都是补充说明,修饰“假名安立”过程。虽然自性相与差别相都是错误认知,但大众以这样的认知为基础,给分别出来的客体命名,即所谓“假名安立为色蕴”——这是以色蕴为例子,其它诸法类同。不仅上述相对静态的情况如此,相对动态的因缘法演化过程也是如此,大众随先前割裂的方式看待缘起法变迁的不同阶段,就有“色蕴生”、“色蕴灭”这样的认知,也是遍计所执相。但是,如果能了解割裂、割裂结果、割裂结果变迁都不能真的把法界割裂开来,则所有上述一切遍计执相也都不成实、不能成立,因之也就了解了相无自性性。

风土 18:14

--贴文完毕

————— 2020-01-21 —————


风土 18:18

《观割》贴文1月22日,1/3:

依他起相与生无自性性——以“若即分别所行遍计所执相所依行相,是名依他起相”。即,不即不离的即,是伴随、跟随、不离开之意,“若即”是说“如果追随变迁”。如果说遍计所执相是侧重于描述割裂法界为一一诸法在广延方面的相貌,依他起相则是在割裂的基础上侧重描述追随相续变迁方面的相貌,即所谓生灭。

《解深密经》内有些地方说,依他起相是在遍计执相基础上,执着发展与增长形成的,就是说依他起依赖遍计执;而经文另一些地方说,遍计执相也依赖依他起相。这两者到底什么关系?依他起与遍计执不是简单地一个依赖另一个的关系,而是动态地相互依赖,纠缠同在。就描述的侧重来看,遍计执相偏重静态,“相名相应”在认知上就是眼前的一一事物,是为主观割裂法界的结果,观念上相对静止;依他起相则偏重动态,“无明缘行”是流转,指事物动态演化过程,也指主观割裂的同步动态变化。

风土 18:18

《观割》贴文1月22日,2/3:

例如描述:“台风接近了,海上长浪排排成列,十分壮观”。这里将一排排的浪从海面上分别出来,是遍计所执相或者叫虚妄分别相。虽然海浪是动态的,描述也没排斥动态,但整个描述的侧重却偏向静态。继续描述:“长浪扑面而来,涛声盈耳”。显然这里使用了前面割裂的浪,是遍计所执,但这里侧重的是变化中的浪,其远近、高低、声音等等是流转相,因缘集聚的变化相,是为依他起相。在追随这些变化的过程里,心对外境的割裂形式也同步变化,表现为遍计执相也随之变化——具体这里是一排排变形中的浪。而我们对台风海况的认知,实际上是“长浪成排”、“扑面而来”、“涛声盈耳”同时并在。遍计执相与依他起相在这样的过程中互相纠缠,不断变迁,依他起相里有遍计执相,遍计执相里也有依他起相,更重要的是,这些变迁同时也是心意识对外境的割裂和认知的变迁。法界始终鲜活,一切在动态变迁,如果用静止固化的模式去认识,就不可能准确。

风土 18:19

《观割》贴文1月22日,3/3:

在以相无自性性和生无自性性否定了割裂与执着后,照理说圆成实性法尔显现,胜义无自性性不需要再说。但学人往往会有各种断常错见未能清理彻底,导致别生他解。偏断见会误解为“一切皆无”,针对此错,经云:“即此...法无我真如清净所缘,是名圆成实相”;偏常见则会产生“法界全体”、“真如本性”之类想象,对此经云:“即此自性无自性性...,是名圆成实相”,完全否定了法界的体、性之类由错误习惯出发而想象出来的细微执实有。

风土 18:22

--贴文完毕
--过年期间暂停贴文至初三

梯形 18:34

师兄辛苦[Rose][Rose][Rose]@风土

风土 18:35

客气了,不辛苦


风土 18:31

《观割》贴文1月27日,1/4:

解深密经选读. 无自性相品第五.
4.了义教法
世尊初于一时,在婆罗痆斯仙人堕处施鹿林中,惟为发趣声闻乘者,以四谛相转正法轮,虽是甚奇甚为希有,一切世间诸天人等先无有能如法转者,而于彼时所转法轮,有上有容是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

世尊在昔第二时中,惟为发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以隐密相转正法轮,虽更甚奇,甚为希有,而于彼时所转法轮,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犹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

世尊于今第三时中,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以显了相转正法轮,第一甚奇最为希有,于今世尊所转法轮,无上无容,是真了义,非诸诤论安足处所。

风土 18:31

《观割》贴文1月27日,2/4:

流本作:
如来初成应正等觉,于波罗㮈城仙人集处,诸禽兽游处,为诸修行声闻行人,一转四谛希有法轮。世间一切沙门婆罗门,天人魔梵无能转者,若有能转依法相应,无有是处。世尊!此第二转法轮,说上法相可入法相,分别彼诸不了义修多罗,为住大乘众生说于诸法无有体相、诸法不生、诸法不灭、诸法寂静、诸法自性涅槃,希有之中复是希有。世尊!此是第三转法轮,为住一切大乘众生说诸法无体相、不生不灭、寂静自性涅槃。善说四谛差别之相,希中希有,无人能入,无人能对,无人能诤,更无有上,更无有胜。了义修多罗无诤论处。

风土 18:31

《观割》贴文1月27日,3/4:

释:
三转法轮之间,差别在哪里?
说四圣谛非了义,南传不会同意,但如果深究佛法法义,声闻乘跟大乘确实可以找到差别,此差别主要在于大乘对我执(法执)破得更彻底究竟,详论从略。注意对二转法轮,流本有“法相可入法相”一句,这几乎是直言法相之间没有可割裂的间隙,亦即不可割裂诸法法相。总体而言,初转与二三转的差别比较明确。但从《解深密经》来看,二转与三转差别却很不明显。所谓二转是“隐密相”,而三转则是“显了相”,但隐秘相与显了相具体差别在哪里?

风土 18:31

《观割》贴文1月27日,4/4:

对比奘本,“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是为二转隐密相,“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无自性性”是为三转显了相,其差别仅仅四字:无自性性。“无自性性”在词法结构上的怪异来自中印语言差别、文化差别以及历史积淀,若加详细考证可构成大型论文,谨简析如下

风土 18:31

--贴文完毕

梯形 21:33
如果把经论都按这个三转分类,观割这个讲述,应归入哪类?

林浩 21:48
观割是三转吧

梯形 09:27
如果归类当然要归三转了,显了相

梯形 09:29
技术上说,凡夫碰上显了相不一定是好事,因为太容易误解想像悬设了。所以讲求述就要特别地注意严谨

梯形 09:34
有称禅宗为般若宗,实际大乘都宗般若慧都是般若宗,只是开显方式上的差别

梯形 09:35
禅宗重点在修所成慧,少了闻思慧它是玩不转的。

梯形 09:38
“自门而入非自家珍”,它强调自证,修所成慧。。。这不是在重复如来藏、本俱之类的教理,教理属闻思,修属自内证。

梯形 09:43
要避免以本俱那类教理配合禅师这类说法,崛起自性见,无证而悬设


完整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