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卷楞伽经是宗下的翻译模式
四卷楞伽经,即《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是宗下的翻译模式,译主求那跋陀罗是禅宗初祖达摩的师父。也正是他嘱咐达摩在中土留传此经,作为印心的经典依据。宗下的风格特点,一是以心为第一,二是不倡神通,三是不落思维。所以,这个译本每卷都是以“一切佛语心”命名,侧重于心行,不说神通事。七卷楞伽经,即《大乘入楞伽经》,是教下的翻译模式,译主实叉难陀是八十卷华严的主译,并且是唐主武则天所倡导。所以,翻译是教下的风格,和八十华严的风格接近。和宗下对应,教下的风格特点,一是以解释名相为主,二是以神通庄严佛事,三是思维影说不可思维。您所提到罗婆那王的思惟过程及内容,就是七卷《大乘入楞伽经》中的第一章。这一章属于缘起分,和其他大乘经典一样,习惯于以无量神通示现庄严佛事,并且是以种种思维来描述超越能所的不二境界,(思维无法触及不二境界,这应该算是一种方便解说或者写作手法)。所以,整个一章,在宗下翻译的四卷楞伽经中,没有痕迹。不是不重要,是全经都在解说这个事。四卷和七卷,包括译者,没有高低、好坏、优劣之分。看风使船,应病下药,如此而已。一家之言,仅供参考!